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研究生 学术敬畏感教育探析

2024-03-07 01:12陈晨岳峰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研究生

陈晨 岳峰

[摘 要]学术敬畏感是研究生学术道德情感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成有助于研究生反思学术与他人、社会的联系,形成坚定的学术信念,從而自觉规范自身的学术行为。然而,这种兼具浩大与渺小、崇敬与谦卑、痛苦与惊奇等多种矛盾情绪的情感体验,应用在研究生情感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探析研究生学术敬畏感诱发源、积极创设各种条件,是增强研究生学术敬畏感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敬畏感教育;学术道德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2-0034-04

积极道德教育从受教育者已有的积极道德品质出发,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体验,促成其积极道德品质的培养。“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教育者激发受教育者最为主要的教育途径和手段”[1]。学术情感是行为主体运用道德观念来感知某些观点、行为或心理时所体验到的各种情感[2]。学术敬畏感是研究生积极道德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拥有学术敬畏感的研究生更容易确证社会化的学术身份,迸发出学习动力和创造性,具有更强的学术道德感。反之,研究生学术敬畏感缺失则会对学术道德、学术制度缺乏畏惧之心,不易形成积极的学术情感体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做出学术失范行为,不利于研究生的学术发展。因此,随着积极心理学发展,开展积极的学术情感教育引起众多学者关注。敬畏感作为一种兼具积极情绪和消极效价的矛盾情感,却往往对人们产生积极的情感调节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究其在研究生学术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因此本文在梳理已有敬畏感的基础上对学术敬畏感进行界定,探析学术敬畏感的诱发源,发掘学术敬畏感在研究生德育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存在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研究生学术敬畏感教育。

一、研究生学术敬畏感:概念内涵与生成条件

(一)研究生学术敬畏感概念内涵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对学术饱含敬畏才会虔诚而执着的追求真理,砥砺自身在学术之路沿正道前行。当前,国内外关于敬畏感的研究,主要在宗教、心理学等领域,且敬畏对象多是生命、自然、艺术等方面而现有对学术敬畏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科克J.施耐德从宗教领域在《唤醒敬畏》一书中指出敬畏“是我们在创造之前的谦卑和惊奇;我们在创造之前的惊讶。”[3]这种敬畏体现在学术上则表现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扎实严谨的治学风格。Kelener和Haidt(2003)基于原型理论视角,将敬畏的内涵界定为“当我们面临那些广阔的、浩大的,以及超越我们当前理解范围的事物时产生的惊异的情绪体验”。有学者从道德伦理角度对认为道德敬畏实质是“一种道德情感,指道德主体内心对道德的终极价值、道德法则、善之物的强烈的崇敬和畏惧之情”[4]。目前对学术敬畏感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应用的研究更少。敬畏是“德育的基本内核”[5],把学术敬畏感作为研究生学术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十分重要。基于上述对于敬畏感理论内核的把握,将其延展至学术领域,可以将学术敬畏感界定为:从事学术训练和学术工作的人在学术研究时体验到学术的神秘、浩大,且超出当前认知图式,从而引发的复杂情绪体验,是其对学术既尊敬又畏惧的心理态度,混杂超越与尊崇、恐惧与惊奇等情绪,具有自我超越性。

(二)学术敬畏感的生成条件一:浩大

Kelener和Haid提出的原型理论认为,敬畏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往往是体验者体验到超出自己认知的神秘、浩大的事物时体验到的惊奇感。学术敬畏感产生于知觉到学术的浩大,浩大感是指个体对任何超出自我认知的宏大的,复杂难以理解的事物直接的情感反映。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在科研结果尚未得出之前往往要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而学术的浩大感则源自于漫长的科研之旅以及对研究结果的未知当中。学术敬畏感的诱发源大体可分为四种:一是学术自身的魅力,即对真理的渴求以及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精神等发生运转的规律的好奇。二是学术规则的遵循。由于科学探索存在诸多风险和未知,且多与经济利益相挂钩,道德诚信是学术研究不可逾越的红线,倘若失去的这条红线,科技是否能真实造福于人尚未可知。因而,学术道德敬畏感的生成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三是为古往今来无数在求学之路上孜孜不倦的学术精神的折服。只有像西西弗斯般英雄式攀登“学术高峰”的人才能领会到“一览众山小”的喜悦,而其坚韧不拔、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指引着更多的后来者为此前仆后继。四是对德才兼备的学者的向往。然而,学术敬畏感不同于惊讶、钦佩等瞬时的情绪,而是一种更加深远、持久的学术情感。仅仅知觉到学术的浩大也难以形成学术敬畏,还需要激起“顺应”的需要。

(三)学术敬畏感的生成条件二:顺应的需要

顺应是指为适应与自我图式不一致的新刺激而调整已有知识结构(Piaget,1964)。浩大的事物能仅激发起人们的惊讶等情绪,敬畏感的生成还需要从认知层面的适应。 Sundararajan (2002)在原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敬畏的扩展模型,首次提出浩大感直接引发同化。顺应需求只有在同化失败的情况下才发生。顺应的需求是个体需要调整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刺激物的需要,这一提法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研究表明“若仅有浩大感且个体能顺利同化,此时的情绪体验更多以惊讶为主,还不足以达到敬畏;只有当诱发源与预期不一致且超出同化水平并引发顺应需求时个体才能成功体验敬畏,且该过程涉及对顺应结果的评价。[6]”即个体所体验到的敬畏感,不仅是沉浸式直观的情绪体验,还进行头脑的自我加工,改造,调整自我认知图式与外在刺激源之间的关系,以协调外在刺激物与内在认知结构相适应,达到认知结构的和谐。在从事学术活动过程中,受到外在刺激物的影响,激起惊讶的情绪体验,且该刺激远超出主体的同化水平并引发顺应的需求时个体才能产生敬畏感。

二、学术敬畏感在研究生学术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敬畏感的存在,使得教育过程不再仅仅把人当成一个物性(如容器)的存在,而是一個对人的超越性抑或神圣性的确认”[7]。当下功利思潮与功利主义泛滥,直接价值回报和周期成为衡量科研价值的重要指标,消减了人们对于科学研究的纯粹性与科研的价值追求。与此同时,人们学术敬畏感的缺失延缓治学者身份确证的过程,人文精神的复归之旅趋向滞缓。学术社会化理论认为,“角色认同是指个体居于所扮演的角色而产生的与角色相对应的行为”[8]。学术敬畏感的形成帮助学术共同体内的成员由自我认同转向社会认同,自觉形成与共同体内约定俗成的道德规约与学术使命相符合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

(一)学术敬畏感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的道德自觉

个体道德自觉是指“个体在已有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的基础上,自觉认同与遵守主流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自觉判断与选择道德处境,自觉实施与反思道德实践,从而实现自我创建和自我完善”[9]。在学术资本化背景下,多元教育观念碰撞,使得原有的道德观念不断被消解,教育场域的“公序良俗”受到冲击,部分研究生缺乏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学术乱象时有发生。学术敬畏感有助于帮助研究生建构起对于学术的敬畏与道德规范的认同,进而形成自觉的道德判断与自觉的情感认同,最终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因而学术敬畏感在研究生由道德认同转为道德实践自觉的过程中起到情感催化作用。

(二)学术敬畏感有助于强化研究生的专业认同

学术敬畏感是一种超出主体自我认知,探寻更深层自我动机与自我潜能的认知态度,对于强化主体的专业认同十分重要。学术社会化理论认为,研究生学术社会化指研究生获得专业知识、技能达到标准并形成专业认同与价值观。科研自我效能通常指“一般自我效能在科研领域的具体体现,通常指个体对自身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科研任务的信心程度”。[10]初次踏进科研门槛,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和科研实践经历相对不足,难免陷入沮丧、焦虑甚至自我怀疑的消极情绪,科研自我效能感低。学术敬畏感产生自主体受外界影响,感知到学术之美产生的惊异与向往,衍生出个体的自省精神和趋近于美的动机。学术敬畏感是研究生在学术过程中伴随的积极的学术情感。在学术敬畏感生成过程中,他人良好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往往会刺激研究生对自身行为进行思考,反思,对他人良好的科研素质进行模仿、学习。研究生教育如不重视主体内在积极学术情感的激发,将不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主体学术人格,降低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滞缓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甚至影响其心理健康与学术发展。

(三)学术敬畏感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当前,硕士研究生上博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研基础储备不足,科研思维较弱等,这一定程度上产生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例如为获得奖学金等炮制低水平论文、捏造实验数据等,而忽视内在的学习动力。学术敬畏感是感知到外界的浩大而产生的顺应需求。研究表明“敬畏会导致人们对时间的充裕性感知延长”[11]。研究生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延长时间感,提高专注度,增强探索欲望从而提升科研效率。有两种理论可以解释敬畏对于时间知觉的影响。一种是扩展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关注当前时刻可以延长对时间的感知。学术敬畏感作为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过程中感受到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很容易沉浸其中忽视掉时间的流逝。学术敬畏感帮助研究生提升科研的专注度,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效率,辅助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另一种是社会性情绪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当时间感延长的时候,人们会更有动机去获得新知识。基于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拥有学术敬畏感的研究生有更为饱满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活力,更能够体会科研所带来的精神酬赏。这种精神酬赏不断激励研究生向学术的“美”和“善”看齐,训练与自我期待相匹配的科研能力。

(四)学术敬畏感有助于加速研究生的身份确证

学术敬畏感是主体身处“浩大”的学术场域中,感知到自身的谦卑与渺小,不自觉对该事物产生的“敬畏与顺从”的情感态度。面对浩大的学术,个体从事科研置身其中才体验到自身的渺小以及对于未知的恐惧。科学从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同样从事这一事业的人所构成的学术共同体来共同探索未知的世界,而学术敬畏感则是维系学术共同体的情感纽带,处于共同体中的个人能够更快地感知到自己在社会群体当中所处的地位、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有助于塑造研究生的社会角色,有利于研究生身份的形成。研究生的学术身份认同是学术身份社会化的标志,其发展离不开研究生对于学术的敬畏感情,学术敬畏感影响着研究生在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各种情绪体验,积极的学术敬畏是研究生学术身份认同的基础和催化剂。研究生要实现从本科到研究生身份的转变,必须经过知识获取、科研写作训练、在科研群体中的角色定位及他人评价所带来的身份确证等多方面。学术敬畏感不仅有助于研究生知识获取,还可以帮助其关注群体的发展前景、发展特性以及自己在科研群体中的合理定位,应承担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以及可以行使的各项权利,以顺利完成研究生学术社会化身份的过程。

三、学术敬畏感在研究生学术成长过程中的局限性

(一)诱发层面:学术敬畏感发生的局限性

学术敬畏感作为一种心理反应,需要远远超出个体认知图式的诱发源进行诱导。从社会意义上对具有“浩大”特质的诱发源探讨,发现人格魅力、精神、历史等会引发人们敬畏的需求。只有对“浩大”的人或事物有一定的感知力,才会产生顺应的需要。反之,则会处于无感的状态。“顺应”也并非时时发生,该过程涉及对自身信息与社会外界是否一致的结果评价。个体成功顺应则会产生“以敬为主”的敬畏感,伴随愉快与欣喜;相较个体成功顺应的情况,顺应不成功则会出现“以畏为主”的敬畏感,伴随更多的消极体验,例如焦虑、恐惧和无力感等。尽管两者都会产生积极的心理和行为,但是后者的不确定性会增加。

(二)应用层面:学术敬畏感在研究生德育中的局限性

研究生教育中学术敬畏感的缺失导致人们缺乏敬畏,引发学术失范、导生关系失序等社会问题。国内各高校积极构建学术不端检测平台,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这种依靠外界约束力所引发的学术敬畏感更多以“以畏为主”。对于个体而言,此时学术敬畏感的诱发源是具有危险性特质的事物,惩戒在一定程度上会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但也可能加大研究生个体对科研氛围的不安全感,更容易引起个体的恐惧、焦虑、无助等消极情绪;此外,学术敬畏感作为一种高级的复合型情感认知,“以畏为主”的情感认知方式容易拉大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身份距离,不利于两者建立主体间交流、沟通、共享的良性师生互动关系。对于学术共同体而言,研究生受到导师、学校、学术界等学术共同体的制约。学术敬畏感的高级形态作为对待学术共同体的情感态度而出现。对于学术共同体较高要求的认知引发出“以畏为主”的学术敬畏感,研究生对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度越高,与之相对的是对自我的不断否定。强烈的自我否定感、挫败感无形中对个体造成了心理压力,顺应不成功容易导致研究生对科研“望而却步”的行为表现,学习兴趣减弱,甚至放弃进一步深造的学习道路。

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研究生学术敬畏感的培育路径

(一)创设多种情境,加速研究生学术身份认同

学术敬畏感是个体某一时刻的情绪感受,往往需要诱发源的刺激诱导才会生成。诱发源发生作用一种是通过创设外界条件间接诱导内部情感变化,即通过阅读、听音乐等勾起个体在某一时刻对浩大感的回忆,从而生成的敬畏。另一种是外界条件直接刺激人的情感变化。即外界的人或事物、自然景观等由于其浩大的特点其发起个体产生强烈的惊讶感。个体在从事学术实践活动中受到诱发源的刺激引起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阶段的情绪感受。研究生身份认同是培养个体形成对学术长期稳定的敬畏感的前提。从内在视角出发,诱发研究生学术敬畏感,研究生可以主动涉猎经典书籍,主动浏览优秀纪录片,体会求学之路的浩渺之感。从外在视角出发,高校在开展研究生教育,应创设多种情境,强化研究生的学术身份认同的情感体验。

(二)调整认知方式,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认同

学术敬畏感不仅是某一时刻的情绪体验,还是一种情感认知方式。这种情感认知方式自觉地帮助主体认知与其他客体间的关系,并引导主体作出相应的行为调整。学术道德认同是研究生在从事学术活动时自觉地对所在集体道德规范进行判断后的顺从。学术敬畏感除积极敬畏外,倘若受到威胁性的诱發源影响,如果顺利完成顺应过程,则会形成“以敬为主”的敬畏感,如果不能顺利完成顺应过程,会伴随忧虑、恐惧等消极情绪,形成“以畏为主”的敬畏感。高校可以加强学术不端惩治机制,让学生知敬畏而不敢为。同时加强学位论文评审要求,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等举措倒逼研究生钻研学术。但是这种“以畏为主”的敬畏感尽管也会使研究生倾向于服从学校纪律,但也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适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惩治,培育“以畏为主”学术敬畏感,使得研究生恪守的学术道德规范底线以及该承担的学术道德责任与义务。此外高校也可以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例如开展学术道德竞赛、开设相关课程、讲座等以增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认同感。以教育为主,惩治为辅的研究生教育会调整研究生的情感认知方式,优化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促进学生从“以畏为主”的敬畏感向“以敬为主”的敬畏感转化,增强研究生的道德认同。

(三)优化学术环境,增强研究生学术情感认同

学术敬畏感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情感生活态度,作为一种性格化、人格化的情感品质,决定着个体稳定而持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个体学术思维和治学风格的形成会受到周围学术环境氛围的影响。在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氛围越纯粹,成员言行越规范,学术共同体内成员对其情感趋向越强烈。因而,要重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尤其是每一个科研团队的氛围。导师是科研团队的核心人物,亦是研究生的学术引路人。导师的学术理想、言行举止对研究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高校应重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导师的学术使命与教育信念。一方面高校可以开设教师论坛、师德师风培训班等,促进导师们学习交流;另一方面需要导师不断学习、内省,而导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此外,导师也可以可定期开展座谈会,增强研究生的情感交流,便于了解研究生的学习动态,对学生科研困惑、心理问题等进行及时的指导交流。同辈之间的知识分享、交流切磋也有助于加强团队的核心凝聚力,增进研究生的情感认同。通过提升研究生学术情感认同度,以此来增强其对学术的敬畏之心。

参考文献:

[1]周围.积极道德教育——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教育[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77.

[2]肖健.研究生学术耻感教育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4):17-22.

[3]科克J.施耐德.唤醒敬畏[M]. 杨绍刚,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5

[4]龙静云,熊富标.论道德敬畏及其在个体道德生成中的作用[J].道德与文明,2008(6):19-22.

[5] 丰大双.儒家敬畏伦理思想及其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7):34-36.

[6]赵小红,等. 敬畏的心理模型及其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1(29):520-529.

[7]张金运.教育场域中敬畏感的缺失与重塑[J].当代教育学,2017(12):26-31.

[8]邝宏达,李林英.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团队科研训练环境对研究生学术志趣的影响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5):59-66.

[9]隋牧蓉,卢黎歌.论道德教育在个体道德自觉形成中的建构、塑造与统合功能[J].探索,2022(2):179-188.

[10]刘成科,孔燕.博士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6):41-46.

[11]叶巍岭,周欣悦.敬畏感为什么能为个人和组织带来好处?[J].清华管理评论,2019(6):52-58.

(责任编辑:张宏玉)

作者简介:陈晨(1998—),女,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岳峰(1977—),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欣赏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研究生会在研究生教育及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