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应用技术大学 王雪颖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王秀红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国内乡村旅游需求市场也从最初的低层次乡村观光旅游逐步向乡村休闲娱乐、康体度假以及研学体验等高端需求转变。与国内乡村旅游需求市场的变化不相适应的是国内乡村旅游供给市场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更新滞后,导致乡村旅游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愈加突出,倒逼乡村旅游供给侧的产品更新。
对乡村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以原真真实性、建构真实性、后现代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四种旅游真实性类型为研究框架,采用直接调查法,以千户苗寨为案例,对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旅游真实性进行研究,以期为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的产品提升提供市场适应性调整思路。
2019 年7 月19—22 日,课题组成员对千户苗寨景区进行游客调查,共发放问卷150 份,回收150 份,有效问卷148 份,问卷有效率98.67%。千户苗寨景区人口统计学特征总体表现为女性、已婚居多,18~55 岁占主体,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下的低收入阶层,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游客具有家庭出游、亲朋好友出游和跟团包价旅游较多的特点。
千户苗寨(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旅游真实性(见表1)表现为建构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占比稍高,后现代真实性占比明显偏低,说明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更在意的是自身的旅游体验和对民族文化旅游吸引物的象征性真实意义,而对原物的真假及真假的区分持不太在意的态度。
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含旅游者的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受教育状况、家庭收入状况以及旅行方式等。
千户苗寨(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者性别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见表2)表现为男性旅游者的存在真实性和女性旅游者的建构真实性占比相对更高。一方面,说明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更在意的是自身的旅游体验,而且更在意原物的真假;另一方面,说明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中男性旅游者相对更注重自身的真实旅游体验,而女性旅游者更注重自身的旅游想象和旅游真实性的自我建构。
表2 千户苗寨景区乡村旅游者性别与旅游真实性相关性
千户苗寨(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者婚姻状况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见表3)表现为已婚和未婚旅游者的建构真实性占比较高,而后现代真实性占比均较低。未婚旅游者相对建构真实性占比较大,而已婚旅游者相对存在真实性和原真真实性占比较高。一方面,说明已婚和未婚旅游者均对民族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想象和建构力较强,对模糊民族文化真品和仿品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也说明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中已婚旅游者相对更注重自身旅游体验,也更在意民族文化的客观真实,不倾向于有意模糊仿品和客观真品之间的界限,而未婚旅游者更倾向于民族文化的自我想象建构。离异旅游者的原真真实性虽然占比100%,但考虑样本的数量有限,不能代表大样本整体的离异者的真实性特征,但有限的样本也基本说明离异者对民族文化原真真实性的喜好与偏爱。
表3 千户苗寨景区乡村旅游者婚姻状况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
千户苗寨(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者年龄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见下页表4)表现为26岁以上旅游者更多倾向客体的客观真实性,而后现代真实性性很低;除18~25 岁和18 岁以下以外,其他年龄段的旅游者更在意民族文化旅游吸引物的象征性建构真实;18 岁以上的旅游者存在真实性占比更高,说明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中26 岁以上旅游者注重民族文化的客观真实,对模糊原品和仿品的界限不感兴趣;除18~25 岁和18 岁以下以外,其他年龄段的旅游者更倾向于民族文化旅游吸引物的象征性意义和自我文化建构,18 岁以上的旅游者相对更注重自身的旅游体验。
表4 千户苗寨景区乡村旅游者年龄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
千户苗寨(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者人均收入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见表5)相同点表现为除人均收入2 万元以上的旅游者外,其他所有收入群体的旅游后现代真实性性不高,存在真实性呈现出与人均收入的正相关关系。另外,所有收入阶层旅游者的客观真实性与人均收入成正相关,而建构真实性与人均收入则成负相关。一方面,说明除人均收入2 万元以上的旅游者外,其他旅游者人均收入越高越在乎民族文化的自我体验,也不倾向于有意模糊民族文化真品与仿品之间的界限;另一方面,也说明人均收入越高,对民族文化的原真真实性越在意,而对民族文化的自我想象建构意愿越淡化。
表5 千户苗寨景区乡村旅游者平均收入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
千户苗寨(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者受教育程度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见表6)相同点表现为所有学历层次的旅游者后现代真实性占比均较低;不同点表现为小学学历旅游者客观真实性占比较高,而初中学历以上的旅游者建构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相对较高。一方面,说明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都对有意模糊民族文化原品和仿品不感兴趣;另一方面,说明小学学历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原品真实更为在意,而初中学历以上的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想象建构更感兴趣。
表6 千户苗寨景区乡村旅游者受教育状况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
千户苗寨(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者旅游方式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见表7)表现为跟团包价旅游者更注重民族文化的原真真实性和自我想象建构,会议旅游者更注重自我的旅游体验,家庭出游者更注重自身的旅游体验和民族文化的自我想象建构,亲朋好友出游更注重自身的旅游体验,而单身旅游者更注重民族文化的原真真实性,并有意模糊原品与仿品之间的界限的特点。
表7 千户苗寨景区乡村旅游者旅游方式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
千户苗寨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更在意的是自身的旅游体验和对民族文化旅游吸引物的象征性真实意义,而对原物的真假及真假的区分持不太在意的态度。
千户苗寨(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表现为男女均为存在真实性占比稍高,而男女、已婚和未婚后现代真实性性占比较低;已婚和未婚、除25 岁以下以外其他年龄段旅游者的建构真实性占比较高;男性、已婚、18岁以上、初中学历以上、会议旅游、家庭出游、亲朋好友出游的旅游者的存在真实性占比相对较高,存在真实性呈现出与人均收入的正相关关系;女性、未婚、初中学历以上、跟团包价、家庭出游的旅游者的建构真实性占比相对更高,建构真实性与人均收入则成负相关关系;未婚、单身旅游者相对后现代真实性占比较高,26岁以上、所有学历层次的旅游者则正好相反;已婚、26岁以上、小学学历、跟团包价、单身旅游的旅游者相对原真真实性占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