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秋,郑孟加,蒋文夺,韩晓珺,张 月,兰邹然
(1. 莱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莱州 261400;2. 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山东济南 250100)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是当前我国重点防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之一[1-2]。近年来,我国人间布病发病率一直处于历史高位[3-4]。为强化畜间布病防控,降低流行和传播风险,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2022 年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5],全面开展布病源头防控工作。山东省畜间布病实行分区防控策略:牛羊布病非免疫区采取监测净化防控措施,按照“检测-扑杀”的技术路线开展布病防控工作;牛羊布病免疫区按照“强制免疫-稳定控制-退出免疫-监测净化”的技术路线,实现和维持布病控制与净化。为切实做好布病源头防控工作,2023 年山东省畜牧兽医局部署开展布病防控试点县创建工作,在A 市成立试点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牛羊布病防控工作。
为掌握A 市牛羊布病群体流行率、不同规模场群布病流行情况以及阳性场群持续性监测情况,2023 年3—6 月开展了牛羊布病横断面调查,以期为布病非免疫试点县创建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布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目标群为2023 年3—6 月A 市辖区内所有牛羊养殖场户。采用普查抽样方法,以A 市牛羊养殖场户存栏牛羊(包含在此期间新出生和超出免疫期调入的牛羊)为研究对象。
对全市未免疫布病疫苗和超出免疫期的牛羊进行采样。采集的牛羊全血置于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中,待血清自然析出后,取出备用。
利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对收集的牛羊血清进行检测,两种方法均按照GB/T 18646—2018 规程[6]操作。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0%;试管凝集试验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0%;垂直试验敏感性为81%,特异性为98%[7]。
经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为阳性,试管凝集试验复核仍为阳性的定义为阳性个体。场群内有1个以上阳性个体的定义为阳性场群(本次研究中的场群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划分)。
扑杀在横断面调查中检出的阳性动物,1 个月后采集阳性场群中剩余存栏动物的血清样本,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再次进行抗体检测。
使用Excel 软件计算牛羊布病个体表观流行率和场群表观流行率。表观流行率(AP)= 阳性数/所有检测数;真实流行率(TP)=(AP + Sp - 1)/(Se + Sp - 1);95%置信区间:95%CI =p±Z[p(1 -p)/n]1/2。式中,Sp 为试验特异性,Se 为试验敏感性,p为流行率,Z为标准正态分布中概率0.05 对应的值,n为抽样数量[8]。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流行率的差异显著性,P<0.05 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 市牛羊养殖以散养模式为主,全市共有879家养牛户,2 204 家养羊户。存栏≥500 头(只)的场群有13 个,其存栏牛羊9 271 头(只);存栏100~499 头(只)的场群有191 个,其存栏牛羊36 184 头(只);存栏50~99 头(只)的场群有167 个,其存栏牛羊11 647 头(只);存栏<50头(只)的场群有422个,其存栏牛羊7 666头(只)。
共采集793 个牛羊场群64 768 份样品进行布病检测,检出阳性场群27 个、阳性样品218 份。 场群表观流行率为3.40%(95%CI:2.14%~4.67%), 场群真实流行率为1.78%(95%CI:0.86%~2.70%),个体表观流行率为0.34%(95%CI:0.29%~0.38%)。
2.2.1 牛群布病流行率 共采集314 个牛场群9 641 份牛血清样品进行检测,检出阳性场群2 个、阳性样品3 份。牛布病场群表观流行率为0.64%(95%CI:0~1.52%),个体表观流行率为0.03%(95%CI:0~0.07%)。
2.2.2 羊群布病流行率 共采集741 个羊场群55 127份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检出阳性场群25 个、阳性样品215 份。羊布病场群表观流行率为3.37%(95%CI:2.07%~4.67%),场群真实流行率为1.74%(95%CI:0.80%~2.68%),个体表观流行率为0.39%(95%CI:0.34%~0.44%)。
结果(表1)显示,存栏100~499 头(只)场群的布病场群表观流行率最高,为8.38%(95%CI:4.45%~12.31%),存栏<50 头(只)场群的布病场群表观流行率最低,为0.71%(95%CI:0~1.51%),与存栏50~99 和100~499 头(只)场群的场群表观流行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规模场群布病流行情况
对于检测到的阳性场群,扑杀病畜后仍有剩余动物继续饲养的,1 个月后对剩余动物开展布病持续性检测,共检测16 个场群630 份样品,检出阳性场群4 个、阳性样品5 份。阳性场群复检的场群表观流行率为25.00%(95%CI:3.78%~46.22%),真实流行率为29.11%(95%CI:6.85%~51.37%), 个体表观流行率为0.79%(95%CI:0.10%~1.49%)。阳性场群复检的场群表观流行率高于全市牛羊布病场群表观流行率(3.40%,27/7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848,P<0.05)。
普查即全面调查,是对总体中的每个单元进行调查,计算总体特征,能够减少抽样误差,但因费时、费力、成本高,故而在兽医流行病学研究中开展困难较大,应用较少。本次牛羊布病横断面调查研究中创新性采用普查抽样策略,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调查发现:A 市牛布病场群表观流行率为0.64%,个体表观流行率为0.03%;羊布病场群表观流行率为3.37%,个体表观流行率为0.39%。结果表明:A 市牛布病流行率较低,处于稳定控制状态;羊布病流行率稍高,但仍在国家控制标准以内[5],后续在监测净化工作中应对羊群重点关注,持续做好布病综合防控工作。
不同规模场群的布病场群流行率结果显示:存栏100~499 头(只)的场群流行率最高,存栏<50 头(只)的场群流行率最低,这可能与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养殖密度较大、散养户多、动物调入调出频繁有关。后续将会对这两个场群之间的差异和风险因素进行深入探究。以上结果提示,应以养殖规模较大的场群为重点,开展布病防控工作。
阳性场群持续性检测结果显示,25.00%的阳性场群出现了存栏阴性动物感染情况,阳性场群复检的场群表观流行率高于全市整体场群表观流行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存栏牛羊在检测时处于潜伏期,未被检测到;二是阳性动物被扑杀后,消毒灭源工作不彻底,环境中持续存在布鲁氏菌,导致动物被感染。建议加强阳性场群的持续性监测,对圈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消灭传染源,降低布病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