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婧
江 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治疗各类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腹泻、便秘、脂肪肝、胆囊炎,消化系统癌前病变和亚健康中医调理等。
3月惊蛰,天气渐暖、春雷声鸣、雨水增多,冬眠的蛰虫、蛰兽被惊醒,万物生机盎然。在此时节,养生也要行动起来。
按照中医五行学说理论,肝与春气相应。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所以惊蛰养生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使肝脏机能保持正常,以适应惊蛰气候的变化,减少疾病发生。
惊蛰过后,气温逐渐升高,气候变暖,人们越来越会感到困乏,这就是俗称的“春困”。只有保证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健康的身心和充沛的精力工作生活。
起居养生宜晚睡早起,但不晚于11点,不早于6点。在睡前半小时摒弃杂念,心情平静,有利于入睡。晨起后舒展四肢,慢步缓行,以顺应春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畅达。散步时可配合摩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有利于疏通气血,升发阳气,促进人体气血流动,提升脏腑功能。
春季應进行适当的运动,可根据个人的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不宜过度,以微微出汗为宜。体质较弱的人群一般认为自己只能散步,实际上打太极拳、八段锦或者练五禽戏也是不错的选择。
肝主情志,春季更应重视精神调养,要时刻保持恬静、愉悦的心情。惊蛰时节,草木纵横,莺飞花绽。此时,宜舒缓衣带、松展形体,适时锻炼身体,克服“春困”,沐浴春光,和谐身心。
惊蛰时节饮食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吃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吃菠菜、白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增强体质,抵御外邪的侵袭。油腻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等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很多,可根据不同人群、饮食习惯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咳嗽、咽痛患者还可食用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症状。
惊蛰后的天气明显变暖,不但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微生物也开始生长繁殖,各种传染病开始流行,又值冬春季节交替,寒暖错杂,疾病多在此季节发生,需注意防病保健。
惊蛰前后,是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季节,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肝炎等。此时,最好饮食有节,注意家庭、个人卫生,勤洗手、多开窗。体弱多病者,特别是免疫力弱的孩子和老年人,最好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如果自我调节机制不能适应气候变化,不能及时调整自身阴阳低于外邪,就容易发生疾病。
骨性关节炎是因风、寒、湿三邪侵入人体骨骼、肌肉、经络,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如果出现“倒春寒”,有关节炎的人群会感觉肢体酸痛更明显,这类人群仍需要进行关节保暖。
“惊蛰春雷惊百虫。”惊蛰过后,万物复苏,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更需要注意保“胃”护“肠”,预防胃肠疾病。最好不要吃过夜的食物,凉了的饭菜应热透再吃,同时家里可常备一些治疗胃肠疾病的药物。
春季景色怡人,如果去郊游踏青,要注意预防花粉过敏,皮肤敏感人群注意戴好防护,事先最好能了解自己对什么过敏,主动避开致敏原。
惊蛰时节养生要以“舒展经络、调和气血”为主。《黄帝内经》云:“经脉者,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人体内外上下,脏腑互相联系,气血调和输养,都要靠经络起传导作用。经络遍布全身,气血也通达全身,营养组织器官,抵御外邪,保卫人体。
【做法】腰为肾之府,先将两手对搓至手心发热,分别放在腰部两侧,手掌贴着皮肤,上下按摩腰部,直到有温热感为止,每次约200下。呼气时,加做提肛运动,吸气时放松。
【功效】温肾暖腰。
【做法】养胃可按揉足三里穴(膝关节外侧向下量4横指)。按揉时小腿略向前伸,使腿与凳子保持约120度,食指和中指放在足三里穴上加压,两指一并用力,按揉足三里穴,按揉1分钟。
【功效】健脾养胃。
【做法】以指梳发时,先将双手对搓至发热,然后十指微微弯屈,均匀分开,用指腹或手指侧面从额前至枕后,从颞部至头顶,用中等力度按摩梳揉头部的各个部位。也可以选用牛角或者桃木材质的梳子梳头,动作尽量缓慢柔和。
【功效】疏通经络。
(编辑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