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
在讨论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会议上,他作为委员会工作组主席,落槌决定重要结论的达成;在青藏高原上,他为了获取稀缺气候资料,率领团队深入人迹罕至之地……他就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研究员。
1984年,翟盘茂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本科毕业,开始了在国家气象中心的气候分析工作。1987~1990年期间,翟盘茂在南京大学攻读物理气候方向研究生。毕业以后,他便深耕于气候诊断和气候变化领域。翟盘茂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下简称“极端事件”),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开始使用我国的日尺度观测资料开展极端事件变化研究,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的先驱者。
翟盘茂不仅追求科学上的先进性,也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落地应用,着力于解决气象业务中的瓶颈问题,从而服務国家重大需求。在主持“973项目”——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时,翟盘茂带领数十位科学家联合攻关,历经5年时间,最终建成了时效可达1~2周的持续性暴雨中长期预报系统,并在中央气象台预报业务中应用,弥补了此类高影响事件预报精度低、时效短等不足。
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区域重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归因方法研究项目的过程中,除了要完成规定考核目标之外,翟盘茂在签订任务书时还主动“加码”,誓要建成我国区域极端事件归因原型系统,以便在重大极端事件发生后快速给出归因答案。
近年来,青藏高原地区快速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关乎国家安全和生态屏障的重大科学问题,翟盘茂主动承担科考项目,多次带领团队成员深入羌塘高原气候资料稀缺区实地考察,为气候观测网的建立完善、揭示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提供科学认识和建议。翟盘茂还曾在全国政协相关宣讲会、九三学社“青藏高原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重要场合,多次呼吁全球应加强“三极(北极、南极和青藏高原)”保护,积极应对冰川消融问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在最近的8年时间里,翟盘茂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IPCC工作中。在这份工作中,他的专业素养、领导和协调能力、沟通技巧以及敬业精神都给国内外同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份没有额外收入,但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苦差事”。为了照顾不同国家科学家的时区差,视频、电话会议往往在北京时间深夜甚至凌晨进行,翟盘茂从未缺席。IPCC会议的强度和紧张程度远非普通学术会议可比,翟盘茂作为工作组主席,不仅需要领导性格和观点不同的国际学术“大牛”参与讨论,形成评估结论,还需要考虑和平衡各国政府的分歧,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气候变化决策建议,因此,会议后期经常出现24小时甚至48小时不眠不休连续进行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翟盘茂兼具科学家的严谨和外交官的灵活,努力了解各位报告作者和各国代表的真实立场和核心关切,总能非常有技巧性地推进会议。
在繁忙的国内外工作之外,翟盘茂在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方面也投入了许多精力。如果问翟盘茂的学生对他的印象,你听到的第一个形容词很可能会是“有人情味儿”。翟盘茂不仅能够掌握学生的科研进展,还会主动了解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难事和疑惑,结合自己的经验提供建议和帮助。
逢年过节,会有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与家人团聚,翟盘茂会邀请留院学生共度佳节,有时还亲自下厨,在谈笑风生中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与生活中的随和不同,在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时,翟盘茂则将严谨的科学精神贯穿始终,从行文用词的规范,到口头表达的技巧,翟盘茂都事无巨细地进行指导。
翟盘茂在青藏高原无人区架设自动气象观测设备
作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领域的专家,翟盘茂奠定了国内极端事件研究的方法和基础,为该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他培养的很多学生已经成长为教授级专家,在各地气象部门、科研院所和高校,传承和发扬翟盘茂身上的科学家精神,为守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责任编辑 / 代竹蕊 美术编辑 / 韦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