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退吕进薄” 诏令研究

2024-03-10 01:40刘鹏远
今古文创 2024年7期
关键词:光武帝高庙吕后

【摘要】中元元年(56)冬十月,光武帝下诏,使司空告祠高庙,将吕后的神位移除太庙,以薄后代之,同时废黜吕后尊号,尊薄后为高皇后。后世有学者称光武帝这一诏令为“退吕进薄”。本文认为此诏令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可能性:既强化了薄氏一脉的正统地位与自身合法性,也是光武帝以“柔道”意识形态治国的必然结果,此外也是光武帝出于为刘庄顺利称帝考虑而营造的政治舆论。历来有学者从防范外戚干政角度解释这一诏令,对此,本文认为“防范外戚干政”并非是这一诏令的主要政治目的。

【关键词】光武帝;薄后;吕后;高庙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7-006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7.022

一、“退吕进薄”事件

在中国古代,上起皇帝下至平民都以祭祀祖先为首要大事,祭祀不仅是一种祭祖活动,更具有巩固政治秩序、强化皇权的作用。光武帝对祭祀十分重视,对此《后汉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而在光武帝一朝的祭祀中,有一件事值得格外注意。《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使司空告祠高庙曰: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吕太后贼害三赵,专王吕氏,赖社稷之灵,禄、产伏诛,天命几坠,危朝更安。吕太后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祇。迁吕太后庙主于园,四时上祭。” ①这一诏书的主要内容是将吕后神位移除太庙,以薄后代之,同时废黜吕后高后尊号,封薄后高皇后尊号。

对此,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光武帝作为后世子孙,出于自身特殊的目的而剥夺先祖之妻尊号和配食之权是极其荒谬的,并以舜的孝道来批判光武帝违背礼制的行为。②同时也引发思考,作为东汉第一位君主,突然废黜几百年前的皇后尊号又取消配食之权,应具有深刻的政治隐喻。

二、“退吕进薄”的原因

(一)强化薄氏一脉正统地位与自身合法性

历代王朝开国君主除了以军事谋略问鼎天下,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证明自己称帝的合法性。曾就任亭长的刘邦就巧妙借用天命的神秘性。刘邦被箭矢中伤,对吕后请来的医生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③光武帝劉秀同样如此,在反莽复汉的农民起义浪潮中,刘秀巧妙借用《赤符伏》等谶纬来为自己称帝造势,称帝后强化正统地位更是顺应时局之事,诸如宣布图谶于天下、泰山封禅、祭祀祖先等。在泰山封禅大典中,光武帝以谶纬之说为基础,宣扬自己受命于天的合法性,进一步神化其世俗最高权威。而祭祀祖先则是向天下宣布自己权威统治的合法性身份,强化宗族的政治信仰,因此受命于天和祖嫡身份是自证合法性身份的双重依据。

习秦汉者皆知,刘秀本是高祖与薄夫人一脉,与吕后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为庶出。虽然是皇室宗亲,但隔了几代后传到刘秀这里已经家道中落,按照正常的皇位传承顺序,刘秀并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因此继承大统后,“退吕进薄”的政治意图就更为明显,“进薄”则是抬高最原始母氏地位,是在泰山封禅后继续强化自身合法性身份。黄留珠在《刘秀传》中也认为光武帝作为文帝一系,提高薄氏地位是合乎情理的,而“退吕”只是光武帝“进薄”的借口。④根据黄留珠的说法,光武帝此举是为了提高薄氏地位,强化这一脉的正统,也就是在强化自身的祖嫡正统身份。有观点称,从文帝开始,继承大统的皇帝都出自高祖与薄夫人这一脉,但是未见有任何一位皇帝以“退吕进薄”的方式来提高薄氏的地位。纵使吕后不足以配食高庙,“退吕”之事最好的时机应该是文景之时而并非光武之时。⑤但是该学者的论述值得商榷,不能单独从帝王顺序的角度模糊地下定义,更应该从吕后在西汉君民中的政治形象以及文帝时期的政治时局两方面去详细考述。

首先,西汉自文帝后,帝位依然是按照帝统血缘合法继承,即使宣帝是武帝的曾孙,成帝与哀帝是伯侄关系,哀帝与平帝是堂兄弟,但那也是特殊时期的政治事变或者皇帝本人无子嗣导致的,依照血缘关系的合法继承并没有强化正统身份的必要。

其次,虽然吕后从法理角度并未承袭帝位,而是先后控御汉惠帝、前少帝、后少帝三位皇帝临朝称制,但是她毕竟是当时的掌权者,在西汉是被当作皇帝看待的。《汉书·叙传下》记载:“以述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 ⑥《后汉书·班彪传附子固传》援引此文,李贤注:“高、惠、吕后、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十二代也。”《叙传下》又曰:“凡《汉书》,叙帝皇。” ⑦在《史记》的体例中,吕后与帝王一起被单独列于本纪,少数陈述于《外戚列传》。吕后称制时继续施行黄老政策,汉朝国力得以从战争中恢复,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吕后不出门户便政治清明、刑法宽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社会环境安定。⑧综上,吕后不只作为擅权的外戚被汉家正统排斥,同时帝王这一政治形象也被时人所认同。诸吕之乱后,大臣们认为薄氏宽仁和善,也不过是欲立刘恒为帝的政治说辞,况且薄氏于高祖并无吕后那般贡献。文帝继承大统之后,薄后被封为皇太后,逝世后因不是高祖正妻而与文帝合葬,吕后作为皇后与刘邦合葬。通过上述分析,可见较之于薄后,吕后对西汉时人影响更大,那么西汉后世皇帝也就不可能通过“退吕”的方式来提高自己这一系最原始母亲的地位。

最后,结合文帝即位的政治形势来看,改易配食高庙的最佳时机并不在文帝时期。诸吕之乱是功臣联合诸侯王对吕氏宗亲的一次大清洗,文帝继承大统本身也是战战兢兢的。《汉书》记载,刘恒前往长安前,令宋昌等六人传诣长安,到达高陵又令宋昌前去探查局势。⑨从文帝前往长安途中的谨慎举动可以看出当时功臣和诸侯王的势力是令即将登基的文帝所畏惧的,尤其是齐王一脉。这样的政治形势下文帝一旦废黜吕后皇后尊号,改立薄后,将证明自己是嫡传而非功臣推举之功,这损害了功臣集团的利益。况且吕后为高祖亲封皇后,临朝称制以来功大于过,如果文帝废黜吕后尊号,未免给当时实力强大的诸侯王落下口实。所以,文帝时期并不是废黜吕后的最佳时期,这是由当时的政治形势决定的。

而刘秀初登大宝,万象更新,相去西汉甚远,尤其经历赤眉之乱后,吕后的帝王形象在东汉初年已经慢慢颠覆,影响渐微。因此,“退吕进薄”的发生才具备了可能性,而光武帝抬高自身最原始母亲的地位与强化自身正统地位也是统一的。

(二)光武帝“柔道”治国的必然结果

对比刘秀和刘邦,两位帝王同样是开国君主,然而两朝的政治特点却截然不同,这不仅与两朝时期不同的生产力状况有关,也与两位帝王的个人性格与治国理念息息相关。因此讨论光武帝的政治性格与治国策略,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退吕进薄”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从光武帝个人性格来看,刘秀为人柔仁雅量。《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刘秀曾在王莽天凤年间,于长安学习儒家经典《尚书》。⑩可见,刘秀个人性格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面对背叛,光武帝依然持有雅量的胸怀。在诛杀王郎时,发现下属与王朗私下交互信件,光武帝并未追究责任,反而令人烧毁信件,令反叛者心安。⑪光武帝回乡看望父老乡亲,宗室亲戚借酒兴而称赞刘秀,年轻时为人诚信谨慎,与人相交不逢迎,真诚柔和,正因如此才成就今天的霸业,刘秀回答道:“治理天下也以‘柔道行之’。” ⑫可见,柔仁之道不仅是刘秀个人的性格,更是治国理政的政治理念。从刘秀回绝马武请求起兵征讨匈奴的诏书中也可以看出光武帝标榜柔道治国的政治理念,“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⑬。

此外,光武帝对待外戚关系,也彰显了柔道理念。光武帝初立皇后时,便以阴氏“雅兴宽仁”而立之为后。“十七年,废皇后郭氏而立贵人。制诏三公曰:‘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 ⑭从立阴氏为后到废郭立阴,可见光武帝奉行的立后准则为“宽雅良仁”。而郭后虽然被废黜,但光武帝依然对郭氏不薄,“进后中子右翊公辅为中山王,以常山郡益中山国。徙封況大国,为阳安侯。后从兄竟,以骑都尉从征伐有功,封为新郪候,官至东海相。竟弟匡为发干候,官至太中大夫” ⑮。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光武帝标榜柔道治国,与之相反,吕后则以霸道称制。吕后称制后为排除异己,残忍杀害赵王与戚夫人,破坏高祖时期定下的白马之盟而“专王吕氏”。光武帝与吕后治国理念的分歧突出表现在对待开国功臣的态度上,吕后以女主称制,大力培植私党,功臣多遭屠戮,功臣元老反对者颇多。光武帝则“退功臣而进文吏”“高秩厚礼,允答元功”,以柔道平衡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光武帝“退吕进薄”更是彰显自身反对霸道强权施行柔道治国的政治理念,从而借废黜吕后以安抚功臣等各方势力,再次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奠定东汉光武帝一朝基本的政治基调。因此,“退吕进薄”诏令的颁布是光武帝以柔道治国的必然结果。

(三)光武帝为刘庄承统张本与“警示外戚”再商榷

有学者结合当时的政治局势,将“退吕进薄”的原因定性为“告诫外戚切勿擅权乱政和为太子刘庄顺利登临大宝张本” ⑯。比较“退吕进薄”和“废郭立阴”诏书相似性可以看出,光武帝把吕后暗喻为郭氏,将薄后暗喻为阴丽华,以孝文皇帝暗喻刘庄,通过夸耀薄后和文帝的方式来提高刘庄母子的地位,为刘庄登临大宝张本,结合“废郭立阴”后仍有很多大臣对废黜皇后持反对意见,光武帝为刘庄顺利继承大统而清除障碍就愈加顺理成章,所以,“退吕进薄”也是光武帝考虑当时政治局势而保国本的现实关怀。

对于“警示外戚切勿擅权乱政”这一观点,有待商榷,或者说,这不能成为“退吕进薄”的主要原因。借“退吕进薄”以警示外戚包括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警示阴氏外戚切勿重蹈吕氏覆辙。但是通过分析史料,光武帝并无告诫阴氏外戚之意。《后汉书·皇后纪》中记载,阴氏在皇后位时恭敬勤俭,少有不良嗜好,品性仁慈孝顺,七岁时父亲逝世,虽然过去数十年,每每想起便痛哭流涕。⑰可以看出阴丽华品性恭俭孝顺,在皇后位时更是仁德宽谨。阴氏与光武帝合葬后,明帝每次到拜谒陵墓的日子,便会梦到先帝与太后生前的欢乐日子,以至于悲伤到无法入睡……等到典礼结束,明帝看到太后旧物,感伤哭泣。⑱从明帝思念阴氏可以看出阴氏在位时是一位令刘庄尊崇的皇母形象。从政治能力角度窥探,吕后在刘邦发迹时就已经显露出出色的政治才能,阴后在光武帝一朝并未表现出过人之处,与性情刚毅、贼害赵王、专王吕氏的吕后形象截然不同。《史记·外戚世家》记载:“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 ⑲因此,汉武帝认为吕后专政是由于主少母壮,反观阴氏和刘庄,刘庄年近三十,阴氏年愈五十,典型的子壮母老。作为阴氏外戚,陰识“入虽极言正议,及与宾客语,未尝及国事” ⑳。从阴氏外戚自身这一角度观摩,阴氏外戚与吕氏外戚判若云泥,因此,本文认为光武帝不存在以吕后映射阴氏的政治意图。从光武帝对阴氏外戚态度来看,光武帝对阴氏外戚大体上持赞许态度。对阴氏本人,光武帝认为她有母仪之美,立为后。阴氏外戚阴识,“二年,以征伐军功增封,识叩头让曰:‘天下初定,将帅有功者众,臣托属掖庭,仍加爵邑,不可以示天下。’帝甚美之,以为关都尉,镇函谷。迁侍中,以母忧辞归” ㉑。即使阴氏被封为皇后,光武帝不但没有打压阴氏外戚,反而委任要职加以重用,“及显宗立为皇太子,以识守执金吾,辅导东宫。帝每巡郡国,识常留镇守京师,委以禁兵。入虽极言正议,及与宾客语,未尝及国事。帝敬重之,常指识以敕戒贵戚,激厉左右焉。识所用掾史皆简贤者,如虞廷、傅宽、薛愔等,多至公卿校尉” ㉒。都证实在实际官职任用和军事权力上阴氏外戚是得到重用的,因此,不存在以“退吕进薄”方式来达到警示阴氏外戚的政治动机。

“警示外戚”的另一种观点是防范外戚干政,依本文论述逻辑即防范后世外戚干政。

首先,西汉两次外戚擅权几危社稷,一次是吕后称制,一次是王莽建立新朝,第二次以王莽为主的王氏外戚显然比吕后称制更严重,所以,若“退吕进薄”的目的只是警告外戚切勿专权,那光武帝撤销孝元皇后王政君“配食”之权显然威慑更大,不必撤销去今甚远的高祖之妻。

其次,外戚干政作为直接导致西汉政权灭亡的一大毒瘤,在光武帝一朝是亟须防范的政治问题,无论是防范当朝外戚,还是警示后世外戚切勿乱政,作为颇具政治能力的中兴之君,都不可能以“退吕进薄”的方式婉言警示外戚集团。统治者更应该倾向于通过制度化的调整或者法令的颁布去约束外戚群体掌权,以此提供制度保证。而事实上,光武帝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东汉刚建立,六宫称号只有皇后和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俸禄不超过数十斛,后来又增设了美人、宫女和采女三等,没有爵秩,每年加以赏赐而已。㉓此外,“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㉔。只听命于皇权的尚书台实际上成为权力中枢,重用士大夫与宦官,与皇帝共同参与决策,又废除了加官制度,撤销了西汉以来外戚领尚书事的职权,取消西汉外戚制度中外戚专任大将军这一规则,使外戚集团远离权力中枢。从国家制度上将外戚隔绝在决策中枢之外,保障了皇权的不可分割性与独断性。可见光武帝对外戚权力限制的特点是直接且刚猛的,从制度上防范外戚也是有效的。

因此,在诸多防范外戚的刚性政策实施的背景下,以“退吕进薄”这种婉言暗喻的方式警示外戚专权实际上是无意义的。

三、结语

综合史料分析和相关学者的研究,作为东汉第一位君主,光武帝晚年颁布的“退吕进薄”诏令看似是对时隔百年吕后尊号与配食之权的剥夺,实际上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既提高了薄氏地位,借此强化了自身合法性地位,也隐藏着光武帝“柔道”治国的政治理念,同时也是刘秀出于为刘庄继承大统考虑的现实关怀。对比阴氏与吕氏继任皇后时的表现和政治才能的差异,以及光武帝对阴氏外戚的重用,可以推论光武帝并无警示阴氏外戚之意。分析光武帝对防范外戚所施行的一系列制度性措施的特点,也可以证明这一诏令也不具有防范后世外戚之意。对“退吕进薄”诏令的研究,可管窥光武帝一朝的政治时局和政治特点,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光武帝时代。

注释:

①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6页。

②王夫之:《读通鉴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页。

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75-276页。

④黄留珠:《刘秀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5页。

⑤张小锋:《薄太后“配食”高庙与光武晚年政局》,《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1期。

⑥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107页。

⑦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132页。

⑧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0页。

⑨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8页。

⑩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页。

⑪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页。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7页。

⑬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61页。

⑭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69页。

⑮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67页。

⑯张小锋:《薄太后“配食”高庙与光武晚年政局》,《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1期。

⑰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69页。

⑱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70页。

⑲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592页。

⑳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58页。

㉑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58页。

㉒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58页。

㉓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65页。

㉔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18页。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王夫之.读通鉴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5.

[5]黄留珠.刘秀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张小锋.薄太后“配食”高庙与光武晚年政局[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01).

作者简介:

刘鹏远,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史。

猜你喜欢
光武帝高庙吕后
高庙铁索桥
“糟糠之妻”的由来
高庙文化与湘西地区文化自信
一个发飙斗狠近乎疯狂的女人——吕后
吕后与审食其关系简辨
吕后精明不逊刘邦
光武帝平乱
内蒙古阿巴嘎旗宝力高庙组地层划分及年代探讨
高庙遗址高庙文化图案太阳大气光象内涵图解
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