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红梅
现分析高校图书馆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紧密联系,指出图书馆发展驱动力源自信息技术的冲击和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剖析当前图书馆存在服务被动,功能单一,空间利用保守和信息技术滞后等建设困境;从强化赋能意识,提高服务主动性,参与ITS系统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数字教学资源建设,通过空间再造满足多功能需求等方面给出建议,以促进图书馆深度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是教育资源、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和重要载体。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脉络引导着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与业态重构,为图书馆事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向[1]。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空间、服务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寻求改革和创新路径,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是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其次结合图书馆当前的建设困境,从图书馆服务革新、空间再造和功能升级等方面提出建议。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迫使图书馆服务必须寻求突破
在纸质信息载体向数字化资源过渡时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关于图书馆消亡的论调一直存在[2-3],最早建立图书馆法律制度的英国也曾陷入图书馆事业发展危机。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们虽然可以让图书馆延伸出新的服务功能,但也给圖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4]。图书馆事业是否会消亡,图书馆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然而,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人们发现,图书馆只要牢牢把握教育发展的要求,积极运用数字领域、信息领域的技术成果,就能够在新时代的教育事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应用先进信息技术,通过空间再造、业态重构等方式构建智慧型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指出,要在“十四五”时期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认为,“十四五”期间,随着新一轮全国规模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智慧图书馆已经从研讨层面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5-6]。图书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家对图书馆建设寄予厚望
2019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丁瑜、薛殿玺等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2021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举办了“纪念高校图工委成立40周年——大学图书馆馆长采访书记/校长访谈录”系列活动,高度评价了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明确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北京大学原校长郝平认为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7],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院士认为图书馆是大学“四馆”(图书馆、校史馆、体育馆、博物馆)的核心[8]。图书馆要充分了解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更加精准、高质量的服务。
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图书馆必须加强内涵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快速度发展阶段,图书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对图书馆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被规划为未来学习中心的主体机构,必须由一个单一的物理地点转变为一个意义更加丰富的功能性空间[9]。国家日益重视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鼓励图书馆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渐从辅助教学发展成未来学习的主阵地。2021年12月24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成立4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指出,要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实现人、物理空间和图书馆信息资源三元关联与交互的发展愿景,把图书馆建设成为信息服务中心、学生学习中心、教学支持中心,形成探索新时代育人的新范式[10]。这实际上描绘了智慧化图书馆的建设目标,也对图书馆的信息整合方式、服务模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图书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是弱化了,而是转型升级了。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面临的困境
图书馆目前仍以被动式服务为主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仍建立在传统服务模式的基础上,未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从教育发展的前景来看,图书馆应当主动“走出去”,了解师生的需求,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提升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内涵建设,真正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图书馆当前的服务无法满足师生的需求
当前,很多图书馆仅提供纸质资源借阅、数字资源下载和自习空间等基础性服务。在实践中,除了对学习的需求外,学生在个性化发展、学科竞赛、兴趣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实践等方面也有一定的需求。图书馆未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也没有参与智能导师系统(ITS)建设,急需拓展服务功能。
图书馆物理空间利用过于保守
图书馆的空间功能过于单一,缺少必要的弹性设计。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设置了自习室,供学生学习、备考。但是这种空间设计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对此,图书馆应设置多样化的使用空间,包括教师备课空间、教师线上教学空间、数字化课程资源制作空间、科研团队讨论空间、学生竞赛研讨空间、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等。
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步伐滞后
目前,图书馆服务主要包括馆藏管理、图书借还、文印服务,部分高校还提供科技查新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应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个性化教学的全面支持。例如,运用数字技术获取学生的基础能力、优势特长等信息,通过智能分析评估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效,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帮助其进行科研选题,收集相关资料,评估研究可行性等。
高校图书馆加强内涵建设的举措
坚定底层赋能理念
图书馆要想扎根高等教育,就必须坚定底层赋能理念,强化对高等教育的服务贡献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变被动为主动,强化服务意愿和趋向。校外方面,除了要参加图书馆领域的业务交流和发展研讨会外,还要积极参加高等教育研讨会,时刻关注教育形势的变化,主动寻找融入高等教育事业的契机。关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前沿,思索如何通过科技成果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新服务模式。主动制订业态重构方案,帮助高等教育走出困局。校内方面,要主动参与工程教育认证、学科发展、教学研讨、师资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的会议和项目,提升服务质量。二是主动展示自身工作,强化图书馆的特色服务。积极传播空间功能再造、数字化信息建设、个性化服务升级、智能化教学辅助等方面的建设成果,使高校师生在有需求时第一时间向图书馆寻求帮助。三是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依托个人的专业背景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因需赋能,积极服务工程教育
高质量工程教育是我国当前工程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我国工程教育存在教师工程背景不深厚,工程实践不到位和工程教学案例不完备等发展困境。图书馆除了要保障馆藏资源的可获取性、充分性、便利性外[11-12],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辅助解决上述难题。一是通过组织校内外工程教育研讨会、专家讲座、师生互动会、校企交流会等,帮助教师理解工程教育的内涵,了解业界对工程人才的具体需求,为教师提供工程实践机会。二是订购、收集工程类数字资源,同时建立虚拟仿真空间,提升教师素养。
参与ITS系统建设
图书馆具有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先天优势,智慧图书馆应参与ITS系统建设。ITS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智能导学部分可以由教学主导部门管理,与学生个性识别、兴趣发展、成才规划、特长评估、短板补齐等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部分可以由图书馆主导。图书馆参与ITS系统建设,可以有效发挥数字资源优势和功能空间再造优势,以多样化的服务为依托,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测试的记录和结果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个性偏好、擅长领域等非课程性特征,结合学生的目标规划给出优势发展、短板补齐、目标调整等建议。图书馆还可以提供专业的人工辅助,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规划。图书馆也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训练项目和空间场所供学生使用。参与ITS系统建设,可以使图书馆成为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主阵地,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数字教学资源建设
在线教学和MOOC资源建设都需要一定的物理空间。MOOC的不断发展对数字课程资源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图书馆可以构建“e课中心”,建设一些隔音效果好的“数字课程工作坊”,配备一定的专业设施,包括灯光、摄像、录音、网络、移动存储等,并安排专人进行视频制作与后期处理。通过“数字课程工作坊”,可以先对教师进行调研,按本校课程需求分成几类进行配置。“数字课程工作坊”对全校教师开放,实行线上预约制度。
通过空间再造实现服务功能升级
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一系列专属空间,用于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目前,很多没有给高校教师配备独立的办公室。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规划一批用于教师备课、师生交流、课题讨论的专属空间,教师和学生通过预约便可使用。专属空间的配置只需要一定大小的隔音空间、良好的网络环境、多媒体投放设备、白板墙以及3—5套桌椅即可。另外,大学生有不同级别、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创新赛事要参加,有些是学生组队,有的是教师带队,但一般的二级学院里没有为此设立专用空间。图书馆可以先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师生的具体需求,规划几类不同配置的“赛事空间”,供教师或学生使用。例如,中科大未来学习中心就设有iGEM培训基地、ACM-ICPC编程训练营和福昕创新实验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13]。
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和功能升级是图书馆在新时代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必然趋势,也是其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图书馆需要抓住高等教育發展的脉搏,关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动向和需求,不断优化服务模式,重塑空间功能,为用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和智慧化的服务,促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海洋大学图书馆)
[1]王宇,谢朝颖,初景利.学术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十大关键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24):5-13.
[2]冯佳,张丽,陆晓曦.《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解读[J].图书馆建设,2011(02):13-15.
[3]朱宁.是“图书馆消亡”还是“图书馆转型”?[J].图书馆建设,2013(10):1-4+15.
[4]唐步龙.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馆发展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7(06):64-69.
[5]吴建中.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机遇、挑战和创新[J].图书馆杂志,2021,40(12):4-11.
[6]吴建中,郭生山.关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几点思考——专访吴建中先生[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2(02):1-4.
[7]郝平.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北京大学陈建龙馆长采访郝平校长访谈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01):5-7.
[8]李言荣.图书馆是大学“四馆”的核心——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党跃武教授采访校长李言荣院士访谈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02):5-9.
[9]朱永新.未来学习中心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09):3.
[10]吴岩.加快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 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40(01):7-8.
[11]申雅琪,邵承瑾,徐璟,等.图书馆支撑院系ABET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框架探讨[J].图书馆杂志,2018,37(08):61-66.
[12]刘凡儒,张承伟,朱梦茹.高校图书馆深度嵌入本科专业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支持服务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1):71-79.
[13]樊亚芳,李琛,王青青,等.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与服务实践——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0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