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洲,王迪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广东 汕尾,516600)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阶段。2018 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历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3 年中央1 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更是提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经济经历了从重点领域(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随着数字经济在经济社会中的逐渐普及,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1],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我国应激发数据要素对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赋能作用,尽快构建数字经济体系以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业优质、乡村宜居、农民富裕,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2]。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自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概念以来,中办、国办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分别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19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 年)》和《2020 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2020 年)、《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2021 年)、《2022 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2022 年)、《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2023年),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系列政策的出台并付诸实施,使我国初步形成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数字乡村工作格局。关于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涵,国内学者已经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本文主要根据秦秋霞等(2021)的内涵界定[3]开展研究,通过梳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探讨其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实施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若干路径,以求抛砖引玉。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主要表现在提高信息传播能力、降低信息组织壁垒、畅通要素流通通道等10 个方面,通过克服乡村发展的痛点,发挥数字经济应用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详见图1[3]。
图1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乡村三产深度融合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标志。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了推进三产融合的政策措施,乡村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并以此促使乡村产业经济融入周边城市的商业循环体系[4]。因此,乡村应借助数字技术,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建立健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全面升级[3]。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兴旺主要表现在:首先,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依靠低廉、便捷的金融信贷体系为农业农村提供信贷支持,方便农业企业取得资金,有效降低农业发展的融资约束;其次,先进的数字技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并惠及千家万户,数字技术推动农业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高效、高产、高质的现代农业[2];再次,数字经济增强产业关联、交叉融合,深度挖掘农业数据并进行智慧分析,精准把握市场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供给结构,合理布局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生产高效[3];最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能提高对农业信息的抓捕能力使信息准确及时,使乡村三次产业的供、产、销等环节衔接协调,促使其产业链升级[5]。
数字经济为农业清洁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从而使数字农业具有高能、低耗、清洁等特征。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有效地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具体表现在:一是数字经济有利于农业清洁生产。较之工业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经济可以克服传统工业经济下的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益,发挥其边际成本低、附加值高、要素周转快等特性,使数字经济比工业经济更具清洁性[2]。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数字技术精细化施放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使数字农业更加精准、清洁,有利于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3]。借助数字普惠金融的引导作用加大对绿色农业、低碳项目的资金支持,从而减轻乡村环境压力[6]。二是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农业高效治污。通过增加农村地区遥感设备收集数据,并通过数字技术及云平台处理数据,可以了解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并有的放矢地解决;通过监控记录农产品种植、培育等过程的信息并通过数据平台处理这些信息,以此督促农民采取措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此同时,将先进的农业防污治污技术与相关的平台数据相结合,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绿色化转型,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生态振兴奠定坚实基础[2]。
首先,农村内部思想文化受农村外部信息的影响和渗透而不断创新,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的生活氛围。互联网的普及使农民有机会借助互联网学习资源学习新文化,学习提升农作物种养技术,也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乡村创造了条件;同时,互联网也为农民培训提供新的模式和渠道,可提升农民自身素质,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民的生活、消费和就业观念[7]。其次,当前迅速发展的农村电商和直播带货使农民开阔视野、认识世界。农民通过电商寻求更多生意伙伴,找到创新创业的正确路径。再次,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结合的产物,引导乡村形成农民守信、企业守责的新风貌[6]。最后,利用数字技术对优秀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传播,实现文化百花齐放。数字技术既能为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又能为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提供辅助手段。例如,就技术手段而言,对乡村民俗、历史文化的数字化改造能够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就辅助手段而言,利用数字技术展示和传播乡村文化的特色,能够提升其传播深度、广度及传播效率[7],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新一代数字技术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精细化,其基本趋势是乡村治理数字化。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使数字技术有机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在乡村建立起现代社会治理制度,弥合乡村数字鸿沟,释放乡村主体效能和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具体包括乡村党建、乡村政务和乡村社会治理等三个方面[8]。另外,数字经济有助于推进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多元主体作为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大大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能。具体表现在:第一,基层政务服务数字化。受政府层级管理体制的影响,传统的乡村政务服务流程繁杂划一,难以满足老百姓的个性化需求,而数字技术普遍运用于乡村政务服务中,其快速处理的特点能大幅度提高乡村行政效率,为村民提供便捷化服务[3]。同时,政府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对舆情作出精准判断,有效提高治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度[9]。第二,村民自治管理数字化。数字技术打破了信息壁垒和体制障碍,有效避免基层政府和群众之间信息不对称,拓宽了村民参与治理的渠道,进而提升乡村治理绩效[3]。例如,互联网带来的新时代思想理念能够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基层自治能力。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共享与学习,建立健全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与农民自治的协同治理[2]。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改善民生,实现乡村生活富裕。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数字技术有效地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其具体途径包括乡村教育信息化、乡村医疗信息化和便民服务数字化等(表1)[3]。
表1 数字技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途径
总之,数字经济通过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实现农民物质生活的富裕,通过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实现精神生活的富足,进而赋能乡村振兴。一方面,数字经济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出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同时,数字技术帮助企业开展跨区域竞争,既可以减少消费者信息检索成本,又提升交易对接效率,帮助农民致富。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带来精神满足感,它使人们避免繁重的劳动而且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乡村劳动者自身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时,数字经济还能促进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可以减少乡村居民争夺资源的矛盾有效解决乡村居民的纠纷,有利于建设和谐乡村[7]。
作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是实施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物质前提。当前,我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使乡村村民真正享受到信息时代带来的发展红利[10]。但是,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还很大,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粗放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要素供给渠道不通畅,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第一,农村地区的信息服务产业(通信、互联网等行业)区域布局不科学、投资规模较小、运营效率较低且经营不理想等,导致数字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第二,乡村网络基础设施覆盖深度不足、数据整合不充分和开发利用不充足等原因,导致它不能满足互联网大范围应用的要求。第三,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硬件配置落后,维护与运营人才匮乏,特别是作为乡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缺乏应用数字技术的手段,使乡村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困难重重[3]。
近阶段,城乡发展差距导致城市集聚了更多的人力资本、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高的科技创新水平,而乡村人才供给严重短缺、教育资源薄弱,尤其缺乏推进乡村振兴的数字化专业人才。其原因在于:首先,由于我国乡村的基础设施投入总体不足,教育、医疗资源等基本公共服务薄弱,很难留住建设乡村的技术人才特别是数字技术人才,甚至当地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大都不愿意回到家乡工作。其次,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建设主体较好地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但目前乡村建设主体大多是当地老弱病残的居民,而从事乡村振兴和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却很缺乏。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数字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国内学者调研发现,大多数农村地区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自身的综合技能还比较低[10]。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才,但目前乡村数字人才队伍(包括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不足,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数字化专业人才、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由于各地缺乏数字人才建设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使得乡村数字人才培养难、引不来、留不住等[3],乡村数字人才严重不足,特别缺乏那些既懂数字技术又懂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复合型人才[11]。
数据只有经过收集、储存、流动、分享、加工等环节处理后才能成为数据资源并最终为社会经济创造价值[12],但目前大多数乡村的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存在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使得数字经济应用范围受限,数据收集乃至数字资源的形成受阻。同时,由于受外部客观条件的限制,乡村产业内部各主体之间的数据储存困难并且难以共享,导致数据资源难以实现其价值[13]。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据信息主要依靠传统采集方式获取,数据来源过于集中,导致数据共享能力差,制约了农村地区治理与服务能力的现代化。另一方面,由于线上线下的数据融合共享体系不健全,乡村各主体间的数据共享受流程长、效率低、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高效共享,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14]。具体表现在缺少数据共享体系和数据共享媒介两方面,这些限制了数据共享能力,从而无法发挥数据应有价值[15]。此外,由于数据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面临巨大困难,基层政府部门难以迅速、有效地获取农业生产经营数据、农村环境污染信息,未能及时掌握农民困难与需求等信息,使基层政府部门在乡村治理的决策方面难以做到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2]。
从资本要素角度分析,目前在乡村振兴中对数字产业(企业)的资金投入主要是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这种资金投入对社会资本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未能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更无法使乡村自身的环境与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导致很多乡村产业无法与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甚至有些乡村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赋能的现代农业(乡村产业)偏少,其科技含量以及附加值偏低。一方面,数据要素与资本要素之间难以协同发挥作用。由于我国乡村各级政府的合规数据难以获取,使我国数据要素市场上出现数据要素无序流动和无法流动的现实,从而造成数字经济的乘数效应难以实现,进而限制了这两种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与城乡产业链难以有效衔接。国内学者研究显示,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衔接是将数字经济赋能于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各个阶段,引导乡村产业深层次变革[16],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当前,在线销售和直播带货等改变了传统销售模式,但尚未形成数字产业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以农产品为主体的电子商务难以与城市产业协同发展,更缺少将数据要素规模化发展的转化机制[17]。此外,乡村数据资源发掘不足,政府对数字和资本平台的监管不够重视且措施不力,难以有效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促进作用。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制定配套的政策并真正落地,打造数字“三农”,共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虽然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在广播电视、电话、宽带的普及率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与城市相比,特别是在偏远贫困地区,电脑和宽带的覆盖面积、网络通信基站的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优化农业信息资源的配置,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水平[18]。
1.升级优化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制约乡村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的很重要原因就是网络基础设施薄弱,造成农业生产过程的用网成本比较高。因此,要不断增加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设更多互联网接收站,为偏远地区提供稳定的互联网接入方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用网成本,实现农村地区网络全覆盖,升级优化硬件设施以弥合落后偏远地区的“接入鸿沟”,为农业生产主体通过互联网获取数据和信息并运用于农业生产提供支持[2]。
2.统筹乡村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乡村建设需要统筹好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在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加快补短板的同时,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链大数据、农业农村基础数据等资源共享开放[3],多渠道吸纳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振兴,从而实现数字基础设施的公共性,提高社会资本的盈利水平。
3.强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治理时效性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大数据能够及时预判乡村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公共数据平台可以避免部门之间抢夺信息,提升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效率[10]。因此,应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乡村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内容等治理要素数字化的进程。
数字经济有效赋能乡村振兴,必须引进和培育农村数字技术人才,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具体可以从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多主体联动以及激发农民创新活力等方面加强农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
1.政府应建立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乡村数字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储备机制
一方面,要把乡村数字人才队伍的建设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利用科技计划资金建设好数字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完善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制度,使数字人才更好地扎根[19]。推行数字人才“引培并重”政策,积极引导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创建数字人才共享平台,推进乡村数字人才的柔性集聚。另一方面,重视本土农业数字人才培育,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功能,密切政府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的联系,做好人才培养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建设数字人才孵化器,以此培育中高端的种养和运营等数字农业人才,切实优化农村数字人才的结构、提升其素质和水平[10]。
2.培育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
发挥政府机构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明确各主体的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创造性,详见表2[20]。出台相关政策落实人才待遇,为数字专业人才创造发展机会,实现“长久留才”和“事业留才”,不断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21]。
表2 数字乡村发展中各主体职能表
3.要多渠道宣传引导,激发农民的创新活力
建设乡村数字人才队伍,应高度重视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素质。可以采用讲解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农村居民广泛开展数字技术技能培训,提升农户数字素养和信息技能[22]。
农业农村基础数据互联互通、整合共享是提高数字经济赋能效率的必要措施。因此,要实现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有效赋能,必须利用数据要素和大数据平台,推动数据的自由、有序流动,从而释放乡村发展活力,推动乡村治理向数字化转型。
1.建立健全乡村数据流动机制,为数据自由流动提供制度保障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数据资源进行分类,推动数据明晰化(明确数据性质、权属)、价值化,为数据交易奠定技术和制度基础[2]。同时,建立市场主体之间以及与政府之间的数据流动机制,推动形成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借鉴城市数字治理比较成熟的经验,因地制宜引进适用乡村特点的数字治理方式,塑造赋能乡村振兴的数字治理体制,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同时,严格制定数据交易规章制度,推动数据交易规范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发展[23]。
2.以数据自由流动为基础提高乡村治理效率
在数字乡村建设中,迅速收集与整合应用数据使乡村治理更具有发展活力。要明晰数据交易权限所属部门,简化数据交易的审批流程,提高数据流转效率,从而确保政府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政府精准施策服务[2]。
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数字乡村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要按照“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发展农村产业,提升数字经济与乡村资本的融合度,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变,通过乡村数据平台实现农业产销的智慧对接[24]。
1.发挥资本要素对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动力源作用
第一,使用数字技术优化下乡资本的市场化进程。我国可以通过调整资金的投入方向和投资力度来实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使用好乡村产业发展的支农资金并提高其使用效益。第二,以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在数字乡村建设中,遵循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规律,促进城市二、三产业中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乡村转移,构建乡村现代数字化产业体系。第三,以“数字+农业”为发展模式推动农业数字化升级。通过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出台促进数字经济融入乡村振兴的政策等方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乡村产业集成发展,利用数字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进而发展高质量的农业体系。利用数字平台与电商平台引领农村产业链,在上中下游分别构建农产品生产与养殖数字化标准、数字化全流程追溯体系,形成现代数字化乡村全产业链体系[25]。
2.利用数字平台,集聚数据资源,建设数字农业体系
积极运用大数据、直播等智慧技术建设数字平台,利用数字平台集聚数据资源,建设好智慧高效的数字农业体系,为乡村产业充分享受数字经济红利服务[4]。具体包括:第一,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有效分散农业经营风险,助力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第二,通过数字平台吸引优质企业、经营主体共同投入乡村建设,增强农业产业集聚优势,打造乡村产业协作生态圈。第三,发挥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并结合数字经济的特征,积极发展乡村众创空间和众筹农业等新业态,持续探索乡村经济的未来发展空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