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

2024-03-04 06:01苏峰
百年潮 2024年1期
关键词:作品展览青少年科学

苏峰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使中国科技事业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大好时期。一年后,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之际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不仅有力推动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社会风尚的形成,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培养全面发展的科技人才后备军,迈出了意义深远的一步,还发展为延续至今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为我国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为广泛培养科技人才、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发挥着重要示范和导向作用。

展览的缘起,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经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洗礼,特别是中央高层集中出国考察引发的思想冲击,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深刻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认识到世界新技术日新月异背景下,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1978年12月初,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将于1979年10月在北京联合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展览组织委员会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担任名誉主任,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协副主席茅以升任主任。

举行全国性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一方面是为了总结1976年以来科学技术在青少年中的普及情况,更重要的是鼓励广大青少年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从小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怕困难的精神,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代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全面发展的科技人才后备军。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和关怀青少年的课外科技教育活动,各地先后建立少年宫、少年科技站,中小学普遍成立各种科技爱好小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1955年,团中央和中国科普协会等单位,在北京举办全国少年儿童科学技术和工艺作品展览;1962年,国家体委和全国科协举办以青少年作品为主的全国业余无线电技术创作评比展览。当时,周恩来、贺龙、邓颖超等许多中央领导同志分别参观了这两个展览,体现了对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和科技性军事活动的关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种形式的青少年科技活动重新在各地广泛开展起来,广大青少年开始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举办这次科技作品展览,将有力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全国少年儿童科学技术和工艺作品展览会入场券

1978年12月12日,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的信息发布后,引发了全国各省市的积极参与。北京市科协及所属学会积极准备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密切关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地质等学科的爱好者小组或协会,细心发现其中的“尖子”,邀请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加以辅导,帮助他们打好学习基础,发展科学思维和创造力。

为做好评选工作,北京市先期举办全市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会。1979年7月7日,北京市少年宫济济一堂,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会主任林乎加,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德华,全国政协、教育部、国家体委以及市委、市革委会的有关部门负责人,与部分青少年科技作品作者一起,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览。展出的900多件作品,是从全市上万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制作的4000件作品中评选而来。北京六十一中学生制作的时间程序控制器、电子琴,北京三十五中学生制作的频率周期测试仪等作品受到大家的好评。

1979年10月3日上午,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人们一进入序厅,就能看到陈列在这里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邓小平的题词是:“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叶剑英的题词是:“勤奋学习 勇于实践”。宋庆龄的题词是:“广大青少年要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向科学技术进军,为祖国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开幕式由组委会主任茅以升主持。展览组委会名誉主任邓颖超致开幕词,并为展览会剪彩。她饱含深情地说,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和关怀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希望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家长以及整个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青少年的科技活动,为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有理想、有知识、懂理论、会实践、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

开幕式结束后,大家参观展览会,并观看青少年制作的飞机、汽车、电子琴、机器人和各种科学玩具的表演。邓颖超在参观过程中不时询问展品的性能、用途。她对青少年们科技活动的成绩和进步,感到非常高兴。周培源、钱三强、高士其、杨显东、沈其益等老一辈科学家,看完展览后感慨道:举办这种展览很有意义,它使人受到教育和鼓舞,更使人兴奋。他们认为,展品的科学水平和工艺水平与1955年第一次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相比,有了很大的飞跃。制作这些作品,需要掌握很多科技知识,这充分说明我国青少年很有聪明才智,他们前途无量,大有可为。

展览共分序厅、数理化、天地、生物、航模、海模、无线电和科技美术8个部分,不仅展出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选送的青少年科技作品近3000件,还展出了国外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的一些器材、元器件和科学玩具等。

展览大厅里,有逼真的人造卫星模型,探索宇宙奥秘的航天火箭,威武的遥控坦克和导弹战列舰,动听悠扬的电子琴,水面飞行的气垫船,还有精致的动植物标本和古生物化石……表现了青少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展示出他们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对祖国未来的憧憬。

全國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邮票

这里的展品,像声控计数器、灯光弹簧秤、洛仑磁力演示仪、激光通讯演示装置、超小型照相机、显示日月星辰变幻的小天象仪等,都是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完成的。

琳琅满目的展品倾注了无数园丁的心血。广州珠玑路小学的林汉杰老师是其中一位园丁。1970年以来的9年间,他指导学生制作的舰船模型达3000多艘。这次展出的3.5米长万吨级集装箱子母船模型,受到大家普遍赞扬。

展览厅里,有一张并不显眼的“油菜王”照片,却有着不为人熟知的背后故事。“油菜王”由浙江临安县交口小学少年科学院种植。该少年科学院1958年成立后就做出了成绩,1962年周恩来到浙江考察时,叮嘱省委负责同志:“一定要把交口少年科学院这朵花培育得更好。”此后,他们曾搞出100多项成果,全国24个省、市的有关单位,同他们交换过品种。这朵“鲜花”曾因“文化大革命”遭到严重破坏。全国科学大会后,“鲜花”重新开放,培育出24个穗头的高产小麦和这棵高达176厘米的油菜王。

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临近结束时,组委会于12月中旬举行历时三天的青少年科学讨论会。评选小组对各地选送的青少年科学报告和论文进行认真筛选,从中选出56篇。经过再次评选,有40篇获奖,分别是一等奖5篇,二等奖15篇,三等奖20篇。作者来自23个省、区、市,最大的17岁,最小的11岁;其中52名是中学生,3名是小学生,1名是大学生。

12月23日下午,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大会,有关方面负责人和著名科学家、儿童文学作家以及首都中小学生、教师、辅导员、科技人员4000多人参加大会。

获奖的作品共1114件,其中一等奖149件,二等奖279件,三等奖386件。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评选出来的40篇科学报告、论文也同时受奖。这些得奖作品分别获得金质、银质、铜质奖章,奖状和奖金。其余参加展览的科技作品和科学报告、论文都发给纪念证书和纪念章。

大会由展览组委会主任茅以升主持。颁奖的规格很高,党和国家领导人邓颖超、余秋里、王震、方毅、谷牧、薄一波,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等,给获奖代表颁发了奖品。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向获奖青少年们表示祝贺,并希望今后定期举办这样的展览和科学讨论会,把全国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不断推向前进。

颁奖大会前夕,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对展览中许多科学性强、工艺精巧、有实用推广价值的科技作品表示赞赏,并列举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的诸多益处,并总结归纳为:有利于打好基础,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他希望国家尽快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科技馆,不仅陈列科学发展的历史,陈列世界先进的科技内容,同时还让青少年自己动手做实验。这对普及科学技术,培养青少年一代将起到很大作用。最后,他表示,作为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支持和赞助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努力做好传、帮、带。

展览从10月3日开幕到12月23日闭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受到社会上的普遍重视和良好评价,成为中国科协最有影响力的活动之一。“热爱科学”成为同期蓬勃发展的少先队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蔚然成风,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结束后,发掘和培养青少年科学人才成为各地科协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成为评价科协工作成效的一根重要指挥棒,更引发了全社会持续的高度重视和深度参与。

北京市科协把青少年科技活动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与教育部门、共青团联合认真开展。在1980年3月上报给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发言稿中,北京市科协将“积极组织青少年科技活动,为选拔和培养科技后备力量广开才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介绍,其中作为成果展示的,正是获得197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一等奖的“卡氏反射镜及单通道光源电光度计”,由北京青少年天文爱好者小组的程建华等同学制作。该天文小组还在1980年2月的日全食天文观测中取得优良成绩,15岁的曹青拍摄了日全食的全过程,特别是拍下了时间短暂、难度大的“贝利珠”照片。

发言稿还特别强调了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奖励的9篇论文,其中4篇出自地质爱好者小组,《北京常见建筑石材地质考察》论文获得一等奖,金麟岐等同学在论文中对北京常见建筑石材的种类、成因、分布、开采、加工和利用进行论述,并对北京建筑材料的发展远景提出了看法。论文写作期间,地质小组同学们利用寒暑假、周末,在城郊区县跑了40多处,采集标本、实地考察,由不懂到懂,由不爱到爱,开始闯进了地质学的领域,并且迷上了这门科学。

中国科技馆开工典礼

周培源在展覽结束前夕发文呼吁的建设科技馆一事由来已久。早在1958年,经周恩来批准,科学馆的建设被列入国庆“十大建筑”工程之一,后因资金、材料紧缺等原因,科学馆工程停建下马。1983年,茅以升等科学家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加速实施中国科技馆建设的提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7月,国家计委批准了中国科技馆作为国家“七五”计划项目、分两期建设的初步设计,中国科技馆自此从漫长的筹建阶段进入具体实施阶段,1984年11月中国科技馆一期工程破土动工,1988年9月竣工开放。

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之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众多老一辈科学家的重视、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协牵头先后举办了两项全国性大型青少年科技活动,即1982年开始的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和1991年开始的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这两项活动都是两年举办一届,隔年交替在全国各地轮流举行。从1982年起,先后在上海、昆明、兰州、北京、沈阳、成都、南宁、长沙、天津、西宁、香港、呼和浩特、合肥、福州等地举办,有力推动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

为更好发展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同时与国际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接轨,中国科协2000年着手进行改革,整合两项活动,并届数相加,定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届。活动内容包括上述两项活动的全部内容,即发明创造比赛、科学讨论会、科学幻想绘画展览和创新方案设计展示四个部分。

经过不断发展,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成功举办37屆,围绕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参考国际经验,做出了特色,做出了品牌,在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层次最高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每年约有1000万名青少年参加不同层次的活动,经过层层选拔,500多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200名科技辅导员相聚一起进行竞赛、展示和交流活动,并从大赛中选拔出优秀的科学研究项目,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欧盟青少年科学家竞赛等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值得强调的是,2004年5月,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按照邓小平遗愿,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共同设立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邓小平生前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注重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他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的题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正是他对青少年投身科技强国事业的殷殷期盼。邓小平家属捐献了邓小平生前全部稿费100余万元,并设立公益性基金,用于鼓励青少年科技创新。由此诞生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主要奖励在校大、中、小学生,每年奖励100人左右,后发展成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类最高荣誉。2014年该基金已发展到2亿人民币,共举办9届评选表彰活动。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图标

回顾197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它承载着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关怀和期盼,上可以追溯到1955年的全国少年儿童科学技术和工艺作品展览,下又承接着至今仍然产生广泛影响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掘和培养了一代代科技英才,成为我国青少年科创活动的重要里程碑。

(责任编辑 王兵)

猜你喜欢
作品展览青少年科学
青少年发明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2016广西艺术作品展览美术作品选登(三)
2016广西艺术作品展览美术作品选登(二)
2016广西艺术作品展览获奖美术作品选登
2016广西艺术作品展览美术作品选登(一)
科学拔牙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