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晓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延续了五千年之后仍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如何让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与社会相适应、协调、融合,是新时代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项新任务。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
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古人总结出来的智慧和方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契合,能够更好地展现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记。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过的文明。面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以开放的态度进行融合发展,使其“为我所用”。中华文化不断走出国门,远播到世界各地,各国文化也不断传入我国,与中华文化进行融合碰撞,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传承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是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创新,仍然保持着旺盛、蓬勃的生命力。然而,当今社会的经济结构、发展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具有时代性和局限性,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背景下,只有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保留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特色、文化魅力、文化精神,只有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生生不息,使中国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人们开始自觉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相继出现。许多人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认知误区,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式创新不足,传播途径不够丰富。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认识不充分
面对种类繁多的现代文化及现代文化产品,有些人认为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产品早已过时,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一些人虽然意识到传统文化要想跟上当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但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些误解,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本质。比如在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一些人往往只关注节日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戴五彩绳等,却忽视了端午节背后的故事等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式创新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转化创新与融合发展,而现在一些地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式较单一、内容较简单、技术较落后。
部分乡村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虽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缺乏对其的创新,导致乡村文化建设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以及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比如,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乡村只注重乡村古建筑的简单修复,而忽视了地域文化氛围的营造,导致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不足,没有凸显出真正的地方特色元素。部分乡村在宣传传统文化,如古建筑以及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时,多采用传统、静态的呈现模式,只是单纯地介绍这些传统文化,缺少深层次的挖掘以及与现代科技手段的融合,很难给游客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冲击,游客只能静态地欣赏传统文化的美,而不能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无法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产生情感共鸣。部分乡村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当地传统文化的知名度不高,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不足,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的风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媒介平台不够多样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依赖一定的媒介平台。随着传统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结合,这些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原有的特色逐渐消失,开始向着商业化、娱乐化方向发展。一些媒介平台在传播传统文化时难以突出传统文化的特色,使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特点。此外,部分传统文化依靠传承人进行延续,传承人以外的民众对其知之甚少,甚至有些传统文化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与新兴媒介的结合程度不足,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够灵活,不能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传统文化无法进入民众的视野,进而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对策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征程,是在一個科技、文化相融合的时代开启的文化创新发展的新征程。在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以及短视频、“云直播”等新传播形式的助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更好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全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让普通民众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者转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创新实践者,营造人人加入、个个作为的良好文化传播氛围,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向世界彰显中国力量,树立更好的中国形象。
创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环境
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文化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存着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记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活就是文化,文化也是一种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密切关注与民众生活相关的内容,要把经典的、富有深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常化、生活化,使其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中,增进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使民众结合实际,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通过开设书法、皮影戏、京剧、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青少年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建设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教育基地,引导青少年回顾历史事迹,领略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文化创意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非传统的简单复归,而是结合时代的特点,让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具创意的方式走近广大群众,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感召力。
只有以文化创意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央视早期的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采用多种赛制,让观众在选手精彩绝伦的角逐中感受古诗词之美。通过画面、声音、意境,古诗词能够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中。这一节目的播出调动了全民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实现了全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宝藏》由央视与各大博物馆合作,通过影像化来展示文物,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让国宝“活起来”,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视觉感受,拉近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在一眼千年的文明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和厚重。《经典咏流传》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将经典的传统古诗词与现代的演唱、朗诵等元素相结合,让观众通过声音和画面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人文情怀和价值理念。这种用现代形式演绎传统经典的方式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古韵新春》以“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的形式挖掘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文化,使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相衔接,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意蕴悠长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节目环节设计精致,传播能力较强,生动展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传播机制、传播形式上进行了创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要想激活文化活力,还需要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改变单一的文字传承方式,用优秀的文化创意作品赋予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活力。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开辟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创新之路,其从收藏的众多文物中挑选出适合开发设计的文物,赋予这些老物件以新内容。从雨伞、折扇到杯子、丝巾等,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记录了文物修复师修复文物的工作日常,展示了文物修复过程的琐碎、艰难,让观众能够走近珍贵文物,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媒体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下,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步伐。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重要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影视剧和纪录片,短视频具有制作简单、内容丰富多样、互动性强、传播时效快的特点,人们只需要借助手机和网络就可以自己制作短视频,并将其分享到快手、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让更多的人看到。
相对于传统的影视作品,几十秒、几分钟的短视频呈现出来的内容短小精悍,情感表达细腻直接,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容易实现二次转载。短视频契合了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阅览、学习的习惯,满足了人们迅速获取信息的需求,为人们参与文化作品创作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有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央视记录频道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就是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的,每集时长约5分钟,运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对文物进行解说,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文物的形态、文物背后的故事、文物蕴含的文化情感,拉近了观众与国宝之间的距离,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
四川绵阳的农村姑娘李子柒扎根于农村,立足于生活,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李子柒把自己在农村的生活拍成短视频上传到网络上,展示了农具编制、纺织印染等多种传统手艺以及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子柒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短视频的形式走出了四川,走出了中国,迈向了世界。
2022年,抖音更是加大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支持力度,为中华優秀传统文化类博主提供了优质、专业的运营服务,以此推动优质、专业的传统文化内容生产。
短视频为更多的大众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调动了群众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有效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共康平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