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一
“表面是饮食男女,里面是山河岁月、时代变迁。”王家卫如此评价《繁花》。
1月9日,2024开年大剧《繁花》落下帷幕。作为王家卫导演的首部电视剧,《繁花》一经上线就是话题中心,剧集热度居高不下。
片头曲响起,霓虹灯下的黄河路餐馆林立,剧中人物穿梭其间,大快朵颐。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人们走出了思想的争论,挤在最繁华的都市中心,身边弥漫着财富的气息,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遍地,每个人都怀揣着翻身梦。
《繁花》讲述了一个普通工人阿宝在20世纪90年代的奋斗史,它以浓厚的“王家卫美学”色彩复原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时代氛围。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如火如荼进行。第一代股民在西康路101号排长队认购新股,黄河路宾客盈门的酒楼过着“一只龙虾就是一个机会”的日子。
《繁花》的背后,不仅仅是上海,而是整个中国在那一时期的现实写照。观众透过《繁花》,怀念这样一个繁荣、激烈、向上、奋斗,和敢于做梦的时代。
2023年上半年诞生了一部“爆剧”——《漫长的季节》,它和《繁花》一北一南,讲述的是同一时代的故事。
如果说《繁花》呈现的是那一时代昂扬向上的气质,无疑,《漫长的季节》与之相反,它借当地支柱产业桦钢走向衰退的故事,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北的社会动荡和转型阵痛。从画面来看,一个繁花似锦,一个带着些许落寞凋敝,但他们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群体——港商。
改革開放初期,大多数外资都在犹豫观望,没有出手投资的计划。大批港商“敢为天下先”,跨越连接香港与深圳罗湖的罗湖桥奔赴内地、投资办厂,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商成为内地最大的直接投资者之一。在那时不少国人心里,港商象征着现代化和资本的力量,港风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
因此,大多数年代剧在讲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故事时,都少不了几个穿着考究、说着港普、一心想着回到内地投资的港商形象。如《繁花》中的阿宝,借助港商的身份做外贸起家,成为搅动风云的“宝总”。而《漫长的季节》中的港商,真实身份只是个江湖骗子,成为一切悲剧的起源。
《繁花》复原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社会风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此时的东北与上海有着千差万别。在这个时期,东北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改变了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命运。《漫长的季节》中,假港商和桦钢厂长勾结,打着改革名义侵吞国资,想以几千块钱买断工龄,继而假港商失踪,资金断流,工厂顿时陷入危机。其实,“港商”骗子只是桦钢倒闭的加速剂,无法适应时代变化的部分国有企业,最终都逃不掉倒闭破产的命运。
为何同一时代的影视剧,“港商”的形象却截然不同?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地区拥有良港、侨乡,又与港澳台地理相近、语言文化相通,得以率先拥抱港商。因此,港商最先在珠三角试水,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向长三角转移。踏入20世纪90年代,港商已经在珠三角及长三角驻足良久,并形成稳定的经济圈和商业环境。
而东北、西北等内陆城市缺少良好的港口,与海外市场、境外资本、全球产业链之间缺乏建立良好联系的条件和契机,导致外商资本难以深入内陆腹地。因此,在当时的东北、西北等内陆城市,不乏骗子假借港商名号,玩“空手套白狼”的把戏。
《繁花》和《漫长的季节》都采用了独特的视角,让观众深入了解改革开放期间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但时代车轮走过,个人命运便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商人,有人被历史遗忘后只能自我疗愈。
1990年末,深交所和上交所相继开办,那时的上交所还只有8只股票,市值12.34亿元。一面从旧货市场淘来的铜锣,敲响了上证交易所的第一记开市锣声。
许多人仍然会怀念当年的“牛市”。正如剧中阿宝所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抓住了机会就有可能改变人生。”剧中那种对财富的热切渴望,投资股票的狂热景象,都是那个年代的写照。
当年没有互联网,大家通过股票认购证、马路股市沙龙、报纸专栏来了解信息。那种互帮互助的场景,也成为剧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论是上海还是深圳,当年的股票市场都热火朝天,人们如获新生,都想一跃成为“宝总”,靠股票致富。
1992年8月7日,深圳市发布新股认购抽签表发售公告,宣布发行国内公众股5亿股,规定只能抽签认购,凭身份证办理,一个认购者可持有10张身份证,一证可买一张抽签表,每张抽签表可认购1000股。
公告一出,来自全国各地的身份证寄往深圳邮局。当时深圳邮局的特快专递和包裹,多是从四面八方寄过来的一捆一捆的身份证。其中最大的一个包裹高达17.5公斤,里面放了足足2500张身份证。
《繁花》里的阿宝,创业的起点为“负”,但在爷叔的指点下,他不惧负债,借来一万多元,连好兄弟陶陶的金链子也抢来当掉卖钱,全部购入“电真空”股票。后来,“电真空”股票被收购,股价涨了五倍,阿宝赚得盆满钵满。
而真正让阿宝蜕变成“宝总”的,则是认购证。他能顺利买到“电真空”股票,赚到第一桶金,是因为他拿到了一张认购证。当时一张认购证30元,劝退不少人。但大户们经过计算后,发现如果发行量在200万份的话,将认购证的申购成本摊到股票中去,就是绝对超值的。于是,人们纷纷挤进发售点。阿宝的好友“蔡司令”,为了帮助阿宝买进认购证,被闸门夹住腿,依旧高喊阿宝进去。
4个月后,认购证升值160倍,宝总就此立足。
“外滩27号”外贸大楼是《繁花》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地点之一,其前身是号称“洋行之王”的“怡和洋行”,1955年收为国有,此后长期作为上海市外贸局的办公大楼,故稱“外贸大楼”。上海的外贸经济正是从这里腾飞。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为了竭力突破西方国家的贸易封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设立了中央贸易部,内设国外贸易司管理新中国的对外贸易,1952年又专设了对外贸易部。在中央贸易部和对外贸易部的统一领导下,先后组建了地方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确立了国家对对外贸易进行统一管理的机构体系。随后,还先后成立了一批国营专业外贸公司,毅然扛起了中国外贸的大旗。
到了1990年代,外贸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科研院所陆续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国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改组国营外贸企业,这正是《繁花》的剧情背景。
“一个宁波‘老法师加两个红帮裁缝、一把扬州剪刀,我阿宝变成了宝总。”阿宝是做外贸发家的,其中服装外贸则是他重要的业务。正如剧中展示的,与如今不同,改革开放初期外贸归国企所有,凭“指标”“批示”才能开展工作。
随着外贸形式的逐渐变革,国内外贸行业迎来了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国际规则的体制框架。与此同时,大量私营外贸企业涌现,国有企业改制的需求催生了“个体户”。当时,位于深圳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里一下子挤进了300家公司,“一层25个房间,最多的拥挤着20多家公司,有的一张写字台就是一家公司”。据《中华工商时报》的统计,1992年全国至少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成为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
1992年,剧中反复提起的“沪联商厦”原型华联商厦开拓新的营销方式和营销领域,全年引进新品种8000余种,其中护肤霜、进口摩托车、高档灯具、耐克旅游鞋都获得成功。改革开放后,不少国人倾心追求“白、富、美”,香港著名美容大师郑明明抓住商机推出了“奇妙换肤霜”,并在上海华联商厦的柜台上推销。此后,这款化妆品在全国一度风靡大街小巷。正如剧中三羊牌崛起爆卖的关键,就是费翔到商厦推广。
霓虹入眼,万花如海,一个又一个传奇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轮番上演。也许对于一些地区的人而言,当年身处的社会面貌不像《繁花》里的上海那样光彩夺目,但每个人都能从《繁花》中找到熟悉的元素,那是来自旧时光的璀璨记忆——城市激荡转型,个人命运转折,狂飙突进,也大浪淘沙。在改革的春风下,人人只争朝夕,因为那是一个平凡人能够做梦、能够通过奋斗改变人生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