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娄敏
“在我看来,我的职业被称为‘光环境营造者’更为准确,而专业名称应该叫照明设计师、灯光设计师,或者亮化设计师。‘光环境营造者’和这些职业学名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前者是一个综合称呼,体现了职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北京大学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光环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志军,承担并制定照明行业的标准,他曾提出“友好光环境空间营造”理念,更好地诠释了灯光照明应在人文、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平衡的关系,让光环境空间更加环保、健康。
记者:您日常的工作是一种什么状态?
王志军:如果用状态来形容,应该是幸福的状态。我是一个真正把热爱变成了职业的人,每天都会碰到新的项目或课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与进步。这种学习分为理论和实践,每次承接一个照明项目或课题,必须要了解客户的需求、研究照明空间的物理结构、研究项目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以此来用最适合的光影表达手法、最佳的照明器具、最巧妙的施工工艺达到作品的最佳完成效果。
记者:您提出的 “友好光环境空间营造”这一理念的出发点和意义是什么?
王志军:我是在2022 年4 月首次提出“友好光环境空间营造”这一理念的。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一直都践行着“友好”这一关键词。时代在高速发展,城市照明中“友好光环境空间营造”的理念更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和温暖了身边的一切。2012 年我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研修学习时,深受北大俞孔坚教授的影响,他在景观设计作品中更加注重人文和生态的元素,他提出的“大脚革命”“海绵城市”等理念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学习期间,我对城市照明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这也是在后期我首次提出“友好光环境空间营造”理念的思想基础。友好的光环境空间营造,应该是在人文、自然、社会三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让光环境空间更加环保、健康,赋予其更丰富的价值内涵。
记者:您从事这个职业有多少年了,是什么机缘让您走上照明这个行业?
王志军:算起来将近20 个年头了,我也看到了照明行业的起起伏伏。在我看来,每盏灯都是一个生命体,都有自己的价值,用我所学的知识让它们发挥最大的价值,照亮他人、温暖自己。至于投身照明行业的机缘,首先应该是感谢国家的日益强大,在国家大力发展建设的大环境下,为我们提供了更好更多的发展平台。当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也得到了朋友的支持与点拨,让我能够在照明领域不断深耕。
记者:这么多年以来,您在这个行业中遇到的困难和坚持下去的理由,能用具体事例讲讲吗?
王志军: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应该是2007 年8 月接手的国家体育场鸟巢照明项目。众所周知,鸟巢是为迎接2008 年北京奥运会而建设的重要体育场馆之一,是承接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场馆,其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我作为项目经理,此项任务也成了我们团队中的政治任务,心理压力到了顶点,那时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这个项目上。当初,设计理念主要考虑到鸟巢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应该体现出中轴线上建筑博大辉煌的特点,会呼吸的红墙灯光效果也成了鸟巢的首选艺术效果。由于鸟巢的外结构是网格状的构架,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呈现出顶部金色且需要避免开幕式直播航拍产生的眩光干扰,困难非常大。于是在网状结构内的红色碗状体育场看台外侧,灯光直接打在看台外部墙面上呈朱红色,而金色的灯光打在上空膜结构和周边框架,更具辉煌灿烂的气势。按照此设计理念,在调试的过程中,反反复复了无数次,一直不能达到效果需要。面对项目工期的临近,焦灼的氛围弥漫了整个团队。当我凌晨三点站在四环的辅路上观看调灯的时候,想的是如何将灯光效果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的灿烂和热烈、金色的光芒和辉煌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如何通过更巧妙的安装工艺让整体效果达到最完整?多次的尝试始终不能如愿,于是我便亲自上去,调试灯光的角度和安装位置,穿梭在高达五十多米的鸟巢顶上,最终调试效果得到了专家及领导的认可。通过这个项目,让我明白在照明行业中,设计的重要性。同时,要实现良好的光环境效果还原度,还在于施工过程中优秀配合能力及技术应变能力,这也体现了团队的力量。在我们这个行业,每个个体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同我提出的“友好光环境空间营造”理念,“友好”才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
记者:从业近二十来,您主持过数百个优秀照明项目。在众多奖项中里面有一项是 “最具工匠精神奖”,您是怎么看待此项荣誉的?
王志军:“最具工匠精神奖”应该是我最看重的奖项。在如今社会快速变迁中,能够潜下心来研究技术、植根于实业的人更显得弥足珍贵。这么多年来,取得的这些荣誉对我来说只是对过往的一个阶段总结,我更看重行业的口碑。“工匠精神”对于我来讲,就是不断打磨精品,树立照明行业的标准,营造高质量光环境空间。当自己面对这些荣誉时,更需要一份踏踏实实的态度去用心耕耘这片“土壤”,让行业可持续发展,让祖国昌盛强大。
记者:近年,您在照明行业越来越具影响力。您觉得您身上有哪些品质?
王志军:热情诚恳、积极向上、豁达通融、持续学习,有思想有作为,有高度有觉悟,有责任有担当,向往美好创造美好。我是从一个偏远农村走出来的,妈妈常说“老实厚道常常在”,从小父母给予我的品质就是勤奋、善良。毕业初期在辽宁工作期间,我阅读的期刊杂志都是北京各个行业的信息,随着视野的开阔,我努力的方向也就有了。到北京我选择了跨专业的照明行业,让自己更加注重专业和能力的学习。在工作之余,我自学了《照明设计教材》 《灯光设计基础知识》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专业书籍资料。当我到现场从事施工管理、协调等纷繁复杂的工作时,我没有把它当做是一种苦和累,而当成一种实践与成长。回头看来,过往的一切都已成为我宝贵财富。随着日月的积累,我用自己的行动和方法引领一大批新人的加入,组建了现在的团队,如今培养的行业新人逐渐成为各个项目的负责人。看到他们的稳步成长,我会发自内心的高兴和欣慰。
记者:您觉得新人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知识储备?
王志军:我觉得首先需要就是热爱,对行业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人生道路上,如果没有热爱,很难走得远,也很难有幸福感。其次应该是踏实,脚踏实地地积累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业者。在这期间选一位好导师至关重要,因为有导师的带领学习和实践,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是坚持,选择一条路,坚持走下去,一定会有所成就。照明专业需要有多方面的专业素养,譬如建筑学、景观学、美学、色彩、文学、物理、历史、音乐等等众多方面的知识修养,然后用这些修养用于作品设计,用设计创造价值,为市民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