陈仲萍 方陈
输尿管上段结石在临床上为多发的泌尿系统疾病[1],其发病率相对较高,伴随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其饮食结构也随之出现较大变化,只是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患者大多表现为血尿、腰腹部疼痛、排尿受阻等症状,该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致使其生活质量骤降。病情严重者甚至会进一步引发肾功能衰竭,威胁到患者自身的生命安全。输尿管上段结石常会伴有多种并发症,其中感染为常见的一种,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感染的危害相对较大,需要及时实施有效的治疗干预。临床上常应用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实施治疗[2],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常会存在结石清除率较低的情况,患者需要进行二次治疗,这将会增加患者的治疗痛苦,且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较多。作为新型治疗措施的一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术中产生的创伤较小,术后患者普遍恢复较快,结石清除效果更好。该治疗措施的具体实际效果需进一步实施研究,选择对试验组30 例的研究对象进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并观察其实施后的成效。
本次研究对象为福建省福清市医院2021年1月—2023年5月接受诊治的60 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感染患者。纳入标准:(1)精神状态及沟通能力较为良好无障碍;(2)对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取得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2)其他血液性疾病、重大感染病例;(3)合并有其他严重心脏、肝、肾病症及手术禁忌证者。由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划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中患者的年龄,24 ~67 岁,平均(46.36±5.08)岁。男17 例,女13 例。病程1 ~2 个月,平均(1.56±0.21)个月;试验组中患者的年龄,25 ~68 岁,平均(46.29±5.14)岁。男16 例,女14 例。病程1 ~3 个月,平均(1.78±0.19)个月。试验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
对照组:针对组内试验对象,实施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干预。在患者实施全面的检查之后,给予患者经尿道输尿管镜(德国狼牌;型号:8703.534)取石术干预。在实施全身麻醉干预之后,应用钬激光碎石法将相对较大的结石打碎,随后钳出,结束手术实施双J 管的留置[3]。
试验组:针对组内试验对象,实施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干预。在患者实施全面的检查之后,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手术。对患者展开全身麻醉干预[4],随后帮助其实施膀胱截石位的姿势,于患侧输尿管应用输尿管镜(德国狼牌;型号:8703.534)实施F5 导管的留置,而后将体位改为俯卧位,随后实施B 超定位引导操作。对患肾上、中盏后进行穿刺,可经穿刺针,放入斑马导丝于集合系统内。沿导丝从F8 至F16,应用筋膜扩张器依次进行扩张,后将F16 的塑料薄鞘,推至肾脏集合系统内,建立经皮肾取石通道。后寻找肾盂输尿管肾盂的开口,可应用F8 / 9.8 输尿管镜进行。实施脉冲式液压泵生理盐水灌注之后,可经气压弹道碎石机将结石碎裂,冲洗并取出。在完成手术操作之后,放置F16 肾造瘘管及双J 管。
1.3.1 治疗总有效率
通过对患者症状的观察实施评估,结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患者自身的症状显著缓解评估为显效,患者症状部位出现缓解评估为有效,患者症状若没有任何缓解或是症状发生恶化评估为无效[5]。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并发症发生率
记录患者出现出血、感染、肾周积液等情况。
1.3.3 结石清除率
记录患者结石清除情况,结石无任何残留为完全清除,结石清除干净仅少数残留为大部分清除,清除率=完全清除率+大部分清除率。
1.3.4 肾功能水平
应用脲酶紫外速率法、肌酐酶法依次分析试验对象研究相关数值,了解其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的具体情况。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实施软件SPSS 26.0 计算,计数资料表示为n(%),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表示为 (±s),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结束治疗之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与对照组(70.00%)比对后数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例(%)]
2组患者在结束治疗之后,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与对照组(23.33%)比对后数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2组患者在结束治疗之后,试验组结石清除率(93.33%)与对照组(70.00%)比对后数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
2组患者在结束治疗之后,试验组肾功能水平中的BUN(6.12±0.54)mmol/L 与对照组BUN(6.87±1.46)mmol/L 比对后数值更低,试验组Scr(81.56±29.24)μmol/L 与对照组(96.37±16.19)μmol/L 比对后数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肾功能改善更明显,见表3。
表3 肾功能水平比较 (±s)
表3 肾功能水平比较 (±s)
组别BUN(mmol/L)Scr(μmol/L)对照组(n =30)6.87±1.4696.37±16.19试验组(n =30)6.12±0.5481.56±29.24 t 值2.6392.427 P 值0.0110.018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输尿管上段结石发病较为隐匿。在疾病早期,患者并没有显著的症状及感受,因此常会受到忽视。伴随后期疾病的发展,将会逐渐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且存在血尿、腰腹部疼痛、排尿受阻等情况[6-7],其肾功能也会随之逐渐降低。该疾病给患者自身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患者更容易产生多种负性情绪,致使其生活质量出现大幅度的降低,且患者结石位越高则其感染情况相对越严重,发生梗阻的时间也相对更长。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感染严重损害着患者自身的身体健康,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将会持续刺激输尿管周围的黏膜组织,加重对输尿管管壁的损伤,致使其输尿管扩张、管壁变薄[8-10]。为改善患者的症状,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作为临床上常应用的治疗措施,但是其治疗效果欠佳,而对比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能够有效清除结石,并改善预后情况。
本次研究给予试验组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感染患者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措施干预,其症状在治疗后得到较好改善,与对照组比对,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在治疗之后,得到较好的改善,与对照组比对,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展开之后,患者的结石清除率得到有效的提升,试验组对比对照组结石清除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自身的肾功能水平也随之改善,试验组对比对照组BUN 及Scr 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王官平[11]在《无管化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提到的结果“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组结石清除率高于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transurethral ureteroscopic lithotripsy,TURL)组(P<0.05),2组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近,证明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效果较好。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得到临床广泛的应用。在手术过程中,不再应用粗大的肾镜,而是选择施用F8/9.8 输尿管镜,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情况。实施经输尿管注入冲洗液干预,更好地清除结石且确保彻底清除。术中留置塑料薄鞘[12-14],可以将击碎后的结石有效冲走,进而将结石清除率提升。完成碎石操作后,更利于检查肾盏有无残余结石等情况,存在残留可及时进行再次清理操作,预后效果更好。此外在术中经皮肾穿刺操作十分重要,为此在实施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之前,应详细检查患者的肾脏结构,确定其有无出现改变,并实施B 超引导定位干预,具有较高的精准度[15-17]。B 超属于三维立体的定位系统,到达目标肾盏的穿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等具体的情况能被更加清楚地显示出来,且穿刺路径的组织结构等也同样能够清楚反映。该措施能够更加精准地在手术中建立通道,确保手术安全,减少误穿非目标肾盏的事件发生,有效提升手术成功几率,对肾柱等血管丰富区域及周围脏器等损伤的情况有效减少,操作简便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不会给患者带来辐射损伤,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18]。文章中体现了《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9 版)》[19]的临床参考。
以上综合可证,在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感染的期间,给予其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措施,成效更好。治疗能够将患者的症状改善,有效减少其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石清除率随之提升,肾功能也因此显著改善,更适宜推广至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