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刘守江 袁章棋 张蕊杰 樊 丽 翁子翔
(西华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说明了学生在不同复杂程度的问题情境中,运用不同的学科化思维模式、探究方法与技能时,其核心素养分别所能达到的水平。[1]这表明地理情境的设置应当具备梯度性和层级性,应当关注地理情境背后的学科化知识和思维方式。目前,教师设定的情境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情境仅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部分,背离了情境育人启智的初衷。[2]二是教学中存在情境设定和教学内容分离的问题,无法发挥情境测量学生认知水平的作用。[3]三是情境泛化加重了学生的认知负荷,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无法在课堂真实落地。[4]本文从深度教学的角度,剖析了设定地理情境梯度的缘由,并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和情境类型学为理论支撑,以地理核心素养水平为依循,构建了地理情境梯度的层级标准,并以“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为例,提供设定地理情境梯度的具体策略。
地理情境梯度是一个包括地理情境选择和情境梯度设置的复合概念,其内核是地理情境,梯度只是地理情境的一种呈现方式和度量方法。地理情境的梯度性表现为其与教学目标、学生学业目标的配合程度。地理情境的梯度性会随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要求发生变化,呈现由低阶的简单情境向高阶的复杂情境递进的阶梯式地理情境。如图1所示,重视地理情境梯度,既能够避免过于零散和前后难度差距过大的地理情境设置,还有助于整合学生学业所得、评估学生学业水平。教师通过增设情境条件和变换情境资源呈现方式,引领学生从区域子情境的“拼块”到区域总情境的“组合”与“融合”,促进学生整合学业所得、解决结构优良或结构不良的情境问题,实现思维认知和学业水平的进阶。
图1 地理情境梯度的内在释义
情境能映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5]有梯度的地理情境不仅能显化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和认知结构的层次水平,还能有效服务地理教学。地理情境梯度从理念、逻辑和形式三方面响应了深度教学模式,具体回答了“如何落实深度教学”这一问题,成为推进地理课堂从表层教学走向深度教学的应然追求。
(1)理念: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深度培育
深度教学理念的出发点是学生的深度学习,其目的是探索教与学的未知发展空间,发展学生的批判、反思思维,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层次性和沉浸性。[6]地理情境梯度的设定理念是教师控制地理情境的选择范围及限定条件,创设梯度性地理情境,增强学生获取地理情境背景信息和知识内容的有效性,促使地理情境信息与学生的思维认知相衔接。学生在有梯度的地理情境中,进一步吸收和转化情境信息和内容要点,实现认知水平的突破和思想境界的提升,最终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涵育。
(2)逻辑:认知逻辑和学科逻辑的有机结合
教师通过增添情境因子的数量、改变情境要素的深度,控制学生分析情境问题和参与情境活动的难度,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解决问题的真实水平。不同难度层次的地理情境建立在个体认知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既涉及了学生从简单事物到复杂事物的认知发展水平的渐进性,又隐含了学生对学科思想和学科逻辑的自我建构和理解。学生在地理情境梯度的牵引下,实现自我认知逻辑与学科专业逻辑的有机统整,达成地理思维、地理情感和学习结果相融合的地理深度学习。
(3)形式:情境问题活动的一致性和层次性
学生在教师深度教学过程中需经历一个“还原与下沉—经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U型学习过程。[7]教师以某一靶向情境为基础框架,以不同难度的情境问题和情境活动为内容填充,以困惑引发学生进行知识经验提取和情境问题探究,引领学生进阶式突破知识符号的限制,形成有深层逻辑的知识内部结构。学生在有梯度的地理情境中经历U型学习过程,让地理情境梯度成为地理课堂深度教学、学生深度学习的助推器。
易克萨维耶(Xavier Roegiers)认为一个靶向情境以“辨别参数、内容参数和装扮参数”为主体架构,以整合学生学业所得为最终目的。[8]辨别参数回答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境”的问题,可从情境进行结构观察和特征评估,如情境的自然和建构特征、情境的开放特性等。内容参数回答了“情境里面有什么”的问题,反映了学生解决问题时学业知识整合的程度,是教师运用情境开展深度教学的关键部分。装扮参数回答了“解决情境问题需要什么”的问题,是对情境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简化情境的专业性壁垒,以增进学生对情境内容参数的理解。教师建构有梯度的地理情境,需要深刻理解情境的参量构成,有效统合和编排地理情境的三个参数,如修改和设定地理情境的辨别参数、增加或减少情境的内容参数、变换情境的装扮方式。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运用难度程度不一的情境测量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突出了有梯度的地理情境在教、考、评中的重要性。[9]为发挥有梯度的地理情境在促进教考衔接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水平层次为基本依循,把地理情境设定为情境类型不同、复杂程度不同和对学生要求不同的梯度。
如表1所示,在四个梯度水平的地理情境中,以三个参数为划分层级标准的起点,共划分为9个二级维度,在9个二级维度中对情境问题难度、知识复杂程度和学生思维水平等给出了明确的梯度分级。教师根据9个二级维度的水平层次设定地理情境梯度,促使课堂深度教学发生,引领学生在不同层级的地理情境中主动建构地理知识和发展高阶思维。例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双碳”目标时,通常以图片或者口述的方式引入“双碳”目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接着讲解与“双碳”目标相关的地理原理,往往忽略运用地理学术情境。深层次的地理情境可以深化学生对“双碳”目标的创新性和专业性理解,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分析“双碳”问题的意识,发挥地理情境培心育人的作用。
表1 地理情境梯度的层级标准
课程标准和教材对交通运输布局教学的案例情境作出了要求。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材按照“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的顺序对“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的教学内容进行编排。如图2所示,教师应立足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在大情境中分设具有层级性和区别度的区域情境、问题情境和综合情境。在区域情境梯度中构建交通布局的认知,促进学生在区域情境中深度“下沉”;在问题情境梯度中探究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经验联结和思考;在综合情境梯度中归纳交通布局的一般原则,促进学生在综合情境中反思总结。以不同类型和梯度的情境促使学生建构区域发展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内在关联,深化理解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以情境梯度构建教师深度教学、学生深度学习的深度地理课堂。
图2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的大情境建构
辨别参数、内容参数和装扮参数是构建地理情境梯度的重要指标。教师可以在情境参数的指引下,变构地理情境的辨别参数,增加地理情境的内容参数,转换地理情境的装扮参数。如表2所示,本文构建以“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为内容要点的地理情境梯度,促使学生在有梯度的地理情境中自我建构结构化知识。
表2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的情境梯度构建
(1)还原与“下沉”:以区域情境构建对交通运输布局的认知
西昌的情境对于南充市学生而言,属于“远域情境”。此类“远域情境”具有可达性低、神秘性强等特征。本文以“远域情境”切入教学,对前往西昌的交通方式进行设问,启发学生思考不同交通方式的优缺点并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以此建构对远距区域的宏观印象。此“远域情境”属于一梯度情境。
再以宏观尺度的“成昆复线”途经区域为大区域情境,以西昌站、成都东站和南充站为小区域情境,促使学生在二梯度情境中自发辨析交通站、交通线和交通运输网的概念,引领学生整体认知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要义。最后以“成昆复线”途经的凉山州为重点区域情境,深度思考凉山州发展对“成昆复线”的布局和影响。学生在开放的四梯度情境中无法形成对凉山州发展与成昆复线布局的整体认知,从而产生困惑,促使学生在四梯度区域情境中形成区域对交通布局影响的认知还原和“下沉”。
(2)经验与探究:以问题情境引导对区域发展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探究
从学生对交通站、交通线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已有认知出发,以“成昆复线”区域情境为背景,分设三个不同的问题情境,探究交通运输需求和资金对交通布局的影响。首先,以成都和西昌的人口、经济和产业为问题背景,探析成都东站和西昌站大小、分布的异同点,深度比较地域间交通需求的差异、两地域交通站点布局的共性特点和成都东站的综合优势。第一个问题情境是结构优良的二梯度情境。再通过成昆复线的隧道、桥梁等多组图片和凉山州的区域特征的文字和图片描述,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凉山州段成昆复线多隧道、桥梁的原因。第二个问题情境是小组合作探究和半开放性质的三梯度情境。最后对比“成昆铁路”和“成昆复线”在布局、速度和长度等显性方面的特征,指引学生探析“成昆复线”布局的主要原因。第三个问题情境是具有转换情境条件的四梯度情境。学生在不同梯度的问题情境中联结交通运输相关的个体经验,探究区域内各要素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3)反思与“上浮”:以综合情境促成对区域内交通运输布局一般原则的归纳
教师展示修建“成昆复线”艰辛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重点突出盐边隧道、金沙江大桥等难以修建的路段,促使学生在感悟“成昆复线”修建的艰辛历程的同时,思考凉山州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对“成昆复线”的修建、布局和运作的影响。再呈现全国铁路分布图、全国人口密度图和全国经济水平图,引导学生建立区域发展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联。第一个综合情境属于图文呈现、多个问题和多素养结合的三梯度情境。最后以“成昆复线建成对西昌旅游的影响”和“成昆复线运输分析和扩能探讨”的文字情境,引领学生在四梯度情境中从地理角度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对成昆复线的影响,并结合问题情境和综合情境,总结区域内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推动学生在情境梯度中形成结构化知识,实现地理思维进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遵循“情境—问题—行动—生成”的逻辑路线。情境作为地理教师教学的逻辑基底,其选择和构建影响着学生地理思维和学科关键能力的培育和发展。教师编制有梯度的地理情境,既要深思地理情境的选择、呈现方式的变换、开放程度的设定,还要联系教学内容,考虑情境与知识原理、学生认知的融合程度,并从多个方面处理情境的微细之处,构建多联系、有梯度的地理情境,促使情境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增知见识提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