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舒伯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

2024-03-04 20:31彭皓明
文化产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舒伯特大调奏鸣曲

彭皓明

《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为舒伯特钢琴创作从初探走向成熟的开山之作,有着其处在过渡阶段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文学中,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是指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结构形式、写作技巧、艺术风格等进行分析;而在艺术领域,艺术特色这一概念略有不同。现分别从创作手法、风格特征、演奏分析三个方面剖析《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表里,以期深入领会该作品的意境。

创作手法

本文选取舒伯特少数有特点、有创新的手法进行分析,以期从中窥探舒伯特念念不忘的诗幻之境。

二对三的节奏

在《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中,舒伯特设置了两个“二对三”的节奏型。这种不规则的节奏型“镶嵌”在圆润工整的乐句内,形成了气氛上的波动起伏,但又不会过于激烈,营造了一种不动声色的紧张氛围。而这种微妙的突兀感正是舒伯特想要的,其宛如舞曲中俏皮灵活的弹跳;他将此处的趣味性和灵动性通过这两个“二对三”节奏型体现了出来。

主调音乐中的复调因素

舒伯特创作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主调音乐,但其中不乏对复调思维的体现。在第一乐章的展开部中,正主题运用了三次模仿复调这一织体形式。前两次都是主题旋律先在高声部出现,而低声部的主题旋律以移低七度、八度同奏的形式紧跟其后,使得音响效果浑厚坚实;第三次则是高声部以柱式和弦的形态演奏,低声部随后以相同节奏型下的单音状态出现,正好与当时高声部很弱(pp)的力度效果相呼应。当高声部的和弦以中强(mf)的力度效果再次出现时,低声部也随之有了更多变化,与高声部的主题形成对比,并与紧接着需要的渐弱(decresc.)效果连在一起,成为波浪式般重叠起伏、层层推进的旋律线条。看似平静,实则暗涌流动,给人以压迫感,从而丰富了音乐内涵。

风格特征

“浪漫派作曲家的乐汇比起18世纪不分国界的音乐语言来,是民族的。”舒伯特深受这样的环境影响,其选材多来自民间艺术,描绘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表现自己内心向往的理想世界。《A大调钢琴奏鸣曲》便是舒伯特在糅合了各样的民间元素的基础上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表现出了多民族歌唱性和奥地利民间舞蹈性。

多民族歌唱性

舒伯特作为声名远扬的“歌曲之王”,在钢琴创作中极擅运用歌唱性手法。《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为他较早时期的钢琴作品,具有主题清新、旋律优美、伴奏精致的声乐化特点。舒伯特在创作中有意采集、吸收各民族丰富的曲调,使之成为钢琴作品中的歌唱性元素。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民族曲调对他的影响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所以很难绝对地说某个作品就是完全按照某种民歌体裁来创作的,只能说他可能受到了某种民歌体裁的影响。接下来,笔者根据其时代背景和创作环境,挑选几处有典型民歌痕迹的片段,探究《A大调钢琴奏鸣曲》歌唱性下更细致的民歌元素类型。

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其包含德国民歌元素。德国民歌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德国民歌通常结构规整,多为大调式,常采用调式中的Ⅰ、Ⅲ、Ⅴ级作为旋律的骨架。有时是以直接的三和弦形式出现,有时又会把纵向的大三和弦分解为横向的旋律。第二,德国民歌喜欢使用自然音阶,很少有大跳的音程进行。第三,德国民歌几乎是由主和弦中的一个音(即主音、三音或五音)开始。

《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呈示部选段就证明了这一点——由首音do进入,该音是A大调主和弦的三音。第一个完整小节的和弦是A大调的主三和弦,左手伴奏大多是大三和弦的分解。该乐句结束时,仍使用A大调主三和弦的第一转位,以此实现首尾呼应。此外,主题旋律大多以二度级进的方式发展,显得自然淳朴。

另外,舒伯特的祖国奥地利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斯拉夫民族的民歌对舒伯特《A大調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有较大影响。从细处划分,与奥地利有较为密切关系的国家是捷克和斯洛伐克。“捷克民歌多采用自然大小调,和声以大三和弦的构成为主;曲调通常以四小节为一个单位,比较对称,节奏也比较规则;歌曲在结构上比较严谨方正。”

《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副主题部分有很典型的斯拉夫民歌特征,该片段为二声部的旋律音调。从体现旋律主题的高音声部来看,四个小节可以划分为一个乐句,每一个乐句都以极小的变化反复出现。

前两个小节按照A大调“主—属—重属—属”的和声发展,从第三小节开始转入A大调的同名小调a小调,经a小调“主—属—重属导七—属”发展后,结尾处a小调的属和弦同时作为E大调的主和弦,自然而然地转入第二乐句,并以“主—属七—主—下中—四级属”终止。从结构上看,八个小节排布得规整严谨,并且在乐句内也形成了两小节为一短乐句的样式,一呼一应,前后对称。值得注意的是,低音声部为连续的三连音,这种特殊的节奏型同样也是捷克民歌的一大特点。

与有着规整结构的捷克民歌相比,斯洛伐克民歌的结构较自由,也多有非方整乐段的出现。最吸引人的是,斯洛伐克民歌的曲调中经常会添加装饰音,以丰富旋律性格。第三乐章的副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再现处,附点节奏和波音都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浓浓的斯洛伐克风情。

奥地利民间舞蹈性

在舒伯特生活的年代,维也纳圆舞曲流行于各个交际舞会。维也纳圆舞曲是由传统的圆舞曲发展而来的,但其速度比传统的圆舞曲更快,通常由好几首小圆舞曲构成,有时中间会有短小的“过门”。《A大调钢琴奏鸣曲》通篇都有一种流畅灵动的气质,如同一场充满艺术气息的舞会,而第三乐章更是受维也纳圆舞曲的影响,将这种舞蹈性发挥到极致。

低音声部由三和弦分解为八分音符和音程,富有弹性地跳动,配合6/8拍的拍号,有一种华尔兹般的舞曲风格,轻盈灵巧。

舒伯特除了作曲家的身份外,其本身也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A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19年,彼时正是舒伯特意气风发、初展风头的时期,因此,他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热爱之情都倾注在了这部作品中。下面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并结合多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以及笔者自身的演奏经验,探讨该作品的演奏风格。

演奏分析

力度变换

力度的强弱会影响音效效果的呈现,其也是作曲家表达内心细腻波动的手段之一。《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部典雅清新的作品,在力度层面几乎没有极端的强或弱,而是随着乐句的进行不断变换,从而营造出浪漫多变、极富表现力的气氛。

在第一乐章整体轻柔舒缓的风格下,左右手八度上行轮奏,作为展开部中的连接句,这里在力度上标出了“f”和“fz”的记号,将情感推至高峰。这段八度密集快速,在演奏时很容易按错键,所以许多演奏者为了追求准确度和速度,将音弹得很浅,导致音色飘忽刺耳。事实上,在弹奏时,我们应将全身的力量灌注至大臂,使之带动小臂,以保持手腕不僵,以深沉的触键使“f”效果坚实、肯定。但需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有“fz”的记号便使蛮劲“砸”琴,试图造出“响亮”“炫技”般的效果,而应该在平时多以慢速练习,熟练了每组八度的位置之后再提速,这样演奏时才能做到沉稳有力。

同一个乐句中力度的起伏变化是该乐章呈示部正主题的一大亮点。为了营造出歌唱般的抒情氛围,力度变化应像波浪般向前推进。从第三小节开始,右手的力度在单音的出现处逐渐加强,经过一拍休止后,又以弱效果进入新的乐句,在第三拍处渐强,至第七小节渐弱,每个小乐句都是如此,循环至片段结束。左手为以四个音为一组的分解和弦型伴奏,每一组都含有力度变化。在演奏时,大多遵循“弱进弱出中间强”的原则,在第二、三音处用力,第一、四音则控制为弱效果。唯有第五和第九小节较为特殊,为先上行后下行的伴奏音型,此时可以将这八个音当作一组,依然使用“弱进弱出中间强”的方法,配合音乐线条的走向,强化中间的mi、la、do、la四个音,其余音做弱效果。这样处理后,左手将不再只是呆板的伴奏,而是变成能配合主题旋律的、同样具有感染力的另一个声部。在练习时可以用“转手腕”的方法,以手腕的力量带动手指,自然而然地贴近伴奏的力度走向。

触键的变化

钢琴的发声原理是通过琴槌敲击琴弦,这决定了钢琴的本质音色是单一的。但不难发现,专业演奏家和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同一架琴上弹奏出的音色有时却大不相同,这归根结底是演奏者的触键方式不同造成的差异。赵晓生先生曾用“灵若游蛇,善曲能转;弹跃如球,收发如愿”描绘手指触键的场景。由此可见,演奏者只有灵活自如、游刃有余地掌控指尖,才能弹奏出美妙悦耳的音色。

《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运用了很多柱式和弦,且速度较慢,变化较少,因此很容易弹得混杂、稠浊。要想让音效自然平稳,演奏者就要确保对柱式和弦的触键控制得当,落键时让三个音整齐弹下,离键时也要保持手指的一致性,一同离开,同时,还需强调和弦上方音,以此突出主旋律。在这里,很多没有经验的演奏者会遇到如下问题:通常演奏者会用右手的一指、二指、五指来弹奏三和弦,将需要强调弹奏的旋律音落在五指,但是由于五指比一、二指都短,触键时间往往容易落后,导致和弦落键不整齐,更不用说强调弹奏该音。面对这种情况,在弹奏时可以將手的重心微微向外侧一些,这样就能缩短五指从空中到落键的距离,也就能保证和弦三个音整齐发声;在此基础上,五指稍稍用力便能很自然地将和弦高声部的旋律音突出,使厚重的混响形成错落有致的层次感。另外,第二乐章的整体色彩忧郁低沉,所以在弹奏时应避免大幅度的起落和移动,否则将破坏该乐章的完整感和凝滞感。手指应尽量贴近键盘,换和弦时也尽量不要用大臂发力,而是用手腕轻轻带动手指移位,一气呵成。音与音之间的空隙不宜过大,就像在合唱中使用“循环呼吸法”一样,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和声的叠置、色彩的变换,形成一种连贯绵延的低声吟唱之感。

第三乐章是热烈活泼的舞曲风格,主题旋律又是下行跑动的音阶短句,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触键应快速且保证接触面较小。但过犹不及,如果说一个音符就像一颗珍珠,那么机械性、颗粒性的弹奏就如同一盘断了线的散珠,失去生命力,破坏音乐的整体性格。所以,正确的演奏方法是放松手臂,运用灵活的手指流畅弹奏,而不是刻意强调每一个音,在听觉上要像从高音到低音依序滑入,打造一种“大珠小珠,玲玎成串”的美感。

踏板的运用

踏板被称作“钢琴的灵魂”,恰到好处地使用踏板可以为乐曲增添独特的色彩,渲染出更贴近作者创作动机的氛围;能否正确、合理地使用踏板也是衡量演奏者音乐审美水平和表演才能的重要依据。在《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不同段落,延音踏板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下面列举几处说明。

在第一乐章的再现部,一直处于伴奏地位的左手部分进行到这里变成了主题旋律,所以自然而然也要根据旋律来踩踏板。虽然原谱中未标出踏板记号,但根据休止符和连音线不难看出旋律的分句,所以要在弹到乐句的第一拍时踩下踏板,在最后一拍时松开踏板。值得仔细推敲的是,这个片段旋律动听,就像是即兴的吟唱;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其歌唱性,可以将每一个大乐句更细致地划分成两个小句,而小句中的间隙就像歌唱中隐藏着的“气口”,在这个小小的“气口”瞬间可以运用切分踏板法更换踏板,与大乐句的简单踩法不同,切分踏板要求在音与音之间换得干净利落,不能有明显的突兀感,所以在此处应注意踩踏板的力度,避免夸张的动作,在第二拍的音结束的瞬间立刻将踏板抬起,在第三拍的音弹下之前再快速、轻浅地“点”下去。这样既能保留旋律原本的抒情味道,又能让听众获得如歌一般的生动体验。

第三乐章的呈示部中有一段左右手交替上行的跑动音阶,此处的力度记号为“fz”,意为要营造强烈、盛大的气氛,因此,在弹奏时可以运用重音踏板法,在力度记号出现的重音位置踩下踏板,并延至另一个声部的跑动音阶,结束时松开;在下一个重音出现时再踩下踏板……如此循环交替完成该片段的踏板运用。运用这种踏板方式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在音响效果上帮助一些手部力量不足的演奏者达到仅用手指弹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第二,避免了此处因音阶过于颗粒化、单个化造成的音色单一问题,把音色修饰得更加丰满,烘托出了热情浓厚的气氛,同时把情绪推向高峰。

除了延音踏板外,弱音踏板在《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也有所运用。弱音踏板是指钢琴左侧的踏板,它能使钢琴音色变得柔和朦胧,有减小音量的作用。

当乐曲出现“pp”记号时,可以适当运用弱音踏板,比如第一乐章的结尾处,在do音落下前先用左脚踩弱音踏板,延续至和弦处再用右脚踩下延音踏板,注意此时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需同时保留,直至乐句结束再一起松开,从而营造出悠远、深长的回声般的空旷意境。在第二乐章,用弱音踏板配合深沉、缓慢的触键,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忧郁迷惘的情感基调。

(作者单位:南京小红花艺术团)

猜你喜欢
舒伯特大调奏鸣曲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手机上的奏鸣曲
G大调随想曲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舒伯特《即兴曲Op.90 No.4》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