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龙,王嘉鹏,黄武胜,付银鹰
(1.合肥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体能康复系,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安徽 芜湖 241000)
2013年9月,第12届全运会女子手球决赛在辽宁鞍山举行,安徽女队以全胜战绩获得冠军,实现历史性的突破。2017年8月,第13届全运会女子手球决赛在天津举行,安徽女队以5胜1负的成绩获得亚军,未能成功卫冕。2021年8月底,第14届全运会女子手球决赛在陕西西安举行,安徽女队以4胜2负的成绩获得第五名。随着前辈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退役,安徽女队的人员组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本研究对3届安徽女队全运会决赛阶段比赛的现场统计数据作比较分析,旨在为该队备战未来的全运会手球比赛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近3届全运会女子手球决赛期安徽女队与对手的队伍信息、技术战术统计数据和比赛录像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3届全运会女子手球决赛的相关文献资料,登陆中国手球协会官方网站,下载近3届全运会女子手球决赛期的秩序册和成绩册。
1.2.2 数理统计法 依据近3届全运会女子手球决赛秩序册和成绩册提供的数据,采集最近3届安徽女队与对手比赛的队伍信息,技术、战术统计数据,运用软件Excel 2003和SPSS 20.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
1.2.3 比较分析法 对参加近3届全运会女子手球决赛的安徽女队与对手的身体能力、攻防能力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安徽队在全运会女子手球比赛中获得冠、亚军后,第14届安徽女队比赛成绩明显下降的深层次原因。
高水平竞技手球比赛,参赛队员最佳的年龄结构与球队比赛成绩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据统计,第28届、29届奥运会女子中手球前4名球队的年龄分别为27.25岁和26.50岁,该年龄段处于运动员竞技能力全面发育的成熟期[2]。第12届安徽女队的年龄比对手大3.74岁,主力队员中有6人年龄超30岁,2人接近30岁[3]。第13届安徽女队的年龄比对手大6.62岁,主力队员中有7人年龄超30岁,最大年龄43岁,该年龄段是否已超过了运动员竞技能力全面发育成熟期,值得商榷。第12届和第13届安徽女队与对手相比,年龄距非常明显(P<0.01),队员的临场经验丰富。其身高、体质量和克托莱指数与对手相比,基本相同,队员“高和壮”的体型特征符合现代竞技手球“强对抗”的发展趋势。第14届安徽女队的年龄比对手大0.79岁,无明显差异(P>0.05),其竞技能力和比赛经验积累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表1)。
表1 近3届全运会安徽女队与对手年龄、体型特征比较
2.2.1 关键性射门技术指标的比较[4]
2.2.1.1 场均射门次数及进球次数 手球比赛中射门次数的多少,对得分的影响程度呈现正相关。第14届安徽女队的场均射门次数49.67次,较第13届和第12届分别少了2.00次和13.93次。通过观摩比赛录像发现:第14届安徽女队在激烈对抗中摆脱防守对手的能力较差,面对扩大的贴身紧逼防守应变能力不足,进攻速度和射门出手时机均受到对手制约,快速行进间技术尚无法支撑其“快速手球打法”。
对第12届安徽女队“快速中场开球进攻”战术录像统计显示:完成用时4~6 s的进攻有50次,占快攻的65.80%;得分24分,占快攻得分的75.00%。第12届安徽女队的“开球快攻射门”战术用时短,大大加快了由守转攻的速度,场均进攻次数达到80次,优秀的体能储备是快速行进间准确运用各种对抗性技、战术能力的保障。
表2 近3届全运会安徽女队与对手射门技术指标及成功率比较
第14届安徽女队的场均进球数29.67个,较第13届和第12届分别少了2.33个和9.93个。第12届安徽女队的进球数与对手相比,优势非常明显(P<0.01)。第13届安徽女队的进球数与对手相比,优势明显(P<0.05)。第14届安徽女队的进球数与对手相比,优势不明显。
2.2.1.2 边射次数及成功率 3届安徽女队的边射成功率与对手相比,不占有明显优势。虽然第14届安徽女队的边射成功率达到54.2%,较前两届稍高,但该时期主要得分方式以内线近射和突破射门为主,边锋射门进球数并不多。第13届和第14届安徽女队的场均边射次数分别为5.67次和6.00次,较第12届场均7次,略有下降。面对扩大区域防守,边锋射门的有利位置越来越小,完成射门的难度不断增大。结合比赛录像分析:第14届左边锋的进攻能力与12届相比明显偏弱。
2.2.1.3 远射进球次数及成功率 第14届安徽女队的场均远射进球数为3.00个,较第13届和第12届分别少了1.00个和4.20个。3届安徽女队场均远射的次数不多,场均9~15次之间。对手则把大量的进攻资源用于远射,远射次数在12~35次之间。13届和14届安徽女队的远射次数和远射进球数呈现下降趋势。
第14届安徽女队远射成功率31.77%,较第13届和第12届分别低了6.87%和21.23%;第12届安徽女队把远射作为一种战术手段使用,射门成功率高,节约大量的进攻资源用于多点进攻。各位置进球数均衡,进球数顺序依次为:外围远射>内线近射>边锋射门>突破射门>罚球射门>任意球射门,体现出“内外结合、以中带翼、以翼促中、多点得分、整体进攻”的立体战术特点[5]。第13届安徽女队各位置进球数顺序依次为:内线近射>罚球射门>突破射门>外围远射>边锋射门>任意球射门。第14届安徽女队各位置进球数顺序依次为:内线近射>突破射门>罚球射门>边锋射门>外围远射>任意球射门。外围远射得分降低到第4位和第5位,球队的立体进攻战术特点几乎丧失殆尽。
2.2.1.4 快攻射门次数指标的比较 快攻射门数是高水平女子手球比赛取得胜利的关键性因素,即快攻射门数越多,快攻进球数也越多,成功率也越高[4]。第12届安徽女队场均快攻射门数20.6个,较对手多15个,优势非常明显(P<0.01)。该时期场均快攻得分14.8,快攻得分占总得分比例为37.43%,十分接近世界顶尖球队反击快攻得分占比40.0%的比例[6]。快攻中表现最强势的是“快速中场开球进攻”,在场均18.0次的短传快攻中,“快速中场开球进攻”场均15.2次,得分6.2分。其“快速手球打法”特征鲜明[7]。
第13届和第14届安徽女队的场均快攻射门数均为10.67个,较12届少9.93个。第13届和第14届安徽女队的快攻射门数与对手相比,占有明显的优势。3届安徽女队的快攻射门成功率分别为69.27%、75.53%和80.85%,呈现上升趋势。
2.2.1.5 近射进球次数及成功率 3届安徽女队的近射次数、近射得分数和近射成功率与对手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且自身比较亦无明显差异(见表2)。现代手球比赛中,内线近射与外围远射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内线近射次数和成功率较高,防守方势必会压缩防线,向内线靠拢;这样也为外围远射提供了良好的输出环境。第14届安徽女队的内线近射成功率为66.09%,属于3届中最高的1届,可以推断出第14届安徽女队进攻问题依旧在外围远射方面。
2.2.2 助攻传球技术指标的比较
助攻传球指标反映一支球队战术配合的默契程度。14届安徽女队的助攻传球数7.67次/场,较第13届和第12届分别少了3.50次和10.73次。第12届安徽女队的助攻传球数与对手相比,优势非常明显P<0.01。第13届安徽女队的助攻传球数与对手场相比,优势明显P<0.05。反映这两届球队快速进攻配合的默契程度,控制进攻节奏,准确判断对手防守动向,助攻传球的能力明显强于对手。第14届安徽女队的助攻传球数比对手稍高,优势不明显P>0.05;该时期的助攻传球数与前两届相比差距较大。
2.3.1 关键性防守能力指标的比较[4]
2.3.1.1 守门员防守射门成功数和防守成功率 第14届安徽女队守门员场均防守射门成功数11.17次,较第13届和第12届少了6.83次和7.23次;与对方守门员场均11.33次相比,基本持平。第12届和第13届安徽女队守门员防守射门成功数分别比对方守门员场均多3.0次和6.83次,其中第13届安徽女队守门员防射门成功数。第14届安徽女队守门员的防守能力比前两届安徽女队守门员都要弱(表3)。
2.3.1.2 守门员防守边射成功数和边射成功率 三届安徽女队守门员防守边射成功数与对方守门员相比,基本持平。3届安徽女队守门员防守边射成功率与对方守门员相比,不占有明显优势(表3)。
2.3.1.3 守门员防守远射成功数和远射成功率 第14届安徽女队守门员场均防守远射成功数2.83次,较第13届和第12届分别少了5.67和8.57次。第12届和第13届安徽女队守门员防守远射场均成功数与对方守门员相比,优势非常明显(P<0.01,P<0.05)(表3)。
2.3.1.4 守门员防守近射成功数和近射成功率 13届安徽女队守门员防守近射成功数和成功率较其他两届是最高的,分别为6次和47.13%。内线近射由于距离较近、干扰较少,得分率很高,对守门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上线防守队员也需要积极主动的干扰进攻队员的“供底传球”技术,少让内线队员拿到球(表3)。
2.3.2 守门员防守快攻射门、突破射门成功率比较
手球守门员是全队防守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位置重要性十分突出。比赛的关键时刻,守门员的防守能力和临场发挥优劣,决定着比赛胜负。第12届和第13届安徽女队守门员关键性的防守技术指标,基于优于对方守门员,为球队在全运会上获得冠军和亚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由于第14届全运会手球决赛启用了“1.5分”赛制,对手在比赛中远射、快攻和防守反击的发动次数明显增多,这不仅仅考验守门员的个人能力,更是对团队防守能力优劣的考验。通过数据反应和录像观察分析,第14届安徽女队守门员在上述防守技术指标中(防射门成功数、防近射成功数与防近射成功率、防罚球成功数与防罚球成功率、防快攻成功数等),均与对方守门员存在不明显的差距,可是这些差距累积起来会产生明显的差距,直接左右了比赛的胜负(表3)。
2.3.3 场上防守队员封打抢断球指标的比较
第12届安徽女队场均封打抢断球数比对手多8.80次,攻击性防守能力极强,优势非常明显(P<0.01)。第13届安徽女队场均防守封打抢断球数比对手多3.60次,优势并不明显(P>0.05)。
第14届安徽女队场均封打抢断球数7.67次,较第13届和第12届分别少了2.93次和10.33次。该时期场均封打抢断球数比对手稍高,优势不明显。第14届全运会手球决赛的技术统计内容变更,无法统计球队的防守成功数和防守成功率,只好以对手中路射门得分的数据作为评价球队防守效果的间接依据。第14届安徽女队中路(近射、远射和突破射门)攻防,其场均进球数为13.6个,场均失球数为16个,进球数少于失球数,表明球队的中路防守存在诸多问题。观摩第14届安徽女队比赛录像分析:首先,防守对手中路进攻的“挡拆”配合缺少预见性,交换防守不及时,防守对手“双底线”战术时效率较低。其次,大部分比赛时间采用1∶5防守队形,盯防对方的“底线”进攻队员,对其他外线进攻队员采用扩大的“对位防守”,整个防守队形随球移动密集程度不高,未能形成在有球区“以多防少”,在无球区“以少防多”的态势,容易被持球对手突破射门。最后,防守队员对向球切入的对手盯防“跟随紧”,不让其在内线接球射门。对背(向)球切入到底线已无接球可能的对手也紧追不舍,暴露出球队仍注重“以盯人为主”的防守理念,忽视“以争夺球权为中心”的防守理念。
3.1.1 安徽女队球员的身体能力正在逐届下滑 第12届安徽女队的年龄、身体形态等指标均处于最佳竞技能力期,具备极佳的运动表现力和赛场竞争力。第13届安徽女队的年龄偏大、身体形态等指标已过了最佳竞技能力期。由于多名主力队员退役,第14届安徽女队的年龄、身体形态等指标尚未达到最佳竞技能力期,并且年轻队员相对缺乏大赛经验,也是造成成绩退步的重要原因。
3.1.2 安徽女队球队“快速准确”的制胜特点并未得以继承 第12届安徽女队的快攻得分占总得分比例为37.4%,十分接近世界顶尖球队反击快攻得分占比40.0%的比例。快攻中表现最靓丽的是“快速中场开球进攻”,特征鲜明。准确贯穿手球比赛的全过程,其衡量标准为完成进攻与防守技战术行动的成功率。该时期射门成功率61.74%,全队进攻成功率49.14%,守门员防射门成功率43.96%,全队防守成功率84.0%,均比对手要高,且占有明显的优势。
第13届安徽女队快攻得分占总得分比例为21.87%,比第12届安徽女队下降15.53个百分点。该队的射门成功率61.80%,全队进攻成功率50.0%,守门员防射门成功率38.5%,全队防守成功率61.8%。13届安徽女队的进攻的准确性制胜因素仍然保持很高的水平,占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队员年龄增长,体能储备出现明显短板,导致团队防守成功率下降明显,明显无法跟上进攻方的“快速反击”。
第14届安徽女队快攻射门进球数占总进球数的比例为28.07%,与第12届安徽女队相比下降9.33个百分点。该时期队伍的射门成功率59.71%,比前两届安徽女队稍低。安徽女队第14届全运会手球决赛的技术统计数据,反映出该时期的安徽女队并未能继承前辈的“快速准确”制胜特点,各项快速进攻数据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比赛终结能力不足,核心进攻队员的进攻方式不再以“快速准确”为主,与现代手球运动特征不符;无法很好把握对手失误的机会组织有效的快攻反击;体能的大量消耗,导致无法组织“中场快速抢发球”战术,失去一项制胜要素。
3.1.3 安徽女队个人防守及团队防守表现欠佳 第12届和第13届安徽女队守门员的个人防守能力均优于第14届,第14届守门员防射门成功率30.92%,比前两届安徽女队守门员的防守成功率分别低13.22个百分点和11.84个百分点。全队防守的封打抢断球数也比前两届安徽女队少约3次/场和10次/场。作为团体对抗项目,守门员在比赛中表现得优劣不仅仅取决于其个人的发挥,更离不开上线队员的防守配合。第14届全运会手球比赛启用了“1.5分”赛制,进攻方队员对快攻反击和远距离射门机会的把握较第12届和第13届更加敏锐,而第14届安徽女队没能很好掌握中区有利防守位置的控制权,同时进攻端终结能力不足,导致频繁被对手反击,造成无意义的体能消耗。与前两届安徽女队相比,第14届安徽女队下半时比分被对手追赶,得分差距缩小,甚至输球。譬如:第5—8名排位赛,安徽女队被陕西女队反败为胜(上半时以22.5∶14.5领先,下半时以19.0∶28.0失利),反映球队的专项比赛能力和意志品质尚不能完全适应全运会紧张激烈的比赛。
3.2.1 球队结构调整,大胆使用新人 新一届安徽女队教练组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既要注重选拔一些速度快、球商高的“小灵快”队员担当锋线和卫线队员,又要注重选拔和培养“高大稳”射手。合理搭配上场队员的结构,要把队员的“大”与“小”、“高”与“快”、“老”与“新”有机组合,要把队员的高度、体质量、力量与速度相互融合。
3.2.2 认真学习“快速手球打法”,做好传承 新的全运会周期开始,深入分析球队现阶段在比赛中暴露出的快速攻防转换问题、个人防守技术及团队防守配合问题、队员在高强度对抗下快速行进间技、战术行动的准确性等问题。切实加强2对2和3对3,2对3和3对4攻防训练的速度、强度和难度。继承前辈安徽女队“快速、准确、攻坚锐利、防守坚固、顽强拼搏”的技战术风格。
与时俱进,认真学习领会中国手球协会竞赛裁判委员会实施的“1.5分竞赛规则”,把“快速手球打法”进行量化和细化,旨在顺应世界手球运动“快速”的发展趋势。“1.5分竞赛规则”曾在1989年的全国手球锦标赛中实施过[8],实施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中断了。再次在全运会决赛中成功实施“1.5分竞赛规则”,是想促进中国竞技手球的进攻能力有质的提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3.2.3 提高球队的远射能力,重建立体进攻战术体系 第14届安徽女队的远射能力下降非常明显。其中,对广东女队的比赛,虽然以0.5分获胜。但是,远射次数为零。前辈安徽女队在多年实践中探索、确立的立体进攻战术体系,“内外结合、以中带翼、以翼促中、多点得分、整体进攻”是构建现代竞技手球多层次立体进攻的正确理论,是球队稳中求活,多点进攻和打法多变的基础,不能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