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列曙
毛泽东
毛泽东是新四军的主要缔造者、新四军发展华中的战略设计师。新四军发展华中战略方针的部署及实现,为新四军选准了战略基点,使新四军发展为“华中人民的长城”、更好地发挥华中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全民族抗戰爆发后,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心腹地区。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前线,因而在国共谈判中开始表现出较多团结合作的愿望。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在此前后,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的问题,国共双方达成共识,但谁任军长,双方意见不一致。
7月下旬,周恩来在上海会见了叶挺,“请叶出面改编南方游击队”。叶挺欣然接受。叶还提议,这支新编的队伍就叫作“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0月12日,新四军成立。此后,毛泽东电召叶挺、项英来延安,介绍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1月3日,叶挺到达延安。交谈中,毛泽东问叶挺是否愿意恢复共产党的党籍,叶表示,“完全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他觉得不参加任何党派更能发挥他的作用。毛泽东还和叶挺在一起商谈了新四军的编制与人事问题。毛泽东提出,将新四军的编制定为二师四旅八团,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周子昆任参谋长,陈毅任第一师师长,张云逸任副师长;张鼎丞任第二师师长,谭震林任副师长。叶挺对这个方案表示赞成,并请共产党多派一些得力干部去加强新四军的工作。毛泽东希望叶挺按照共产党的意图,到蒋介石那里多做些工作,争取早日批准上述方案。叶挺答应一定尽力去做。11月4日,毛泽东亲自陪同叶挺到中央党校、抗大等地观光,并在抗大礼堂主持了欢迎叶挺的干部大会。毛泽东在致欢迎词时说:“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欢迎叶挺军长呢?因为他是大革命的北伐名将;因为他愿意担任我们新四军军长;因为他赞成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所以我们欢迎他。”在热烈的掌声中,叶挺站起来满怀激情地说:“同志们欢迎我实在不敢当,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难,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是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今后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坚决抗战到底。”
遵照中共中央指示,项英于11月7日到达延安。叶挺和项英见了面,并就新四军工作交换了意见。
11月8日,毛泽东发出了新四军军部设在南昌的电报。11月21日,叶挺见蒋介石以后,立即向中共中央报告了会见的情况。12月11日,叶挺就新四军改编事宜给毛泽东发了专电。12月14日,毛泽东、项英致电叶挺,对他的请示作了明确的答复:“新四军原则上可照军何(指何应钦)提议作进一步磋商。”“其他条件如前所商,尤不要军何派人。”不准国民党在新四军内安排干部,是毛泽东始终坚持的。
12月9日至14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撤销中共中央江西分局,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项英为东南分局书记、军分会主席,陈毅为副主席(后改称军分会书记、副书记)。
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大和街26号成立。27日,项英致电毛泽东、张闻天,就新四军编制和主要干部配备提出了意见。28日,毛泽东复电项英,批准了新四军编为四个支队及支队以上干部配备的方案。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由汉口迁驻江西南昌市三眼井高升巷原北洋军阀张勋的公馆内,正式对外办公。后经中共中央提名,国民政府军委会核定,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周子昆任副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四个支队。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也同时成立。
2月至4月,长江以南的红军游击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奉命到达安徽歙县岩寺集中整编,长江以北的红军游击队奉命到达安徽省立煌县(今金寨县)流波改编为第四支队。在竹沟镇设立新四军四支队八团留守处。4月4日,军部从南昌出发,5日进驻皖南歙县岩寺、5月7日移驻太平县麻村,26日移驻南陵县土塘,8月2日移驻泾县云岭。这是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红军游击队下山前总数不超过3000人,下山后整编中扩大为全军10300人,6200余支枪。新四军的创立,凝聚着毛泽东等人的心血。
在新四军集中整训时期,毛泽东指示新四军“以皖南为重心,攻击并准备攻击南京、芜湖、杭州、浙赣路与湖口之敌”;以舒城、桐城、黄梅、广济、商城、固始为中心,攻击并准备攻击占领“三条铁路及沿江之敌”;“以陈毅支队置于皖南”,以高敬亭支队并准备增加一部“置于皖北”。这是毛泽东关于新四军战略部署的最早文献,从“重心”的表述中不难看出毛泽东对皖南战略地位的重视。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复电项英、陈毅,同意14日电的行动原则,力争集中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认为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建立根据地”。5月4日,毛泽东致电项英,要求新四军放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进行抗日斗争。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据此,1938年6月至7月,新四军第一支队进入苏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以苏南为中心的茅山抗日根据地。第二支队进入苏皖边境,分别开辟了江(宁)当(涂)溧(水)边区(亦称“横山地区”)和宣(城)当(涂)芜(湖)边区(亦称“大官坪地区”)两块相连的抗日根据地。第三支队布防皖南前线,进行开辟皖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第四支队挺进皖中和皖东,开辟江北抗日根据地。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全会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毛泽东在会上提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任务。
为了贯彻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939年2月,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同新四军领导人商得“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一致意见。同年1月,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到达河南确山竹沟镇,正式建立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机关。3月,刘少奇返回延安。4月12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会上听取刘少奇关于华中工作的报告。毛泽东指出:六中全会决议发展华中的方针是正确的,现在全国共产党与游击战争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华中。由于中原局是中共为发展华中而成立,所以中原局管辖的陇海铁路以南,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就是发展华中的范围。
4月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发展华中武装力量的指示电,指出发展华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央提议调项英或者陈毅前来江北指挥部主持,增强新四军发展华中的领导力量。2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指出:“目前,我党我军在皖东的中心任务是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并积极向东、向北发展,建立后方”。
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成员合影
中共中央提出的新四军发展华中的方针,需要东南局、中原局来共同完成。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东南分局改为东南局,东南局仍以项英为书记,他对中共中央关于向北、向东发展持有个人意见。1939年4月,项英致电中央及军委并转中原局,认为:军事上向北、向东发展,新四军江北部队应控制津浦、淮南两条铁路,“目前不宜提出创造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口号作号召,否则使同盟者害怕而对我更防范和限制”。
12月初,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到达皖东定远藕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此后至1940年2月,中原局连续召开三次会议,深入讨论发展华中的方向、根据地建设和统一战线问题。确立了“向西防御,向东发展,开辟苏北”的任务。1939年12月19日,刘少奇致电中共中央及项英、彭雪枫,提出整个华中工作部署意见,着重提出:江苏北部是有最大发展希望的地区,因此,这是我们突击方向,应集中最大力量向这方面发展。“以依靠豫东、皖东北雪枫、爱萍地区向苏北发展为最好,并可与山东联系”。新四军在淮阴以北发展,立定脚跟后,即可向南发展,即可配合七、八两团及江南部队向东、北发展。中共中央原则同意刘少奇的意见。22日,项英复电刘少奇并中央,认为刘少奇提出向淮河北岸发展的意见,考虑不全面,提出新四军整体方针“绝不能作左的布置”,“希望中央和军委对四军应有全部计划”,确定新四军行动总体的方针。23日,项英再次致电中央,强调江南的特殊情形和困难,“在将来任何情况下是以独立开展南方局面,以与北方配合,这在政治上、战略上均应如此”。项英强调江南与江北同样重要,因而不赞成从江南、皖南抽调新四军部队到江北。1940年1月4日,刘少奇致电中央书记处并项英,建议“江南抽调一、二个团兵力过江北,并派陈毅或袁国平来江北加强领导”。11日,中央书记处复电同意从江南抽调一两个团过江北发展。14日,项英致电刘少奇并中央,不同意刘少奇关于调江南主力部队向江北发展的意见。面对项英、刘少奇在新四军的战略发展方向上的分歧,毛泽东、洛甫、王稼祥等在1940年1月18日举行中央书记处会议,经过研究决定支持刘少奇的意見。19日,中央书记处给项英及东南局的电报中再次重申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方针,并以彭雪枫部由3个连发展到12个团、李先念部由几百人发展到几千人的事例,说明华中是全国最好的发展区域。1月29日,毛泽东和王稼祥致电项英、叶挺,指出:你们主要出路在江北,虽已失去良机,但仍非力争江北不可。须秘密准备多数渡口,为紧急时用。根据这个要求,新四军江北部队立刻抓紧时机向皖东敌后发展,到3月间就从原来的5000人发展到1.5万人左右,为向苏北发展开辟了道路。
新四军刚取得一点发展,蒋介石立刻命令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桂系将领李品仙,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苏鲁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等部向江北新四军进攻。他于1939年9月和1940年3月,两次下达“南调”的命令,要新四军江北部队一律开到江南的第三战区作战。4月,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又下令新四军迅速“南调”,不得故意延宕,否则以违抗命令、破坏抗战论罪;同时,调集18个团的兵力,形成围歼皖南、威逼苏南新四军之势,并发电报要袁国平去上饶谈判,以逼迫新四军同意“南调”。这是国民党顽固派企图在华中发动新的反共高潮的信号。面对这种严峻局势,毛泽东立即发出“磨擦中心将移至华中”的警告,并且及时作出如下部署:以淮河淮南铁路为界,在此线以西避免武装斗争,在此线以东地区则应坚决控制在我手中。将来八路军到达华中后,则应坚决争取全部苏北在我手中,陈毅部队立即应当向苏北发展。他提醒处在国民党军队三面包围下的皖南新四军军部:顽方有可能利用其优势兵力向新四军军部地区进攻,因此军部及皖南部队应预先有所准备,以免遭袭击,万不得已时可向苏南陈支队靠拢,再向苏北转移。这时,蒋介石已打算将军事进攻的重点从江北移到江南。他们分析江南新四军的情况后认为:叶、项在皖南,如瓮中之鳖,手到擒来;陈、粟在苏南,如海滨之鱼,稍纵即逝。顾祝同在谈判中多次提出要江北新四军全部南调,以便切断新四军和八路军会合的可能,并使他们集中到苏南狭小地区后再加消灭。
对国民党的这种企图,毛泽东已有察觉,他认为,新四军在苏北有力地打击韩德勤部的进攻后,顾祝同一定会对皖南、江南的新四军采取加紧压迫的手段。3月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致项英、刘少奇、张云逸、陈毅电,指出:对于蒋介石令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南开之类的无理命令,应一概置之不理。同时还应不断向顽固派提出新问题要求答复,一步一步向之逼紧,才能争取我之独立地位。在目前阶段内,两党斗争问题即反磨擦问题上的战术,就是攻势防御,而决不可采取单纯防御。4月1日,毛泽东又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起草电报,要求八路军立即抽调4万至5万人的兵力,在三个月内外到达华中,增援新四军,创建新的敌后根据地。遵照毛泽东部署,江北新四军以劝告和争取的态度暂时制止了桂军的东进,同时在军事上击退了苏北方面韩德勤的进攻。毛泽东最担心的是皖南的情况,因为停留在皖南的新四军军部,北面是受到日本军舰严密封锁的长江,东、南、西三面都有国民党的重兵,随时有被突然袭击的可能。4月3日,毛泽东致电项英,询问: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在遭国民党军袭击时是否有冲出包围、避免重大损失的办法,其办法是以向南打游击为有利,还是以向东会合陈毅部为有利,渡江向北是否已绝对不可能,党内干部是否已有应付可能遭到袭击的精神上的充分准备等。4月20日,中共中央致电项英、刘少奇,指出:蒋介石、顾祝同的阴谋是想把新四军江北、江南部队全部陷死在苏南敌后狭小区域,隔断八路军与新四军之联系,以求在适当时机消灭新四军。皖北、皖东、淮南、苏北是我军在全国的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是击败蒋介石把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困在敌后,消灭新四军之阴谋的重要斗争地区。因此,在与顾祝同的谈判中,绝对不能答允四、五支队和叶、张两团南调。叶、张两团及苏北全部均暂归中原局指挥,部队调动应依照中央的电令。至于江南部队如何部署,由项英视情况自行决定。遗憾的是,项英对毛泽东关于“皖北、皖东、淮南、苏北是我军在全国的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的发展认识不到位,寄希望于中原局及八路军南下来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由于他多次没有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引发中央的不满。
1940年5月4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五四指示”,编入《毛泽东选集》时,题目为《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五四指示”的要点如下:一、针对项英的“江南特殊论”,提出在发展问题上“应强调同一性,不应强调特殊性”,应不受国民党的限制,独立自主地放手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二、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实行的反共政策,不应强调统一,应强调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斗争中求发展。三、目前的军事冲突是局部性的,还不是全国性的。因此,“我们的任务,是坚持地猛力地执行中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这三项唯一正确的方针,用以达到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的目的。如果对时局的估计和任务的提出发生过左过右的意见,而不加以说明和克服,那也是绝大的危险”。四、在敌后建立民主的抗日根据地,“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央关于政权问题的决定,你们应该坚决执行”。五、“以上策略指示,经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请东南局和军分会诸同志讨论,传达于全党全军的全体干部,并坚决执行之”。这是实现新四军发展华中战略方针的关键。
5日,毛泽东为中央书记处起草的指示致电项英、陈毅:“新四军一、二、三支队主力的主要发展方向,也不是在溧阳、溧水、郎溪、广德等靠近中央军之地区,而是在苏南、苏北广大敌人后方直至海边之数十个县,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在吴淞口至南京之间,及芜湖以西长江两岸,控制多数渡口,务不使敌人切断渡江交通。“速令叶飞在北岸扩大部队,建立政权,不要顾虑顾祝同韩德勤李明扬之反对”。
6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出《对于新四军政治工作的指示》,着重指出:军队中政治工作,必须“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你们起草的政治工作条例是不妥当的。”
12日上午,东南局收到中共中央“五四指示”,下午即召开东南局、新四军军分会常委联席会议进行讨论。项英对“五四指示”极为不满,于是日复电中共中央,要求辞职。23日中共中央致电东南局:“在项英同志领导下的东南局与军分会,在三年抗日战争中是有成绩的,是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路线的,但在执行这路线时犯了某些个别错误。在你们总结自己工作,并适当指出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时,不应抹杀成绩,不应了解为总路线错误。”“项英同志应该继续担负东南局及军分会书记之责。”
1939年底至1940年初,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华中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的困难。国民党军事当局压迫新四军“南调”不成,转而企图将新四军全部赶到黄河以北。对此,毛泽东于1940年3月16日致电彭德怀指出:蒋介石“企图切断我军与新四军联系。我军将来出路,实在中原,此时不争,将来更困难了。故提议调三四四旅至陇海、淮河之间,协助彭雪枫创立根据地”,并策应刘少奇,“将来再调一部深入苏北,使八路军、新四军打成一片”。2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给朱德、彭德怀等电报,指示“八路军有坚决迅速援助新四军,打破李品仙的反动进攻,创立皖东、淮北、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巩固新四军与八路军联系之紧急任务。”5月,中共中央派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三四四旅和新二旅及教导营共1.2万人南下,同新四军一起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11月,为了统一对华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领导,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陈毅任副总指挥。至此,“我党在华中工作已取得决定的胜利,打开了在苏皖广大敌后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局面”。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基本实现。
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磨擦,毛泽东自1940年1月至12月多次指示新四军军部离开皖南进行转移。指出:“你们主要出路在江北,虽已失去良机,但仍非力争江北不可”,“须秘密准备多数渡口,为紧急时用”。在华中军事磨擦日益尖锐的情况下,“顽方有可能利用其优势兵力向新四军军部地区进攻。因此军部及皖南部队应预先有所准备,以免遭袭击,万不得已时,可向苏南陈支队靠拢,再向苏北转移”。11月3日,毛泽东决定“对皖南方面,决定让步,答应北移”。但是,又于11月21日提出在皖南“可以拖一个月至两个月,但须认真准备北移”。诚如胡乔木所言:在“佳电”发出后和蒋介石“齐电”发出前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一度对形势作出过较为乐观的估计,认为蒋介石大举“剿共”不可能,一切做法是吓我让步,大吹小打。为了加强政治斗争的筹码,曾提出在皖南偏要再拖一两个月,而不立即北移的主张。但在了解到国民党围歼皖南的某些布置后,迅即于12月26日发出了皖南部队立即北移的紧急指示。但是,项英未能认真准备北移,未能迅即率部冲出国民党顽军的包围。而苏南1940年6月在面对国民党顽军重兵包围无法独立应付时,陈毅立即率部移师苏北,后来得到了发展。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面对严重形势,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仍然以抗日的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重建新四军军部,在政治上坚决反击。皖南事变发生后,由于项英牺牲,以其为书记的东南局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中共中央将东南局合并于中原局,并改称华中局。发展华中的范围扩大为华中局領导的华中地区。1941年2月1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刘少奇、陈毅并告彭德怀:“目前华中指导中心应着重三个基本战略地区”。第一个基本战略地区是鄂豫陕边,其办法由彭雪枫、张云逸、李先念三地逐步向西推进,以在一年内达到在鄂西、豫西及陕南建立游击根据地为目的。第二个基本战略地区是江南根据地,又分为苏南、皖南、浙东及闽浙赣边四方面。第三个基本战略地区是苏鲁战区。这是目前华中的基本根据地,主力所在,用力最大。应把苏鲁战区作为华中的基本根据地和“向西、向南发展的策源地”。
从1941年起,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的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受日、伪、顽夹击的困难时期。12月17日,中共中央指出敌后根据地的总方针,“应当仍旧是长期坚持游击战争,准备将来的反攻”。号召全党全军“咬紧牙关,渡过今后两年最困难的斗争”。1943年1月5日,毛泽东批准新四军的分散计划。指出:“整个抗战,尚须准备两年。你们须想各种办法熬过两年,保持我军基本骨干,不怕数量减少,只要骨干存在,即是胜利。”国民党投降危险已不存在,“我们须准备在战后与国民党继续合作时,我们即须准备于战后开至黄河以北。这是总方针”。
至1943年冬,新四军已经开始摆脱严重困难的局面。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新四军坚持和巩固了根据地,加强了根据地建设,部队发展到12.5万人,民兵发展到62万人。1944年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大规模反攻阶段,同盟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华中敌后战场,为配合美军登陆杭州湾计划以及争取战后政局先机,中共中央布置新四军向西、向南方向发展。
向西发展的方向是河南,以完成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使华中、华北、陕甘宁边区连成一片,确立“我党我军颠扑不破的战略地位”。向南发展的方向是苏浙皖。8月21日,毛泽东复电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美军在中国登陆时间,据有些美国人估计已不在很远。因此,请你们认真布置吴淞、宁波、杭州、南京间”的游击战争,“一师及苏中、苏南的党在此工作上应担负很大责任”。9月24日,中央军委在给华中局指示电中明确规定:“新四军(除五师外)在最近的任务是向南(苏浙)向西(豫东、皖北)发展,除现在派出之部队外,将来仍须派遣部队南进、西进,并须有主要负责人同去”。在发展苏浙方面,中央军委同意粟裕率两个团南下,“必要时还应从一、二两师再调一部去。所有苏南及浙江归粟统一指挥,叶飞留苏中主持”。美军有在杭州湾登陆可能,时间可能很快。应十分注意发展宁波、杭州、上海三角区工作,以便配合美军作战。“发展河南是已经确定的方针,但现在只能逐步发展,首先建立巩固阵地,然后向前推进。”11月2日,毛泽东、刘少奇要求新四军在配合美军登陆的同时,准备夺取杭州、上海、苏州、南京等大城市。尽管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美军也没有实施登陆计划,但新四军在十个月的南下发展斗争中,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开辟了苏浙皖边敌后新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抗日根据地。初步完成了中共中央赋予的向南发展的战略任务。
在向西发展方面,新四军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发展河南的指示,与南下的八路军密切配合,相互策应,积极对日伪发动攻势,并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第四师西进,恢复和发展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第五师北上,开辟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据地,一度打通了与华北八路军的联系。
1944年当日军在中国正面战场出现大溃败时,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主力4000余人组成南下支队,以王震为司令員、王首道为政委,向被日军侵占的豫、鄂、湘、粤敌后挺进。南下支队与新四军第五师共同创建了湘鄂赣边抗日根据地。
转战大江南北的新四军部队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12日,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改变夺取大城市的方针,要求江南部队就地向四周发展,夺取广大乡村和许多县城。江北部队力争占领津浦铁路及长江以北、津浦路以东、淮河以北一切城市,“以有力部队配合八路军占领陇海路”。由于抗日的胜利,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新四军军部北移与山东军区合并,在1945年9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949年1月改称第三野战军。新四军在1947年1月23日正式解散,其番号由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撤销。新四军的解散并不意味着其消亡,而是意味着其转变为更强大的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继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而奋斗。
(责任编辑 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