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的尽头是妻离子散!

2024-03-05 01:27米未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4年1期
关键词:老郑蒙特利尔温哥华

米未

又是一年的开学季,很多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到世界上更好的教育,避开中国的中高考给孩子带来的压力,选择孩子小学毕业后到国外读中学,或初中毕业后到国外读高中,很多父母因此加入了海外陪读的大军。

海外陪读的尽头是妻离子散,这个话题虽然有些沉重,但确实是每个陪读家庭曾经面对过,正在经历、或未来需要去面对的事情。

2017年,我在洛杉矶遇到了很多的陪读家庭,我开始关注这个群体。很多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选择了妈妈带着孩子到美国读书,爸爸留守国内赚钱。

2017年,我在洛杉矶遇到了蔡姐,她是重庆人,2009年,从上海带着上小学五年级的大女儿和两岁的二女儿,来到了洛杉矶,每天就是围着两个孩子转。蔡姐在国内时,曾是一家公司的老板,顺丰快递的分拣机器人就是她公司研制的,但为了孩子,她放弃了国内的事业。在她家里,客厅的墙上贴满了一家四口人的全家福,記录着这个家庭曾经的幸福。刚刚到美国时,每年春节,她老公利用春节假期,来陪她们一段时间,爸爸对孩子,就像圣诞老人一样,一年见一次。由于分开的太久,感情也就变淡了,分歧也越来越大,她老公也不再来陪她们过春节了,家庭似有似无。2015年,他们离婚了。2017年,她大女儿已经上大学了,在加州大学,每每提起大女儿,蔡姐一脸的骄傲,虽然孩子和她的关系并不怎么好,因为孩子这么多年,不理解为什么要放弃上海的生活,放弃家庭,来到洛杉矶,难道上一个好的大学真的就那么重要吗?2017年,蔡姐考到了房产经纪的牌照,准备做一个房产经纪人,开始新的工作,养家,然后把二女儿供到上大学。我问她未来的打算,她沉默了好久,说也许等到二女儿上大学了,她会回国,回到重庆老家,陪陪年轻时没有时间陪伴,现在已经过世的父母。

像蔡姐这样的陪读妈妈,仅洛杉矶就有几十万,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的悲欢离合。

来自北京的Andy,在2022年初冬的温哥华,给我讲述了她带着孩子到温哥华陪读的故事。

Andy毕业于清华大学,在一家外企工作,他的老公毕业于北京大学,在体制内工作,在对儿子的教育问题上面,夫妻俩一直很重视,只要是为了孩子,即便是付出再多的金钱或者是精力,从来没有喊过苦和累。转眼间儿子已经12岁了,马上就要面临上初中的问题,在北京的升学压力可想而知,自己从小村庄一路考到清华,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她想把孩子送到国外去上学,最终选择了加拿大。

可是孩子远赴重洋求学,又不放心,为了孩子的前途,也为了老公的事业,Andy决定牺牲自己,百般无奈之中,夫妻二人决定由Andy一个人去国外陪读,由于老公体制内工作的敏感性,他们决定通过办理“假离婚”这种方式,来达到把孩子送去国外读书的目的。

在出国前,Andy和老公去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老公把所有的财产都过户在了Andy的名下。2016年的夏天,Andy带着12岁的孩子,飞往加拿大的蒙特利尔。

到了蒙特利尔她就哭了,号称“北美的小巴黎”怎么这么破,比80年代的北京还破。在出发前,中介帮忙申请到了位于西岛的一家私立学校。在北京时,中介说这所学校号称“蒙特利尔的清华附中”。

8月底开学后,她才发现这所学校真的是“清华”,清一色的华人。这所学校,和北京五环外的进城务工子弟学校很像。在这里,Andy租住在离学校不远的公寓里,那里挤满了来自中国的陪读家庭,准确说,是来自中国的陪读妈妈或爸爸。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到了10月,就进入了冬季,蒙特利尔的冬季,长达半年,零下30度是家常便饭。在第一个冬天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为了孩子的教育,Andy选择了逃离蒙特利尔,飞往了温哥华。

Andy说,到了温哥华,实现了阶层的跨越,在北京,自己在三环里买有房子,到了温哥华,为了节省开支,和孩子租住在地下室里,就这样子,每个月的房租都要2000多加币。为了接送孩子上学,买了一台车,每个月车的月供和保险,也要1000多加币,孩子一年的学费是将近两万加币,再加上母子两个人的吃饭,买衣服等,每个月至少得一万多加币。眼看着房子还没有买,马上就要坐吃山空了,她只能选择到大统华做收银员。一个清华的毕业生,最后在温哥华的大统华超市做收银员,从北京的中产阶层,成了温哥华的低收入阶层。

刚到国外的时候,Andy每天晚上都要和老公视频电话,互相述说相思之苦。可是后来随着白天劳动强度的加大,她一到晚上就累得只想睡觉,不想再说什么多余的话,对于老公的视频电话,也从最开始的长时间越来越短,再演变成直接的拒接,再后来老公也就不再给她主动打电话了。

想想这些年,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在国外的付出,其中的艰辛和心酸也只有自己才知道,有时开导自己,还好出来前把婚离了,省得再回去办理手续了。

Andy说,当想家的时候,就喜欢开着车到UBC那里,看看那一望无际的太平洋,希望能够看见大洋彼岸的北京。

2022年,来加拿大六年后,Andy在温哥华买了房,儿子也要到美国读大学了。对于未来,Andy说,现在就一心想着赚钱,要赚够养老的钱。在夕阳下的太平洋边,我问Andy后悔吗,她沉默了。

2022年的秋天,我在蒙特利尔认识了来自杭州的老郑,他49岁,2008年,老郑将自己在杭州的互联网公司卖掉,选择了在35岁前退休,拿到了一笔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全家以投资移民的方式来到了蒙特利尔。

Westmount号称蒙特利尔的富人区,加拿大的总理特鲁多也住在这里,李嘉诚在这里买的也有房子,但用老郑的话说,这里和杭州比起来,简直就是太破了,尤其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冬天。

老郑说:“蒙特利尔号称是北美的巴黎,没去过法国的,或者国内偏远地方的,可能会认同。跟国内比,我想不出一个城市比它落后的地方,市区停车位少,停车费高,可能这点还能沾上城市这个称号。到处是工地。冬天开车,每一分钟都感觉用生命在开车,躲不完的坑。我之前的车轴承就是硬生生地被那里的路弄坏的。”

“出不了门的冬天,就算你买了一套很好的房子,冬天周末还是没有地方去,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问自己今天要干吗。想逛街?想想还是没地方可以逛。再打开门,门前的雪,你今天不扫,明天还是要扫。最让我意外的是,很多当地人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蒙特利尔,一辈子就是自己家附近的5公里范围内活动。”

“税死高,中餐厅水平真的很一般,很多饭菜做得简直不是给人吃的,服务又不怎么样,但还要给15%的税和15%的小费。”

“如果当初不是为了孩子教育,谁会来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来了15年了,就没有喜欢过这个地方”。

老鄭的妻子,在来到蒙特利尔的第三年,因为无法忍受蒙特利尔的落后与寒冷的冬天,选择了回到杭州。为了孩子的教育,老郑选择了坚守,2020年,老郑的儿子麦吉尔大学博士毕业了,现在在南岸做一名地产经纪。

老郑已经有五年没有回杭州了,疫情前,每年的夏天,老郑都会选择回杭州,熟悉的杭帮菜是老郑的最爱,老郑曾一次次地想回到杭州,但每次看到别人对自己一脸的羡慕,觉得自己是在加拿大,老郑就打消了回杭州的念头。

老郑说,离开杭州15年,是回不去了,只能给国内的朋友们装着自己在加拿大挺好的,其中的酸楚,谁经历谁知道。杭州,一次次出现在老郑的梦里,但那是回不去的过去。

我问老郑,选择移民加拿大后悔过吗?他沉默了好久说,如果让自己再选择,自己会选择留在杭州。为了孩子的教育,最后搞得妻离子散,代价有些太大了。

为了孩子的教育,选择了海漂,最后的尽头是妻离子散,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每每看到,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这些妈妈和爸爸是值得尊敬的,但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有时我也在不停地问他们,值吗?他们总是告诉我,为了孩子的教育,她尽力了,付出了自己能够付出的所有的一切,希望这些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

猜你喜欢
老郑蒙特利尔温哥华
成绩密码
多元文化中的蒙特利尔味道
下一站,温哥华!
温哥华 自然倾城
蒙特利尔IN 2公寓
在温哥华坐“老年人专车”
陪你闯江湖
L'amour,le plaisir et la colère des Québécois
温哥华承诺20年内成为100%可再生能源城市
加拿大蒙特利尔地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