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为远客

2024-03-09 15:27龙仁青
贡嘎山 2024年1期
关键词:茶商茉莉妻子

龙仁青

1

一个印度男人,名叫拉兹或者沙鲁克·汗,但他不是电影明星或是明星扮演的角色,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裸露着上身,头发蓬乱,面颊窄长,眼睛大而无神,与面颊一样窄长的鼻子,就像是在平缓起伏的山丘正中赫然隆起的一座山峰,帶着刀锋一样的气性,把整个面部分切成了两半,而扁平的嘴唇则阻拦了鼻子的这种垂直分切企图,倔强地横在鼻子下方,微微张开着,像是一个固执的山洞。或是因为嘴唇的阻拦,上嘴唇上的唇须和下巴上的胡须有了安全感,便有些肆无忌惮,以一种葳蕤之势,如茂密的森林一样围拢住了他的嘴唇。他有些溜肩,两只瘦弱的胳膊慵懒地耷拉在肩膀两边,胳膊下端显得无所事事的两只手却很大,看上去有些不协调。他的胸部干瘦,两边的胳膊夹裹着两排对称排列的肋骨,一如泥石流冲刷出来的沟壑一样凸凹毕现。肋骨所围拢着的,是他微微隆起的肚皮。他刚刚从麦田干完农活回到家里。忙了一天,他十分疲累。这会儿是晚饭时分,他的妻子,名叫丽达或者卡琳娜·卡普尔,当然,她也不是电影明星或明星扮演的角色,她和男子在同一个村里长大,到该结婚的时候就结婚了。他们有一对儿女,都是小学生,这会儿还没放学,所以家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妻子正在做饭,简单的咖喱米饭,还有一些青菜,这样的饭食,几乎日复一日,没有什么变化。男人也没有什么食欲,就想着等儿女放学回来了,和他们一起吃完饭,早点上床睡觉。

正是春末夏初的季节,温度很高,太阳即将落山,但依然酷热难耐。男人躲开妻子因为要做饭而生起的火炉,坐在敞开的屋门前的一只木墩上,低着头,他感觉无所不在的热气在他的身边蒸腾,让他心里烦躁不安,他有一种就要发火的冲动。他强忍着内心的焦烧,猛然抬起了头,他的目光扫过他的妻子,又盲目地向前滑去。就在这时,他看到了那株茉莉。

茉莉开花了,素素白白地缀满了枝头。从那株茉莉的角度去看,太阳的光线形成了侧逆光,整个儿裹拥住了她,把她身上一朵朵白花和衬托着它们的绿叶打亮,通透的白花和同样通透的绿叶便有着宝石一样的色泽和质地,似是随意堆砌在一起的白水晶和绿翡翠。在那株茉莉的前方,形成了一片小小的绿荫。

男人的鼻翼忽然动了一下,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缕馥郁的花香即刻窜入他的鼻孔,浸入了他的身体。他感到他身上的燥热一下子消减下来,整日劳作的疲累似乎也得到了缓解,那些花费在麦田里的力气正一点点地回到他的身体。他站起身来,走到那株茉莉的面前,站在那一小片绿荫里,开始凝视那一树的白花.吸吮空气中的花香。白花清净,更加浓烈的花香向他袭来,素洁和芬芳立刻包围了他,好像那一小片树荫就是由颜色和味道构成的。

男人伸手摘了一朵茉莉花,又摘了一朵,接着又摘了几朵。为了不让那素洁的花儿受到哪怕轻微的伤害,他是有意连带了几片绿叶把花儿摘下的。他把摘在手里的茉莉花凑到他的眼前和鼻子上。顷刻间,一抹白云掠过,更加浓烈的花香直入他的肺腑,他感觉他变成了那片树荫,抑或说,他感觉他变成了洁白和芬芳,变成了白水晶和绿翡翠。

他心中的那团怒火就这样被这株茉莉熄灭了。他手捧着摘下来的那几朵茉莉花,回身去看妻子,妻子用有些怯懦的目光回应着,刚才男人回来的时候,妻子看到他闷闷不乐的样子,便没敢吱声跟男人打招呼。这会儿男人忽然看她,她不知道什么意思。然而,男人忽然笑了,一排白牙从那被黑色胡须围拢着的嘴唇中显露出来,黑白对比,眼睛也因此清亮活泼起来,一脸的灿烂。妻子立刻报以男人一个更加灿烂的微笑。

男人走过来,走到妻子跟前,伸手把胡乱粘连在妻子脸上的一些纷乱的头发整理好,便把手中的几朵茉莉花小心地插在了妻子的鬓间,然后仔细端详着妻子的脸。

“真漂亮!”他说。他的话让妻子在心里涌过一股暖流,她含情脉脉地看着男人,说:“孩子们马上回来了,咱们吃饭吧!”

茉莉花在印度栽植的历史悠久,身上佩戴茉莉花,也逐渐成为印度人的一种习惯,他们相信,茉莉花不但有着消暑安神的作用,在炎热的夏天,浓郁的花香还能够遮盖人们身上不太好闻的体味。所以,他们不但自己戴茉莉花,也会赠予别人,甚至会把摘下的茉莉花用丝线串成花环,戴在脖子上。特别是尊贵的客人到来,迎迓之时奉上一只茉莉花的花鬟,就有了隆重的仪式感。慢慢地,这也成了一种习俗或礼仪,后来佛教诞生,供奉在神坛上的诸多神灵受到膜拜,宗教与礼仪结合衍变成了佛教的花供仪轨。

对中国来说,茉莉花是一种异域之花,据说她的故乡是古罗马,也曾经在波斯、印度等地遍地开花。大约在汉武帝时期,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也有人认为,她是伴随着佛教的传人,从佛教的产地一并来到了中国。

2

这是北宋年间的南中国,坐落在南京城郊的一户人家:南方独有的天井庭院,院内栽植着花草,靠窗的花台上摆放着盆景,扶桑花、天竺葵等,花儿灼灼地开着,让略显阴沉的院落有了几分亮色,鲜活了许多。还有几盆多肉植物,肥厚的肉质茎叶紧紧簇拥着,泛着一缕暗绿的光。这是这家的女主人的最爱。女主人叫云莉,与丈夫新婚不久。丈夫在草市上做点小本生意,整日忙碌,每天清晨一早就离家,所以在白日里,总是女主人一个人独守空房。这会儿时至晌午,女主人从里屋搬出来一盆花,放在了花台的顶端。这是一盆尚未开花的绿植:微微有些扁平的茎枝上密布着稀疏的柔毛,对生的叶片从茎枝两侧伸出来,就像是一双要去捧住太阳的绿色小手。叶片上的叶脉纹路清晰,从中轴的主脉上形成对称的弧度,极力向上伸出来,好像是铆足了劲要帮着叶片去捧住阳光。绿植被打理得很干净,每一片叶子都是仔细清洗过的,看上去绿油油的,让人惬意。

这盆绿植是她的丈夫从草市上带回来的。丈夫偶然认识了一位天竺商人,这位会说汉语的天竺商人便把这样一盆绿植送给了他,并告诉他要好生养护,白天拿出室外让它晒太阳,晚间则要移入屋内,勿要让它受风受冷,待到开出花儿来,花色素白,花香四溢。

丈夫怀着好奇把这盆绿植带回家里,交与了妻子,并把商人对他说的话给妻子说了一遍。妻子听了也好奇,便问丈夫这是什么花儿呢?丈夫却回答不上来。

其实,这盆绿植是茉莉。她刚刚来到中国,也许因为初来乍到,有些水土不服,所以才显出楚楚可怜的娇嫩来,需要悉心养护。

茉莉到了中国,即刻惊艳了原本就爱花养花的南方人。那时,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茉莉极为稀少,见过她的容颜、闻到她的体香的人更是没有几个,但她就像是一位有着绝世美艳的异域女郎,让见到她的人们一见倾心,一眼难忘。她不张扬,一袭白色的花衣,有一种不屑以浓艳的装束博人眼球的清高。她香气浓淡相宜,却不是涂脂抹粉的脂粉味道,而是来自自身的天然体香,恰好符合国人内敛克制的审美心理。人们纷纷打问她的名字,那位天竺商人便把她的梵语名字说了出来:mallika。

异域女郎自然有着异域的名字。人们立刻记住了她的名字,抑或说记住了这个名字的发音,并用汉语方块字写下了她的名字。起初,人们除了记音,并没有在意用字美不美寓意好不好。于是,初到中国的茉莉,便有了末利、末丽、没利、抹历、抹利等诸多音同字异的名字。因为急于记住她的名字,有点“慌不择字”,这些名字除了读音,从字意上甚至有了一些令人避讳的意味,诸如没利、抹利等。直至后来到了明朝,集录撰书《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在提及茉莉花时也有些看不过去,他说:盖末利本胡语,无正字,随人会意而已。

那个时候,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顺,茉莉花或是“风韵传天竺,随经人汉京”、与佛教一起传人中国,或是“名字惟因佛书见,根苗应逐贾胡来”,通过商路涌人中国,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广泛种植。

异域的茉莉,已经逐渐适应了中国的水土,她们野蛮生长,“直把杭州作汴州”,对她们曾经和现今的生境,已经不分彼此了,但她们依然没有一个统一好听的名字,因此她们不论怎样人乡随俗,她们的异域身份依然暴露在她们的名字上,她们因此而感到焦虑。

喜欢她的人们也为她们焦虑。或许,曾有这样一位正在备考乡贡的书生,笃信佛教,家中庭院里也栽植着茉莉。他对民间和佛经之中把这样一种高洁清香的花木的名字写成没利、抹利等心存芥蒂,觉得这些名字太过随意,只取其音,而不重其意,配不上茉莉花的精神和气韵。他打算从众多的汉字里找出两个能够与茉莉相匹配的字来,不但取其音,并赋予它美好的寓意,让茉莉名实相副。揣测这位书生当时的苦苦思索和字字斟酌,想他最先想到的应该是“莉”字。这个字常用于人名之中,特别是女子的名字之中,上面的草字头“艹”表示四方,下面的“利”代表顺利,意思便是不论走到哪里皆能顺畅。茉莉来到中国虽然逐渐适应,但也跌跌撞撞,最初的时候,稍有不慎便会夭折。张邦基在他的《墨庄漫录》里提及茉莉时,就有“经霜雪则多死”之句。所以,书生先把一句祝福给了茉莉。继而他开始苦思冥想第一个字,他的心思从那些念“mo”音的汉字上掠过,但没有一个字是他中意的,于是他大着胆子自创了一个字:茉。有关“茉”字,辞书里的解释是,“茉”为后起字,从“艹”,音“末”。继而又解释,“茉”字不单用,只用在联绵词“茉莉”中。所以在辞书的词条里,也就只有“茉莉”一个词条。在这里,后起字的意思,是指一个字的后起写法,以合体字居多,由此可以判断,“茉”是“末”的后起字。

从此,“茉莉”才有了一个无可替代、绝世无双的名字,这也预示着“茉莉”在中国逐渐完成了本土化。

在女主人云莉的悉心照顾下,那盆茉莉开花了,先是几朵花蕾,接着是在一个早晨,丈夫起身,没有惊扰女主人的睡眠,匆匆洗漱,简单地吃了一点早点之后就去了草市,就在丈夫轻轻关上房门的那一刻,女主人醒来了。当她就要睁开眼睛时,她的鼻子里立刻充满了馨香的味道。她知道茉莉花开了。她急忙起身,走到那盆茉莉近旁,几朵素白的花儿,却弥漫出了整个儿屋子都装不下的馨香。她想喊丈夫回来,即刻打开房门时,丈夫已经走远了。

3

茉莉花依然保持着一种高贵的矜持:佛教的供花仪式伴随着佛教传人中国,她们大多时候的角色,是在供花仪式上成为圣洁的供花,她们因此身份特殊,使命神圣。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把她们采摘下来,串连成花鬟,虔诚地摆放在佛前的供台上,这隆重的行为,其实也把她们束之高阁,成为“小众”。

然而,中国文化有一种柔韧的宽容度,在注重内在精神提升的同时,也在意世俗生活的丰美,既看重节庆活动的仪式感,也讲究平日衣食住行的烟火气。在这样一种文化态度下,一些原本“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事物,却也“酒香不怕巷子深”,渐次传播开来,普及民间。茉莉从异域进人中国,历经汉唐宋元,到了明朝时,茉莉花也从一种仅供神灵享用的奢侈品,逐渐成为熏制茶叶的“天香”,走人了寻常百姓家。

民间有关茉莉花茶诞生的传说也意味悠长:一位茶商邀请他的茶友品茶,茶商在精致的茶碗里,放了一撮青绿的香茶,冲入了滚烫的沸水。香茶与沸水相遇,即刻升腾起一缕袅袅热气,带着花香的茶香顿时弥漫满屋。茶商和茶友张开鼻翼,深深呼吸,顷刻间沉醉在香气之中。就在此时,热气幻化成一位婀娜的女子,手捧一束茉莉花,向着茶商和茶友轻轻挥舞,瞬即又化为乌有,消失不见了。二人见状,大为惊讶。茶友急忙向茶商问香茶的来处,茶商这才想起这是江南一位女子所送,女子在危难时刻曾经得到茶商的救助,奈何红颜薄命,茶商再下江南之时,女子已经香消玉殒,临走之时留了一包香茶,托人送给茶商,以感谢曾经相助之恩。茶商把香茶带回来,一直没有启封,今日茶友应邀到访,这才特地打开。茶商便把这段经历讲给茶友听,茶友听了感叹说:呜呼,这江南女子或为茶仙转世也,如今她手捧茉莉,借裊袅热气现身,是在暗示茉莉花也可入茶!此前,以花熏茶的制茶工艺已经在中国南方普及,只是未敢启用佛前供奉的茉莉花。自此,茶商便用茉莉花制茶,熏制出了茉莉花茶。一时,在中国南方,品饮茉莉花茶渐成风气。

这个故事似是在为茉莉花从神坛走向民间做铺垫和开脱,其实也应是茉莉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必然走向。如此,人间俗世与天上神灵便共享这绝世的素洁与芳香了。

4

一朵花被民间吟唱,足以说明她不但盛开在民间的土地上,也已经盛开在民间的内心深处。而茉莉花被作为美好爱情的象征进入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说明这种异域花朵已经完成了本土化,完全被民间“视如己出”,甚至已经不记得她的来路了。

或许,这是茉莉花在中国民间完成的一次“破茧成蝶”,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是一首在吴侬软语中滋长出来的民间歌谣,曲调、旋律、歌词都透着南方的阴柔和温润,有着南方人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且民族特色鲜明:

好一朵茉莉花啊,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一经诞生便传唱开来,成为中国南方的好声音,甚至借助歌剧《图兰朵》等蜚声中外。这首歌也通过传播登上了高寒的青藏高原。

作家苏南,生活在青海牧区乡镇,高个子,红脸膛,大颧骨,完全北方人长相,有着典型的蒙古人种或藏缅人种特征,但他却是汉族,据说祖上来自南京,在他家的家谱上,有着详细记载:先祖世居南京,明洪武年间迁来西域……传说,青海汉族祖籍南京,原本住在南京朱子巷。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刚刚登上皇位的某年元宵灯会上,他们的先祖沿着街巷挂出灯笼,庆贺佳节,其中一只灯笼上画了一个女人,女人长了一双大脚。有好事者见此,便向原本就长着一双大脚的马皇后打小报告,说百姓大胆,竞借灯会之机耻笑当今皇后。马皇后听了大怒,当日晚上便给丈夫朱元璋吹了枕头风。朱元璋为了取悦马皇后,惩治朱子巷居民,把整条街巷的居民发配到了青海。苏南对此深信不疑,偶尔有人问起故乡,他会学着南京话说:“我四蓝今人(我是南京人)。”或许是因了“寻根问祖”的心理,苏南执着于青海与南京之间文化上蛛丝马迹的关联,从语言、歌谣等方面发现不少可以说道的实据,他甚至在《红楼梦》里找到了大量的“青海方言”,并打算据此要写一本书。他还发现,民间传唱的青海小调里,居然也有一首《好一朵茉莉花》。苏南说,先祖被发配,家园财产皆被掠去,两手空空,带不了任何物质的东西,但一首歌谣却可以装在心里,一路带着。如此,这首民歌便从中国南方来到了青海。

然而,当这首歌从“小桥流水”的江南到了“古道西风”的青海,历经西北风的劲吹,原本的阴柔细腻渐渐消失,一种与高原狂野的地理风物相契合的粗犷与直接却出现在了歌曲中:

好一朵茉莉花啊,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的花儿赛也赛不过它。

我也不采它呀,

我也不摘它,

有朝一日连根挖回家!

歌曲也不再是南方的轻吟浅唱,而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吼叫。苏南还说,据他猜测,这首歌里“有朝一日连根挖回家”的表达,也许是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抢亲习俗的影响,是对这一习俗的一种反映,

青藏高寒除了香茶与歌谣中的茉莉花,茉莉花本尊并没有抵达这里。然而,沿着文化的路标,茉莉花的身影也曾闪现在藏文化里,偶尔查阅《御制五体清文鉴》等典籍,赫然发现茉莉花在藏语中的名字共有两个,一个名字系用梵文直接书写:“mallika”,藏文是松赞干布时期根据梵文创制,所以在藏文中有许多直接来自梵文的字词,有点像汉文与日文的关系。而另一个名字则为“moli”,显然是汉语“茉莉”的谐音书写。因此也可以判断,茉莉花也曾以文化的方式抵达青藏,而且兵分两路,分别从中原和印度走来,到了青藏。

其实,高原也不是没有茉莉花,有一种叫喜马拉雅紫茉莉的野生花卉,开放在青藏高原的高处,如果在盛夏季节去可可西里,就会一睹她的芳容。喜馬拉雅紫茉莉属于紫茉莉科植物,被毛的茎枝,对生的绿叶,小巧的紫色小花,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本草,藏医用于阳虚水肿等病症的治疗。紫茉莉绽放高原,或许,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茉莉的精神触角向高原的一种延伸吧。

如今,茉莉的本土化已经完全获得文化认同,人们不再提及她曾经的异域身份,只有宋代诗人张敏叔依然站在历史的某个路口,以一句“茉莉为远客”提醒着她曲折苍茫的来路。

猜你喜欢
茶商茉莉妻子
茶山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二十世纪晚期西藏茶商的个人生命史研究
水中的茉莉
茉莉雨
茉莉雨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图说
论唐代茶税、茶商对茶文化的影响
茉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