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讨以生态国家级农业公园的形式为载体,保留、重组基于林盘生态景观保护为目的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成都市双流区青松村林盘聚落——天府新区凤栖湿地项目为例,提出低影响(DLI)开发原则下多目标联动的分类、分期、分阶、分层滚动的场地建设与产业融合策略,探索在未来城市圈层下形成环境资源优势互补、合理组合的农林生态景观系统的实现措施。
关键词:林盘;湿地生态;农业公园
大小不一的林盘与农田和湿地灌溉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可有效保证城市、乡村生态机能良性循环和有效连接。并且逐渐形成了以在都江堰水利灌溉下的成都平原积淀生长出来独有的、极具代表性的川西田园农耕景观。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和农村耕地的集中整理的过程中,林盘逐步走向衰亡,随之一同消失的还有蜀地民风和传统民居。林盘的原真性与生命力仰赖传统的分散式农田格局为基础的农耕聚落方式,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如何平衡集中与分散的矛盾?如何在小单元农田内维持农民持续增收益?如何在当代人居环境需求背景下维护古老的自然资源遗产?许多问题需综合考量和全面布局。林盘的延续既保护了乡村生态,又提供了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是跨学科、跨部门并行实践、多目标联动的庞大工程。林盘生态景观保护不仅仅是将其存留、圈养,而是探索可自赋能、自生长、自组织的繁衍道路。
1 林盘的分布与格局
林盘是构成复合性农村居住环境的生态群落,作为农林组团斑块与水网、乡间道路黏合,散布于农田基底,形成水随路绕,路随水转,描绘融入自然田园的大地生境,不仅提供耕作之便,也是天然的避难、邻里交往场地。
1.1 林盘群落分布脉络——水网湿地与道路体系
成都平原是由丝网密集的农用灌溉沟渠、堰塘、鱼塘、排水沟构成庞大的半天然湿地系统孕育而成,不仅能够调蓄洪水、净化污染,其林灌植被更是各种野生鸟类的栖居地。水、路网体系不僅联系林盘和场镇构成了连续的生态景观廊道,同时,也是物种的空间运动、能量流动交换的主要渠道。
路网是田原空间网络的基础构成,水网是联系物种的生命脉络,林盘空间即是两者叠合的节点。步行系统或以田、林为界,与毛渠及田间小路相互交错重合,小路变为串连导入宽阔的乡间道路,最后,汇入场镇道路骨架。林盘或依渠而建,或绕水塘而建,其中,干、支、斗渠多沿“十字街”“一纵数横街”[1]的道路骨架分布延伸,由于交通便捷,林盘聚落分布密度较高,且呈虚线状沿路渠串联态势;在农渠交叉及转折的区域,其水源、湿地的资源较丰厚,林盘分布密度也较高,且呈散点分布。
1.2 林盘生态景观格局——边界与内核
单个林盘与周围环境形成宅-林-田的结构,由农田环抱,盘心3~10户宅院组合,半径为50~300 m不等,被竹林篱、树林包裹,稳固而舒缓。
农田是构成林盘的基础,川西平原有微小地形变化的特点,形成天然的小块分割耕地肌理,混合比例均匀,具有良好的异质性(HT)[2]基础。林盘与农田、河、路交叠形成敏感的边界。出于劳作方便,许多林盘会面向农田的一侧开敞,新农户往往选址在原林盘的外围,植被以一种离心的生长方式形成新的边界。
在垂直空间上,林盘外层的一般是冠幅较小的塔形树木,中层则是树龄较高的大冠幅乔木,不同的团簇混合穿插形成丰富的林冠形态。树林的持续交替演化形成新的林盘顶点[3],大规模林盘会形成多顶点景观结构。
宅院建筑是沿盘心散布,每户宅院内合头一般会选择透光较好的林冠间隙处作为晒坝,庭院有附属鸡鸭棚和猪狗舍,庭院内一般孤植小冠幅柚子、枇杷等果树。林盘内部没有明确的路径,地面是经长时踩踏夯实的原始沙土。
农作物加工、人、牲畜及野生动物的使用、参与,成为林盘植被环境与栖息空间各因子相互依托、渗透、叠合,生发空间异质性的生态场所,是天然的自组织循环综合结构。
2 农业公园的发展概况与问题
农业公园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中提出与实践已有近20年,据不完全统计,达到国家级的已建和在建的农业公园已达12余家,以发展休闲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农业综合体”模式为主。成都二圈层地区利用自身农业生产优势特点,把已有的“农家乐”整合到更大范围内进行综合游憩用地整改,但随着公园用地的建设和使用的深化,许多耕地在开发过程中未能良好地运用原有的湿地、农耕生态系统效能,实践过程中改变了农田作为农耕生产的基本性质,林盘依然面临消失。主要现象有以下4个原因:(1)刚性建设模式:各种集中式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型钢砼水利设施,硬质边界的建设,隔断了物质能量交换与联系。(2)林盘标本式展示:把大型林盘作为地方标识物,以“盆栽”的形式保留,切断其与田园生产的机能关系。(3)单一的肌理结构取替小单元耕地:出于便于集约式生产和塑造公园的“大景观”,把农田并成大面积的同质整体。(4)大量非本土及反季节作物的种植:外来物种、反季节的大量种植严重威胁原生物种,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对土壤和灌溉水源的干扰已造成普遍的林盘生态景观破碎化的影响[4]。
3 天府新区凤栖湿地农业公园现状概况
公园以林盘现状保存较为完整,邻接成都二圈层——天府新区科学城南延区域,双流区青松村的凤栖湿地为例。该项目占地面积170 hm2,场地内丘谷带状分布,整体地势东高西低,高程差值约44.9 m;水系面积16.78 hm2、林盘面积85.74 hm2、农田面积76.42 hm2。林盘数量约102个,具有生活功能的约52个。基地内原生植被、动植物资源较为集中,以回龙水库为节点的灌溉湿地系统完整,有带状堰塘、防洪渠与密集的点状鱼塘散布,现状水面积6.78 hm2,主体农田肌理分布结构基本保留。
基地林盘与桉树群混杂形成多个巨型林盘,高密度分布。区别于都江堰附近地区的散布式林盘,地形呈大规模的丘谷起伏,有大量镶嵌于山体的梯田耕地。依托农田生长的林盘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连接成多个直径超过500 m的巨型林盘,若干巨型林盘又以宽阔的带状树群通廊匍匐连接,形成连续,集中的廊道林盘格局。
目前,栖息湿地内稻田耕地只占原农田面积30%,主要是蔬菜瓜果替换种植,荒置农田正在增加;新增的果花卉苗圃基地约占原农用地面积约1/7,空心与老龄林盘对应递增。
4 天府新区凤栖湿地农业公园分层滚动开发模式
为及时保护珍贵的生态遗产,把项目绿地定位为国家级生态农业公园,即等同于国家森林公园或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公园的级别。强调低影响(LID)原则下的分层滚动融合开发,由内及外逐步转化、开发的一套循环推进的产业融合策略模式。
策略提出以多目标联动的分期、分类、分阶、分层滚动的场地产业融合方式,探索形成优势互补、合理组合的城市农林生态旅憩循环系统。根据耕地恢复周期和基地林盘格局的特征,公园发展时间以3年、5年、7年为前、中、后的节点,分5步建立开发模型。大致分为:(1)前期:恢复林盘格局的出现:恢复耕地,对现状林盘进行分类,扶植部分现有耕地转为生态农业田,恢复对应的生产方式与居住格局。(2)中期:开发混合式农业布局结构:在农耕生产基础上整合基地渔、林资源的多产业运营。(3)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在已建的特色农业资源基础上,打造都市观光生态休闲用地,推广绿色生活理念,其间建立了“大园区+小业主”的运营结构,促进农村一、三产业融合。
(4)后期:发展公园农业产、学、研板块:利用旅游利润收益开展围绕有机农业生产的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形成稳固的循环支撑体系:
(5)发展适应未来生活需求的业态,创建公园IP[5],可并行发展公园生态游学和疗养式田园休闲的主题业态,保障林盘、耕地湿地生态价值的有效发挥,持续推进多产业支撑循环融合。
5 凤栖湿地农业公园林盘生态格局的恢复
根据环境资源条件的不同,需要3~5年的“扶植”周期,是农业公园滚动发展的基础。实现有机生态农业生产与原有集约化农业混合并存的策略,最终把两者的耕地比例控制在(3∶7)~(4∶6)。采取农田土壤分布恢复及散点式交替方式逐步转变,把已有的一般农田的20%~30%转变为小单元模数的生态农田。
结合现状林盘分布,在已规划布点的农村新型社区覆盖范围外,把林盘保护点总量控制在能够满足20%~30%的农村人口居住,以便配合有机生态农业的散居方式,从事农业、特色产业和后继的旅游业。在生态农业建立的初始,需申请获得一定启动建设资金,用于建设在林盘居住单元中每户宅院的一套能源闭环式系统和农田智能管理及检测系统设施,以提供能适应现代人居环境和农耕生产的技术支持[6]。
项目需充分运用水库及鱼塘周边用地进行低成本经营,以维持前期经营运转。此外,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扶持有机农业耕种的转换。在整体还耕的过程基础上,根据农户所承担的农田规模和性质,在原有的林盘居住格局框架下重新梳理、分配居住单元。
6 凤栖湿地农业公园林盘分类保护措施
根据基底林盘生态功能及其所处的环境不同把现状林盘大致分为:山林、田林、湿地3大类型,以保护、恢复、扶植、修建4个人工干预层级,采取差异化开发措施,建立林盘生态的景观保护网络构型。根据景观形态结构特点及开发程度的不同,将保护手法分为以下几种:
6.1 保留山地巨型林盘
巨型林盘是基地区域内,典型的、价值最高的类型,其植被、房屋及周边耕地仍被使用并未遭受破坏,加设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遥感器对已有动植物进行检测,保留其景观生态整体原真格局作为其他林盘生态格局恢复的参考。
6.2 保护梯地斑块林盘
林盘位于坡地,植被和耕地保留完好,与梯田连接一侧有开阔的山谷景观。立体的地形具有异质性的条件,需继续保护培育林盘内植被,增设基础设施,整理空置用地以备公园梯田场所的营造。
6.3 恢复廊道型林盘
该类型林盘呈宽阔带状结构,位于略微起伏的农田间,有一定的流动性,林盘有少数农户迁出,部分形态损坏,需模仿恢复原生植被、修整被弃置的房屋,以备新农户迁入和今后小街杂市的使用。
6.4 扶植湿地休闲型林盘
该类型林盘靠近水库、鱼塘、河谷、农渠交叉处,处于蓄水层及其水流网络结构节点之上,具有高生态价值的湿地生境。但由于部分农户的迁出、农渠堰塘和鱼塘被弃置,林盘需要一个时期的孵化,建议以有机生态农业为主导,以保证周边水源质量,为今后生态农业观光与水边休闲活动做准备。
6.5 修建农耕聚居型林盘
林盘位处丘谷下平缓农田地带,农户迁出且近期无居住需求的半空心林盘。周边有农田荒置,林盘形態已遭到一定破坏,需模仿典型林盘格局进行植物修复,并以生态农田补充荒置地,同时对现有建筑进行修复与加建,适度增设瓜果类和家畜养殖等产业,为今后的居民安置与农家体验提供场所。
6.6 改造跳板型林盘
该类型大多位于大片农田荒置中的小林盘,多为空心林盘。在恢复周边农业生产肌理的基础上,对有生态跳板功能的林盘进行保留并改造、增设,小林盘与公园内部游览交通站点结合,形成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的生态节点,吸引新农户的入驻并成为后继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所。
7 结语
以延续林盘生态为契机,通过分阶段扶植、恢复与改造盘活城郊农村多产业互惠支撑体系,需要的是建设时段内的合理节奏,强调低影响(LID)原则下的散点结构的分层滚动,是一个推拉“磨蹭”的过程,也是打开城市与郊区、传统与未来边界,以智慧的方式延续川西田园生态景观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雨露,周波,龚洪,等.与环境共生共融——从空间特质看川西林盘的生态意义[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37(2):235-237.
[2]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9(1):42-52.
[3] 声昶懦.川西林盘植物景观空间特征研究[J].四川建筑,2012,32(4):20-23.
[4] 由畅,周永斌.景观破碎化数量分析方法概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5):146-151.
[5] 袁晶,陈维安.IP赋能下综合公园规划设计方法探究[J].园林,2020(10):43-52.
[6] 李彦.以生态种养循环农业推动农民集中居住研究——基于成都市安龙村的模式改进[J].中国集体经济,2015(10):26-29.
基金项目: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项目“川西林盘生态景观保护与低影响开发模式研究——以天府新区凤栖湿地农业公园为例”(JGYQ2023032)。
作者简介:招阳(1976—),女,硕士,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景观形态学、设计方法与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