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钱钱 徐 璐 周海燕
重症监护病房(ICU)作为医院重要科室,主要收治各类危重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作为危重患者重要治疗途径,其可建立快速输液、输血等通道,保障治疗及时性,且可监测患者体液平衡与心功能情况,便于了解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1-2]。研究发现,中心静脉置管可出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且ICU患者CLABSI发生率较普通病房患者高5~10倍[3]。而CLABSI发生后不仅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甚至危及生命安全。风险预警分级管理作为新型风险管理方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划分风险等级,实施预警措施,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管理质量[4]。本研究探讨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在ICU患者CLABSI预防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我院ICU行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入住ICU>2d;(2)年龄18~70岁;(3)具有中心静脉置管治疗指征;(4)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研究。 排除标准:(1)入院48h内感染;(2)入组前4周行抗感染治疗;(3)精神障碍;(4)放弃治疗;(5)视听障碍。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24~68岁,平均(45.62±3.85)岁;体重指数18.3~24.9 kg/m2,平均(21.16±1.13)kg/m2;置管静脉:颈静脉28例,股静脉13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22~68岁,平均(45.06±3.71)岁;体重指数18.1~24.7 kg/m2,平均(21.10±1.11)kg/m2;置管静脉:颈静脉29例,股静脉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行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行风险预警分级管理。
1.2.1成立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小组 小组成员由1名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4名专科护士及1名感控督导员组成,全部成员均接受风险预警相关知识培训,明确管理重点,并制定考核制度,考核通过方可参与管理。
1.2.2制定风险分级预警制度 在“中国知网”、“PubMed”等搜索CLABSI相关文献,结合既往管理经验、患者实际情况等,制定风险分级预警方案,并进行头脑风暴,不断修改、完善管理方案。
1.2.3风险等级划分 调查患者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原发病严重程度、营养状况等,结合置管部位、置管时间等,依据刘鑫等[5]研究制定风险等级评估表,将评分≥19分判定为高风险,并实施高风险管理方案。
1.2.4实施方案 (1)低风险:导管维护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每日对导管进行消毒,每周更换2次敷料;治疗结束后,于导管内注入20ml生理盐水,用肝素帽封口,并使用无菌纱布固定,结合患者病情及医嘱,早期取出导管;(2)高风险:加强巡视,每2h观察1次患者生命体征与导管情况,重点观察导管是否移位、堵塞等,积极采取预防管理措施,密切监测白细胞计数水平;输液时加强导管接口护理,治疗前后护理人员均需佩戴无菌手套严格使用酒精棉片反复消毒;置管后第1d更换1次敷料,后改为2d更换1次,观察敷料情况,若出现卷边、渗血等现象,需及时更换;每周更换1次辅助装置,避免用力擦拭导管接口,且加强置管周围皮肤观察;每日使用肝素、万古霉素稀释液封管,进行试抽回血试验,确保导管通畅,若无需使用导管治疗,每日仍需进行1次封管。
每周开展一次管理交流会议,总结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积极探讨解决方案,并不断改进管理质量。
(1)CLABSI发生率:记录两组穿刺部位、导管植入部位、隧道部位CLABSI发生情况;CLABSI判断标准[6]:患者血管内导管或拔除导管48h内伴有真菌或菌血症,体温>38℃,伴有寒战、低血压等表现,且无其他明确感染源,实验室外周静脉血培养真菌或细菌阳性。(2)导管留置时间与ICU住院时间:记录两组导管留置时间与ICU住院时间。(3)ICU护理人员感染控制能力:采用自制导管感染预防知信行问卷进行评价,该问卷包括态度、行为、导管留置适应证、感染预防策略4项,共71个条目,每个条目1~5 分,总分355分,分值与感染控制能力为正比。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784,重测信度为0.833。
表1 两组CLABSI发生率的比较 n(%)
表2 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的比较
表3 两组管理前后ICU护理人员感染控制能力评分的比较 (分,
中心静脉置管作为临床常用治疗手段,具有穿刺成功率高、不受输注液体PH值与浓度限制等优点,已在ICU广泛应用。但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发生CLABSI,增加患者预后不良风险[7]。目前,常规管理虽加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消毒、监督等,但未重视患者个体差异,整体管理效果有限[8]。近年来,随着管理模式转变,“风险预警”“分级管理”等理念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风险预警分级管理是将预警、分级理念相结合,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并早期实施预警管理措施,从而降低风险、保障患者安全[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CLABSI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与张梅等[11]研究结果相近,表明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采用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可预防CLABSI发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分析原因:通过查找CLABSI发生相关文献,结合护理经验、患者情况等,制定科学的风险分级预警方案及风险等级评估表,对低风险、高风险患者采取不同管理措施,加强CLABSI预防管理等,降低导管感染风险,减少CLABSI发生;从而缩短导管留管时间与ICU住院时间,随着CLABSI及相关并发症的减少,有利于患者康复[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管理后护理人员感染控制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风险预警分级管理用于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感染控制能力。分析原因:风险预警分级管理通过成立管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可增强其感控意识,且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风险预警分级制度进行管理,每周进行1次交流会,及时发现日常管理的不足,改进管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感染控制能力。
综上所述,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在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应用可降低CLABSI发生率,缩短导管留置时间与ICU住院时间,提高护理人员感染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