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
作者:李清薇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 年5 月
ISBN:978-7-5227-1948-1
定价:89 元
大学生思政教育起源于现实生活世界,现实生活是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作用点。倘若游离于生活世界,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了解不充分,只会让思政教育出现“假、大、空”的育人效应,既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大学生思政教育亟须回归生活世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心理认同,并使其由心理认同逐渐上升至思想、价值认同,从而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由李清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一书逻辑清晰、内容翔实,围绕大学生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可能性及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且专业的指导。
该书共包含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思政教育的起源、其引领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及其服务于生活世界的具体表现。第二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思政工作、新时代思政工作维度论述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生活疏离的现实困境,从逻辑起点、目标导向、重要内容方面解读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内在机制。第四章着重叙述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方法、载体、路径。第五章从主体、价值、时空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合理阈值进行了精准定位,对其有效预防价值迷失、泛主体化、泛生活化等问题的出现进行了论述。生活世界是滋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土壤。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从而回归生活世界,对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政教育是为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想要让大学生思政教育永葆活力,必须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生活世界,以培养出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思政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工作,需围绕学生、贴近生活,打造生活化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学问和经验,从而提升思想水平、文化道德修养,成为品学兼优的人,以实现思政教育目的。
其次,是遵循大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要求。人的认知能力通常由简单向复杂发展,大学生认知水平已经具备独立性、组织性,能够自主学习、探究学科知识,但稍微欠缺的地方在于其对知识的掌握相对片面,并不能全然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充分联系,思政教育也不例外。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除在思政教材中获得间接经验,还需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生活世界贴近学生,也便于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形成扎实的理论与实践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获得健康成长。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期间,合理促进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既是良好时机,也有助于突出思政教育效果。
思政教育产生于生活生产实践,并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基于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回归生活世界正是源于双方的天然联系。在回归对策选择上,结合该书研究成果,笔者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探究。
第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在传授知识、思想、价值等内容的同时,大学生思政教育还需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切身感悟。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思政知识学习与主观体验相关联、抽象道理与生活实践相关联,促进思政知识入脑入心。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思政教育需做到:一是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宏观知识讲解,需将思政知识与生活常识、生活实践相融合,基于常识思维、生活经验、传统文化让学生深刻领悟思政教育在现实问题解决方面能够为自身提供的指导与帮助,从而提升思政教育说服力。二是走出校园课堂。思政教育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校社联动机制,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作为最生动的思政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身体力行过程中内化思政知识。
第二,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在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明确并发挥教与学两主体的作用,提升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有效性。一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学习诉求,精准了解其生活与学习困惑,因生制宜开展思政教育,避免思政教育存在理想化现象。二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提升思政学习主体性,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由此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