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解决杉木种植管理环节存在的技术手段落后、管理力度松懈问题,规避由此引发的杉木营林效益下降困境,保证杉木种植效率和质量的优化提升,文章进行了深入系统探究。本文先简要分析杉木种植管理要点,从林地选择、选种培育、造林移栽、幼林抚育等角度入手给出建议,然后列举杉木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归纳可用的防护治理手段,希望能為杉木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杉木;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
作为典型的亚热带树种,杉木具有喜光、喜温暖湿润的生长习性,在适宜环境下生长速度较快、产量较高,是我国用材林的主要树种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格局升级迭代趋势明朗,以精准林业、机械化林业为代表的新型林业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如何提高杉木林整体存活率和营林收益,如何实现精益化杉木种植管理,成为诸多林业管理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必要深入探究。
1 杉木种植管理
1.1 林地选择
林地选择是杉木种植管理的首要环节,杉木树种本身喜温暖湿润,怕风怕旱、怕盐碱,因此种植过程中,要尽可能选择土层深厚疏松,且土质肥沃湿润的地段,以山脚、山洼、阴坡为佳,土质最好为富含腐殖质的黄壤、黄棕壤,海拔控制在800 m以下,土层厚度控制在60 cm以上,且立地坡度不能过大,在30°以内为宜。区域内的空气湿度要符合杉木生长发育需求,早晚温差也不能过大。选定林地之后还需要进行整地处理,清除种植区域内的杂草、杂灌,如果需要采用劈山炼山方式大面积清理,则要提前设置防火隔离带,防火带宽度控制在15 cm以上,局部陡坡危险地带需要扩张至20 cm,待到砍伐的杂草、灌木全部晒干之后,选择阴天无风天气炼山施工,由外向内、由上至下逐步推进,避免出现火灾事故。清理干净后开垦整地,山地通常采用带垦、穴垦方式,平原则更推荐全垦整地。
1.2 选种培育
完成选地和整地工作之后,还需要重点关注选种培育技术的应用问题,可以直接参考当地林业部门指示性文件,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生长速度较快的优良种源,节省筛选所用时间。在确定品种的基础上挑选地径在0.4 cm以上、种苗高于30 cm的壮苗,仔细检查种苗的生长状况,确保其植株挺直、外观完好方可引进,可以多个林区比较分析,最大限度保障杉木幼苗质量;也可以采用采种、播种的方式,在每年秋季组织开展树种采集活动,严格把控母树选择关卡,从体型通直、枝繁叶茂、树冠舒展的母树上采集树种,树龄最好选在15~30年,最大限度确保选种质量的优化。当杉木球果色彩由青转黄绿色后,方可进行树种的采集[1]。采集好的树种统一存储,播种前在清水、漂白粉中浸种24~30 h,然后放置于密闭空间中停留24 h,经晾晒、筛选后进行播种。
1.3 造林移栽
想要提高杉木成活率和收益率,还需要严格把控造林移栽技术应用要点。在选定的林地上挖设种植穴,规格为50 cm×50 cm,注意严格把控种植密度,相邻两株幼苗之间距离控制在2 m即可,杉木总数不超过167株/hm2,以确保生长空间、生长养分的充足性。种植穴挖好后,还应当一次性施足基肥,优先选择有机肥和绿肥,可以根据土方测算结果适当搭配磷肥。同时严格把控施肥深度,通常情况下与种植穴表层土壤保持20 cm间距即可,能够防止树根被烧毁。树根竖直放置在种植穴之中,及时回填土壤并踩平压实,待到幼苗生长1周后适当松土抚育,保持土壤良好透气结构,还可以在种植穴周边喷洒波尔多液,以起到防治病害的作用。幼苗树龄满1年后可以进行移栽操作,选择植株粗壮、根系发达且高度超过35 cm的幼苗进行移栽,移栽方法为“三踩二埋一提苗”;可以稀黄泥浆掩埋根部,整个过程中根部要充分展开且垂直向下,以增强植株的防风能力和抗旱能力。
1.4 幼林抚育
幼林阶段是杉木树苗生长的关键阶段,此时要加强抚育管理,使幼林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提高种群免疫力和适应能力。通常情况下幼林的抚育需要维持3年,每年2次。造林当年的5~6月开展初次抚育工作,割灌配合追肥、扩坎提升土壤肥力,为幼林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割灌时要求杂草、灌木一应割除,留茬高度不能超过20 cm,追肥时采用沟施方式,沿苗木滴水线挖设施肥沟,规格为40 cm×20 cm×17 cm,每株施磷肥400 g、钾肥350 g、氮肥300 g。扩坎抚育时,要结合林地坡度确定扩坎面积,在坡度为15~25°的林地中,需要分3次进行扩坎操作,将原穴面宽扩成1.6m×2m的矩形,使穴与穴之间连成带状。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全面铲草、一次深翻造成的水土流失,有助于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如果杉木生长地杂草生长较为旺盛,还可以适当增加割灌抚育次数,在4月、6月、8月分别安排杂草清除工作[2]。考虑到杉木生长早期根系较浅,因此中耕或扩坎过程中,更推荐采用浅锄的作业方式,深度控制在8 cm为佳,防止损伤根系。
1.5 成林管理
除选种培育、造林移栽、幼林抚育问题外,杉木种植管理过程中还应加大成林管理力度。在造林成功的5~6年内,要切实做好水肥管理,每年均要进行追肥,确保杉木获取充足营养成分,进而更快、更茁壮地生长。施肥时推荐采用坑施方式,在相邻两株树中间开挖坑穴,将配制好的复合肥料倒入坑穴中并掩埋妥当,以确保养分被杉木植株充分吸收。注意施肥操作要与灌溉操作结合起来,雨后施肥的效果会更佳,每个坑穴肥料用量控制在300~400 g即可。同时,伴随杉木植株的生长发育,林间郁闭度会明显增大,树高、树冠直径等均会增大,种间斗争会更加突出,此时还应当进行抚育间伐。间伐工作通常在幼林进入郁闭期后的2~3年内进行,按照“去小留大、去密留疏”的方式修剪杉木枝梢,维持适宜的光照水平和通风条件,为杉木营造更加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
2 杉木病虫害防治
2.1 病害防治
2.1.1 炭疽病防治
炭疽病是杉木幼林常见高发病症之一,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季节性流行特征较为明显。病菌菌丝进入杉木组织后,会以潜伏浸染的状态存在,至次年4月开始发病,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最为活跃,此时杉木幼苗树梢抽发,植株整体的适应能力、免疫力较差,发病症状也更为严重。初期大部分幼林树叶由绿转黄,随着病菌的侵染和繁殖,黄叶出现频率明显上升,嫩梢枯死、整株枯死的现象也会更加常见。为防止该种病害,实践中要着重强化抚育管理,通过科学施肥、科学压青提高幼林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对于已经出现黄化现象的幼林,要在晚秋、早春等病害高发期,喷洒50%退菌特、托布津、多菌灵800倍液防治,也可以使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
2.1.2 黄化病防治
黄化病感染对象主要为幼苗、幼树,病症类型共有两种,即黄化型和黄化枯死型,前种类型出现时,杉木嫩针叶、嫩茎等均会退绿变黄,部分叶片出现褐色花斑,最后发展成为紫色、红褐色,植株本身虽然不会死亡,但长势十分缓慢,材积产出量会明显下降。后种类型出现时,杉木幼林会出现明显的发育迟緩现象,新枝抽发时间滞后,随着病程的发展,枯叶会从树冠开始由下至上、由里向外逐渐变黄,多数叶片失去光泽且转变为红褐色枯死。值得注意的是,该种疾病并非传染性病害,而是由土壤贫瘠、肥力不足引发的生理病害,含水率超过35%的杉木患该病风险上升。基于此,管理和防治过程中,要坚持履行适地适树原则,淘汰土壤湿度过大、心土黏重紧实且土层浅薄的地段。
2.1.3 猝倒病防治
杉木猝倒病又被称为立枯病,主要致病病原为丝核菌和多种镰刀菌,多发于杉木种芽期和幼苗期,感染杉木种芽时,种芽未露土便会腐烂死去,降低造林成活率。幼苗刚出土时感染,则会表现为子叶尖端变褐;幼苗出土一段时间后感染,则会表现为苗茎近地面处变色水渍状腐烂缩小;出土2个月后感染,杉木茎基已经木质化,因此危害部位多为苗木根部,根部腐烂且苗木直立枯死。对于猝倒病来说,防治环节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要从栽植、播种、抚育的全过程出发进行防护。前期要科学选择苗圃和种子,可以在苗床内撒施硫酸亚铁,用量控制在15~25 kg/667 m2,也可以使用五氯硝基苯代森锌合剂(1∶1)进行防治,与30~40倍干燥细土混合均匀后撒施,用量控制在2.5~3.5 kg/667 m2。幼苗出土后,可以喷洒0.5∶1∶100的波尔多液[3],每半月喷洒1次进行防治。
2.1.4 赤枯病防治
赤枯病在具体症状上与黄化病有许多相近之处,林间杉木在感染病菌之后,枝叶会失去原先的绿色光泽,转变为红黄相间的颜色,伴随病程的发展还会演变为黑褐色,多数林木的叶片大面积溃烂和脱落,给杉木营林生产带来惨重损失。该病的主要冰原为半知菌亚门顶枯拟多毛孢,在26~30℃环境中生长最为迅速,28℃为最适温,在短短24 h之内,就可以萌发50%的孢子。当林间土壤感染该种病菌时,孢子还可以潜藏在针叶组织中越冬,并通过烧伤组织快速感染健康杉木实现扩散蔓延。造成该种病害的原因是较为明确的,在地下水位过高、氮肥过多的区域尤其容易出现赤枯病。因此实际防治过程中,要优先选择适宜杉木生长的立地条件,5~6月份为赤枯病高发期,要做好灌溉遮阴管理,增强苗木的抵抗能力。若苗木已经感染该种病菌,则以喷洒1%波尔多液,或者是70%百菌清,经过500~600倍稀释后均匀喷洒,起到杀灭病菌、防止传染的作用。
2.1.5 细菌性叶枯病防治
细菌性叶枯病症状较为典型,多见于杉木针叶、嫩梢之上,感染之初叶片及嫩梢上会出现针头状小褐点,伴随淡黄色晕圈,后期病害加剧,这种斑点还会持续扩大成为不规则圆形,中部偶有破裂,流出淡黄色水渍。患病植株多点爆发病斑后,病斑逐渐长大并连接成片,叶片和嫩梢便会逐渐枯死。杉木假单胞杆菌是细菌性叶枯病的主要病原体,可以潜藏在杉木活针叶之中越冬,次年天气转暖后,该种病菌便会从病斑处溢出,在雨水等的带动下成功传播,潜伏期长达5~8 d,至6月达到发病高峰,给杉木种植带来重创。因此管理过程中,要着重强化预防治理,可以在营林时引入枫香、马尾松针、檫木等树种,营造阔叶混交林,完善区域小生态系统,增强其抵抗能力。在高发期5~6月份,还可以喷洒1000单位的盐酸四环素、土霉素等防治,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2.2 虫害防治
2.2.1 白蚁防治
白蚁对于杉木幼林来说危害是巨大的,其中2~5年生新栽杉木尤其容易遭受啃食,再加上白蚁本身的隐蔽性较强,防治难度也相对较大。出现白蚁虫害后,杉木树冠轮枝会明显减少,针叶稀少且黄化,木材芯部会有1~4 cm的蚁道,传播和扩散极快。防治环节可以采用压烟熏杀的方式,根据现场情况判定白蚁巢穴位置,并在标记点位挖开探测沟,通常下挖0.7~1.0 m即可发现主道,此时堵上挡烟板并开气眼进行压烟,冬季12 h即可完全杀死地下潜藏的白蚁。在白蚁活跃区域和时段,还可以开挖40 cm×20 cm×30 cm的小坑,坑内放入捕蚁笼以及松柴、甘蔗等,上覆树叶和稻草泥,约20 d检查,若发现白蚁喷入6 g灭蚁灵粉剂[4],实现杀灭目标。
2.2.2 杉梢小卷蛾防治
杉梢小卷蛾主要危害杉木嫩梢和顶芽,能够以蛹形式潜藏于枯梢之内,待次年3~4月天气转暖后羽化为成虫,成虫带翅膀,能够在多个杉木嫩梢间穿梭,导致杉木出现枯梢症状。其中1~2龄虫尤喜取食嫩叶,
3龄后可蛀入嫩梢。防治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入枫树、杨树等,营造混合阔叶林以降低杉木主梢被害率,也可以用50%杀螟松乳剂200倍液,或者90%敌百虫400倍液,或者是50%马拉松8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
2.2.3 粗鞘双条杉天牛防治
粗鞘双条杉天牛主要危害杉木和柳杉,是南方杉木林中较为常见的病虫之一。粗鞘双条杉天牛进入杉木之后,会啃食其韧皮部、木质部,长此以往树皮剥落程度加剧,养分输送通道不畅,逐渐转为衰弱木,上部很容易枯死,最终导致整个植株死亡。该种害虫可以潜藏在树皮裂缝、木质部形成层交界处,打通扁平而不规则的虫道,进而在树干内部制造空洞,降低杉木木材出产质量和产量。治理时可以在3~4月份放置去皮新鲜柏木堆,引诱成虫产卵并集中杀灭,也可以使用溴甲烷、56%磷化铝片剂进行蒸熏处理,蒸熏24~72 h,确保杀灭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杉木树种具有速生、高产等优势,能够为区域林业创造更多经济利润,实践中务必要给予充分重视,积极探索科学的造林营林技术流程,保证杉木产量的提升。要结合杉木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林地场所和杉木树种,科学开展幼林抚育和成林管理活动,把握好除草、灌溉、施肥关键节点,同时做好炭疽病、黄化病、杉梢小卷蛾等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为杉木造林营林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钟丽伟.杉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求[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5):101-103.
[2] 贾志明.杉木种植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2(3):133-135.
[3] 吴志南,李康富,朱广博.杉木的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初探[J].广东蚕业,2021,55(11):37-38.
[4] 吴永忠.杉木的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1(7):119-120.
作者简介:贺文军(1975—),男,苗族,大专,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杉木种植与管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