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

2024-03-06 12:58朱隐山
诗潮 2024年2期
关键词:旧诗旧体诗现代诗

朱隐山

这组《自题九枝灯室藏书》,是我近几年来买书、藏书和赏书(主要是两大类:清代古籍及晚近的木刻本诗集,1949年以前的译诗集)的副产品。原本每首(组)诗前都附了相应的书影和千字上下的说明短文,谈些与该书有关的版本信息、沧桑人事或引申话题,稍取类似杂事诗或藏书纪事诗的体例,但这次因为篇幅原因,一概删落,只保留了零星几条基本注释。说起来有些羞赧:这组诗算不得什么正经创作。如今将它拿出来献曝于读者,主要是痴想着,大家兴许会觉得,它们还有那么些小趣味和题材上的特殊性可供一粲。

抒怀、纪游、言志、酬答那一类较为规矩与日常的诗词创作,从18岁那年起至今,我年均大概有10首,这并不是什么正常的产量,甚至不如现代诗的创作量(毕竟,作为一名新诗和旧体诗词都写的诗人,我一直将后者视为我的主攻方向)。但自成体例、带有一定趣味性和规划性的专题类诗词,倒是会在某些年份集中精力写一些,除了这组为箧中藏书而题的诗外,另一大类系集句诗——主要是集李商隐,以及分别集杜甫、曹唐和龚自珍。集李商隐原句而成的60首诗词,在2017年初春,曾结集为《千朵集》,用宣纸和百年前一度流行的聚珍仿宋字体排版,传统线装,印制了两百部流通;后来又陆续集了近30首,连同集其他诗人的一批,等待下一次结集。集句诗虽不易作,且颇见匠心,但它的游戏色彩毕竟浓郁,更不是“正经创作”了。近几年,我还规划了两个系列, “现代作家本事诗”和“新诗史杂咏”,诗的体例和规范是古典的,题材和倾向却是现代的,倒也不失为一种穿梭和闯荡——然而这两个系列均进展甚微,很符合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个性。

我大概15岁开始习旧体诗词,但也没有恒心,并未将它当作一桩正经事体。16岁以后在网上冲浪,主要逛诗歌论坛(BBS),而且是现代诗(新诗)论坛。据我后来所知,旧体诗词在网上(当时有“网诗”之称)的繁荣期,其实和现代诗各式论坛的繁荣期,时间上差不多是重叠的,都集中在20世纪末到本世纪10年代初的十多年里。阴差阳错,我被另一条落英缤纷的小径所吸引,而无寓于那个同样精彩的旧体诗词论坛年代,如此一来,客观上和主观上我都不是新世纪以来的旧体诗词圈子的“圈内人”了。但这样似乎也没什么不好。相比于在现代诗创作上多少还有的一点“文学史抱负”,我在旧体诗词的创作里,更本然的出发点也许是“自娱”——这倒使我于此一道基本没有什么功利心。我可能潛意识里认为,在旧体诗词的厚重恢宏的遗产里,一个现代人对前人很难再有什么根本性的超越了,而汉语新诗仅仅过了百年光景,在这块试验田里,有的是机会一展身手、超越前人。

但话说回来,我也不能认同众多新诗作者的立场——他们对当代旧体诗词及其作者的创作,抱持着一种神奇的偏见。当然,我无法改变新诗—旧体诗词的称谓的约定俗成,也不能无视新诗创生以来与古典诗词传统一直保持着的对峙关系与体式张力,但以我的了解,新世纪以来诗词创作领域所拥有的活力和新诗一般无二,作品同样异彩纷呈,并非新诗作者常常理解的那样,写旧体诗词往往与某种保守的文化立场相关。我认识不少同代人或比我年轻的作者,他们的诗词创作,既体现了很好的功底,又有新鲜的经验和手法融入其中。古—今、新—旧、中—外这样的二元模式,已经不适合拿来看待这些作者的创作了。在欧美,自由体固然已经是主流,但依然有不少作者时常尝试一些传统的格律(比如商籁、斯宾塞体、英雄双行体)。在中国难道不能这样吗?一个诗人选择传统格律,选择一种尚待公认的新式格律乃至自创格律,或者选择目下居于主流的自由体,不都应该是很正常的现象吗?问题在于作者的基本功、才华和悟性能否驾驭得了各式各样的体例,能否因难见巧、推陈出新。

前些年,浙江传媒大学的赵思运教授做了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的课题,叫“新诗作家旧体诗词创作现象的发生学研究”。他遴选了刘大白、沈尹默、沈从文、臧克家、何其芳、王蒙、木心和周策纵这些百年来的新诗作者,审视他们诗歌创作的另一面——旧体诗创作及其发生学。很惭愧,很惶恐,也很荣幸的是,他把我的旧体诗词创作作为研究对象,也列到了研究目录里。后来我们做过一个长达两万字的访谈,关于我的新诗创作、旧体诗词创作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与纠葛。我在那个访谈里基本还是以新诗作者为本位的,谈得最多的也是自己的新诗创作与古典文学之间的互动。但其中有一段,以“新”窥“旧”般谈及了我对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的看法,或可与首次谈我的旧体诗词创作的前面那些文字相参看:

新诗写作看起来没有任何基础知识的门槛,但这种没门槛也最容易让人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从何处开始学。新诗并无注本的传统,作为一门依托于现代社会而起的文体,它的自我建构也不够完善。但大家对旧诗中经典作品的研读和学习,有大量的基础研究作为辅助,有精当的注本提供参考和理解,这使得即便是十几岁的少年,只要有一定的悟性和天分,在阅读甚至写作方面,也能很快上手。旧诗主要的读者,如果算上经典作品的话,应该几乎覆盖了所有受过基本教育的人群。如果只论当代人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那么它的读者可能也比较局限在一个圈子内部——这点和当代新诗的状况很像,基本是写作者间互相读。据我的观察,很多会读点唐诗(也仅限于那些家喻户晓的篇目)的普通人,甚至不知道现在还有“活着”的人在写旧体诗词;更有趣的是,他们甚至会称当代人写的旧诗为“唐诗”。这虽然是一个误会,但也说明在一般人眼里,包括唐诗在内的旧体诗词,基本被视为一种固化了的“死文体”。当代旧体诗词写作最大的问题,并不在写作本身。写作自身有自我调节的机制,并不需要别人来操心。并且,写作这个行当关联的是每一个个体的心灵,问题只有个体的,即使是整体呈现的问题,也是经由个体写作者而得到一种被归纳的体现。我不认为旧诗是所谓的落后文体。当代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在这种文体上面临的表达障碍和有效性缺失,不能归咎于这种文体,而应该归咎于从事这种文体写作的作者们。本来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旧诗”概念,它是人为建构起来的,它的边界由人来填充,它的性质也由写作者们通过作品来改写。至于前景问题,我想举个例子:我们如今看到唐诗的成就,看到清词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不是以“前景”的方式呈现给当时的作者们的,不是他们憧憬出来的,他们只是写,并通过写,使自己得以侧身这个光荣的序列。

2023年11月于姑苏城内九枝灯室

猜你喜欢
旧诗旧体诗现代诗
老舍的旧体诗
重返旧体诗世界的鲁迅
旧体诗词的现代走向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汉诗语境下的新与旧
汉诗语境下的新与旧
苍茫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解缙化险
——旧诗新作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