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远 框之境
——浙江省松阳县杨家堂村牛棚片区改造探索

2024-03-05 01:41
浙江建筑 2024年1期
关键词:木构牛棚凉亭

陈 伟

无锡市城市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无锡 214000

0 引言

在乡村振兴建筑改造领域,已有许多学者和专业人士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修旧如旧。使用传统或当地的建筑材料,如木材、青砖、黛瓦、夯土等;使用传统的建筑工艺和技术进行修复,例如传统的木工、砖雕等技术,借助传统工艺保留建筑的细节和装饰,强调手工制作的独特性,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包括梁柱、门窗样式等,以保持建筑的历史感。

本文聚焦于呈现松阳县杨家堂村片区内牛棚、凉亭、卫生间的改造设计,当前牛棚处于废弃状态,而卫生间和凉亭偶有使用,普遍存在木构腐朽、门窗残缺、瓦片脱落等问题,亟需修复。改造的核心在于除保留修复原有建筑外,还采用了现代的设计手法,营造全新的空间,并使之与周边的传统历史风貌相得益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创新。

1 项目区位

项目用地位于杨家堂村,隶属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距离松阳县县城约8 km。村庄坐落在一片环形的山坳中,由一群清代乾隆年间的古建筑组成,一层层马头墙翘首相对,是松阳县典型的阶梯式古村落(图1)。牛棚片区位于杨家堂村古民居群对面的山脚,与村落相对望,是村内观景最佳位置。

图1 设计点位及周边村落风貌剪影

2 设计目标和原则

设计充分考虑场地所在位置与村落的关系,不破坏周边现有的历史风貌,功能上满足旅游接待、观光打卡、咖啡简餐的使用需求,将现状建筑物包括旧牛棚、卫生间以及凉亭进行改造提升,结合高差地形,植入新的空间,连贯为一个整体,并赋予建筑与周边环境新的意境。见图2。

图2 杨家堂村改造片区实景

3 基本构想

改造片区东侧毗邻茶园,南侧不远处为新时代小学,沿着乡间小路由南往北依次是卫生间、牛棚、凉亭,三者处于不同的标高,相隔较远且分布零散无序,这是片区改造的最大难点。

设计意图除了将卫生间、牛棚、凉亭单体提升,还需将三者整合为一,化零为整,在其间置入新的空间,化解场地高差,使得三者联系紧密,并与周边村落在空间上发生联系。见图3。

图3 总体布局生成过程

为了延续传统民居的氛围,考虑保留片区内主体建筑的传统木构形式,植入的新空间由清水混凝土所打造,清水混凝土厚重的质感与杨家堂村的夯土墙接近,并与周边的自然山势地形相契合,亦能灵活适应高差地形。

4 保留建筑的修缮与提升

牛棚、凉亭、卫生间(图4)为改造片区内的“三大件”,根据其各自现状进行了不同程度与形式的修复改造设计,如更新主体结构、装饰构件面层等。

图4 牛棚、凉亭、卫生间示意

4.1 凉亭

1)现状:凉亭整体采用木构结构,虽然整体保存完好,但在细节处却难掩岁月的痕迹,有些地方出现了局部的腐朽,瓦片的某些部位残缺不全。

2)处理方式:为了保持凉亭原有的风采,决定在功能上不作大的调整。保留木构结构形式,对木构件进行更新,木材取自当地,经防腐处理,并增加石柱础,同时将瓦片更新,亦当地取材,原汁原味保留了传统的外观,赋予了凉亭更长久的生命。

4.2 牛棚

1)现状:这座背靠土坡,曾经的牛棚如今被废弃,木构结构出现了局部的腐朽,一些地方的瓦片也残缺不全,夯土墙更是有部分剥落。

2)处理方式:为了给这片废弃的空间注入新的生机,决定将其改造成一个咖啡馆。在保留木构结构的同时,对木构件进行更新,瓦片也换新。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适当抬高楼面,新增楼梯。夯土墙的部分将被清水混凝土墙所取代,既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也维持了历史建筑的沧桑感。

4.3 卫生间

1)现状:现有的卫生间采用夯土墙、木构和瓦屋面,但由于年代久远,出现了明显的破旧现象。门正对茶园,木构结构局部出现腐朽,瓦片残缺不全,夯土墙更有部分剥落。

2)处理方式:为了提升卫生间的舒适度、实用性和私密性,增加前室,室内增加防水防潮面层,使其更符合卫生间的使用标准。夯土墙的部分将被清水混凝土墙所替代,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保留木构的形式,并对局部腐朽的部分进行更新,瓦片换新就地取材,使整体外观与坡地地形更为契合。

5 “框”空间的营造

杨家堂村是浙南地区封存着最古老记忆的角落,被誉为“金色布达拉宫”,是该地最典型的阶梯式古村落。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沉淀,犹如一个宝盒,呈现出古老而深刻的文化底蕴。“框”空间的构想源于松阳的绝美景致,仿佛每一处都是一幅精美的画作。这种构想让人想将自己沉浸于松阳美景的画框之中,宛如每一帧都是自然和人文相交融的邂逅。框起松阳的美景,把每一个独特的瞬间,每一幅自然人文画片都用框架定格,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之美。

“框”空间的构想不仅仅是对美的呈现,更凸显松阳丰厚的文化底蕴。每一帧都是历史的延续,用一幅幅生动的图景展现松阳的故事。这种空间,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感受和传承这个地方独有的文化精神。

在片区内由南往北依次置入“框”空间(图5):山之框、听风角、展望台、静思台、观景台、树之框、天之框、境庭、空中走廊、竹之框。

图5 整体建筑模型分解

这些“框”空间将卫生间、牛棚、凉亭串联起来,并与茶园小径连通,形成“回路”,使得茶园与之融为一体。下面将从游客的流线与视角,从“山之框”开始到“凉亭”,由南往北依次展开,逐个介绍主要的空间节点。

5.1 山之框

在片区邻近新时代小学的一侧,背靠土坡,即卫生间南侧,置入“山之框”空间(图6)。山形木构瓦屋面、L形清水混凝土墙、内置阶梯座椅,面向学校与茶园开敞。毗邻小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户外教育空间,同时,也为家长、游客提供观景、休憩的场所。

图6 山之框节点

这个空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山形木构瓦屋面,不仅为整个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感,还使其在外观上更加贴近自然,仿佛是自然的一部分。“L”形清水混凝土墙既作为建筑的结构支撑,又在外观上形成了与山形瓦屋面的有趣对比。在这个空间中,设计巧妙地内置了阶梯座椅,坐在这些阶梯上,可以观茶园远眺村落,感受到“山之远”的意境。

5.2 听风角

在卫生间东侧,植入三角形“听风角”空间(图7),是卫生间与牛棚形成的夹角空间的再利用。

图7 听风角节点

卫生间往牛棚方向地势变高,其间为山坡、些许树木;挡土墙亦由低变高,形成阶梯状又似马头墙,往东与牛棚台基相接,其间保留树木一棵,围绕树木墙根处刚好设置一圈座椅。

风声的引导与音景效果三面围合有一隙,风从东来,灌入其中,绕树一周,绕墙一圈,又去,风声缭绕回旋,风中夹杂着鸟啼虫鸣,人在其中能够充分感受到自然之声。

5.3 展望台、静思台、观景台

离开“听风角”北上,跨过两级台阶,站上框形小挑台,稍作小憩,欣赏一下茶园小景,继续往上10级台阶,抵达了大平台,这里是游客观景打卡茶园的最佳位置,当然,可以选择更高的观景点位,左转经过盘旋而上的台阶,从半平台往东则是“展望台”。“展望台”半平台向西再往上走,可抵达观景台;观景台可俯瞰整个茶园、整座村落,观景台可达咖啡馆2层。在盘旋折形台阶中间的围合空间,自然而然地形成停留空间,设置座椅可观天空,可观人影交错,放下繁忙回归田园,静而思之——“静思台”(图8)。

图8 展望台、静思台、观景台节点

高差地形的诗意体验:在10 m见方的小范围内,巧妙地利用台阶化解场地高差,并给人们带来不同标高的线性与非线性的空间体验,这有点让人想起西班牙建筑师里卡多·波菲的红墙住宅①。

线性空间:展望台以相框为设计灵感,景在框中,人亦在框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观景艺术氛围——一步一相框,给人一种被推向远山、村落美景的感觉,展望台的轴线指向杨家堂村核心建筑宋氏宗祠。

非线性空间:静思台作为精神体验空间而存在,在人来人往的台阶中心有这么一片静谧的区域,虽四面围合但并不封闭,在这里,人们可坐可卧,思考人生,感受心灵的净化,这样的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实用性的需求,更让人们在空间中体验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感觉。

5.4 树之框、天之框

回到大平台,踏上观景台下方的空间,迎来——“树之框”(图9)。“树之框”并非纯自然的,它实际上是上方观景台的开放洞口,构思上以自然为本,顺应自然的脉动。采用清水混凝土框架将保留的老树纳入其中。设计框口大小时,充分考虑老树的生长空间,让这棵树在框架中自由舒展,不受约束。

图9 树之框、天之框节点

当阳光透过老树的枝叶洒下,地面上的光影在树梢间跳跃,为此刻在此观景的游客们带来一幅令人陶醉的景象。这些微妙的光影交错,仿佛是自然的画笔,在地面上绘出一幅独特的画卷。这个空间不仅是上方观景台的自然延伸,更是一场对自然与建筑之美的完美融合。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到远处的远山、茶园、古村落,还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细腻的馈赠,每一次探访都是一次对自然之美的深度沉浸。

观完景打完卡,不妨至身后牛棚改造的咖啡馆来杯咖啡,跨上几步台阶,头上一缕阳光落下,抬头仰望,见天空——“天之框”(图9)。“天之框”并非凭空设计,其本身为观景台的开洞,阳光从洞口射入,引导下方的人们进入咖啡馆,洞口呈漏斗形,从观感上增加了神秘感与仪式感,使人想起了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②采光洞口设计。

5.5 境庭

经过“天之框”,左手边映入眼帘的是“境庭”,一个特别的庭院(图10)。“境庭”由咖啡馆门厅与微小庭院构成,透过室外往里可观门厅与庭院,也可以从咖啡馆内观庭院,感受直接与间接的光影,远中近三相空间,视觉的交汇与穿透,室内与室外的视觉穿透,这里是一个光影的交汇点,呈现出直接与间接的光影之美,这种光影的变化不仅在近处产生立体感,还能在远处给人以景深感。这种视觉层次的交汇和穿透,不仅丰富了观者的感知体验,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室内与室外空间的巧妙连接。在“境庭”内,透过两层窗户观远处村落,给人一种朦胧而内敛的视觉感受,这正是东方审美独有的韵味。

图10 境庭节点

在这个独特的空间里,光与影、远与近、室内与室外,在设计的巧思下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境庭”不仅仅是一处休闲空间,更是一个让人心灵流连忘返的场所,来咖啡馆喝杯咖啡,不仅是味觉的享受,也是精神上的愉悦。

5.6 空中走廊、竹之框

咖啡馆内沉醉于一杯香醇的咖啡后,步入2楼,你将发现一条引人入胜的空中走廊,通过它可以尽情地欣赏远处的风光(图11)。空中走廊仿佛悬浮在空中,为您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美景的窗户,让人恍若漫步在天际之间,感受自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图11 空中走廊、竹之框节点

而对于那些选择在1楼休息的人们,他们可轻松步出咖啡馆,踏入“竹之框”空间(图11),如同进入了一片竹林的梦幻胜地。以现有的竹林为背景,以空中走廊为顶,与2楼延伸至1楼的清水混凝土片墙巧妙围合而成。这空间与凉亭相邻,互为背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竹之框”并非只是一处简单的休憩空间,它将竹林、清水混凝土墙式马头墙、空中走廊和凉亭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深沉而宁静的氛围。

通过空中连廊和竹之框的设计,将咖啡馆与凉亭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性的设计使整个空间不再是单一的建筑,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间。

通过以上各空间节点的营造,与牛棚、卫生间、凉亭串联一体,形成“山之远框之境”的美妙意境[1]。见图12、图13。

图12 透视图

图13 鸟瞰图

6 清水混凝土在改造中的作用与意义

由清水混凝土打造的整体框架,将主体建筑串联为一体。这不仅仅是一项建筑改造,更是一场对空间重新定义的新尝试,混凝土的浇筑基本可以灵活适应各种地形,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原本起伏的场地高差变得有趣而有序,赋予了整个片区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

清水混凝土的质感与山地古村落的自然风貌完美契合,因此,将其应用于乡村古建筑的改造项目中,不仅能够保留古朴的传统氛围,还赋予建筑更持久的韵味。

清水混凝土的质感与山地古村落的石头、土壤、木质结构相协调。与自然材料相融合,不仅能够传承古建筑的本土特色,还为建筑赋予了一层自然的观感,使其融入山地环境,呼应着自然的变幻和岁月的沧桑。

其次,清水混凝土的灵活浇筑使其适用于复杂的建筑设计。通过巧妙的构筑,可以模拟古代建筑中的传统图案和雕刻细节,保留并延续了古村落建筑的空间元素。这样不仅尊重了乡村文化,还增添了建筑的独特魅力。

最重要的是,清水混凝土是绿色环保材料,一次成形,不产生二次污染及建筑垃圾,并节约使用期间的维护成本,降低了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费用。清水混凝土的耐久性使得乡村古建筑的改造更具可持续性。其抗风化和耐候性能,使建筑能够长时间保持原始质感,同时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符合乡村古建筑的永久性和历史性的特征。

因此,清水混凝土的应用不仅在形式上与山地古村落相得益彰,更在实质上为乡村古建筑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7 结论

杨家堂村牛棚片区的改造,保留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同时引入清水混凝土的创新应用,成功地打造了一片融合传统与现代、自然人文、富有诗意的综合空间,为乡村振兴建筑改造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注释

①西班牙建筑师里卡多·波菲的红墙住宅,位于西班牙沿海小镇卡尔佩海滨,距离巴塞罗那和马德里均约450 km,是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②朗香教堂(Chapelle de Ronchamp)坐落在法国东部索恩地区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一座小山上。1950 年,柯布西耶收到设计朗香教堂的委托,用以取代原先在二战中被摧毁的教堂。它是20 世纪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拥有无法归类的特性,如同一尊雕塑,也是柯布西耶职业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来源

图2: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专班办公室提供;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木构牛棚凉亭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牛棚读书
木构的味道
牛棚子 草垛子(小小说)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牛儿回家
凉亭
外福来的葛藤凉亭
那边绿绿的小凉亭
秦汉时期世界最大木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