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车论驾

2024-03-11 09:20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安驾中心
道路交通管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节律行车生理

疲劳“驶”不得

什么是疲劳驾驶?

疲劳驾驶是指驾驶人由于连续、重复的驾驶动作,出现脑力、体力疲劳,生理、心理机能失调,导致驾驶操作效能下降的现象。

疲劳驾驶有哪些危害?

疲劳驾驶时,驾驶人会出现视野变窄、视线模糊、动作僵硬、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漏看信息、反应迟钝、焦躁等情况,极易造成驾驶操作失误,导致车辆碰撞、冲出路面等交通事故。

疲劳驾驶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长时间驾驶。在驾驶过程中,驾驶人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经过大脑判断后,根据需要发出指令操作车辆。如果驾驶人长时间驾驶车辆,大脑因频繁运转会产生抑制性的保护作用,从而出现疲劳现象。营运驾驶人因工作需要往往会长时间驾驶车辆,因此营运驾驶人更容易出现疲劳驾驶。

二是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差。成年人每天应保持7 ~8 小时的睡眠,否则容易疲劳、困倦,从而对行车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研究表明,当睡眠时间低于5.5 个小时时,事故发生率明显增加。

三是生理节律。生理节律是一种人体固定的周期性节律,即生物钟。受生物钟的影响,无论是否缺乏睡眠,人在凌晨、午后和深夜这三个时间段里都容易犯困。

四是驾驶人因素。新驾驶人由于驾驶经验不足容易感到疲劳,而驾驶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者较少感到疲劳。年轻人身体素质好,可在较短时间内消除疲劳,老年人或体弱者容易产生疲劳且不易消除。

五是其他因素。当道路交通环境复杂时,驾驶人需要高度集中精力,进行复杂行车操作,这样一来就容易产生疲劳。而当道路景观相对单调、路况单一,尤其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干扰少、车速快、操作行为单一、视觉单调,驾驶人也极易感到困倦。此外,闷热、车内氧气不足也是“催眠”的原因,夏季持续高温或冬季暖风开得过大,都可能使驾驶人产生困意。

如何避免疲劳驾驶?

一是驾驶时间不宜过长。《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驾驶机动车不得有“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 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 分钟”的行为。因此,驾驶人连续驾驶机动车4 小时至少要休息20 分钟。停车休息时,应选择安全的停车地点,可以做一些舒展身体的运动,并使驾驶室通风。在十分困倦的情况下,应设法睡一会儿,等困倦消除后再继续上路。

二是保证睡眠时长与质量。质量高的睡眠能使驾驶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千万不要在熬夜之后驾驶车辆,也不要带病驾驶车辆。

三是合理安排行车时间。受生理节律的影响,驾驶人尽量避免午后、深夜和凌晨驾驶车辆,尤其是营运驾驶人,因工作需要确实需在这些时间段内驾驶的,应当警惕疲劳、瞌睡现象出现,当感觉疲劳时,应停车休息,消除困倦。

驾驶莫分心

“不就是开车时接个电话、回个信息,怎么就不安全了呢?”很多驾驶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这是对分心驾驶的危险性认识不够的表现。据相关研究显示,分心驾驶已经成为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心驾驶的危害是什么?

分心驾驶是指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由于自身或外部因素(如打电话、捡东西),将注意力转向与驾驶无关的事情上,从而导致车辆控制能力下降的一种现象。

分心驾驶的危害在于,一是驾驶人注意力分散、视线离开路面,无法提前观察或自然忽略道路上的信息;二是会引起驾驶姿势或操作动作的变化,不利于安全平稳操纵车辆。驾驶人分心驾驶时,无法专注于道路情况,本应能提前发现和避免的险情就会成为眼中的“突发情况”。假设分心驾驶时,眼睛有2 ~3 秒的时间离开路面,当车辆时速为60 公里时,则相当于驾驶人盲开了33 ~50 米的距离,如果加上驾驶人的手离开方向盘或有其他姿势、位置的变化,车辆很容易失控。

常见的分心驾驶行为有哪些?

常见的分心驾驶行为有行车中接打电话、发送信息或玩手机、设置导航;吃东西、喝水或吸烟;更换电台或CD 碟片、观看车内电视;整理头发、服饰或化妆;拿取车内物品或捡拾掉落在驾驶室地板上的物品;长时间或过度参与车内人员聊天;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或宠物身上;行驶中调整后视镜和座椅、熟悉灯光及刮水器的操作等。

如何避免分心驾驶?

避免分心驾驶,关键在于驾驶人要提前做好准备,防范风险,同时要提高自控能力,不做与驾驶无关的事情。

行车前,应确保装载的货物固定牢靠,驾驶座周围物品放置在相对稳固的位置,避免货物或物品掉落引起分心。开车前,熟悉车辆的性能和各种操作设备,避免行车中再分心研究。提前调节好车辆座椅、后视镜等装置,设置好空调温度、广播频道、地图导航等,避免途中临时操作。有家人同行时,需告知其安全乘车事项,同时避免儿童哭闹、老人需要帮助等行为分散注意力。开车过程中,尽量将手机放到不易拿取的位置,防止自己接打电话、回信息,必须通话时,尽量使用耳机,告知自己正在开车,快速结束通话。如有同行人员,可由他人代回复。如果使用手机进行导航,一定要将其固定好,同时应以听导航语音提示为主,少看手机屏幕。开车时,不要吃东西、吸烟、梳妆打扮,更不能低头捡东西,以免失去对车辆的控制。行车中,避免与同乘人员长时间或过于兴奋、激动地交谈,以防分心。

猜你喜欢
节律行车生理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夜间行车技巧
蚬木扦插苗人工幼林生长节律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
慢性给予GHRP-6对小鼠跑轮运动日节律的影响
吉普自由光行车制动易熄火
调度调整在地铁行车组织中的应用
从技术上如何保障隧道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