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数字互联与风貌在地营建
——以杨桥村“富竹云驿”为例

2024-03-05 01:41俞志伟董志凌
浙江建筑 2024年1期
关键词:雷竹共富联社

俞志伟,李 盈,吴 艳,董志凌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56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然而,当前我国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1]。要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乡村,乡村振兴是压舱石和稳定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的意义。

为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浙江省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提出了“稳底板、创新板、扬长板、补短板、树样板”的共同富裕基本单元策略①,旨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包含城市基本单元、乡村基本单元、城乡融合基本单元三个标志性成果。计划到2025年,建成1 000个以上产业兴旺发达、主体风貌美丽宜居、主题文化繁荣兴盛的未来乡村[2]。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社会和生活不断融合,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农村发展环境,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可能诱发新的贫富差距。共同富裕作为一种经济社会状态,必然依存于其所处的经济阶段[3]。因此,须从数字经济中探寻实现共同富裕之路。

为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实践共同富裕导向下的乡村振兴。本文以临安区太湖源镇杨桥村为例,探讨如何结合本土特色产业及浙江省数字经济资源优势,规划乡村共富基本单元,通过建筑设计手法将规划落实到共富风貌驿这一小微空间单体的改造提升中,设计做法、共富风貌建设的复盘及思考,相信会对未来的共富基本单元展示窗口打造提供参考。

1 共同富裕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与风貌提升

浙江省具备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优势条件,并已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这是浙江勇担光荣使命、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两个先行”的决策部署,既是一项改革创新的举措,也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步骤,更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改善[4]。

乡村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实现产业振兴;二是提升乡村风貌;三是建设本土文化。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其目标是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风貌提升是乡村振兴的外在表现,乡村风貌的提升可以帮助塑造乡村的文化景观和文明魅力,通过风貌提升增强乡村吸引力,又可对外吸引高新人才回乡建设,反哺产业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和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建设既可提升村民技能水平,转化为经济效益,又可提升精神文明素养,为风貌提升作贡献。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这也为本次浙江省共富风貌创新设计大赛提供了一些解题思路。通过对参赛地块之一的杨桥村多次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当地产业、风貌及文化特征,并结合对浙江省共同富裕理论的深入研究,本文就所选试点地块对乡村共同富裕建设进行探索。

2 云联·竹联——普适与个性并存的村落共富发展路径

共富风貌的核心在于共同富裕,而其外在表现则在于风貌特征。打造共富风貌试点建设地块,不仅需要充分考虑该地块在地风貌中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展现,同时还需要注重其共富方式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

2.1 在地资源与外部助力的挖掘与整合

本次试点建设地块位于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杨桥村,在原设计要求中,村民希望通过拆改结合的方式,利用场地的空间,改造主体建筑为主要驿站,提供文化展示区、休憩空间、卫生间、经营空间等场所,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但作为试点建设地块,需要深入思考共富内核,并考虑如何将其转化为共富策略。杨桥村具有“一山三宅六分竹”的地貌特征,产业以鲜笋出售为主,与其相关的附属产业较少,竞争力不足。然而,背靠互联网之都杭州,杨桥村有着其他县市所缺乏的互联网及人才资源。同时,临安作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之一,也有相应的政策支撑(图1)。

图1 项目区位

因此,设计发挥杨桥竹生态风貌特色,结合杭州互联网云经济的外部优势,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通过多元化的设计手段和策略,打造一个具有共富精神和实际效益的模范区域。

2.2 云合作联社模式的创建构想

村民作为土地的承包者与使用者,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在乡村的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劳动模式中,村民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活动,并且互不分享生产资料和技术。同时一些村民由于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不足或自身经济原因,参与的生产门类也较为零散,对外无法形成统一的产业品牌。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造成了乡村的整体产业滞后,村民间收入差距加大,加之部分村民缺乏劳动积极性,导致乡村人口大量外流,逐渐空心化[5]。

因此,在建立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基本单元时,由村镇党委牵头成立云合作联社。这个联社将吸纳村民和乡贤成为社员,并整合他们的土地、技术、管理、信息,以及市场空间等生产资料。同时,联社还将引入金融机构、高校、电商和一些投资者加盟,共同助力并设立管理、技术、生产、营销及招商五大分部。此外,搭建一个互联网平台,吸纳网民成为云村民,与联社共同发展。

借助云合作联社,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围绕竹产业重塑村落的脉络,并形成多个共富工坊。依托村民的力量,整合土地资源,共同建设雷竹生态区;借助原有村展览馆,成立竹村大讲堂,提升村民文化水平建设;搭建竹工艺站和竹美食街主题街区,拓展村民的就业途径;建立雷竹研究基地,依托高校的力量,提高雷竹以及竹笋的产量和质量,研发雷竹衍生产品;共建竹衍生品生产基地,依托云村民众筹、村内能人以及村外投资者的力量,引入标准化生产线,提升雷竹的附加价值;成立竹电商小站,统一品牌和质量标准,依托互联网电商的力量,拓宽雷竹及其衍生品的销路。最后,我们还会利用村内闲置的土地,构建竹编共建区,为云村民提供以竹为材料的共建村落竹乡风貌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云村民的参与度,扩大共富共享受众的范围(图2)。

图2 云合作社共富策略

通过以上的规划和梳理,将地块设置为“富竹云驿”空间,作为云合作联社的纽带。结合杨桥的风貌以及共富的手段,打造出展示共富成果、接待游客、进行村民共议,以及提供休憩和停车等功能空间。

3 云驿·竹驿——“数字云”的在地性转译

杨桥村共富风貌驿位于云合作联社的重要节点上。设计以“云竹同韵,共筑共富”为理念,竹系根本,云是纽带,驿为承载,巧妙地融合了本土的“竹”元素和外部的“云”资源,营造出充满诗意和本土特色的场景(图3)。设计灵感来源于“云”,整体形态流畅自然,如云朵般轻盈飘逸。场地内圈的“云”形状采用白色聚碳酸酯板,不仅保证了室内光线充足、明亮,还巧妙地满足了游客接待、村民休憩和停车等多种功能需求。这种设计将本土元素与现代材料完美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实用性。

图3 项目鸟瞰图

外围的“云”则以实体形式呈现,轻盈而富有弹性,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上下两层的空间。这个设计还与村落后期建设的“秘径寻踪”紧密相连,将共富单元的各个角落紧密串联起来。主楼的设计同样别具一格,上部的外围以白漆竹木板围合,轻盈通透,具有鲜明的云概念化特点,不仅提升了地块的视觉冲击力,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图4)。

图4 项目透视图

在材料选择上,云下结构大量使用了本土材料,包括高强度的竹钢形成的“柱梁”和覆盖白漆竹木板面层的复合竹筋楼板(图5)。除了局部使用聚碳酸酯板和部分结构加强的钢柱外,设计大量选择了本土竹衍生建材,使得材料、结构和装饰三者融为一体,成为本设计的核心亮点(图6)。

图5 材料、结构、装饰一体化设计

图6 竹品牌展示空间

云上空间作为村落间的联系纽带,将云合作联社的各个共富工坊有机串联起来。而云下空间则作为共富共议、休憩和停车的场所,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休息环境。改造后的建筑主体承担着共富展示、游客接待等功能,为村落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图7)。

图7 云下游憩空间

在成本控制方面,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来合理控制造价。建筑改造过程中,设计师尽量保留了原有的结构体系,以减少拆除和重建的成本,通过对原有结构的合理分析和强化,在不大改建筑形态的情况下提升其承载能力和抗震性。材料优先选择本地易获取的竹子,不仅节能环保可再生,而且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设计师还引入村民共建共享的理念,通过与当地村民合作,利用他们的劳动力和技能,降低人工成本,通过在项目中融入村落的参与,不仅可以提高村民对项目的认同感,也能够促进乡村的凝聚力和共同发展。

“富竹云驿”通过各类空间营造,打造杨桥雷竹品牌对外展示窗口,并形成云社员共享共议的决策机制,以期共谋可持续生态化的雷竹产业链发展模式,并最终达到村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图8)。

图8 社员共议空间

4 产业—生态—文化:构建多元共富体系

乡村振兴作为未来乡村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关键点,在云合作社共富营造策略及“富竹云驿”建筑单体上得以完美呈现,实现了杨桥村产业、生态及文化多维度的共同富裕。

1)产业共富,乡村产业发展借助区位优势,借力杭州数字经济产业,运用云合作联社链接各方资源,发挥当地特色业态,重构产业生态链。竹电商小站、竹研究基地等共富工坊作为产业最小单元,环环相扣彼此有机相连。产业共富既是产业的链接,更是空间落位的链接。产业积极借力科技与数字化,利用科技手段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城乡的信息化水平,使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机遇。

2)生态共富,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及绿色建筑和可持续设计。打造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包括“富竹云驿”、云纽带、雷竹生态区等,使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鼓励绿色建筑和可持续设计,通过大量使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等手段,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面对雷竹资源,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

3)文化共富,当地竹文化渗透建筑空间的呈现及建筑材料的选择,并衍生出新的文化展示窗口。这是本土风貌的挖掘,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整合自然环境,为共富风貌的建设注入独特的地方韵味,使项目更具深度和可持续性。保护传统文化,同时通过竹编共建区等鼓励新型建筑设计和艺术表达,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文化建设。

云合作社共富营造策略及“富竹云驿”建筑单体的经验在各地推广时,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乡村振兴模式。其成功经验涵盖了产业、生态和文化三个方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在不同领域取得共同富裕的实用方法,为构建更加可持续、繁荣的未来乡村社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5 结论

笔者在多次的实地调研和访谈中,找寻到“云”和“竹”两大支撑点,充分利用现在爆发式增长的互联网搭建虚拟云平台,且结合本土材料与建构体系,创造出可推广、可复制、可循环的产业生态,希望能够将其实践于广大的乡村大地。该设计强调在地性与共建性,能够很好地链接设计师与当地村民,且建造方式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展现材料的结构特性,创造出非常具有本土艺术气质的作品。“富竹云驿”作为信息交互及对外展示的窗口,通过空间设计呼应产业升级,为创建以村民为主体、注重效率与公平平衡的共富乡村基本单元示范样本提供了思路。

该创建模式依托云合作联社这一可复制性的平台,以其高效便捷的共富途径在浙江省内具有极强的推广空间与价值,相信未来在依托各地乡村不同的优势产业下,可创建风格迥异的人居环境风貌表现,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注释

①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黄祖辉教授于2021年提出。

猜你喜欢
雷竹共富联社
柯桥成校创新+品牌培育“共富夜校”发展核
“萧滨一体化”:打造区域协作共富升级版
一图读懂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
凝聚共富力量 谱写发展新篇
5 个观赏雷竹变型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平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德兴市引种雷竹的气候可行性分析
雷竹10个种源 (类型)引种试验初报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
岳池联社开办兴趣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