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内涵、逻辑与路径

2024-03-06 03:11余茂辉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建设

王 博, 余茂辉

(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新时代的第一个十年,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做到全民健康,不让一名群众因为健康问题返贫、掉队。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我们要实现十四亿人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民健康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

1 把握新时代“健康中国”的深刻内涵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提出“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

1.1 健康中国要求保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最终落脚点在于人民,人民能够健康生活,是对于人民幸福目标的最好践行。在2016年8月举行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3]。这句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深切关怀。它蕴含着不落一人、不漏一户的深刻内涵,是对全国上下每一个人都拥有健康生活的最好保障。

“健康最早的形式意指健全或完整的状态或条件”[4]。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健康为“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5]。人类健康与寿命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主要与生物学、环境、卫生服务和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等四个方面因素有关。而“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占比达60%。“生活方式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特征及其模式,如饮食、卫生、运动休闲、风险投资选择等”[6]。基于不同收入水平与社会地位,人们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低收入人群通常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压力与生存挑战,更易衍生出饮酒、抽烟、作息不规律、就医不及时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高收入人群则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拥有更多空间,更倾向于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比如健身、养生、充足睡眠等,也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医疗、康养服务与接受相关资讯。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政府制定公共服务政策帮助居民改善生活习惯,从而缩小因贫富差距所导致的居民健康差距,以实现全民健康。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健康中国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踏上第二个百年征程的历史定位下能够应对激化的全球化挑战以及国际冲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2 健康中国要求社会实现健康生产方式 健康在人们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得以产生、提升以及维持,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7],因此在生产活动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国民健康状况。当前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产业与高度数据化、智能化的第三产业相互交织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存在隐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关于无产阶级工人身体状态的描写,“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8]。马克思首先从理论高度分析了生产方式与生产者身体状况之间的关系,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创造了剩余价值学说,说明了是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历史,人的抽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也即劳动产生了剩余价值,推动资本不断进行扩大再生产,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变革,产生历史,人的健康状态就是这一切的基础。在城市中,从事教学、科研、IT产业、网络客服等脑力劳动和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很少从事体力劳动,其日常活动量很容易达不到正常水平,久而久之身体机能便开始退化,影响正常生理活动,发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概率就会上升,损害健康。我国一直在强化职业健康法制监管,推进职业病防治法制体系的建设,对企业、工厂进行监管督察,减少了违法违章的劳动乱象,维护了劳动者的健康权益,保证了健康的营商环境。但有些工种如警察、医护、车站服务人员等因工作性质需要加班、倒班,在他们为社会奉献的同时自身的健康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有些工厂的生产设备以及安全监测装置也需要及时更新为劳动者的工作环境保驾护航。

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方式高度变革的现代社会,健康中国要求社会和行业开展能给员工带来健康以及为健康保驾护航的生产方式,为实现“健康优先”的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1.3 健康中国要求国家加强“健康优先”发展理念 健康中国强调“健康优先”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是党在经济建设与民生保障领域的具体体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举世瞩目,成为世界奇迹。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大多来自沿海省份的三来一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作为世界生产车间,走的是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路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外部性,对我国人民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意味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人民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健康优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强调,“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意义”[9]。这富有特色的比喻向人们阐释了健康优先的深刻内涵。

“毫无疑问,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11]。“保护健康,保持一切基本源泉即劳动能力本身”[12]。毕竟“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11]。新冠疫情发生之际,党中央作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指示,不计代价、不计成本抢救重症病人,为数以万计的病人带来了生命的曙光,这一壮举正是对健康优先发展理念的最好践行,其呼应了群众的心声,勾勒了属于中华民族的最大同心圆,将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定的基础。

2 新时代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性分析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意义重大。从实践逻辑上分析,其不仅是改善我国国民当前卫生健康现状的重大战略,更是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新动能。

2.1 健康中国战略契合于国民的健康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百年战争与侵略的中华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当时的医疗卫生技术严重落后与人民健康水平十分低下,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在这种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医疗卫生建设事业,培养了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医疗从业者,为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数据来源于《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见表1。

表1 1953—2021年全国人口数量与预期平均寿命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整体实力提高,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我国人口数量上分析,人口总量由1953年的59 435万上升到2021年的141 260万,翻了2.38倍,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也翻了7.65倍,预期平均寿命也上涨了29.9岁,这足以说明我国在卫生健康事业方面的投入与建设是有效的。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几十年来采用一种以大规模工业区叠加在城市带上的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发展模式,既对环境产生负外部性,又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见表2。

表2 2018年慢性病患病率 (‰)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当前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患有慢性病,农村地区由于医疗基础设施与从业人员相比城市地区都欠缺一些,导致农村慢性病发病率更高,这都足以说明当前国民健康状况欠佳,健康中国战略是契合于当前的现实情况,健康生活作为国民的美好需要和根本诉求,是值得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

2.2 健康中国战略是新时代经济增长点 2023年3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在世界局势动荡,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完成预定经济增长目标,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健康产业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数据来源于2016—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见图1。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我国国内经济大循环格局下的支柱产业,在提高国民健康储备的同时达到高质量就业。

图1 2015—2021 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及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

2015—2021年,我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总体在不断上涨,年均增长量达158.4元。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例也在不断扩大,累计上涨了1.37个百分点。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影响下两项指标都有所下滑,但即便如此,在2021年也实现了再次增长,超越了2019年的消费支出。这些数据说明了当今社会的人们正在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重视自身医疗健康上投资所带来的长期效益,这恰好说明了健康产业在我国将会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

第二,现如今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量以及医护从业人员还是欠缺,并且其结构构成也还存在问题,数据来源于《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见表3。

我国当前有14亿人口,平均每40 752人对应一所医院,加上包括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在内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平均1 416人对应一所,在城市里每千人口对应医护人员量是4.1和5.2,而在农村地区则均只有2.0。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向我们说明了一旦有突发卫生情况则会造成严重的医疗挤兑现象。

新型的健康产业的蓬勃兴起加上政府追加在传统公共医疗卫生机构方面的投资建设以及医疗相关从业人员的培养支出,将会是我国在后疫情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良好动能。

3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路径探析

3.1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党的领导职责 遥想过去,西方殖民者用鸦片打开晚清政府的贸易大门。鸦片对国民的荼毒;机械大工业商品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打击下造成的财富外流;加上坚船利炮对我国资本的掠夺,使国家积贫积弱,国民健康状况急剧下降。羸弱的身体素质、较低的平均寿命,落后的科学水平导致外界给我们扣上了“东亚病夫”这顶帽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从此在世界上站了起来。党和国家宗旨就是服务人民,因而一直致力于强化国民身体素质,提升我国卫生健康水平。在以“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13]的卫生工作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组织动员下深入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在中国这片广土巨族的土地上成功解决、控制了诸如百日咳、伤寒、麻疹、炭疽、疟疾等传染病,堪称世界典范,数据来源于《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见表4。因此在新时代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依然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表4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 (1/10万)

3.2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弘扬中医传统文化 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医的医学水平与理念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理念,“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14]。中医理论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其特有的防治、诊断以及治疗体系不同于西方现代医学,它重视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

现实脱胎于历史。我国古代的一些名医在“治未病”方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例如,汉末名医华佗创编了一套“五禽戏”用来强身健体;产生于宋代的“八段锦”蕴含独特的放松效果,目前一些世界著名的筋膜松解学派依然在研究学习;明末清初的陈王廷发明的名满天下的“太极拳”等等。在“治欲病”方面中医的诊断手段不仅效果卓绝,能发现一些如影像、化验、活检等现代医学检测技术无法发现的潜在病灶,更是价格亲民,使得群众看病负担小,能真正的服务于大多数人民。在“治已病”方面,中医药治疗方法例如中药、针灸、刺血、推拿等不仅效果卓绝、治疗彻底。而且副作用小,不会造成治疗原发疾病引起的并发症。况且价格不像西医治疗那么昂贵,有许多人因为一场病花费掉了一辈子辛苦积攒的存款,这种因病返贫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3.3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培育健康消费新业态 健康中国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民健康,既要改善国民健康医疗状况,又要保障每一个公民都能平等公正地享受健康法益。“发展健康产业、培育健康行为、完善健康制度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15]。

第一,调整由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导致的健康领域消费的结构性差异,对低收入人群更好提供的健康消费品,增加其健康消费、健康投资意愿,使供给与需求同劳动者自身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达到平衡。第二,优化医疗健康领域相关从业人员的培养机制,实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在中职中专以及高等院校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契合时代发展。第三,完善健康产业链条,推动健康领域市场化、价值化,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应用在临床医学、心理诊疗、健康咨询、运动健身等刚性需求领域。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健康中国”中的白马股和黑马股
“健康中国”中的白马股和黑马股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卫计委再推“健康中国”战略型 健康产业或迎利好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