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异质性因素的高校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研究

2024-03-04 03:13谷秀兰黄朝明龙方
高教学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适宜性异质性人才培养

谷秀兰 黄朝明 龙方

基金項目:海南大学校级教学改革课题“基于自主选择专业分流背景下‘生、校、社’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实证研究”(hdjy1973);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项目“《环境经济学》”(1238);海南省“线下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土地资源概论》”(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谷秀兰(1978-),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通信作者:黄朝明(1973-),男,壮族,广西百色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管理。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05

摘  要:高校是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承担着“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的重大历史使命,教学过程及教学模式是践行育才使命的重要环节。该文从异质性因素的角度剖析教学内容异质性、教学主体异质性、教学环境异质性和教学评价体系异质性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中的表现和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四个层面提高高校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适宜性的策略,为提升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校;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异质性;适宜性;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6-0019-06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s. They undertake the major historical mission of "educating talents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mode are important links in practicing the mission of educating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and influence of the heterogeneity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subject,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terogeneous factor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suitability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four levels in order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 heterogeneity; suitability; talent training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视。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理应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为党为国育才”历史使命,科学开展教学活动是履行这一使命的重要环节,而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活动实施效果和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要素。为了提高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教育部实施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也为多元教学模式的实践提供了各项保障,对比分析不同教学模式在不同教学情境下的适宜性,对于高校构建科学可持续的教学模式新框架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一  高校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发展情况

2020年初新冠感染疫情暴发以前,国内高校教学模式主要以线下实体课堂教学为主,在中国知网数据总库中以“线上教学”为关键词搜索高等教育领域的文献,结果显示以2020年为分化节点,之前针对线上教学的文献虽有缓慢增长,但年度文献数量均在两位数徘徊,2019年仅116篇,但是在2020年文献数量陡增到1 320篇,随后2021年为1 907篇,截至2022年10月中旬的数量已经达到1 945篇。进一步梳理发现,2019年及之前的线上教学研究多是与混合式教学相关,这与2019年教育部实施的“双万”工程有关,这个阶段的线上教学研究和实践更多是政策引导、主动参与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2020年后则是突发疫情背景下普遍性、被动性的教学模式变革,前后两个阶段驱动力不同,对于教学活动实施中的各环节具有不同的影响,见表1。

经过近几年的新常态下的高校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实践[1-3],教学实施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变化,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利弊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作为教学活动参与重要主体的一线教师在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实践中从教学模式内涵[4-5]、线上平台运用[6-7]、线上学习效果[8-9]和线上教学质量评价[10-12]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总结,对于开展线上线下不同教学模式具有借鉴价值。但对已有的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对于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针对教学活动中的单个环节,尚缺乏从全过程的角度系统性地剖析不同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活动实施及人才培养成效的影响研究。

表1  不同階段教学模式发展情况对比

从现实情况来看,因突发疫情影响国内多地高校学生无法线下返校,以某大学二级学院为例,秋季学期涉及82门课程,在管理部门供选择的雨课堂、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等不同教学平台所涉及课程数量分别为60、18、3门,另有一门课程选了供选平台外的腾讯会议,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在教学实践中,作为线上教学重要支撑的教学平台方面即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承担不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选择什么样的平台、管理部门如何开展教学监控、教学质量如何评价等都是需要深入探讨并指导教学实施过程。因此,本文开展教学活动中异质性因素对教学模式适宜性的研究,对改善教学效果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  高校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实施中的异质性影响因素分析

异质性是遗传学的概念,目前在不同学科交叉研究中被用来分析事务某些特征上存在的差异及其对研究目标的影响[13-16],可以更全面地分析涉及不同影响因子和因受者的研究结果。教学活动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等不同主体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环境,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对于教学活动的评价反馈,具有事务多特征差异性表现。当前在高校普遍实施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变革的过程中,传统线下教学影响因子叠加线上教学影响变量,教学模式中的异质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此从异质性的角度分析不同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特征差异性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学活动过程,本文结合系统性教学实施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主体、教学评价四个因素分析对教学模式适宜性选择的异质性影响进行关联分析,如图2所示。

(一)  教学内容异质性

根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高校本科共包括13个学科门类、703个专业,不同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明显差异性,以大学数学和外国古代建筑史纲为例,如图3和图4所示。大学数学具有典型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型的特点[17],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定义、性质、定理进行演算和推理,公式的变化形式多样化、参数的多元性等是其在教学内容上的特点。外国古代建筑史纲教学内容涵盖国外建筑学及其发展中的史学知识,同时兼有自然地理、建筑材料等,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的特点。前者需要较多的操作演算推理过程,后者则需要图文融合的表达方式,两门课程在开展线下教学时可以灵活地结合板书、多媒体等方式分步式完成教学内容讲解;线上教学由于远程性、操作手段受限性等因素影响就需要更加细化教学内容并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表现手段来保证知识传递得准确畅通和教学节奏的持续性。

图1  某“双一流”大学二级学院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线上教学平台建设情况

(二)  教学主体异质性

教学活动主体具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构成,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涉及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广义上来说则还包括教学活动管理主体、教学平台技术支撑主体等,不同主体由于其关注点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异质性特征。线下教学模式所涉及的教学主体主要是狭义主体中的教师和学生,以及负责管理的教学部门,而线上教学模式中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线上教学平台的支持主体,不同主体的异质性表现会影响到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选择,如图5所示。

狭义层面上的两个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于教学模式最为敏感。线下教学模式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线下教学手段,板书教学+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教学需要,且对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异质性表现友好,教学效果更容易实现。而线上教学模式相对来说更容易受到主体异质性影响,如年龄的异质性影响。教育部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上年龄段占比为32.74%,该年龄段教师在求学、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接触和熟悉程度要弱于年轻教师,通常表现为平台处理能力不足、教学内容表达方式不适应的问题。教务部门对线下教学模式管理较为熟悉,管理过程可视化、可量化,但对线上教学模式则还没有做好精细化管理应对措施,表现为教学平台管理、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制度构建与现行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

(三)  教学环境异质性

此处的教学环境特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影响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包括教学规模、教学设备、周边环境和主体间亲近性等。线下教学模式通常以实体教室及内外环境条件,包括教室内教学设备、课桌椅的摆放、内部空间状况等。近年来在高校不断完善教学条件的背景下,线下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智慧教室建设、立体多元化的教室空间打造[20]等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充分条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环境,确保不同教学设计的顺利开展。线上教学模式对应的教学环境分两种,一种是“双万”工程推动下的主动性线上教学模式,一种是疫情背景下被动的线上教学模式,两者在实施过程中表现为明显的教学环境差异性。政策主导下开展线上一流课程或线上线下一流课程建设重点是有“建”的过程,会充分考虑课程已有积累、教学团队配备、线上教学适用性、线下环节的必要补充、准备充分度和学生的适应时间等方面的条件,因此可以实现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的建设目标。疫情背景下的线上教学通常是在疫情突发状况下的应急措施,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存在教学硬件条件跟不上、网络信号不通畅、周边环境嘈杂的问题,如发生在学期初则还会出现学生无法获得教材的情况。差异化的教学环境会导致线上教学在“时效”上的失控:学生无法实时管控、教学互动存在时差、教学活动突然断网,突发疫情下的准备不充分性叠加教学实施中的意外状况会极大影响到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了教学实施中环境异质性的影响。

(四)  教学评价体系异质性

教学评价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量化指标[20]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目前国内对于线下教学互动的教学评价较为成熟,因为线下教学活动的可控性,对于前、中、后不同阶段的评价指标均可以做具体量化,且因教学互动实施中其他异质性因素的影响也同样可控,因此可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可回溯性。但是线上教学模式中异质性影响因素较多,消除此类影响的成本较高,操作难度较大,很难进行规模化的实践,从而需要构建适应线上教学模式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海南省教育厅2017年印发的《海南省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共享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及管理办法(试行)》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制定了包括学生满意度评价、学习过程数据评价、专家评价三个方面,见表2。在具体评价实践中,面临着课程建设内容的合理性如何量化、不同规模教学班的学生满意度评价结果的如何平差、学习过程数据的细化跟踪、不同类型课程时的专家评价标准异质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评价结果的认可度。

表2  共享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估方式

(五)  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异质性影响实证分析

1  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更好地对比分析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适宜性,笔者以所承担的两门课程教学任务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两门课程的情况见表3,线上平台均选择了雨课堂+腾讯会议组合模式。

2  不同教学模式实施情况

线下教学模式时,教室中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设计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和语音等,必要时可以通过板书方式细化知识点讲解。教室空间可以满足一定的互动需要,固定式桌椅灵活性欠缺。课程二的实验环节可以实时查看和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掌握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学习进度等。

线上教学模式时,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查看学生签到、课件讲授情况等,上课过程中可以通过雨课堂弹幕、腾讯会议语音和留言互动,并结合随机点名、题目发放等方式开展教学互动活动。当堂课结束时教师可以实时收到课堂反馈记录,包括课堂人数、学生数据、课件数据、课堂弹幕和教学内容等信息,并可记录教学备忘录及设置开放的PPT内容;学生课后可回看教学内容复习,也可以提前查看发布的课件进行预习等。课程二的实验环节线上模式主要通过指导学生远程安装软件、传输实验素材完成,对于操作过程较难进行实时管控,操作难点讲解较难细化。

表3  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选择

3  不同教学模式异质性影响对比

结合不同类型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可以看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四个因子方面存在异质性的影响表现,见表4。线下教学模式作为长期采用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适用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弹性,再加上近年来各高校对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立体性、多元化的线下教学模式日趋成熟和具有灵活性,对于异质性因素的影响也有较好的缓冲和协调,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主要的教学模式。

线上教学模式作为近年来教改政策驱动和突发疫情推动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改政策驱动下的线上教学模式因其在实施过程中充分的前期准备、精细化的过程安排和标准化的后期评估,也培育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的一流线上课程,课程建设整体水平较高,教学实施效果较好。突发疫情背景下被动性采取线上教学模式的课程则不具备上述条件,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环境受到明显的异质性因素影响,教学过程监控难度较高,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教学评价体系还欠缺规范化、标准化,教学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  推动高校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良性发展的策略

突发疫情以来,为了更好地承担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责任,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办学条件、师资构成和学生实际状况开展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探索,旨在保障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总结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构建适宜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体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  凝练标杆课程经验,构建标准化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体系

教育部实施“双万”工程以来,已经培育了大量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虚拟仿真课程等,课程体系涵盖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是开展课程教学的标杆。各高校可以借助教育部课程建设平台资源,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凝练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实施的经验,从建课准备、实施过程、评价体系等不同角度进行标准化建设,并结合已有的实践成果出台不同教学模式适宜性的指导性目录。教师结合课程特点、教学对象、自身积累等选择不同教学模式,并遵循标准化体系完成课程教学过程。

(二)  加强多功能教学平台建设,增强多元化教学模式灵活性

当前各高校在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多是依赖已有的线下教学资源和线上教学平台,优势在于已有平台经验丰富,相关功能较为完善,可以直接使用。不足主要表现在线上教学平台的可靠性方面,集中开展线上教学较易发生网络平台拥堵,导致教师和学生发生无法进入课堂的情况。因此高校应加强多功能教学平台的建设,尤其是处置平台拥堵无法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允许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平台,畅通教师紧急更换教学平台的灵活性和上报渠道,消除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顾虑。通过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良好的教风学风环境,强化高校中诚信“教”与用心“学”的教学关系,这也是课程思政的一种实践方式,真正实现“多平台”成为“千手”教师的有力支撑。

(三)  强化师生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学模式适应能力

新冠感染疫情的暴发和反复打破了以往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的稳定性,被动性地转为线上教学是不同主体需要共同面对的现实,虽然经过近几年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多次调整,但部分师生依然在适应能力方面存在欠缺。高校应注重开展多元教学模式常态化培训,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熟悉和掌握,針对不同异质性表现的教师群体制定订单式的培训内容,让教师敢于、易于接纳、领会,进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主动参与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的积极性。通过多元教学模式的结合,教师既可以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又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同时又可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一举多得。

(四)  明确不同教学模式差异,构建科学的弹性教学评价体系

从教学实践来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区别。相对来说,线上教学模式有较多的可变量,很多变动因子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网络的稳定性会导致课程授课时长与规定时长不一致,平台拥堵会涉及教学平台的临时变更,互动环境不同会影响到互动反馈效果等。高校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教学模式的差异性,并尽可能明确和细化差异,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既可以保证评价标准化的刚性要求,又可以满足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弹性需要,提高教学评价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四  结束语

总之,高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教学过程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模式的选择又关系到教学过程的实施进展,根据影响教学过程的异质性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是高校及教师应该具备的工作实践能力。结合课程差异和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不同教学模式的适宜性策略是应该引起高校管理者、教师广泛思考和积极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策略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34):68-69.

[2] 李本.高等教育在线教学常态化发展刍论[J].高教学刊,2022,8(25):93-96.

[3] 曹海艷,孙跃东,罗尧成,等.高校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推进策略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22,39(2):12-17.

[4] 吴岩.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22,8(5):150-152.

[5] 魏巍,张雪峰.高等教育在线教学模式特征的比较分析及选择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1):107-113.

[6] 张萌,何冰,张昊.蓝墨云班课移动教学平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27):108-109.

[7] 江南,孙晓雷.移动教学平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1,35(3):105-111.

[8] 徐罗兰,范新民.高校学生线上学习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3):74-79.

[9] 李子.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存 在问题和改进策略研究——基于广东高校线上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J].嘉应学院学报,2022,40(1):89-93.

[10] 张丽娟,王云龙,张丽丽.新冠疫情下高校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27-31.

[11] 朱莎莎,王博.疫情防控下高校线上教学的现状与质量监控策略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2,51(7):102-103.

[12] 赖玲玲,何晓峰,陈晓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在线教学服务质量评价[J].高教学刊,2022,8(9):60-64.

[13] 刘孝富,张志苗,刘柏音,等.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22,35(12):2758-2767.

[14] 万欣,苏鹏程,毛鹏.异质性治理主体视角下环境规制的治污路径——基于中介效应的空间差异分析[J].资源与产业,2022,24(5):108-116.

[15] 彭湣皓.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异质性影响研究——兼论地区人力发展的中介效应[J].商业经济研究,2022(19):36-39.

[16] 潘海生,翁幸.我国中等后教育在扶贫中发挥作用了吗——基于教育类型差异与区域异质性分析[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21(00):261-281.

[17] 王芬,刘美春.课程思政在高等数学类课程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8(26):193-196.

[18] 周光明.反函数导数教学中的两点建议[J].高等数学研究,2020,23(5):1-2.

[19] 邢烨炯.对外国古代建筑史教材编写的一点建议[J].中外建筑,2016(6):68-70.

[20] 武家辉.慕课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38-40.

猜你喜欢
适宜性异质性人才培养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论建设用地适宜性与国土资源规划
某院心内科前列地尔注射液病历点评
基于GIS和AHP的避暑地产布局适宜性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柳叶白前资源适宜性空间分布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