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红色基因的功能价值与传承路径研究

2024-03-05 02:20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涂佳芸顾萍
河南农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

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涂佳芸 顾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其中,红色基因作为红色资源的内核和灵魂,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形成的先进精神文化因子,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信念信仰、优良作风等精神内核的集中凝结,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和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这一重大论述是对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明确要求,为新时代传承好、运用好红色基因提供了行动指南和价值遵循。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必须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功能价值,系统探索红色基因的传承路径,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一、红色基因传承与全面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一)红色基因的科学内涵

“红色”是蕴含中国共产党人本质特征的精神属性,“基因”是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的遗传因子。红色基因不是历史过程中各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实践过程中螺旋上升式的持续发展,其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丰富。

1.红色基因是优秀红色文化和先进革命精神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念和优良作风的思想内核,是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首先,在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同心铸就了伟大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进步思想和革命信仰。其次,红色基因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伴随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着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追求,保持着思想与行为的有机统一,坚持着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优良作风与高尚品德。最后,红色基因凝聚着强大的民族认同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的精神动力。

2.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大实践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披荆斩棘的生动写照和集中展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首先,红色基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应运而生,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脉相承,无数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负重前行、不懈努力,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的精神风貌,点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凝聚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强大动力。其次,红色基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断锤炼和发展,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伟大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红色基因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逐渐成熟,形成了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劳模精神等伟大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人民至上的崇高品质。

(二)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一项持续性、复杂性、系统性工程,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遵循。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城乡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激发乡村活力。

1.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兴旺的产业,才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要持续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增强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只有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自觉投身到建设美丽乡村的队伍中,从而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3.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革除农民的陈规陋习,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政治认同,积极培育邻里和睦、勤俭持家、孝老爱亲的文明乡风。

4.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必须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凝聚广大农村群众的力量,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提高乡村治理的实效性和惠民性。

5.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必须在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基础上,改善乡村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红色基因传承与全面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1.红色基因传承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首先,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外在表现,可以合理开发红色资源以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其次,红色基因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信念信仰、理想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道德品质和政治认同,滋养淳朴文明的乡村风气,也有助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最后,在红色基因传承和红色资源开发过程中,将乡村打造成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可以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风景秀丽、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2.全面乡村振兴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有力抓手和良好契机。首先,乡村产业振兴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有助于进一步带动红色旅游产业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发展有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增强红色基因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其次,随着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日益优化,淳朴文明的乡村风气逐渐形成,也将不断培育和引进越来越多投身乡村振兴的专业化人才,激发保护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内生动力。最后,随着乡村治理有效、农民生活富裕,可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完善开发和利用红色基因的体制机制,使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传承红色基因的全过程。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红色基因的功能价值

“红色基因凝结着中华儿女的理想追求、昭示着中华民族的文脉传承、凝合着中国人民的先进品质”,红色基因蕴含丰富的红色资源、先进的奋斗精神、科学的理想信念、智慧的生态理念、坚定的人民情怀,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提供了价值遵循。

(一)红色基因蕴含丰富的红色资源,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红色基因是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核和精神灵魂。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史中形成并保存下来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红色遗存,主要包括红色印迹、红色文字、红色标志物等表现形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首先,红色印迹在空间上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创业的伟大历程,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生动展现着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披荆斩棘的伟大而艰辛的革命实践,也传达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其次,革命档案资料、纲领文本等红色文字真实记载了中国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是传播党的思想和精神的最有效纽带和桥梁,例如《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了党的前进方向和历史使命,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彰显着党的政治引领。最后,徽章、旗帜等红色标志物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凝结,书写着中国人民紧密团结的恢弘历史,例如,中国共产党党徽能够激发党员的党性意识和政治意识,鞭策中国共产党党员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红色资源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个性和特质属性,必须开发和利用好红色资源,发展红色资源类乡村特色产业,这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使农民增收致富。

(二)红色基因蕴含先进的奋斗精神,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先进的奋斗精神是红色基因之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自我完善,形成了丰富的优良传统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例如,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所提出的“三大法宝”和“三大优良作风”,在革命胜利前夕为告诫全党而提出的“两个务必”,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庆精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等,都深刻体现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助于不断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艰苦奋斗精神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继承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并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根基层,在乡村振兴的平凡岗位中努力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

(三)红色基因蕴含科学的理想信念,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科学的理想信念是红色基因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强调,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根之本、发展之源。无数革命先辈始终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在革命战争时期为建立新中国而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为大家。正如李大钊慷慨就义时高呼“我的灵魂不死!革命不死”,夏明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毅然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方志敏在狱中呼吁所有朋友们为未来光明的中国而持久艰苦奋斗等,他们的心中始终燃烧着理想信念之火,在前进道路上一直践行革命初心、担当历史使命。先进的革命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价值引领,广大农民要向革命先辈们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理想信念,这有助于引发广大农民的思想共鸣、灵魂共振,从而培育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

(四)红色基因蕴含智慧的生态理念,助推乡村生态振兴

智慧的生态理念是红色基因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指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塞罕坝一片黄沙遮日、不见草木的荒凉景象,几代塞罕坝务林人开始艰苦创业、呕心沥血,让种子长成大树,让荒漠变成绿洲,他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因此,在开发红色资源、发展乡村产业时,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自觉践行绿色发展、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保护乡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为建设美丽乡村添砖加瓦。同时,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参与乡村环境卫生的治理过程,共同维护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五)红色基因蕴含坚定的人民情怀,助推乡村组织振兴

坚定的人民情怀是红色基因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追求,并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标准,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初心使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中,始终坚持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核心内容的群众路线。例如,长征路上女红军剪下半床棉被留给农村老人,张思德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奋力把战友推出窑洞,雷锋同志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乐于助人、甘于奉献,中国共产党在抗震救灾、疫情防控等急难问题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原则,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坎里,始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乡村基层党组织要厚植人民情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提高政治执行力和榜样引领力,真心为农民、为乡村办实事。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红色基因的传承路径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传承红色基因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要加强红色基因养成教育,培育政治认同情感;要创新融入红色文艺活动,弘扬英雄模范精神;要优化红色基因传播渠道,筑牢网络宣传阵地。

(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红色基因凝结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实践积累的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中,真实记录并深刻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面貌。因此,必须接续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深度研究,有序激活红色基因,学习历史积淀下来的成功经验,提升人们对党史的认知程度,增强文化自信和政治自觉。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是必然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首先,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精神灵魂和教育资源,在旅游教育中必须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让人们在旅游中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刻体会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在思想上形成共鸣、在行动上引起共振。其次,通过新媒体技术激发红色旅游的发展动力,让人们在情景参与和活动体验中增强互动感和亲切感,通过身临其境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直接感受来实现情感传递,在“立体式学习”中学习中国历史、党史和革命史,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最后,要避免红色旅游陷入“纯灌输”教育模式,形式化的学习必然引起人们的反感,在红色旅游中要格外重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教育与观光的有机统一,使人们在旅游环境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经受红色精神洗礼,以提升红色旅游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加强红色基因养成教育,培育政治认同情感

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广大村民、返乡大学生的红色基因养成教育,使红色基因入脑入心,培养本土的专业化乡村人才,不断提高广大乡村主体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认同度。首先,要丰富红色基因教育内容。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化、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精神,既要立足历史传统文化,加强“四史”教育,又要融入新时代的新思想新内容,加强国情教育。例如,伟大抗疫精神就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传承与发扬的产物,要及时把伟大抗疫精神等新思想新内容写进教材,丰富红色基因教育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其次,要创新红色基因教育方法。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把教育内容形象化、真实化,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生动地再现革命场景,促进红色基因实现从“理论灌输式”教学到“情感体验式”教育的转变,提高红色基因教育的育人实效。最后,要拓展红色基因教育阵地。不仅要始终坚持学校主阵地的教育地位,突出学校发挥红色基因育人功能的重要作用,还要重视家庭教育、乡村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学校不仅要在将“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而且要充分利用红色基因教育资源,真正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红色基因教育。只有引导和加强红色基因养成教育,使红色基因自觉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增强政治认同情感,才能使其在新时代得以发展和传承。

(三)创新融入红色文艺活动,弘扬英雄模范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红色文艺深刻体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辩证统一,通过诗歌、音乐、影视和戏剧等文艺形式来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从而鲜明表达红色基因中所凝聚的先进价值观、思想和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努力奋斗热情。首先,要强化红色文艺的政治方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红色文艺创作与活动应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艺术形式来形象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从而潜移默化地将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核一代代传承下去。例如,电视剧《觉醒年代》采用一系列艺术手法营造历史深沉感,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伟大身影,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精神。其次,红色文艺作品要坚持“贴近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原则,不仅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审美价值和精神需求。例如,电影《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等表达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和骨气。再如,电视剧《山海情》《大江大河》等塑造普通民众坚持理想、艰苦奋斗的形象,真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最后,红色文艺作品应该大力弘扬典型模范人物的英勇事迹,用英雄事迹讲好红色故事,同时要坚决防止和抵制对英雄事迹和红色故事的歪曲、泛化等不良倾向,用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例如,电视剧《焦裕禄》《大山的女儿》等深刻展现了焦裕禄同志和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表达了他们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政治品行和崇高精神,真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四)优化红色基因传播渠道,筑牢网络宣传阵地

随着网络信息的全球化,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等方面产生强烈的碰撞,侵蚀着红色基因的科学性和纯洁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点,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必须优化传播渠道,主动筑牢网络主阵地,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教育,让红色基因充分发出时代之音。首先,要不断丰富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弘扬红色基因主旋律,创新融入优秀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又红又专”的正能量,引导广大网民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树立向善向上的思想观念。不仅要传播革命历史故事,而且要宣传身边典型英雄事迹,提升红色基因的传播力和引导力,使红色基因深入人心。其次,要逐渐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传播空间,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网络新媒体中往往混杂着一些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比如,网络诈骗、黄色暴力等不良内容,严重影响网民的心理健康和价值取向,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这有助于帮助广大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要持续推进“红色基因代代传”主题网站的创建工作,推动红色基因传承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传承红色基因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凝结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长久接力,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广泛形成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的社会共识。总之,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必须筑牢网络宣传阵地,积极引导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形成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