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设计与应用研究》
作者:白云,张文卿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0-2384-0
出版时间:2019 年12 月
定价:58 元
“大思政”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扩大化,包括课程载体扩大化、教育队伍扩大化、育人过程扩大化三个方面。其中,课程载体扩大化是指将高校通识课、专业课、双创课、实践课等各种课程作为“思政拓展媒介”,赋予其思政教育职能与价值。教育队伍扩大化是指除了思政理论课程师资外,将专业教师、高校政工、党员干部、学生父母及网络领袖等纳入到教育主体的范畴,以此汇集全员化育人合力。育人过程扩大化是指打破思政理论课体系约束及学校教育藩篱,将思政教育引入到社会场域场域,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实践场景、实践方式加速思政元素价值的内化。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必须脱离“课时主义”的桎梏,按照知行合一的原则、学以致用的要求展开新一轮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设计与应用研究》一书由白云、张文卿编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于2019 年出版。本书系统介绍了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教学组织模式,通过课例形式阐明“思修”“毛概”“马原”“形策”等课程的社会实践设计方案,充分顺应了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特点与内涵。同时,作者为高校思政教育主体提供了实践育人创新思路与途径,即分别围绕“准备工作”“礼仪规范”“权益维护”与“安全常识”四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将抽象的思政素养转化为具象的实践成果,此外,本书还向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成果呈现方式,包括报告撰写与发表、成果展示与答辩、个人心得及新闻稿件等,采取以上方式,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成果的生成与转化。
从大思政视域出发,高校思政教育亟待构建“理实一体化”模式,以促进学生融入实际社会,使其自觉地在实践中进行反思与升华,从而避免思政育人沦为口头说教。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设计与应用研究》的内容,笔者归纳出以下策略。
一是构建多场景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依据本书观点,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需要多样化的社会场所作为保障,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多场景”思维去构建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所谓“多场景”,泛指大学生于现实维度可接触的空间、人员及事物等,例如,在宿舍空间内,宿管人员、清洁用具、文明规范等都可纳入宿舍场景范畴,在该场景下展开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从生活小细节、学生小习惯、楼层小社交等微观角度切入,进行一系列道德品行(如热爱劳动、遵守秩序、乐于助人等)的实践育人活动。类似的,高校积极开发班级学习场景、企业实习场景、志愿服务场景等,为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开辟更多的落脚点。在此基础上,多场景下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效果相互重叠、有机融合,从而确保思政教育“从虚向实”的发展。
二是打造长效化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平台。顾名思义,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重心落在“实践”二字上,而在大思政背景下,实践育人行动不能限制于思政理论课堂,应主动迈进社会场域与生活情境中。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不是思政理论知识教学的“副产品”,即教师不能仅为了解读理论而设计实践活动,而要将其作为一个独立育人体系,引领大学生长期性、连贯化、互动式地组织开展。据此,高校应注重打造长效化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平台,通过该平台提供各种思政实践机会、资源及渠道,例如,组织文化实践活动,指导大学生根据“大思政”的特点广泛关联相关专业(如语文、音乐、美术等),获得专业教师支持,进一步探索民间舞蹈、戏曲、茶艺、服饰等文化形式,借此培育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之情,让学生具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三是通过社会课题增强实践育人驱动力。本书通过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提出一系列实用方法,包括社会调查、新闻采访、社区服务等,诸多方法的共性之处是“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这样可以提高思政理论与思政实践的统一性。例如,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为了培育当代学生的爱国情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调查,在学生走进红色遗址、了解红色人物、分析红色史实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能够萌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与对民族的忠诚之心,而“红色文化”就是调查主题。基于此,高校可通过社会课题增强实践育人的驱动力,相较思政理论课堂上传统的“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方式,社会课题选题与实施都是灵活的,大学生还可以根据自我喜好或能力水平生成实践成果。
本书富于创新,为高校思政育人改革提供了系统指导与有益启发,立足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育人应该拓展时空、丰富资源,打通各专业、学科及课程之间的隔阂,广泛获取多元教育主体的配合与支持、凝聚育人合力,这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政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