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萌 乔珍珍
摘 要:青藏高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理学意义和生态战略地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青藏高原可作为学生认识自然环境整体性、差异性、区域发展以及理解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重要意义的有效载体。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青藏高原相关材料,教师应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补充与青藏高原相关的重点知识,并整合教学素材、优化案例设计,提升基于青藏高原案例分析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中地理;教学价值;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3-0025-05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生态单元[1],对毗邻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深刻影响,长期以来被中外地理学界所瞩目[2]。2017年,我国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性科学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3]。作为学科研究焦点、战略地位突出的青藏高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何价值?哪些内容适合以青藏高原为案例进行教学?如何提升基于青藏高原案例分析的教学水平?这是本文着重分析的问题。
一、青藏高原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
根据青藏高原的地理意义,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目标,明确青藏高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进而梳理必要且适宜以青藏高原为案例的课程内容(图1),是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
1.青藏高原隆升导致毗邻区域地理环境巨变:认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综合材料
青藏高原是全球构造运动的产物,它以巨大高差突兀于亚洲南部,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格局得以建立。湖泊水系随之变迁,其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众多亚洲大江大河。青藏高原隆起产生巨大的动力扰动和热力效应,重塑了欧亚大陆气候格局和自然地理过程[4]。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反映了地球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各自然环境要素的关联性,是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的极佳案例。此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改变了大气环流从而影响毗邻区域气候[5],是学生理解我国现代气候与自然景观格局形成过程的关键。
2.青藏高原具有全球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轨迹:认识自然环境地域差异和区域发展的典型单元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高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造就了独特的高原气候,具有海拔高、气温低、辐射强、河湖多、冰川冻土广布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鲜明自然生态特征[6]。高原面积广阔,自然环境水平与垂直分异错落交叉[7]。该地区社会发展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基本前提,利用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发展生态经济。
青藏高原的存在打破了欧亚大陆地域分异规律,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绝非其他区域能比拟。同时,高原生态系统脆弱,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地协调为基础。依托青藏高原案例,分析选择性必修1“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以及必修2“区域发展”“区域协调”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了解地理条件影响下的区域发展特征,符合课标的对应内容要求。
3.青藏高原在国家战略全局中居重要地位:认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及其对于国家安全重要性的有利载体
青藏高原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多样生态系统,发挥着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和碳汇作用,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8]。高原富藏石油、矿产,是我国战略资源储备基地[9]。此外,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及受其影响的泛第三极地区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带[1]。然而,高原冰冻圈及高寒环境下的生态系统较脆弱,对全球变化和人类干预响应十分敏感,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10]。
青藏高原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层面占据突出地位,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正是体现选择性必修3课程“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内容的典型材料。引领学生站在国家安全和国际合作的高度看待资源与环境问题,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和“双碳”等战略实施。
二、高中地理教材中青藏高原相关材料的梳理
以现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5册教材中均包含青藏高原相关材料(表1)。材料分布于9处课文内容、11个节级栏目和1个章级栏目中。其中,部分材料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辅助教学内容,如“活动”栏目“分析我国的土壤侵蚀问题”,图中明确显示冻融侵蚀是我国土壤侵蚀的三大类型之一,广布于青藏高原;部分材料则以完整情境或独立案例的形式引领或贯穿整个教学内容,如两节“情境设计”栏目分别以青藏高原光伏电站、植被化石证据引发学生思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板块构造运动,具有挖掘性和拓展性;也有支撑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和拓展迁移的案例材料,如“问题研究”栏目“该不该引藏水入疆”,研究问题由观察引水路线到分析引水对于生态环境的利弊,再至探讨引水对于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影响,均离不开对青藏高原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系统脆弱等生态环境特点,以及高原建设与保护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重要性的综合分析。因此,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青藏高原的材料均为优质的研究性材料。
三、基于青藏高原案例分析的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青藏高原材料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当前教材中青藏高原材料的价值,对部分涉及较浅或表述不外显的内容适当拓展,力求通过明晰青藏高原现状或是其在地理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理解相关地理问题的本质。如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以青藏高原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为案例,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可以请学生思考在青藏高原建设光伏电站的优势,将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干洁、多晴天的自然地理特点与总辐射强(比同纬度低海拔地区高50%~100%)、直接辐射比例高(平均占比60%~70%)[5]、有效辐射值大的太阳辐射特点相结合,分析高原太阳辐射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一方面,与初中地理“青藏地区”内容衔接,强化区域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本质上思考和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在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对相同知识不同程度和角度的介绍,可能引起学生疑惑,教师应在教学中予以解释。如必修第一册“地球的历史”,指出“新生代(距今6 600万年至今)地壳运动强烈,形成现代地势基本面貌,喜马拉雅山脉等当今高大山脉形成”。选择性必修1“构造地貌的形成”,提到阔叶树叶化石证明青藏高原在近200多万年中发生大幅抬升。学生不免产生疑问,在新生代漫长的时间长河中,青藏高原到底何时隆起并形成今日之规模?事实上,根据古地磁、盆地沉积建造及动植物群时空分布等不同证据,高原隆起的具体时间和过程存在争议。但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青藏高原自新生代以来经历多次强烈造山运动,但均在其后较长的地壳相对宁静期被夷平[11]。直至上新世末以来的300~400万年间,高原大幅度、多阶段地抬升至当前高度,且仍在缓慢升高,是全球唯一仍在活动中的板块碰撞区[5]。这一过程也正说明地表形态变化受地球内、外力综合作用,内力作用使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导致地表起伏;外力作用改变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夷平地表。
2.结合课程内容,补充青藏高原重点知识
在充分认识青藏高原教育价值、明确高原知识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关系的基础上,补充当前课程未强调的重点知识,从而支撑学生更为深入的关联性思考,建构完整学科思维逻辑。
气候是最关键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是探讨其他自然环境要素及整体生态环境变化的基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12]。气候的形成受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其中大气环流的气候驱动作用是高中地理侧重的内容。然而,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强烈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北半球现代大气环流格局的构成及亚洲季风体系的建立影响巨大。若离开对这一环节的分析,学生很难透彻理解我国及亚洲的水热格局和自然景观特征与形成机理。因此,在相应章节补充说明青藏高原隆升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气候的影响(图2)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还可适当介绍学科相关科研成果,如青藏高原隆升直接扰动了北半球对流层大尺度环流,还通过改变平流层行星波影响北半球气候变化;通过硅酸盐风化和有机碳埋藏引起大气中CO2的消耗,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尺度思想,还可开拓学生学科视野,帮助其更为立体地认识海—陆—气的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作为我国、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生态源”,以及全球重要生物物种基因库、有机碳库,在维系生态安全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应在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部分予以强调。在当前气候变化及社会发展背景下,青藏高原因海拔高、气候极端且多变,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资源环境压力大,正面临着土地退化、冰川退缩、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发等诸多生态问题,阻碍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发挥[8]。在教学中,应明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特征和现状,介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保护举措,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及习总书记“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的要求,使学生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和国家安全观。
3.整合教学素材,优化青藏高原案例设计
科学、直观的青藏高原案例资源可通过多途径获取,如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官网列出的权威科研成果多辅以清晰图示及文字简介;纪录片《第三极》以自然为背景,围绕人类活动讲述神秘高原上的生命之美;微信公众号“第三极大本营”中的文章及短视频等将深奥科学科普化。此外,我国在青藏高原科学探索中的曲折经历、前沿成果和学术争鸣,也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辩证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的优质材料。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情特点,筛选、整合上述素材,创设典型、有趣的教学案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
鉴于青藏高原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层面的突出地位,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创设案例分析材料。例如,我国利用青藏高原海拔高、日照足的优势建设光伏发电基地,设备组件阻挡、降低了风速,阴影部分减少水分蒸发,使得草原植被恢复、整体环境改善。部分区域还开展农光、牧光、林光、光伏治沙等“新能源+”项目,实现“双碳”目标下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重要借鉴和区域合作途径。基于以上材料,分析青藏高原在“一带一路”中的位置、资源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探究高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双碳”意义。这既是对国家战略的宣传与解读,也为基于青藏高原案例的教学提供极具价值的真实探究情境,同时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意识。
四、结语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毗邻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产生深刻影响,其本身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自然、人文特征,并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青藏高原案例可成为学生学会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理解地理过程、形成正确地理观念的重要载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利用教材中相关材料、补充重点知识、整合教学素材并优化案例设计,积极利用青藏高原案例展开相关内容的教学,充分发挥青藏高原案例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价值。这既是高中地理课程反映地理学本质、紧跟地理学发展的体现,也是高中地理教育对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高质量要求的积极作为。
参考文献:
[1] 姚檀栋,陈发虎,崔鹏,等.从青藏高原到第三极和泛第三极[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9):924-931.
[2] 莫申国,张百平,程维明,等.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效应[J].地理科学进展,2004(2):88-96.
[3] 习近平.习近平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的贺信[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9):914.
[4] 李吉均,方小敏,潘保田,等.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J].第四纪研究,2001(5):381-391.
[5] 周军.神奇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J].地理教育,2019(8):13.
[6] 郑度,赵东升.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J].科技导报,2017(6):13-22.
[7] 郑度,张荣祖,杨勤业.试论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J].地理学报,1979(1):1-11.
[8] 孙鸿烈,郑度,姚檀栋,等.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J].地理学报,2012(1):3-12.
[9] 张冬梅,张莉.对话姚檀栋:走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J].科學通报,2019(27):2765-2769.
[10]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2):189-196.
[11] 李吉均.青藏高原隆升与晚新生代环境变化[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54-159.
[12] 肖杰.“气温成因分析”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J].地理教育,2016(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