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夜间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4-03-11 16:49黄夏菁
技术与市场 2024年1期
关键词:夜市南宁经济

黄夏菁

南宁市统计局数据管理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8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新兴动能发展强劲,蓬勃兴起的第三产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助推器。夜间经济业态也逐渐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它的繁荣程度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的经济活力与潜力。据商务部相关数据显示,夜间经济贡献了北京王府井上百万的人流量;上海夜间的交易量超过了白天交易量的一半;“不夜城”重庆的餐饮行业在白天的交易额仅占全天的1/3;广州夜间服务业的占比超过5成。夜间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时段划分(当天下午6时到次日早晨6时)的经济形态,包含夜食、夜宿、夜游、夜购、夜娱、夜展、夜学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第三产业[1]。南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温和,夜晚舒适凉爽,夜间活动基本上不会受季节的影响,非常适合发展夜间经济,且大多数市民都有夜间消费的习惯,是南宁发展夜间经济的有利因素。当前,由于全球经济低迷,内需扩张成为我国经济向好运行的关键手段,同时由于投资空间难以提升,恢复和扩大消费对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也更加重要和紧迫。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进一步挖掘城市消费潜力,激发城市活力,有助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和发展新动能[2]。

1 南宁夜间经济发展现状

南宁人民政府2020年8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夜间经济的实施意见》等扩大消费政策以来,夜间经济逐渐成为南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街两巷”、邕江南岸片区、南宁东盟文化和旅游片区成功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百益上河城获评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夜间特色消费集聚区,会展航洋城、万达茂、大唐天城购物中心列入自治区级夜间消费集聚区试点培育名单;网红夜市“南宁之夜”更是入选广西首批100个“文化旅游打卡点”,开业以来游客超600万人次,抖音话题播放量高达7 000万。

2 南宁发展夜间经济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夜间经济的迅速发展、持续火爆,培育了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短期内收到不错的效果。然而,在夜市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缺乏规范管理、优质供给不足、城市配套不够、难以完整统计等短板,制约着夜间经济健康发展壮大。

2.1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短板

2.1.1 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不足

夜间经济拉长了城市的活跃时间和营业时间,与城市夜间活跃人口相比,夜间公共交通设施依然是制约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去”和“回”成为夜间出行群众的最大困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面临严峻挑战。调查发现,网红夜市 “南宁之夜”仅设2个公共厕所,日停车量近万辆,仅设有1 200个车位的停车场,如果乘坐公共交通还需要再步行1~2 km才能到达,如果自驾前往受到周边交通管制无法到达景区附近,仍要步行2 km前往。每年宾阳炮龙节都吸引着海内外数十万游客参与,但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欠缺,炮龙老庙附近公共厕所仅有4个且较为简陋,炮龙广场公共厕所仅有3个,老街路线缺少指示牌等公共服务设施,游客体验感差。

2.1.2 阻碍交通问题频发,监管难度大

为了吸引大多数人消费,夜市往往设于人口密集、车流量大的路口,商家为了抢占人流量大的场地,往往“一窝蜂”地涌向同一个地方,容易引起交通堵塞问题,给正常的居民通行带来了不便。由于夜市需求量大,部分摊位存在占道经营现象严重,虽然已经有划定的区域,但仍一些夜宵摊位为扩大经营面积,擅自将摊位摆到人行道甚至机动车道,虽然城管部门已经加大力度开展巡查,但是由于摊点流动性较大,很多地摊摊主使用三轮车进行摆摊,一发现有城管部门的巡逻车,就直接骑车离开,很难监管到位。加上一些前来夜市消费的居民也将电动车及私家车乱停乱放在道路两旁,严重影响群众正常通行。

2.1.3 环境卫生较差,食品安全堪忧

夜市普遍以小食品销售为主,竞争较大,造成夜市食品摊点普遍低价,一些商家为了获利,存在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食品安全问题。且夜市小吃多以街道两旁为营业场所露天营业,经营环境差,敞开放置的食品及原料易受过往车辆、行人带来的灰尘污染,特别是夏季还容易受到苍蝇、蚊虫等的污染。夜市摊贩经营成本低、流动性大,消费者一旦遇到侵权问题,则很难追责和维权。随之而来的垃圾污染问题也普遍存在,部分夜市经营者对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较为抵触,缴纳不积极、不及时,垃圾处理费征收难。同时,市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也会造成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影响市容市貌。

2.2 优质项目供给不足,特色“菜单”不够丰富

2.2.1 夜市产品业态较为单一

“南宁之夜”、三街两巷、平西路夜市等夜间体验项目火爆,夜游项目的持续出圈,不仅折射出当前人们对于夜间消费的巨大需求,而且也暴露了当前夜间消费项目还达不到消费者的高需求。多地“不夜城”消费产品供给已涵盖文化、教育、健身、休闲等多个方面,但炭烤鱿鱼、臭豆腐、柠檬茶等传统夜间餐饮消费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缺少其他业态的并行发展,产品迭代升级缓慢,未形成体系化,业态较为单一,其他产品供应,尤其是精神文化产品供应较少,夜市业态好吃不好玩、够吃不够玩等问题较为突出,容易削减游客消费欲望和出行信心。例如南宁市宾阳炮龙节是宾阳县传统特色节日,现已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市内外数十万游客涌入宾阳炮龙节,为旅游增添不少活力[3],但由于宾阳县夜间经济内容形式创新性不足,仅有游彩架、灯酒会、舞炮龙等几项活动,其中灯酒会无异于小吃会,以烧烤、小吃为主,百货、饮品、水果等为辅,体现少数民族特色、展示民间传承工艺的商品较少,易降低游客的消费欲。

2.2.2 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品牌基础建设缺失

当前,很多地方发展的夜市经济尚不能形成品牌特色,一些地方在巨大的流量诱惑下,过度追求眼球效应、争当网红,将别处卖点当成自家商品,当起了“拿来主义”的搬运工,导致体验内容日益同质化,相似的场景、雷同的套路给游客带来较差的旅游体验,“网红”景点频频“翻车”现象突出。徒有流量热度、缺乏内涵深度的网红景区,只能维持一时的人气,时间一长就会“失宠”。据统计,网红夜市“南宁之夜”开业12 d客流量就超百万人(次),而后日均客流量也达到了约8万人(次)。夜市里共有160多家商铺,而餐饮类占比高达80%,娱乐游戏类却不到10家,多为抛圈、射击等地摊游戏,因此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不乏抱怨的声音。

2.3 夜间经济统计存在难点

完整、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准确评估分析城市自身的夜间经济发展成效,也能在各个城市之间进行横向对比,是政府进行科学研判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现阶段对夜间经济的数据统计存在以下难点。

2.3.1 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制度

当前,夜间经济“地摊经济”“宅经济”等经济新名词的概念则众说纷纭,现行统计制度方法无法准确勾勒夜间经济发展全貌,需要国家进一步推动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在制度创新上进行顶层设计,才能完整统计出夜间经济等新经济数据。

2.3.2 夜市项目无法整体纳入“四上”统计

“四上”是现阶段我国统计工作实践中对达到一定规模、资质或限额的法人单位的一种通俗称谓,包括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和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夜间经济项目以街区为主,商户入驻经营,商户多以个体户为主,法人企业较少,因单个个体户难以达到限额标准,而夜市项目整体不从事商贸活动,既没有购进、销售行为,也未同时满足统一收银、管理、核算3个条件,按照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夜市项目整体不能按市场整体纳入“四上”统计。

2.3.3 升规入统培育难度大

“四上”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重要支撑,对全面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起到积极作用。第三产业调查单位结构复杂,行业分布广泛,具有点多、面广、不稳定等特点,从空间上看,夜间经济载体以点状的形式散落在城市各处,多以个体户为主,难以规范统计数据。调研发现,“南宁之夜”经营管理方会根据商户经营情况,每2个月进行一次淘汰,替换一些经营不良的商户,商户稳定性不足,难以作为培育对象。此外,多数经营者对销售额、营业收入指标较敏感,担心因数据外泄增加税赋,法律意识弱,对入库意愿不强,配合度不高,也增加了企业入统的培育难度。

3 夜间经济持续高质量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服务,完善配套

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治安、交通、食品安全、卫生秩序管理,让市场主体既能积极参与其中,也能放心持续经营。在合理范围内规范夜市收费管理,通过降低夜间营业成本来减轻商铺经营负担,防范夜经济消极影响,加强业务许可或备案,指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探索建立奖惩机制。

注重规划布局,可以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多方面、多渠道收集意见建议,聚焦夜间经济集聚、人员流动较大等夜间消费基础较好的热点区域,科学划定发展夜间经济重点区域和主要街区,规划建设夜间经济核心区。在搞活现有农贸市场、集贸市场、烧烤广场的基础上,从长远考虑,根据需求规划建设一批农贸市场、早夜市、城市便民驿站等,提升便民服务覆盖率,逐步消除占道经营,让流动商贩从“游击队员”找到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优化营商环境,加大交通运输、灯光亮化、水电气供给、5G网络、污水收集、垃圾分类等方面的投入,全力完善夜间经济相关配套设施,强化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搭建夜间经济精细化服务管理平台,积极营造夜间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3.2 协同治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加大综合整治。城市管理、市场监督、交通管理、卫健、环保、公安等部门要加强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4]。市场监督部门加强对包括流动摊贩在内的所有经营者的持证经营管理,创造条件、简化办证程序,促使每个经营者持证经营、可查可追溯;卫健部门加强夜市摊点的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监管,对可能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行为要从严、从快、从重处罚;城管、交通、环保等部门充分借助大数据平台,加强分析、研判,采取错峰、错时等突击执法方式,加大对占道经营、油烟污水乱排、噪音扰民等行为的综合整治,对屡教不改、屡罚不改的“顽固老油条”经营业者,坚决发现一个取缔一个;公安部门加大对暴力抗法的打击力度,确保城市综合整治得以刚性落实。

加大宣传教育引导。线上,宣传部门综合应用线上平台如抖音视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各类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及时、准确、全面、生动宣传有关夜市管理规范的各类新政策,在全社会营造文明经营、文明消费的良好夜间消费环境。线下,各监管部门在严格检查执法的同时可以深入店铺和流动摊点,以口头讲解、发放宣传单、通知书、提倡议等方式,引导各类夜市经营主体自觉抵制占道经营、污染环境、使用不安全食材等违法违规行为。

培育多元化服务消费新亮点。南宁消费市场结构单一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应充分利用聚集优势,充分发掘本土特色资源,打造特色节庆活动,融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文创、商旅等多种元素及业态,做出精品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为实现“一节带万店,一城带万户”创造基础条件,激发消费新活力[5]。

3.3 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推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

加强对新经济内容的顶层规划设计。建议在名录基本信息表中增设与“夜经济”“宅经济”“地摊经济”等经济新名词相关的属性指标,由企业自行选择申报,便于统计部门对新经济内容更详细地分析监测,满足各级领导和部门对新业态、新经济模式数据的需求。

引导夜市主体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引导有条件的政府主导型的夜市项目进行转型升级,借鉴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结算、统一服务的运营模式,对夜市内所有摊位实施租金优惠政策,减少和归并夜市的收费种类,降低手续费用标准,减轻客户负担,以此提升夜市内散户参与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使夜市数据“化零为整”,实现夜市主体整体纳入限额以上商贸业统计。

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各行业主管部门联动配合,密切关注商贸企业经营状况,找准问题、解决问题,做好精准服务,助力企业提质增收,做好企业培育跟踪,加强入库审批工作,加快推动达到限上标准单位入库统计,以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提振消费市场发展添后劲。

4 结束语

夜间经济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民满足美好生活需求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随着许多生产型城市转变为休闲型城市,城市发展引擎将转向第三产业。相信在一套“组合拳”的强力作用助推下,南宁夜间经济将提档升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相关产业的服务水平,推动城市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夜市南宁经济
大观楼夜市掠影
数读南宁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玩遍云南还有这些“宝藏”夜市等你来打卡!
眷恋南宁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网红”夜市
老天津卫的璀璨夜市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