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人信息世界的差异化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2024-03-04 11:04赵子琪
图书馆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信息源个人信息编码

汪 煊 赵子琪 肖 曼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 100190;2.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系,北京 100190;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智能情报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0;4.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 300071)

1 引言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公认的基本技能之一。从世界各地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状况来看,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1]。在高校,负责信息素养教育的图书馆一般在每学年初,面向全校新生开设相关课程,其教育内容主要有信息意识激发与培养、信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信息实践等。虽然面向不同专业的信息素养课程通常会结合专业知识,在数据库等信息源的选择、检索策略的设计等方面突出专业特色,但整体来看,目前信息素养教育采用的是同质而非差异化的培训思路,即按照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确定统一的信息素养外延,传授相同的技能,最后按统一的评估标准评估学生达到的信息素养水平。一般来说,高校安排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按照有关教学任务或者目标来组织实施的,信息素养教育有固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并没有完全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目的,也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显而易见,这种思路同时假定学生拥有同样的信息素养起点,可以接受同样的信息素养教育并可以达到相同的教育结果。

然而在我国,通过高考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因其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中小学阶段教育模式等的不同,对信息环境的了解和对信息能力的掌握都存在巨大差异。换言之,尽管进入同一所高校的学生满足了接近的高考录取条件,但从信息主体的角度来看,他们存在很大差异。在这样的情境下,采用统一授课和布置作业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向所有学生灌输相同的内容,结果就会形成“填鸭式教育”,使信息素养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并提供差异化的信息素养课程。

为此,笔者将探讨以下问题:对于大一学生来说,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前的个人信息世界存在怎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对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和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怎样的挑战?信息素养教育应如何考虑到学生个人信息世界的个性化差异?即,信息素养培训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弥合学生已经存在的信息差距?

2 研究回顾

一些学者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和目标作了界定。Albitz[2]、Kasowitz Scheer等[3]认为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训涉及利用图书馆有效资源或使用不同信息的能力、有关信息使用的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维技能以及从中产生新想法的能力。Michael B.等[4]基于批判性思维设计了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Big6技能”,主要包括了解问题、确认信息搜索策略、定位和搜索、选择信息、利用信息、评价信息。邓发云[5]认为信息素养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构建信息环境、分析问题以及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

信息素养教育离不开对教学方式的研究。Maitaouthong等[6]开发了一种教学模型,该模型将IL集成到了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中。教学方法包括演讲、示范、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研究和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估。黄茜等[7]认为目前国内高校主要以开设文献检索或信息检索、信息资源检索等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训,但这种教育适应不了信息化时代的需求,也缺少学校和专业特色等。徐春等[8]认为高校图书馆通过各类讲座培训补充信息素养教育,包括时间固定的专题讲座、邀请数据库管理人员进行的临时讲座、依托各种网站的在线讲座及师生可预约的个性化讲座。利用移动设备或者网络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也是现在的新形式。黄浩波等[9-10]介绍了如何使用微信更好地进行信息素养培训的实践案例。李明华[11]、叶小娇等人[12]设计了线上慕课和线下面对面教学相结合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在信息化时代,有学者建议通过标准的远程学习程序,利用数字学习材料来提高教学效果[13]。王兴兰等[14]认为直播培训可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应成为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手段。

针对不同人群,有学者也提出了要进行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教育。王雄青[15]提出要基于农民群体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的“绿色服务”。杨友清等[16]在对美国社区大学图书馆的调研中,提到其专门针对教职工的一系列不同于学生的个性化教学科研信息素养培训。还有学者提出要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开展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17-18]。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在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也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性,但如何考虑个体差异性尚缺少具体的阐述,大多数研究都侧重于从宏观整体上探讨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缺少从个体微观角度就信息素养教育具体实施办法的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个人信息世界概念作为信息不平等研究的基础性概念提出,其状态需要从内容、边界和动力3个要素来确定[19]。

对应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个人信息世界的内容要素是指人在活动中所涉及的物理上存在着的可及的信息源、可获取的信息源、常用的基础信息源和信息资产。可及信息源是指对于信息主体而言,信息源在物理上是可及的。在可及信息源的基础上,信息主体有意愿、有时间和有能力获取的信息源是可获取信息源。在可获取信息源中,信息主体习惯性使用的部分信息源则是基础信息源。被信息主体吸收利用的基础信息源则是信息资产。

个人信息世界的边界要素包括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和智识水平。时间要素是指个人有意识进行信息活动的时间,个人进行信息活动的时间长短不同,分配的时段不同(零散空余时间或专门进行信息活动的时间)。空间要素是指信息主体活动的空间场所。空间上的差距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不同信息主体可利用场所的数量不同,同时,这些场所是否为专门为信息活动而设立的也需考虑。智识水平是指个人在信息实践中达到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包括认字与计算能力、语言能力、分析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等。

个人信息世界的动力要素是指个人开展的信息活动,包括无意识的信息活动、知觉性信息活动和目的性信息活动[20]。无意识的信息活动是指信息主体为了其他目的进行某一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偶发性获得了信息。知觉性信息活动是指信息主体为了实现一般的信息目标而开展的活动,如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或对某一动态持续关注。目的性信息活动是信息主体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开展的活动。

研究表明,个人信息世界会因年龄、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职业目标、受教育模式等各方面的不同而不同[21-22]。大一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他们的家庭状况、学习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学识和能力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他们的个人信息世界也不相同,在内容、边界和动力各方面的表现都会存在差异。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采用访谈法,对大一学生刚入学时的个人信息世界情况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选择大一学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针对大一学生,调查大一学生的个人信息世界更有助于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有针对性地建议;二是新生在入学初期的个人信息世界差异较大,更具有参考性。笔者共访谈了22位大一新生(不包括进行饱和度检验的3位同学),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具体信息

3.3 数据收集

根据个人信息世界的界定和信息素养的相关概念,访谈提纲大致从信息意识、信息源、信息活动分配时间和空间、信息能力等方面设计问题。笔者在进行正式访谈前进行了一次预访谈,根据预访谈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建议,对访谈提纲中意义辨别不明确和受访者不易理解的专业化术语进行修改。访谈问题包括:您在什么情况下想要获取信息,在您生活或学习地点周围有什么可以获取信息的地方、工具或人,影响您选择获取信息渠道的原因是什么,您经常利用到的信息资源类型有什么,您会利用获取的信息做什么,您每天有意识地获取信息的时长是多少,您经常在哪些场所会有意识地获取信息,您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一下印象比较深刻的信息获取经历等。之后根据已确定的访谈提纲进行正式访谈,采用电话访谈形式。

3.4 数据分析

按照定性数据的分析方法,笔者根据个人信息世界的概念,通过多轮编码,逐步完成对学生个人信息世界的描述、分类、比较。共对22份访谈文本(不包括进行饱和度检验的3份文本)进行了4次编码。

3.5 效度检验

在完成以上22份访谈文本编码后,按照编码结果分析预留的3份文本,发现所有文本都可以用已有概念和范畴进行编码,因此可以认为编码的饱和度良好。

4 大一学生个人信息世界的差异

4.1 大一学生个人信息世界的表现

4.1.1 初始编码

通过Nvivo软件对访谈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后,先利用个人信息世界现有界定概念对访谈材料进行编码(编码结果见表2)。由于发现了可以对个人信息世界进行区分的其他因素,因此对个人信息世界现有概念不能揭示的材料进行了再次编码,形成了信息道德与伦理、信息意识、信息检索工具、信息知识4个新的编码(编码结果见表3)。

表2 利用个人信息世界现有界定概念进行编码的结果

表3 对个人信息世界现有界定概念无法揭示的材料进行编码的结果

其中,信息道德与伦理是指在信息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信息意识是指人的信息敏感程度,在信息意识驱动下能够意识到信息需求,它是引发信息搜寻和信息使用的动力和源泉。信息检索工具是指用于查找、存储文献或信息的工具或设备。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4.1.2 二次编码

第二轮编码的目的是考察上轮编码得出的新的4个要素的特征,并将它们关联进个人信息世界概念。分析发现,信息知识、信息伦理与道德、信息检索工具本质上都与认知和理解信息相关,因此他们更适合纳入智识维度中;而信息意识则是引起信息搜寻、信息获取等行为的动因,因此更适合归为动力因素。由此将个人信息世界的维度和要素补充为表4所列的内容。

表4 二次编码结果

4.2 大一学生个人信息世界的差异

4.2.1 三次编码

第3次编码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每个个人信息世界概念上的差异进行编码。在动力上,根据学生进行信息实践的主动或被动,分为无意识信息实践为主导、意识不敏感,知觉性和目的性信息实践为主导、意识敏感,目的性信息实践为主导、意识敏感。

在内容上,根据学生的可及信息源和基础信息源的种类和数量,可及信息源和基础信息源可编码为贫乏、较少、较多、丰富;根据学生利用信息资产的种类,信息资产可分为休闲型主导、知识型主导、功利性主导。

在边界上,时间边界编码为短、较短、较长和长;根据访谈者表述,一些访谈者倾向于在家或在街边获取信息,而一些访谈者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专业信息服务机构获取信息,据此将空间边界编码为场所单一且非专业、场所较少但专业性强、场所较多但非专业、场所较多且专业性强;根据信息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能将信息实践成果转化为个人的知识的能力,将智识水平编码为高、中和低。

根据以上划分,对受访者进行了定性。如,对01号受访者编码为:信息实践具有无意识性,信息意识不敏感,可及信息源较少,基础信息源贫乏,信息资产以休闲型为主导,时间短,场所较多且非专业,智识水平中等。

4.2.2 四次编码

根据每个人个人信息世界的不同情况,对学生个人信息世界进行了分类讨论。将21位受访者的个人信息世界类型分为全面发展型、整体贫困型、内容贫乏型、动力不足型和边界受限型5类。5类个人信息世界有各自的特征和表现,见表5。

表5 受访者个人信息世界的分类

通过以上编码,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个人信息世界分为5类,其个人信息世界有共性也有个性。

(1)目的性信息需求较明确

大一学生基本会在有具体需要的情况下意识到信息需求并尝试寻找所需信息。但是一些学生大部分的信息需求是在休闲娱乐中无意识地被满足的,如在“追星”或者与别人聊天中顺便获取信息,有明确信息需求的情况较少;而少部分学生会有长期固定的关于某一方面信息的需求,如时事或竞赛培训。

(2)个人信息世界边界问题不一

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的个人信息世界边界都不够成熟,存在或多或少、程度不一的能力、知识或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一些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从未接受过信息方面的教育,缺乏相关的信息知识,信息检索停留在简单检索的层面上,信息获取困难;一些学生则是进行信息行为的时间较短且零散,对于信息获取的渠道和场所选择单一、缺乏专业性。另外,在智识边界上,不同学生在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上的表现程度也不相同。

(3)信息源差距明显

受学生所在地区、家庭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可及信息源方面有较大的差距。部分同学拥有图书馆、书店、手机、电脑等各类信息获取渠道和工具,也可以从老师、同学或一些专业人士处获取所需信息;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无法接触到图书馆或接入互联网等。此外,由于个人习惯或信息能力、偏好等原因,即便可及信息源较丰富,但一些学生也不会选择从书店、图书馆这类信息源获取信息,导致他们对基础信息源的利用与其他学生相比较为贫乏。在信息资产的积累中,一些学生偏向小说、散文等休闲型为主导的信息;一些学生偏向杂志、科普等知识类的信息;另一些学生则更局限于课本、教材等专业性较强的信息。

(4)学生个人信息世界表现两极化,不同学生个人信息世界表现不一

一些学生具有多样化和长期的信息需求,愿意且有条件长时间在专业或非专业场所获取信息,可以熟练借助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多样的信息源,并且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搜索工具获取并辨别所需信息,在获取信息后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在整个信息获取过程中,困难较少,信息获取过程较为顺利。而另一些学生只在具体有信息需求时去获取信息,可利用的信息源较为局限,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其智识水平难以支持其获取到满意的信息。另外,学生在同一维度上具有不同表现,差异较大。

5 个人信息世界的差异对信息素养教育提出的挑战及建议

5.1 个人信息世界差异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挑战

如上所述,由于学生进入大学前的成长环境及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存在差异,其个人信息世界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同届学生或许具备相近的高考录取条件,但作为信息主体,他们却站在不同的起点上。这意味着,纵使他们可以接受相同水平的专业教育,却不适合接受相同的信息素养教育。以2000年美国ACRL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为基础,比较不同类型学生与标准的差距。

全面发展型的学生在各个标准中表现较为良好。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要注重信息素质能力的深度培养,查漏补缺,实现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内容贫困型的学生能够意识到信息需求,批判性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对新旧信息和知识进行整合,利用信息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但在信息源的确认和信息获取的成本与效益上考虑不足,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或信息获取方法受限,无法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这类学生在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提高对信息源的认识和利用,积累信息资产,掌握各类信息源的使用方法和途径。

动力不足型的学生具备有效且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背景和价值系统结合起来的能力,并在过程中能够遵守公德和法律,但是在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上表现不够好。这类学生在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其定义和表达信息需求的能力,使其能够明确信息需求,并能根据信息需求系统地阐述问题。

边界受限型的学生可以定义和表述信息需求,确认各种不同类型和格式的潜在信息源,确定所需的性质和范围,但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因为检索能力、理解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问题,导致无法有效而又快速地获取所需信息,利用信息达成某一目的时存在困难,在获取过程中也易忽视隐私安全或知识产权问题。因此,这类学生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能力、知识和道德的培养,使他们学会不同的调研方法和检索策略,并能将获取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背景和价值系统结合起来,高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整体贫困型的学生在所有标准上的表现都有所欠缺。他们需要更高强度、更全面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根据标准的具体要求进行培养。

不同的个人信息世界水平意味着要有不同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才能达到应有的信息素养标准。现有信息素养教育方式默认学生信息素养起点相同,无疑有失妥当。

5.2 基于个人信息世界差异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议

通过对受访者的个人信息世界进行分类可以看到,大一学生的个人信息世界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学生个性化表现突出,因此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应当将学生的个性化表现考虑进去。

5.2.1 了解学生个人信息世界

在针对大一新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之前,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预先了解该届学生的个人信息世界情况,以及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期待和偏好。调研结果可以作为该年度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参考,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规划所要开设课程的方式、课时、时长等。

5.2.2 改善信息环境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当加强数字资源阅览室建设,完善影视听区域的设计和规划,注重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等开放资源的管理与应用,为高校新生提供更前沿的信息环境,这有利于他们接触到更加丰富的信息源,也能够激励他们更积极地使用图书馆资源和设备,不断提升个人信息世界的水平。

5.2.3 整体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

从目前整体教学情况来看,文献检索类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方面有较大的帮助。考虑到学生个人信息世界的差异化问题,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整体教学之外,应当对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世界学生群体开展不同形式和方式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个人信息世界有深入了解和把握。笔者以2000年美国ACRL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为基础,比照了不同类型的学生与该标准之间的差距,高校图书馆可以以这些差距为依据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

针对内容贫困的学生,可以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增强他们获取、分析、判断与使用信息的意识,介绍各种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并且通过提高学生在计算机、搜索引擎、多媒体等设备上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评估能力。针对动力不足的学生,主要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加强信息意识的培养,发展稳定长期的信息需求,结合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使其个人信息世界得到进一步丰富。对于边界受限的学生,在保持他们对信息敏感度的基础上,着重信息源利用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此外,也要注重能力、知识和道德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并在信息获取过程中遵守法律与伦理。对于全面发展型的学生,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要注重信息素质能力的深度培养,查漏补缺,除了基础的检索类课程以外,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加高阶的信息素养教育,如信息分析类课程,同时也要重视这类学生群体的信息道德与伦理认识。

5.2.4 关注个人信息世界落后的学生

个人信息世界相对贫困的学生是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这类学生除了需要积极参与各类信息素养培训的课程之外,还要提高其信息素养的培训强度。通过对各种信息检索工具、信息搜索引擎、搜索工具书、人际信息源和物质信息源等介绍,包括特点、使用方法和适用环境,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信息源,在不同环境下能够选择合适的信息工具进行信息活动;注重信息意识的培养,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获取信息的习惯;尤其要重视各类信息能力和信息知识的培养。

6 结语

要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考虑学生个人信息世界的差异,满足其信息素养教育的个性化需求。笔者以大一新生为访谈对象,对22位大一新生的个人信息世界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多轮编码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大一新生的个人信息世界确实存在差异,应当进行差异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受条件限制,调查对象的专业集中在管理学领域,在未来研究中可以扩大样本覆盖范围,增加样本多样性。同时,也可以对个人信息世界的维度做进一步划分,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信息源个人信息编码
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信息源选择多样性研究:概念内涵与测度方法*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睡眠者效应
睡眠者效应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源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