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宋江湖诗人吴惟信诗歌标举晚唐,效法姚贾,创作题材丰富多样,涉及感怀诗、咏物诗、酬赠诗、送别诗四类,其诗对仗精巧,体物工细,讲求兴寄,托物言志,总体呈现出清新自然的风貌,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值得挖掘探索。
【关键词】吴惟信;江湖诗派;诗歌题材;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6-005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6.016
吴惟信,字仲孚,号菊潭,湖州(今属浙江)人,寓居嘉定白鹤村(今属上海市),生卒年不详。以诗鸣宋季,游于江湖间,与同时达官名流如赵善湘(清臣)、高似孙(疏寮)等多有唱酬,同时也与江湖诗人施枢、叶茵等多有往来。有集,已佚,仅《南宋六十家小集》卷三百三十中存《菊潭诗集》一卷。正如吴惟信在《寄范文子》中自述“风烟拟画卷,冰雪满诗囊。魂梦江湖阔,语言兰蕙香”[1]37073,他的诗疏宕萧散,自然清远,吟哦寻常之景,抒发身世之慨,以温润沉实、秀丽雅洁的笔法营造具有文人化特征的意境,记述自己游谒江湖、陆沉林皋的生平经历和情感意蕴。学界对吴惟信诗歌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本文拟从题材分类和艺术特色出发对此做客观探讨。
一、诗歌题材分类
《全宋诗》共收录吴惟信诗歌174首,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外延广泛,可划分为感怀诗、咏物诗、酬赠诗、送别诗四类。
(一)感怀诗
诗歌是情感表达的载体,正如《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2]173吴惟信的感怀诗共63首,或写高标隐逸之志,或抒闲适淡泊之感,或叙悟道参禅之心,或叹穷愁不遇之伤,反映其不同阶段的心境。
在《苏堤清明即事》中,诗人描绘清明苏堤的景象,表现向往自然安谧生活的情怀和情致: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1]37058
苏堤是杭州西湖中的长堤,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浚湖而筑,因此称“苏公堤”,简称“苏堤”。古代把春风与花开联系起来,认为从小寒至谷雨这八个节气里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即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西湖山明水秀,风光幽美,特别是春天,百花盛开,烟柳画桥,景色更为迷人。每到清明时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沸腾,鼓吹喧天……红霞映水,月挂柳梢,歌韵清圆,乐声嘹亮,此时尚犹未绝”[3]72,这首小诗正是写西湖的此种景象,极具画面感。
在《谋生》中,对仗精巧,用典娴熟,看似自我安慰宽解,苟安一隅,实际也有仕路蹭蹬、不遑启处的愤懑与愁绪:
谋生一事到成功,消得湖边地几弓。韦曲有花留杜老,洛阳无客问卢仝。春风燕子虚檐外,夜雨蛩声小径中。所立规模虽冷淡,绝胜弹铗旧漂蓬。[1]37062
韦曲,唐代位于长安城南郊,因韦氏世居于此得名。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仇兆鳌注:“《杜臆》:韦曲,在京城三十里,贵家园亭、侯王别墅,多在于此,乃行乐之胜地。”[4]143卢仝是卢照邻的嫡系子孙,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工于诗文,不愿仕进,性格狂狷,卜居洛阳。尾联运用了冯谖寄食孟尝君门下弹剑而歌的典故。这首诗在纾解有志未骋之愁闷之外,借古人流落不偶事迹自况,但仍有不甘与惆怅流露。
(二)咏物诗
自然界中事物,大至山川日月,小至一器一物,都可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客体,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道出了咏物诗的艺术特点:“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5]23吴惟信的咏物诗共18首,吟咏对象集中在梅兰竹菊等植物上,或状物摹形以展现风物雅澹,或托物言志以寄寓个人襟抱,個人思想和心志在笔墨间恣意流露。
在《饯梅》中,诗人借咏梅以表达自身志趣:
半逐清流半委尘,残花枝上又纷纷。晚来犹自东风恶,吹得幽香满涧云。[1]37081
以梅入诗古已有之,历代咏梅诗多传递隐逸、孤标之情,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观照,描绘梅花飘落、满涧幽香的场景,枝头花残叶败,在东风侵袭下,或逐水飘零,或委落埃芥,既有对东风肆虐摧残疏香的怜惜与不忍,也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以物相类、转相比附的身世之感,从中折射出诗人高标的性情和高洁的人格,融情景中,旨淡而远。
在《荷花》中,诗歌语言洗掉脂粉,脱去矫饰,如风行水上,不见雕琢之痕:
吴姬一曲采莲歌,回首秋风卷碧波。翠盖不能擎雨露,鸳鸯应怨夜寒多。[1]37064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无华,写吴姬在荷花坞吟唱采莲曲,回首望秋风舒缓荡漾,卷起碧色的水波,形如翠盖的荷叶不能擎起雨水,莲底戏水的鸳鸯或许会埋怨夜晚的寒意增添,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述更加生动形象,一副连续的动态画面呈现在眼前,笔墨平淡不假修饰,写出具有时令特色的场景。
(三)酬赠诗
中国古代诗歌自发轫之初即有交际属性,借助这种形式的文体表达贽见、求官、问学等诉求。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指出:“古人用诗歌相互酬唱、赠答,称为唱和,或称倡和。‘赠’是先作诗送给别人,‘答’是就来诗旨意进行回答,前者即称‘唱’,后者即称‘和’。”[6]260吴惟信的酬赠诗占比较大,共82首,诗歌是他干谒权门、藉以谋生的工具,也是漫游江湖、结交友人的手段。
在《上曾赞府三首》其一中,诗人为求进身之阶,向县丞呈献诗文:
自肯名为懒,何曾与众同。闲情长向道,妙语半谈空。平日身多病,今年药有功。门前栽五柳,春亦在其中。[1]37065
吴惟信在诗中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寻求汲引,一改颂人之美和扬己之才的传统,竭力表现自己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的高洁品性,徜徉泉石,浮湛诗酒,学习陶渊明种植五柳以彰明隐逸之志,然而诗人的本意并非是拒绝引荐,龙蛰蠖屈,相反是通过陈述敝屣名利、超然物外的心态行为来展现自己淡泊清高的节操和志趣,借此以求延誉擢进,跻身仕路。
在《寄朱仁叔伦魁》中,诗人寄托遥深:
论文豁意气,把酒见情亲。一别不知返,烟花空自春。边愁生鼓角,客梦落风尘。相约在何许,买山归卜邻。[1]37074
伦魁指科举考试中夺魁为榜首,诗人慰勉高中即将分别的友人勿要悲哀,曾经批评文章志趣契合,如今把盏一呷情谊热忱,一别不知何时返回,边地战鼓和号角惹人悲愁,故地绮丽春景无人对赏,暂且约定异日山中卜邻。这首诗虽语直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皆因感情深切,无需婉曲表达与雕缋辞藻便能动人肺腑,感人凄恻,对友人的重视和分别的苦楚溢于言表。
(四)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人在送行、辞行时,往往将离情别绪形诸诗篇,送别诗自《诗经·燕燕》滥觞,正如钟嵘《诗品·序》所言:“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7]21吴惟信的送别诗共11首,既有惜别之感,也有慰别之怀,情感极为丰富。
在《送人之姑苏》中,诗人淋漓尽致地刻画离情:
鹤唳空山晓,凝情畏别离。且知君返日,正是我行时。花月吴城梦,松风竺寺时。暮云空自隔,初不隔相思。[1]37087
首联运用起兴手法,借物言情,以此引彼,以鹤唳空山的冷寂萧瑟引出凝情分离的无限感伤。此地一别,后会难期,诗人的心中怅然空虚,凄清悲凉,愁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颈联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因缘聚散、人各一方的离愁。尾联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传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透过文字入木三分地传递出来,给人以深刻体验和共情。
除了依依惜别的真情流露之外,吴惟信的诗中也有对友人的劝勉与鼓舞,如在《送冯中可讷上边》中:
兵法通儒用,观光上玉京。一言旋造化,万古立功名。剑入边云静,船开江月明。深知有志者,不肯负平生。[1]37087
这首诗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起首两联对即将赴任边地的友人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是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通儒,熟谙兵法,功侔造化,名书竹帛,必有一番作为,使得寰宇一清,边患荡除。颈联对仗工稳,结构整饬,以边云和江月意象入诗,意境气势磅礴,风格宏妙浑厚。尾联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不负平生志向,诗多胸臆语,兼以气骨胜。此诗句句自然,而沉声切响,掷地有金声玉振;字字锤炼,而不逞才气,落笔无荒率空泛。
二、诗歌艺术特色
因个人和环境的局限性,吴惟信的诗歌较少忧国忧民之怀,而多江湖行谒之悲,审美情趣偏向纤巧之美、直率之情、清空之趣,艺术特色将从以下分述。
(一)标举晚唐 效法姚贾
南宋前期,江西之学者虽左规右矩,而百尺竿头,不能更进,亦失黄山谷之旨,永嘉四灵厌傍江西篱落,公开提倡中、晚唐,尤其是姚、贾诗风,“摆落近世诗律,敛情约性,因狭出奇,合于唐人,夸所未有”[8]7401,影响所及,江湖诗人多效其体。对于晚唐诗风的推崇,永嘉四灵首肇其端,江湖诗派绍继其志,从而蔚为大观。与师承的对象一样,吴惟信的诗中表现出刻苦的创作精神,苦吟形象经常出现,反复推敲字句,以求精警工稳。吴惟信在学习姚贾清冷苦僻的诗歌风格的同时,也接受了姚贾作诗即生活的生命行为,不再将诗歌作为静里娱情、闲中遣兴的工具。
在《寄孔海翁号蕙林》中,诗人颇有寄怀,楮墨有限,不尽欲言:
一蕙香天下,求多却恐无。诗非今世悟,心与古人俱。鹤守林逋宅,鸥闲贺监湖。往来应自在,知识半樵夫。[1]37074
詩语如兰蕙香草,不堪多求,不师法“今世”江西诗派,而与梅妻鹤子的林逋、鸥鹭为盟的贺知章这些“古人”心神交汇,诗中蕴含着他的怀抱与风骨,已不再是靡闷破愁的消遣,惟愿此生交友随意,不拘于时,与没有机心的樵采之人在林间共话平生,这便是心之所向、志之所趋了。诗歌禀承着语言的艺术,荟萃着智识的精华,是诗人所欲所求最直白显露的表达,诗中语言文字的排列、组合便是诗人理想的展现。
(二)讲求兴寄 托物言志
“兴寄”一词首见于陈子昂《修竹篇并书》,它与“风骨”并举,代表了陈子昂革新诗歌的两大主张:“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9]163兴寄即寄寓深沉感慨,兴发感情,有所寄托,自此便成为一个复现率很高的字眼,在诗论中屡见不鲜。吴惟信的诗简淡高远,兴寄微妙,寓意深远精微,感慨耐人寻绎,且多运用托意于物的表现手法,将志趣、意愿或理想依托在事物上,使表达更加巧妙、充分,也更具有令人涵咏不尽的深沉意味。
在《良月对菊》中,诗句紧扣寒菊的自然物性,关合并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唐人十日咏,早有怨人心。况在严霜后,犹开满地金。远香秋梦断,艳色雨吟深。未信渊明死,寥寥无赏音。[1]37081
“唐人十日咏”指的是唐末诗人郑谷创作的一首七绝《十日菊》,写重阳节次日菊花无人问津,顿遭冷落,讽刺世态炎凉不古、人情向声背实,诗语浅易流畅,寄意发人深省。菊花不畏凛冽风霜,傲然而开,远香入梦,艳色雨深,诗人状物新奇,看似歌咏菊花的高洁傲岸与傲骨嶙峋,实则借香草美人之笔法以自喻,物我交融,景随情迁,意思醒豁,诗境浑然。在结尾处,诗人表达了追慕陶潜之意与向往隐逸之志,亦嗟悼现实中落落寡合,无人共赏,颇有哀婉之意。
(三)清新萧散 自然平淡
在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平淡风格确立并成为理论自觉,始自宋代,欧阳修及其诗友苏舜钦、梅尧臣最先提倡“古淡”和“平淡”以洗滌“雕章丽句”“铺锦列绣”的西昆体的浮靡之习,真正将平淡付诸实践的是梅尧臣,其诗风“以深远闲淡为意”,正如宋人龚啸所言:“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10]207吴惟信的诗语言清新自然,体现了一种剥落了词采意象、音调风容的“平淡”境界,返见真实,直造内心,展现出旷达冲夷的出世思想和冲淡平和的襟怀抱负。
在《赠范仲约》中,意境清幽澄澈,诗人命笔成篇,著手成春,抒写自我情怀:
本是烟萝客,如何却混尘。中年百事懒,上国一家贫。屋老铺黄叶,楼空映水蘋。诗成多自和,赏识恐无人。[1]37068
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诗人自认是云水身、烟萝客,却蒙混尘俗,人到中年百事懒怠,家居京师四壁清贫,黄叶铺屋,水蘋映楼,诗人选取冷寂、萧瑟的意象来营造氛围,用字造语看似平淡,未经雕琢,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从感官上刺激读者,具有空疏荒寂的情感意蕴,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境遇困顿的悲凉心境。这种沉闷的情感并不是通过沉郁顿挫的节奏、沉重压抑的意象传递,而是宛转周折,情真味永。
(四)对仗精巧 体物工细
王力先生说过:“律诗的对仗,唯求其工;古风的对仗,惟求其拙。” [11]475吴惟信擅长近体诗创作,关注意象的选取、氛围的渲染、意境的营造,精巧的对仗无往不适,已臻妙境,且在观察和创作中入微入妙,具有体物工细的特点,通过工整的对仗自由排列选择的微小意象,主要是含有衰飒、清冷、闲适、优逸情调的具体、常见意象,从而造成一种感性想象。
在《赠广淳破衣》中,对仗活泼,语言生动:
禅教不能收,辞山谒贵流。雨花闲定石,烟柳暗诗楼。借得房逃暑,沽来酒制愁。狂豪疑贾阆,长发未梳头。[1]37066
雨花、定石、烟柳、诗楼的意象汇聚成整体和谐的氛围,霡霂小雨,濛濛烟柳,“闲”和“暗”具有拟人性,诗人处于观察者的身份,运用白描手法,言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在这样清闲舒适的氛围中,诗人满怀豪情逸兴,禅房消暑,沽酒破愁,心中的烦恼忧愁一哄而散,狂放豪迈的模样自比前贤贾岛。“借得”和“沽来”似乎没有意义,实际也造成了节奏的停顿抑扬,对诗人疏宕不拘形象的刻画更加有力。
总而言之,吴惟信的诗歌在题材上可大略分为感怀诗、咏物诗、酬赠诗、送别诗、题画诗五类,在艺术手法上效法姚贾、讲求兴寄、体物工细,虽受限于江湖谒客特殊的社会地位,眼界逼仄,诗料狭窄,缺乏对国计民生的严肃审视,但总体上呈现出清新萧散、自然平淡的诗歌风貌。通过吴惟信诗歌的研究,对了解江湖诗人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59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刘勰著,詹瑛义证.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4]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
[5]沈样龙.论词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周振甫.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8]吴文治.宋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9]彭庆生.陈子昂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2015.
[10]吴之振.宋诗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郑媛媛,安徽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