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怎样“异”中求“同”?
——兼论趋同化管理

2024-03-05 04:04原宗琳陈麦秋张慧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趋同化留学生文化

原宗琳,陈麦秋,张慧

(1.广东药科大学 医药商学院,广东 中山 528453;2.广东药科大学 卫生经济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3.广东药科大学 发展规划部,广东 广州 510006)

长久以来,加强教育事业发展是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经济稳步前进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近年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教育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国际教育发展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其中,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20年度)》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留学目的地国。

留学生的引入,不仅提升了中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对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塑造中国国际形象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留学生是一个文化背景多样化的国际学生群体,其引入后的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不可否认,当下部分国内高校在推动留学生教育上仍存在一些误区,无形中增加了高校的办学负担,也伤害了高校平等的校园氛围,甚至出现“宽进宽出”的留学生特殊待遇。在这种背景下,中外学生的趋同化管理彰显了其重要性。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再次提出“逐步实现中外学生教学管理的趋同”,并进一步细分至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服务三个方面,这也说明趋同化管理已经是现阶段来华留学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1]。

本文在对“趋同化”管理理念作出全新阐释的基础上,对中国高校当下趋同化管理可能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并通过中国5所高水平大学的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经验,为今后普通高校的教育国际化发展和留学生培养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1 留学生教育趋同化管理之难

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精神内核,并非仅有统一、同化等思想,而应秉持同中有异、求同存异的基本理念。具体来讲,趋同化管理主要在于:既注重学生教学管理的普遍性特征,建立一种具备“共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而实现中外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视同仁,又应注意留学生群体在风俗习惯、意识形态上的特殊性,指引其全面认识中国国情和文化,从而真正融入高校学习和生活,学校也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管理活动。故而,正确认识趋同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可以使留学生管理工作更加顺畅。

1.1 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之间差异的根源在于跨文化问题。霍夫斯泰德认为,所谓“文化”,是同一个环境中的大众具有的“共同心理程序”,文化并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共同教育背景的群体共有的心理程序[2]。实际上,文化冲突并非一无是处,只要科学对待,留学生管理工作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因为文化冲突的存在,国际交流活动才被赋予了实际意义,国际教育才有了丰富的意蕴。

对留学生群体来说,对另一种文化的认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称之为一种严峻的心理挑战也不为过。首先,物质环境的巨大转变可能会使很多留学生感到不安,如气候、饮食、服饰、建筑风格、交通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心理和生理症状,如“发怒、焦虑、认知损伤、敌意、抑郁、疲劳、恐惧、肠胃问题、头疼、肌肉紧张”等等[3]。其次,留学生对自身身份与群体间关系的认知可能偏离现实。留学生来源国的文化构建了他们的自我认识,他们通过自我与群体的差异认识来定位自身,同时本能地体现出对“内群体”(留学生群体)的偏爱和对“外群体”(本土学生群体)的贬低,而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可能升级为偏见和歧视[4]。再次,受心理的支配,留学生可能出现行为偏差。留学生行为偏差产生的后果可以用“一损俱损”来形容,个人行为失当不仅于己不利,更将影响学校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乃至办学声誉。综上,留学生因为不同国家文化差异而显示出的种种“不耐受”,将使趋同化管理成效大打折扣。

1.2 国际办学价值取向失当导致制度匹配错位

价值取向对高校教育制度设计起根本性指引作用。当前,国内很多高校为争取“双一流”而在留学生管理方面制定了很多绩效指标,如在校留学生数量等。然而,如果高校为达到留学生数量指标而选择放宽其准入制度,必将带来学生质量的下降。国际上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主要有美国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SAT)、德国的德适考试(Test for Aacademic Studies,简称Test AS)和日本的日本留学生考试(The Examination for Japanese University Admiss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简称EJU)等,对留学生学习和学术能力的要求等同甚至高于本土学生[5]。而我国排名前100位的高校选拔留学生的模式基本分为入学考试模式、申请—审核模式、免试入学模式、预科教育升学模式。其中,多达93%的高校采用免试入学模式,申请条件为达到一定的语言要求并提交相应的材料,无需其他反映个人综合素质的证明[6]。很明显,当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占领国际教育高地时,教育制度势必尽显偏颇。

1.3 留学生教学管理体系仍旧不完善

中国高校的留学生管理体系主要通过三种模式构建[7]。一是“国际处联合国际学院”,由国际处负责留学生的招生、奖学金申请、住宿、休学等行政管理工作,国际学院负责所有留学生的培养和教学工作。这一体系看似简洁且权责分明,实际上抹杀了留学生与中国本土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交集,文化的理解、认同和传播更是无从谈起。二是“国际交流合作学院”,该模式下,学院以独立部门的身份对留学生的所有事项全权负责,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意味,但仍会造成校内职能部门设置冗余,资源配置失当,最终可能失掉“平等、公平”的基本前提。三是“国际处联合多学院”,由国际处负责留学生招生等行政管理工作,之后将留学生指派入相应学院进行学习。部分学校在采用这种体系时会遇到语言障碍。留学生和本土学生合班上课的话,需要前者具备基本的中文听说能力。分班学习则需要配备全英教学的专业教师并专门制定留学生教学计划和方案,这容易导致中外学生的学业交流受阻[8]。

1.4 服务缺乏国际化水平依旧是留学生管理的短板

留学生管理中,“家长式”掌控一切的管理模式忽视了留学生的很多合理诉求,并未充分考虑留学生的服务体验。本土学生反映和留学生对比遭遇待遇不公的事例屡见不鲜,而这都源于办学者长期以来的传统思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来华留学生工作更多是政治外交在教育领域的延伸,留学生名额、奖学金投放等主要遵循国际援助的基调,留学生作为“国际友人”的代表在中国享受各类“超国民待遇”[9]。除此之外,学校还会给予留学生一些生活上面的补贴。这种做法会颠覆国人对奖学金“励学”的基本认知,而顺理成章地认为奖学金更像一种教育援助,与学业进步、素质提升无关。这种服务制度同样有失公允。

2 国内高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实践之比较

据《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0年度)》的相关数据,所有高校留学生中,选择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求学的有2.66万人(占比25.29%),选择在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89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求学的有2.26万人(占比21.48%),可见,一半来华留学生会优先选择进入国内双一流大学学习。表1是全国各大高校中留学生人数排名的前10位,其中不乏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中的领跑者,办学历史悠久且教学质量优秀。依据表1的全国排名和留学生人数,本文主要选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高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实践的发展特征并从中总结可借鉴的管理经验,以期推广至更多的高校。

表1 2020年校友会中国大学留学生人数排名

2.1 北京大学的留学生管理实践

北京大学全校留学生由国际合作部归口管理。国际合作部主要负责管理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交换学生和研究学者、交流学者,包括发展规划的制订、招生录取、外事和教学管理、生活服务、经费管理、国际校友联络等业务。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北京大学于2011年在全校院系层面建立了留学生辅导工作制度,在学业、思想、活动、安全、签证居留及住宿管理等方面为留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在校园生活方面,留学生同中国学生一样无差别地享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参与校园社团文体活动,每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节”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亮点。在留学生教学管理方面,学生需按照所在院系所学专业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参加课程学习,原则上与本土学生合班上课,毕业学分要求与本土学生基本相同,不减免学分。在留学生毕业后的相关支持上,学校成立了留学生校友联络办公室,加强与校友工作办公室的沟通协作,积极解决毕业生回国后可能遇到的人际交往、返乡再适应、就业等方面的困难。

2.2 清华大学的留学生管理实践

清华大学留学生趋同化管理体系以国际学生学者中心为主要部门,该部门负责整合校内外资讯和资源,为国际学生学者提供签证、保险、奖学金、学业支持、心理发展、实习就业、校友联络、住宿生活、法律政策和文化交流等事务上的帮助。管理队伍建设方面,清华大学于2015年12月成立国际合作领导小组,并于次年10月成立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吸纳校外专家、学者与校友,助力清华大学国际化发展。近年来,通过“行政与后勤队伍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学校构建国际化服务平台的同时对全校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提升国际化能力的多种培训。留学生文化生活方面,学校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与文化浸润项目,支持发展国际学生社团组织和国际学者俱乐部,同时,每周围绕某一时下热点话题进行中外学生文化交流沙龙,加深国际学生学者对中国文化和世界其他各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其跨文化适应力和全球胜任力。留学生教学管理方面,留学生的教学计划由各系自主制定,原则上与本土学生保持一致,但会兼顾留学生的专业素质差异。二级学院下属各系均指派一名留学生指导老师,主要帮助留学生按教学计划选课,同时积极跟进其思想动态,必要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每届招收的学生中,有80%为国际学生。书院最具特色的“中国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中国的不同地区并深入开展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主题相关的研究。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考察相关企业和与社会发展相关的农村、基层社区、学校和养老机构等不同的实践基地,在鲜活的体验和丰富的实践中触摸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10]。

2.3 复旦大学的留学生管理实践

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工作处是学校外国留学生归口管理机构,主要承担管理、协调全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的职能,为全校外国留学生提供留学生活指导与服务。工作处下设招生办公室、学生办公室、综合办公室。留学生的招生、奖助学金、签证、学籍和教务、国际学生社团管理等工作均由该部门统一管理。留学生教学管理方面,主要由各学院负责,复旦大学按照学科交叉和大类融合的原则将各学院分至自我管理的五大书院(志德书院、腾飞书院、克卿书院、任重书院和希德书院),教学制度由各书院自行制定,留学生和本土学生实施趋同化管理。学校还设有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要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包括文学、历史、经济、哲学、国际关系等辅助教学内容。留学生文化生活等方面,书院按学校住宿区域划分,物理空间相对独立,包括一个区域内的公寓和公共空间,留学生可以通过书院生活深切体验大学文化,从而实现复旦大学文化育人的目标。学院常设的自我管理委员会也会引导学生在此平台上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还有很多留学生社团,它们大多是依据不同国别设置的。在2022年初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来自复旦大学国际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的留学生志愿者们在校园疫情防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支志愿者服务队伍不仅实现了“鼓励国际学生融入校园生活”的初衷,也为校园抗疫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4 浙江大学的留学生管理实践

浙江大学设有国际教育学院这一直属单位,负责全校国际学生的招生、管理、后勤服务,并承担国际学生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工作。国际教育学院下设综合事务办公室、招生事务办公室、教学事务办公室、学生事务办公室、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外国专家留学生服务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国际联合学院下的书院依托发展导师、兼职导师等开设“导师工作坊”,提供“问诊式”学生成长咨询服务和“菜单式”学生能力发展指导。留学生教学管理方面,教学计划均由国际教育学院按高等学校教学计划要求制定,如为教育专业留学生单独开设汉语和中国概况必修课,为哲学、政治学专业留学生单独开设政治理论必修课。留学生文化生活等方面,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学生会在丰富留学生课余生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作为一种校内群众组织,国际校区学生会下辖多种类的学生社团,如公益服务类、体育运动类、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等等。

2.5 上海交通大学的留学生管理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趋同化管理体系职能较为分散:留学生发展中心负责招生、奖助学金申请等工作,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学生处则负责保险、宿舍等日常管理,财务处负责各项费用的收缴工作,保卫处负责处理各类事件。留学生教学管理方面,各院系原则上执行统一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但也可针对国际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招生过程中,学校对本科留学生的汉语言能力并无硬性要求,满足相关法规要求即可,这是区别于前4所高校的地方,留学研究生则需要在学校发布的英文能力考试中选择一种并在有效期内达到最低分数要求。教学过程中,除极少数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外,不为留学生单独开课,力求留学生与本土学生全程保持课程一致。留学生文化生活等方面,学校设有留学生会,下辖体育、传媒、志愿者、学研、文艺等部门,极大地丰富了留学生的校园生活。另有一些品牌活动,如Ice Breaking、万圣迎新派对、双蛋迎新夜、Stay Love爱心募捐、摄影大赛、国际文化节、语言文化交流活动等,能够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加强了中外学生的交流和融合。学校还有其他100多个社团面向留学生开放。校友会也为留学生的毕业后去向和回国后再适应提供了很大帮助。

综上,5所高校的留学生趋同化管理不乏共同之处:(1)教学管理层面,排除特殊情况,5所高校的留学生均和本土学生执行同样的教学计划,在学业上摒除区别对待的现象。同样的课堂、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同样的评分标准等等,不仅体现了中外学生公平考核的基本原则,也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试炼,以确保其收获真才实学,同时也助力学校做好“育才”的本职工作。(2)文化生活方面,留学生课余活动的设计和学生社团的发展都十分完善,留学生能够定期参加很多不同种类的群体活动。更重要的是,学校社团面向所有学生开放,这足以证明学校对待文化交流是加以鼓励的,此举能够增进留学生和本土学生的国际友谊,保留文化差异的同时增进文化融合。(3)留学生毕业后续工作方面,5所高校都成立了海外校友会,在留学生离校回国后面对各种困难时给予支持,同时也为有意向报考中国高校的国际学生提供帮助。5所高校的校友会都会定期举办活动,如清华大学在瑞士的校友会每月组织徒步、读书分享、艺术品品鉴等交流活动,以此创造新老学生互帮互助的平台,同时定期跟进留学生在母国的动态。

3 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启示和建议

教育国际化不能片面等同于“西方化”,中国高校留学生管理趋同化也不应是对西方文化和教育体系的趋炎附势和盲目崇拜,因此,中国需要有独具特色的国际化教育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式教育管理借鉴模式[11]。结合前文的经验总结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意见。

3.1 广泛推行留学生趋同化管理,需要从革新理念出发,重视差异,逐步融合

高校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文化间性问题,而间性问题通过“延异”“关联”“融合”这三个要点得以呈现[12]。在实施管理之前,我们要认识到文化差异是非静态的且非绝对的,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都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即所谓“延异”,我们应当承认并鼓励差异,在捕捉差异的同时发掘不同文化的相似之处,即“关联”,最终实现文化间的互动式契合,即“融合”。现实中,部分高校会针对留学生管理相关部门的职工举办一些跨国文化交流活动,让管理者切身体验和认识他国文化。从“管理者”身份转为“外国人”身份后,教职工便能清晰地了解留学生可能面临的困难,以及管理体系中应当改进的地方,从而完善管理理念,避免自贱式体系照搬或是自我优越心理产生的冷眼旁观。

3.2 教学方面,丰富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

很多留学生之所以选择到国外学习,除了想习得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也希望了解世界不同的文化。前文提及的高校中,有的专门开设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或是专门传播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学院,学院下设专业丰富,涵盖了语言、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多类学科,能够满足留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和加强文化交流的需求。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近几年线上教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授课内容和方式的革新也较快,很多高校利用慕课等平台将校内优秀线上课程分享给更多学生,这也是留学生接受与本土学生均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3.3 留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方面,加强硬件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活设施

虽然此前网络上对于留学生在宿舍、餐饮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多有诟病,但高校理应尊重留学生个人传统习俗、民族习惯等,为其提供必要的特殊设施,如供穆斯林学生就餐的清真餐厅、留学生能够便捷浏览的图书馆英文网站等等。此外,前文提及分散化管理体系的问题,其中一项便是信息化建设。高校可以学校统一身份认证为基础,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所有信息可以通过云数据库同步至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留学生选课、学习成绩、住宿情况等信息也能通过该机制及时同步反馈到留学生管理核心部门,使各管理部门同时掌握留学生在校的各类情况,从而形成双向共享机制[13]。

3.4 优化留学生管理和教学岗位师资配备,做好教学与服务管理支持

管理服务层面,一方面,可以以留学生管理核心部门为基础建立跨文化心理咨询、语言文化支持体系。国际学生出入他国,语言是首先要攻克的适应问题,其次就是不同的风俗习惯。当留学生感到压力时,往往伴随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需要管理部门及时留意和疏解。高校可以设立跨文化心理咨询室、语言培训班以缓解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社会文化适应问题。另一方面,留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高校的基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仅停留在缓解文化冲突的管理服务体系无异于舍本逐末。因此,过硬的学术支持体系依旧是实现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关键要素。为此,高校可以教学院系为单位,为不同年级的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术能力提升办法,如:设立课程支持小组,由相同课程的授课教师为该课程的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重点内容答疑、考试辅导等;也可组织同专业学术能力较强的教师成立学术支持小组,或执行导师制,定期向留学生讲授学术论文写作技巧,督促留学生掌握不同专业的学术逻辑并提升科学研究技能。

趋同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理念、制度也需要在国际社会上得到认同。这便不能简单将国际学生“同化”到本国教育体系,或是生搬硬套、完全复制国外学校的留学生教育经验。中国高校应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道路,既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也做好来自世界各地求学者的领路人。

猜你喜欢
趋同化留学生文化
趋同化视域下国际学生实践教育探索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
制度环境视角下高校基金会趋同化影响研究
趋同是否正在发生?——欧盟公司治理趋同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