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理念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项目化课程建设分析

2024-03-09 11:09婉,朱
镇江高专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工匠育人

姜 婉,朱 菁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a. 团委;b. 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调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高超技术技能水平的劳动者,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合格人才,而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内在灵魂和外在表现。

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指出,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适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教育

1.1 工匠精神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日益丰富。在科学文化相对不发达的古代,工匠是对所有手艺人的统称,《诗经》中《卫风·淇奥》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既形象概括了君子的温润美好品德,又展现了古代工匠在雕刻玉器时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机械化生产和互联网产业高度发达的新时代,学者普遍认为工匠精神应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等特征,并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丰富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乔江艳、赵丽曼从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职业品质等多个维度,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研究,认为工匠精神是由热爱、严谨、敬业、坚守、专注、深耕、执着、创新、求美、修行、精益求精、潜精研思等多种要素组成[1];陆树程、张屿白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论述了工匠精神的出场语境,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归纳为“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执着专注的坚守精神、一丝不苟的实干品质、追求卓越的创新思维”[2]。解读新时代背景下的工匠精神,需要从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两方面进行思考。综合学者们的研究结论,笔者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归纳为道技合一的职业能力、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健全美好的人文素养。

首先,具有道技合一的职业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虽使工匠精神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征,但无法改变其技艺立身的本质。“道技合一”既强调了技艺精湛,又凸显了工匠对自然机理的把握。通过对自然规律的分析,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并运用于劳动实践,改进工艺流程,提升技艺,呈现尽善尽美的作品。

其次,具有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历代工匠的价值追求。从精美的瓷器到雄伟的建筑,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对细节的追求、对品质的要求。在《大国工匠》纪录片中,从零部件到大火箭,大国工匠们用一双巧手和精益求精、持续专注的职业态度,一次次实现突破。

最后,具有健全美好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奠定良好职业态度的基础[3],包含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方法等核心要素[4]。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除了要形塑完整健全的具象的人,更是要深入涵育道德情怀和价值坚守。

1.2 第二课堂与工匠精神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要“科学设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通过探索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途径,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5]。相较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具有开放性强、灵活度高、形式丰富等鲜明特征,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第二课堂的“软性”育人方式,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扩大团组织、团活动的覆盖面,加深团组织在学生心中的印象,提升认可度,形成品牌效应。从育人功能看,第二课堂具有教育引领功能、思想激励功能、凝心聚力功能和服务支持功能[6]。从育人路径看,第二课堂涵盖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身心教育等。从育人目标看,第二课堂是基于“三全育人”理念,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实践探索,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道德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水平等都属于考核内容。宋丹、曾剑雄认为,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六个维度核心竞争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健全的人格魅力、实践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7]。第二课堂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技能实训相结合,在检验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第二课堂在课程设置中可以根据“00后”学生的性格特征,开展“点单式”项目化课程,为思想活跃的“00后”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平台。第二课堂全方位的数据记录和行为轨迹呈现,可以为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数据参考。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导向。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工匠型人才的需求增加,不仅对求职者的专业学识、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对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也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必将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其摆在育人工作的突出位置。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人事管理人员走进第二课堂,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将企业要求与第二课堂活动相关联,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校园环境过渡到社会环境。

工匠精神要求从业者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是形成良好职业精神的基础。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提升专业技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明确学习目标、职业方向和发展路径,在求职过程中学生便能掌握主动性,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企业的青睐。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职业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学灵活的特点,将学生兴趣与专业相结合,让学生在发展兴趣中提升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增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2 第二课堂项目化课程建设的困境

2.1 顶层设计缺乏统筹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都是高职院校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载体,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部分高职院校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度不够,缺少校内政策、制度规范、协同联动,未能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凸显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和价值。此外,在第二课堂的活动设置方面,形式单调、内容单薄、运行不畅等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第二课堂活动属于通识性范畴,活动内容没有经过规范化、课程化设计,呈现零散的特点,不仅无法满足各类学生“点单式”的个性化需求,而且使学生奔波于“散装”活动,学生参加活动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学生的重视度、接受度不够,体验感、获得感不强[8]。

2.2 活动设置缺乏创新

共青团江苏省委自2013年9月启动建设Pocket University——江苏省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以下简称“PU平台”)以来,PU平台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覆盖江苏省内各高校。学生通过PU平台参与各类思想教育活动、文体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依托PU平台,江苏省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能较完整地记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实现相对闭环的管理。但在取得一定实效的同时,也暴露各部门联通不畅、活动设置千篇一律等问题。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由于缺乏对学生群体、活动资源、师资力量的整合和协调[9],造成资源浪费。此外,在第二课堂活动实践过程中,多数高职院校由辅导员或者团干部负责活动组织和过程管理,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2.3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记录方式是评价的基础和关键[10]。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缺少形成性评价和实施成效评价,从教师到学生,都存在“重活动开展,轻教育成效”的问题。第二课堂课程和项目实施的认定标准、成效评价、调整反馈等方面都存在随意、不严谨的问题。在工匠精神理念下,第二课堂针对工匠精神培养的相关课程设置和评价较少,即使开展相关活动或者课程,也没有形成可量化考核的评价体系。同时,各高职院校在第二课堂学分认定过程中,存在标准不一、不明确等问题,相同的活动时长认定结果却各异,严重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对第二课堂成绩认定结果的权威性造成影响。在学生各类评选和推优中,相关部门对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可度不高。

3 第二课堂项目化课程建设策略

3.1 完善各级组织职责及课程制度

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共青团第二课堂人才培养阵地,健全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共青团各级组织。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团组织要积极行动,选拔优秀负责的团干部,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要为基层团干部提供专业的团务知识和团务工作能力提升培训,鼓励和引导各级团组织开展丰富多样、形式新颖的第二课堂活动。高职院校团委作为第二课堂制度实施的具体指导机构,要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制定符合本校校情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明确学生毕业条件中对第二课堂学分的要求及学分转换机制。在学生推优评奖中,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加分项目,调动学生参与并高质量完成第二课堂活动,明确第二课堂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

3.2 实现工匠精神与第二课堂的无缝对接

高职院校应围绕学生成长发展的具体需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从职业能力、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等方面入手,以竞赛团队、学生社团为抓手,整合活动资源,构建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第二课堂项目化课程,解决第二课堂活动零散、重复、低质的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师生获得感,同时强化专业教师的指导,为专业教师创造展示能力的新平台。职业能力板块着重对应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职业态度板块以培育敬业精神、实现职业追求为重点,围绕典型宣传、人物专访、职业体验等开设课程,正面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职业观。人文素养板块以职业操守、职业品德和健全人格为培养指向,紧扣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通过第二课堂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提升艺术审美、主动公益服务、塑造健康心理(见表1)。

表1 工匠精神目标内容与第二课堂项目化课程目标关系

3.3 构建联动体系,注重实际效果

高职院校团委作为第二课堂具体实施的牵头单位,在活动组织方面要做好统筹谋划。要从课程策划、过程监督、事后审查等方面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团支部或其他组织部落、归属单位或二级学院团委、校团委三级审批体系,校团委可以安排专人对课程开展、经费使用、课堂管理等进行随机抽检,并在课程化活动结束后对课程负责人进行考核。为创新课程内容、加强专业指导,校团委不仅要与校内其他部门联动,鼓励更多校内外专兼职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加入第二课堂工作队伍,更要向外延伸,联合社区、公益机构、合作企业、教育基地等部门、单位,将课程搬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通过引入外部资源丰富课程形式,发挥校地协同育人作用。在引入形式多样课程的同时,要保障场地资源,寻求更多稳定的实践场所,助力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取得成效。

3.4 完善评价机制,用好评价结果

高职院校要立足于人才培养职教特色,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完善第二课堂育人评价机制,科学、动态、实时记录学生第二课堂表现。从学生角度出发,评价课程和活动设置的合理性和体验感,为后续优化课程体系提供意见和建议。从组织人员角度出发,评价第二课堂的成效,及时获取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的需求点,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从社会角度出发,通过评价机制获得第二课堂培养能力类别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为后续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提供依据,提升就业率。当然,科学、动态、实时、多元的评价机制离不开信息化建设,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将学生大学期间参与第二课堂的具体表现以量化表的形式,记录在个人第二课堂情况分析表上,以“一生一表”的形式保存在系统中。通过学生个人专业成绩单及第二课堂情况分析表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并根据第二课堂情况分析表了解学生发展中的短板,为学生提供定制课程。用人单位可以在第二课堂情况分析表中找到人才需求点,作为人才筛选的参考依据。

4 结束语

新时代工匠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工匠精神是社会对新时代职业素养部分内容的总结和凝练。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育人使命。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构建科学、系统、规范、完善的第二课堂运行体系。高职院校应立足本校场地资源条件、生源质量情况、师资保障情况,在充分体会新时代工匠精神价值意蕴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培养“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解决当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第二课堂项目化课程建设,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制度的完善提供指导,为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新途径。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工匠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90后大工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工匠风采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工匠神形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工匠赞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