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教材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2024-03-30 01:21:29张小俊吴伟丽王荣荣
关键词:应用型教材建设

张小俊,吴伟丽,黄 谦,王荣荣

(1.河北北方学院 科研处,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天津 300387;3.天津传媒学院 宣传部,天津 301901;4.河北北方学院 教务处,河北 张家口 075000;5.河北北方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新时代,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对高校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对人才数量、结构、质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应积极主动适应、融入、引领所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这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根本内在驱动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设置、知识体系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区域行业产业链对接是关键环节。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高校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观塑造等育人功能的主要资源和重要工具,在这些关键环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尤其是转型发展期的高校必须重视教材工作这个重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培养不出高水平的人才[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和未来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就教材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2],为新时代高校教材工作指明了方向。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重视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教育部专门针对高等学校的教材工作指导性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更是从教材管理职责、教材规划、教材编写、教材审核、教材选用、教材管理支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工作发展提供基本遵循。

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教材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隶属于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承担着为地方(行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贡献的重要功能[3]。进入新时代,地方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过程中,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和科学技术日益增长的需要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科学技术供给能力不相匹配的矛盾凸显,使得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对标新时代的新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加速、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专业大类化、课程优质化、教材谱系化、实践体系化、教学智慧化将是各项工作落实的重要目标和抓手,而教材则是贯穿各个环节的重要媒介。同时,新时代教材本身在内容、结构、形式等各方面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和系统性愈发凸显[4],这些都使得教材工作亟待实现理念、内容、方式的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育人质量的提升。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教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共性,也因学校层次、发展阶段以及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而呈现其特殊性,不同程度地影响育人目标的完成。

1.1 管理机制尚待完善

2020年教育部出台的专门针对高等学校的教材工作指导性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要求“高校落实国家教材建设相关政策,成立教材工作领导机构,明确专门工作部门,健全校内教材管理制度,负责教材规划、编写、审核、选用等。高校党委对本校教材工作负总责”[5],明确教材工作对于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对河北省内及周边地区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调研发现,多数高校存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对教材工作重视不够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层面没有下大力气去深挖教材工作的内涵,教材工作方面投入少、设置专门的教材工作研究机构较少、研究力量薄弱;教材工作的主管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专业人员配备不足,素质普遍不高;2)机构间责任划分不清,管理理念因循守旧,无法很好实现教材工作整体规划、凝聚合力;3)在教师层面,作为教材工作改革的参与者、体验者和促进者,没有深刻认识自己是学生学习资源的筛选者、分享者,更是学习资源的创造者,参与教材建设、研究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创新意识不强;4)在学生层面,作为学习的主体,教材的实际使用者,还没有发挥出其在教材评价反馈环节应有的重要作用。

1.2 教材建设工作进程明显滞后

课程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教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6],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通俗而言就是教师“教什么”来源于教材“有什么”,从而决定着学生“学什么”和“掌握什么”,同时优秀的教材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赋予其中,发挥着“教”与“育”的双重功能,对于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价值观形成、职业道德养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当前在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关键阶段,选用好教材的意义更为重大。经过调研了解,转型发展期的地方本科院校教材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教材建设力量薄弱、校企合作开展教材研究工作较少,等、靠、优先使用传统教材等思想倾向明显等现象,教材选用制度不健全、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以上诸多原因使得选用教材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实际需要不匹配等问题凸显。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的品种更加丰富、类型更加多样、结构更加立体,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后疫情时代相适应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常态化、自主学习新方式与新介质承载的新形态教材的出现,迫切要求地方高校在教材建设方面投注更大精力,尤其在转型发展期,将教材建设工作纳入转型发展整体工作之中,尽快建立科学完善的新型教材编写、选用、评价、反馈机制,使其有效发挥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作的重要作用。

1.3 教材工作信息化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建设助推高校教材工作效果明显。由于对教材工作重视度不足,当前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性,对教材工作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部分院校教材征订、出入库虽然也购买一些简单的软件,但一般不与学校整体管理系统对接,开发度和使用度明显不够;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教材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且常常忽视对教材工作人员信息化素养与能力提升的培训,导致教材工作管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普遍存在习惯于固守已有的工作节奏和工作流程,有些高校从教材账目管理形式,到日常入库、发放、统计等依然倾向于运用Excel表格统计数据、Word文档编辑文件进行审批和报备,整体教材管理效率难以有较大幅度的突破,制约了教材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亟需将教材工作信息化建设纳入全校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整体工作之中。

2 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工作创新机制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应高度重视教材工作,更新管理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完善教材工作机制及制度体系建设,探索教材工作创新机制。

2.1 更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高等教育教材工作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更艰巨的任务。近日,吴岩部长指出“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是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新基建任务,人才培养改革,改到实处是教材”,对于转型期的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依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分析行业、企业发展要求,准确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创新路径和方法,推动“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应用型课程改革、应用型教材建设,完善应用型教材选用、审核、评价制度对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2 构建完善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7]。教材工作关系国家事权,事关高校能否圆满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任务,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应该站在时代的新高度,坚决贯彻国家关于教材工作精神和要求,夯实领导主体负责机制,不断更新理念与认识,从一线教师、教研室、二级教学单位、教学委员会、教材主管部门到学院党委对教材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到事关全校教学整体工作进程的高度上来。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规划和政治把关,加速规章制度建设与完善,正视薄弱环节,补齐短板,建立健全教材工作机构,充分发挥教材委员会重要职能,探索建立适合高校实际的、高效务实的分级管理制度,打造学校统一领导、院校两级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在关键环节、重点内容、薄弱领域下功夫,制订契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需求特点的、科学高效的教材工作各环节配套制度,将教材工作纳入学校转型发展建设、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考核的评估体系中,形成教材工作的有效合力。

3 探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新路径

外联动、内驱动,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契机,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探索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是必由之路。教材建设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该以转型发展为契机,搭建“高校+”平台,实现校校、校企、校政等多方力量的联合联动,资源聚集,实现教材建设横向聚合赋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以完善的组织机构、科学的监督激励机制为保障,增强教材建设内驱力,解决好教材适用性与特色性、经典性与先进性合理兼顾的问题。

3.1 强化人才的价值引领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着重指出“坚持育人导向,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8]。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9]。可以讲“教材是国家意志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在教育文化领域中的集中反映和表征”[10],是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依托,是“关系国家事权的特殊文化产品,内蕴民族文化和国家意志,是学生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媒介”[11]。加强教材建设,首要的是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教材建设只有胸怀国家大局,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人民立场,才能真正体现国家意志,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做到“一坚持五体现”[12];才能“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撑”[13]。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部分学校教书与育人功能分离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体现在教材建设中表现为过于推崇西方知识体系,忽略了附加在知识体系中的价值体系、意识观念的育人作用,这是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高校亟须重视的重要问题。地方普通高校作为承担着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技术支撑、文化支撑的历史重任的机构,在转型发展期更应该将“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作为教材建设的基本遵循,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立足中国实践、国情民情、区域经济文化形态,深入挖掘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与学中强化教材的育人作用,使教材的育人价值贯穿各学科始终。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高校教材编写、教材选用、教材监督审核等教材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教材编写教师“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4]。参加教材编写的企业专家在将专业实践知识、工程实际问题、生产管理模式写入教材的同时,应该将反映企业文化、精神的实践案例融入其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意识和国家安全、民族团结以及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之中”[15]。无数教育实践证明,进行课程思政是破解高校重智轻德、教书育人分离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提高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 探索新形态教材创新发展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教学领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迅猛发展带来人们学习方式和途径的变化,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教材建设呼之欲出。2020年12月2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介绍“十三五”期间高校教材建设有关情况时对新形态教材概念给予清晰界定,“新形态教材是传统纸质教材+数字化资源,其中数字资源是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方式(介质)呈现”[15]。在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过程中,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也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加应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施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中,这些新形态的优质教材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质量的“同质等效”。实践证明,这种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当前,随着国家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政策的陆续出台,各大高校都纷纷开始关注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使用。地方本科高校也应该顺势而为,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新形态教材建设制度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积极利用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和数字技术平台优势,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及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开展新形态一体化的教材建设。针对传统教材实操性较差的情况,积极鼓励教师编制包括理论知识讲授音频、视频、实践操作、实验工具操作演示、学习案例讲解等相关的数字化资源教材,发挥新形态教材立体、具象、浅显易懂的优势,将数字化资源与传统教材相结合,精准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3.3 构建应用型本科教材选编、评价、监督、反馈体系

根据《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在教材管理、教材选编方面享有自主权,高校党委作为教材编选的责任主体,应该高度重视教材编选工作,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转型发展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完善的教材选编规章制度,把好教材入门关。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合适的教材,往往趋向于选择通用的本科教材,这类教材多数由国内研究型高校编写,学术性强,内容与强调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如果选择应用型高校甚至是职业院校编写的教材又凸显地域特征明显、专业视野过于聚焦,有碍于学生对行业整体性的把握。能契合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教材一般比较少,实践教材缺乏,这种情况在地方普通高校也比较普遍,所以编写和选用适合自己教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普通高校要植根地方、依托地方、立足地方,深度融合,联合地方行政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编写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国家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教材。要重视编写团队的遴选,主编应着力选择在专业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教育教学水平高,对行业了解且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团队成员可来自多所高校或者行业企业,或相关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或行业实践经验丰富、师德师风良好且熟悉教育教学规律的技术能手,对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解决核心课程教材实用性和特殊性的问题、教材内容经典性与先进性合理兼顾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更注重面向区域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实际培养人才,教材更凸显针对性强和时效性要求高的特征,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定期开展教材质量评价;可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教育指导委员会对规划教材评审标准,构建涵盖“新时代特征评价(包含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等)、学科特征评价(包括教材结构、学科发展和行业发展等)、新形态特征评价(包括媒体形式、媒体融入等)”的评价体系,为提升教材的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要发挥好基础教学组织和学生在教材遴选、使用、评价中的监督作用,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

3.4 提升教材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培养优秀管理团队

教材工作内容复杂,包括教材建设、教材选用、教材招标、教材征订、教材评价等环节,建立一套完善的内容优质丰富的高校教材信息库、数据联动的系统征订平台、精准分类的费用结算平台和教材评价平台为一体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教材管理工作改革的必然趋势。地方普通院校转型期可在这方面投入一定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和研发,实现由教务教材管理部门、信息技术研发部门负责运行管理,教材审核机构负责教材的提前审核,确保上报的教材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也满足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然后通过平台将供应商关联教材信息及时导入,为教师教材选择节省大量时间,保证教材的征订工作能够有序、高效的展开。通过平台为学生提供渠道反馈教材使用信息,依托“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展教材选用质量评价及使用效果反馈,畅通师生信息反馈渠道,一旦发现教材存在质量、适用性等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及时将其反馈给所在的教学院系,由教学院系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相关负责人,减少可能因教材不合适出现的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16]。通过信息化数据平台建设,也可以实现教材管理部门与图书馆工作联动,推进教材数据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通过教材数据库的建设,有效推进数字化教材信息的进程,提升教材管理的效率及使用率。

教材管理事务性工作较多,纷繁复杂,十分考验管理人员的统筹、数据整合能力,合理配置教材管理人员、科学整合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材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尤其是信息化能力;组织教材管理人员去先进的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关注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和个人提升诉求,为他们提供充实自己的机会;培养教材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可以有效地提升教材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4 结 语

教材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传承学科专业发展特色优势、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转型期更应该高度重视并认真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教材工作方针,不断提升教材工作水平和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应用型教材建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