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梓碧 罗翔之 邓玉清
[摘要] 叢状神经鞘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仅占所有神经鞘瘤的5%。外阴部位发病尤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外阴丛状神经鞘瘤患者的诊治经过,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丛状神经鞘瘤;施万细胞;外阴
[中图分类号] R711.7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4.04.032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25岁。因“发现外阴肿物10余年”,2023年2月8日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科住院治疗。10余年前患者发现外阴阴蒂部位肿物,大小约3cm×2cm,无疼痛等不适,于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就诊,医生建议手术,因个人原因未行手术治疗。近10年来,患者发现外阴肿物缓慢增大,现大小约7cm×5cm,性生活时肿物红肿发热,平素无疼痛、瘙痒等不适,不影响日常生活。专科检查:阴蒂上方可见一长条形包块,大小约7cm×5cm,质韧,活动度好,表面光滑,无红肿破溃,界限清,皮温正常,见图1;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宫颈大小正常,表面光滑,子宫前位,大小正常,活动度好,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侧附件未触及异常。辅助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6,XX。会阴部彩超:会阴部可见38mm×12mm的等回声包块,形态尚规则,边界清,内回声不均,距表皮2.4mm,考虑为良性。盆底B超提示:阴阜皮下实性团块,性质待定。盆底CT平扫+增强提示:外阴部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良性可能。
2023年2月13日,患者于全身麻醉下完整切除会阴肿物。术中剖检标本,肿瘤剖面呈脂肪样改变,见图2。快速病理提示:间叶源性肿瘤,局灶黏液样变,不除外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可能。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10ml,术后创面压沙袋止血,予预防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术后患者会阴伤口无红肿渗液。免疫组织化学结果:S-100(+),SMA(–),Caldesmon(–),Ki-67(<1%+),CD10(–),STAT6(–),SOX10(+)。冰冻后常规病理报告:“会阴肿物”结合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丛状神经鞘瘤。目前进一步随访观察中。
2 讨论
神经鞘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神经鞘肿瘤,由分化的肿瘤性施万细胞组成。丛状神经鞘瘤较为罕见,仅占所有神经鞘瘤的5%。丛状神经鞘瘤以丛状或多结节的形式生长[1];临床上多表现为沿周围神经或颅神经分布的单一存在的肿瘤,且大多数肿瘤较小,直径<3cm,多发于头部、颈部或躯干的皮肤和浅表组织[2]。典型病变常是孤立且生长缓慢,位于真皮层,少数病变伴随疼痛[3]。本例患者的肿瘤生长周期达10余年,生长缓慢,符合该特点。文献报道该肿瘤可能与2型神经纤维瘤病有关,但与1型神经纤维瘤病无关[4]。
外阴良性肿瘤较少见,其中包括平滑肌瘤、纤维瘤、脂肪瘤、乳头状瘤和汗腺瘤,而神经纤维瘤、淋巴管瘤和血管瘤更为罕见。女性外阴丛状神经鞘瘤极罕见[5-7]。上述几种疾病术前鉴别较困难,最终确诊需要依据病理诊断[8]。
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识别肿块边缘,并显示未受侵犯的周围结构,有利于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的选择[9]。手术切除肿块既是诊断手段也是治疗方法,术中难点在于保留功能组织并恢复正常的外阴解剖结构[9]。术中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及其他重要组织,出现损伤及时修补。注意不要贸然切断神经和邻近的正常组织以免引发后遗症。此类无痛、生长缓慢的肿瘤切除后很少复发,预后良好[6-7]。目前仅见报道1例外阴丛状神经鞘瘤多次复发的病例[10]。
丛状神经鞘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很少发生在外阴。本病预后良好,但仍有复发可能,手术治疗原则上须完整切除肿物以减少复发。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23–04–03)
(修回日期: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