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给排水管道布置的设计原则与技术分析

2024-03-09 13:18单靖涵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年3期
关键词:排水管道市政雨水

单靖涵

(麦斯特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广州 510000)

1 市政给排水管道布置原则和设计目标分析

1.1 给排水管道布置原则

市政给排水管道布置难度大, 其影响因素包括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其中直接因素有路网整体规划、道路等级、道路断面组成、红线宽度、降雨条件、管道尺寸、管道材料等;间接因素是指给排水管网与建筑小区、城市水系、城市绿地等外界环境的衔接。 为了保障城市安全, 防止城市内涝灾害和水污染,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率,市政给排水管道在布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1.1.1 与规划条件相适应

一方面, 市政给排水管道在布置时应参考已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文件,从全局出发,对给排水管道布置方案进行全面论证,以处理好近期与远期、集中与分散、排放与利用的关系;另一方面,给排水工程设计应与水资源、城镇给水、水污染防治、城市防洪、河湖水系等专项规划相协调。 条件允许时,应充分利用自然蓄水或排水设施。

1.1.2 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所在区域不同,其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气象条件等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 即使在同一个城市, 不同行政区的给排水管道外部环境也不完全相同。 因此,在布置给排水管道时,应从项目实际情况,合理布置给排水管道,不应盲目参考其他项目的设计方案选择。

1.1.3 经济性原则

在布置给排水管道前,应结合当地降雨条件和汇水面积,计算管道设计流量, 优化管道尺寸和管道长度, 避免资源浪费。 同时,合理选择给排水管道材料和排水体制。

1.2 给排水管道设计目标

在连续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量大。 当地面径流超出排水管网的输送能力时,城市可能产生内涝现象。 同时,城市内小汽车、货车等机动车越来越多,行驶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尾气等污染物会随排水管道自然水体, 造成城市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因此,结合大量工程实践经验,市政给排水管道布置要能实现降低地面雨水峰值流量、提升道路雨水水质两大目标[2]。

2 市政排水管道设计技术要点分析

2.1 排水体制选择

市政排水工程包括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两部分, 两者之间应相互配合、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排水系统能力。 市政排水体制分为合流制(完全直排式合流排水和截流式合流排水)和分流制排水(完全分流排水和截流式分流排水)。 当前,市政排水中常用的排水体制完全分流排水, 即将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完全分离,雨水系统不经处理排入河道,污水系统内的污水先汇入污水厂处理,排放标准满足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后,再排入河道。 需注意,同一城镇的不同街道是可选择不同排水体制的。

2.2 排水流量设计

设计流量是指导市政排水管道设计的基础数据支撑,计算结果会对排水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起到决定性作用。

2.2.1 雨水流量计算

由GB 50014—202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可知,市政排水管渠的设计流量Q可按“推理公式法”计算,见式(1)[3]:

式中,Q为雨水设计流量,L/s;Ψ 为径流系数,取值见表1;F为汇水面积,ha;q为设计暴雨强度,L/(s·ha),在某一时间段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量,与降雨历时、降雨重现期等因素有关,各个地区的设计暴雨强度不同。

表1 城市路表径流系数

如果采用式(1)来校核城市内涝,应提高表1 中的径流系数。 设计重现期为20~30 a、30~50 a、50~100 a 时,径流系数分别提高10%~15%、20%~25%、30%~50%。 如果提高后的径流系数>1,直接取1。 此外,在汇水面积超出2 km2的条件下,还要考虑地面渗透性能和区域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性。

2.2.2 污水流量计算

城市污水系统应先计算旱季设计流量, 并利用雨季设计流量进行校核。 城市分流制污水系统旱季设计流量可按式(2)计算:

式中,Qdr为污水系统旱季设计流量,L/s;K、K′分别为综合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和工业废水量变化系数,无量纲;Qd、Qm、Qu分别为设计综合污水量、设计工业废水量、入渗地下水量,L/s,其中入渗地下水量只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考虑。

2.3 管材材料选择

市政给排水常用的管道材料有混凝土管道和塑料管道两大类。

2.3.1 性能对比

混凝土管道和塑料管道的性能对比如表2 所示[4]。

表2 塑料管与刚性管技术性能比较

2.3.2 施工和经济对比

刚性管基础一般是混凝土条形基础,塑料管基础为砂垫层。 在管道埋深相同的条件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造价远大于砂垫层。 因此,即使塑料管单价比混凝土管贵,考虑到基础造价,塑料管仍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 此外,混凝土管施工工艺复杂,需要机械设备较多,且施工工期长;塑料管施工方便,人工搬运即可,且施工周期短。

2.4 管道竖向布置方式

2.4.1 管道埋深

由GB 50014—202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给排水管道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时应综合考虑管道材料强度、 外部荷载大小、土壤力学性质等因素及当地埋管经验[5]。一般情况下,人行道下埋置的给排水管道埋深≥60 cm,车行道下埋置的给排水管道埋深≥70 cm。 如果埋管条件受限,使得给排水管道顶部覆土深度超过小于规范规定值, 应对给排水管道采取加强措施。同时,管道埋深不宜过大,以免开挖断面面积过大。以某地区直径600 mm 的排水管道为例,计算了不同埋深下其工程造价,并用线性函数拟合了管道埋深和管道造价的关系,用于预测不同埋深下排水管道造价,拟合结果见图1。

图1 埋深对排水管道造价的影响

由图1 可知:当管道埋深从2.5 m 增加7 m,管道造价分别增加了95 元、110 元、150 元、80 元、80 元、80 元、80 元、35 元,这说明排水管道造价随埋深的增大而增加,且两者之间基本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2.4.2 管道竖向交叉

根据给排水管道所在区域道路坡度的不同, 排水管之间的竖向交叉方式分为等流速设计、等坡度设计、等坡度+分散式跌水设计3 类,分别适用于道路纵坡较小、纵坡适中、纵坡很大路段。 同时,根据给排水管道直径和埋置深度的不同,将其对接方式划分成管顶平接、管中接、管底平接、跌水接4 种,对接方案见图2。

图2 市政给排水管道竖向对接

排水管与其他城市既有管道的交叉方式有上跨式和下穿式两种。 上跨式是指给排水管道从既有管道上方跨越,该交叉方式施工简单,但需有较大的预留高程,管道和雨水连接管埋深浅,检查井最小高度可能不满足规范要求;同理,下穿式是指给排水管道从既有管道下方穿过, 管道埋深和检查井高度易满足要求,但施工难度大,管道开挖较深,导致土石方工程量大,工程造价高。

2.5 管道平面布置方式

2.5.1 鱼刺式布置

排水管道的鱼刺式布置适用于地势平坦,两侧汇水宽度相当的路段,其地下管线交叉的可能性大。 一般情况下,雨水管布置在路中,污水管布置在一侧,雨水连接管及预留管需横穿道路,这种布置方式可能会减小道路结构强度,且不利于施工。

2.5.2 木梳式布置

木梳式布置属于单侧布管(雨水管布置在路中,污水管布置在路侧),地下管线交叉少,布管方面,适用于道路横向自然坡度大,且两侧汇水宽度相差大的路段,比如山区单幅路中。

2.5.3 篦子式布置

篦子式排水管道多用于平原地形的多幅路, 道路两侧均布置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不会对道路质量产生影响,施工较方便。

3 结语

本文研究了市政给排水管道的布置原则、排水体制、管道材料、布置方式等,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市政给排水管道影响因素多,在布置时应坚持与规划条件相适应、因地制宜、经济性等原则;(2)市政排水工程中的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应相互配合、有效衔接,设计时应优先选用分流制排水;(3)给排水管道在布置前,要计算设计流量,并选择合理的管道材料;(4)市政给排水管道竖向布置主要是控制管道埋置深度和交叉方式,横向布置方式有鱼刺式、木梳式、篦子式等。

猜你喜欢
排水管道市政雨水
农事 雨水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探讨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中质量控制
探讨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的加强措施
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控制
给排水管道试压技术在市政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简述
BIM技术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挪威Bodø市政大厅
市政园林绿化设计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