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主要困境与实现路径

2024-03-02 07:48:36李庆景程
经济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普惠金融

李庆,景程

(1.国家开发银行河北雄安分行,河北 保定 071700;2.中国广电河北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意见指出要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贷款投放,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引导信贷担保业务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金融力量的支持。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但是其作用更多体现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很难满足当下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数字农村建设等庞大的资金需求,导致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慢、农业生产效率低等现实问题,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此外,由于农业资金需求大、风险系数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服务的倾向性不高,导致建设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金融服务质量较低,供需结构不平衡等难题,使得乡村振兴发展受到资金约束。

伴随数字经济的兴起,数字技术与数字普惠金融有机结合,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数字普惠金融凭借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相结合的优势,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大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有效规避农村金融排斥和金融约束等现象,是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现实需要,为缓解乡村振兴庞大的资金需求带来新机遇。因此,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对于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

伴随数字经济的兴起,数字普惠金融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些学者从消费水平、城乡收入、产业融合、经济增长等不同角度丰富了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研究。在消费水平方面,胡宁宁和侯冠宇(2023)基于多期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得出其可以提升家庭消费水平,对于东北地区、东中部地区家庭消费水平影响显著[1]。该学者还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认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支付方式、收入增加等渠道促进农村消费水平,且出现一定地区的异质性[2]。李平和李伯楷(2023)基于实证分析,认为数字普惠金融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显著推动我国居民消费升级[3]。另外,宋科等(2022)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通过“收入结构优化效应”和“信贷配置优化效应”发挥作用[4]。申云和李京蓉(2023)通过空间计量模型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利用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减小产业收入差距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实证表明在促进产业融合中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明显高于使用深度[5]。陈啸等(2023)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激励数字创新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其中使用深度对其促进作用最大[6]。

目前,学界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包括:一是讨论数字普惠金融对实现乡村振兴影响的研究。谢地和苏博(2021)构建了乡村振兴发展指数,证明在乡村地区加大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并且进一步发展传统金融将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建设[7];李季刚和马俊(2021)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以及数字化程度对乡村振兴有显著促进作用[8];陈丹和姚明明(2019)、崔海燕(2017)、何宜庆等(2020)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9-11];孙继国和赵俊美(2019)、宋晓玲(2017)、张贺和白钦先(2018)相继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12-14];谢文武等(2020)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提高农村创业机会,强化其对农村居民创业的对口支持,以达到助力乡村振兴目的[15]。二是对数字普惠金融实现乡村振兴的机制和效果的研究。庞艳宾(2020)指出数字普惠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能够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并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体现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价值[16];马亚明和周璐(2022)基于创新和创业的双重视角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认为优化市场环境和改善农村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知识技能、文化素养有助于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实现乡村振兴的效果[17];周林洁等(2022)从产业发展视角出发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18]。

综上所述,一些学者以不同视角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另外,也有部分学者论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和效果。目前来看,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虽然很多,但在某些方面上仍有待更深入的探讨。一方面是对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即如何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和生活富裕,进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另一方面是如何精准把握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现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路径。本文基于以上两方面,通过分析其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梳理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二、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振兴。传统金融因投资周期长、追求利益最大化、风险因素多等特点无法为农业农村经济建设提供足够支持。而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模式与数字技术结合形成的产物,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难题,创新“三农”金融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精准赋能。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助推经济发展,从而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一)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数字普惠金融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乡村产业拉动效应,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重要驱动力。首先,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其具有交易成本低、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减缓农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排斥问题,降低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于2021 年9 月新增3000 亿元贷款额度,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采取“先贷后借”形式,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吸引资本流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调动小微企业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次,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技术手段将金融服务延伸至乡村地区,提供全方位、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更好地为农村企业提供融资和信用保障,解决融资难题,提高经营效率,为乡村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来看,截至2021 年末,农户信用贷款比例为21.4%,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户信用贷款比例。

当前农业面临着生产、经营、就业等多重风险挑战,我国抵抗和应对农业风险的综合能力较弱,农业保险扩展面和特色农产品保险覆盖率较低,产业风险较大。数字金融的普及发展,有效冲击了外来风险,提高了乡村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增强产业韧性,对于产业健康有序稳定发展具有巨大支撑作用。来自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 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76.02 亿元,同比增长了19.77%。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至所有产粮大县的通知》也提到要进一步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增强农业保险产品吸引力,助力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提升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数字普惠金融发挥其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资源引导作用,支持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

(二)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构建美丽和谐适宜居住的绿色乡村,形成乡村环境改善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应精准贯彻推行绿色金融理念,通过有效配置资金,促进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数字普惠金融为现代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借助绿色金融理念,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新农村,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进而更好实现现代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央行发布的《2021 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持续高速增长,截至2021 年末,绿色贷款余额为15.9 万亿元,其中个人绿色贷款余额为660 亿元,同比增长63.4%。人民银行相继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绿色产业领域,促进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相结合。浙江省、江苏省等省份积极推出相应的绿色金融产品,助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一方面,通过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绿色基金等形式,利用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乡村可获得更多资金用于生态文明建设,拓宽经费筹资渠道;另一方面,绿色金融有助于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引导企业和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农村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资本和技术助力农业绿色转型。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对打造适宜居住的新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乡风文明引导效应。一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提高农民信息识别和获取能力,让村民知道如何使用相关金融工具,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金融意识,加深诚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赋能乡风文明。《2022年移动互联网农村消费振兴研究报告》显示,农村手机网民规模达3.48 亿。线上金融极大改善了传统金融所缺少的方便快捷、服务范围广等特点,由于能够随时随地在互联网办理业务,使用数字金融服务的农村居民占比61.6%。农村居民逐渐开始使用金融服务,随着使用金融服务的农村居民占比加大,在使用过程中居民可以更加清晰了解到相关的金融知识,拓宽农民金融视野,提升金融素质。二是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助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和谐共赢的文明风貌。借助互联网等大数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向农户介绍金融知识,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三是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多样性,促进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多样化,不断推动着教育资源普惠化。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结合,为农村居民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创造了更多条件。例如“互联网+教育”“数字支教”等教育形式,农村居民随时随地可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村民素质,助力农村地区乡风文明建设。

(四)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治理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指出,2021年全国涉农政务服务综合在线办事率达68.2%,超过一半比例,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凭借其独特的优势,逐渐优化乡村治理环境。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的产物,依托其覆盖度广、交易成本低等优势,改善了过去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问题,极大促进农村居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可获取性,从而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第二,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由政府部门作为治理主体逐渐向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联合治理过渡。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供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为乡村治理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的金融行为数据,可以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风险偏好等,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同时,数字普惠金融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帮助政府及时调整乡村治理策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五)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生活富裕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弥补城乡金融发展的差距,促进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产生乡村增收减贫效应。传统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导致农村缺乏金融服务。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实现城乡金融资源的平衡配置,为村民提供更稳定的收入来源和风险保障,有利于减轻贫困和其他不稳定因素对社会的影响,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此外,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与运用,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升,给农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2022 年移动互联网农村消费振兴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数字金融服务渗透率加深,97%的农村居民曾使用过数字金融服务,支付结算和手机银行移动应用成为农村区域内覆盖度最高的数字金融工具。增加广大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农村金融市场的民间资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三、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困境

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更好地与各行业相结合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然而,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并不能做到万无一失,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数字鸿沟明显、居民金融素养有待提高、金融法律体系不完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难题。

(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数字鸿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与信息技术结合成为重要资源,但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致使金融效能大打折扣。一方面,区域之间金融发展水平不一,金融资源分配不合理,并且部分地区受到产业结构布局的影响,存在“数字鸿沟”现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受到制约。由北大数字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可知(表1),发达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普遍优于欠发达地区。东部地区第三产业较为发达,数字技术应用广泛;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受到资源等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相对滞缓,由于财力和技术能力有限,数字技术应用和普及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6 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8.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已经深入农村地区,但是依旧未能实现全覆盖。落后地区由于信息基础建设、教育资源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的不足,缺乏高质量的互联网接入条件,互联网覆盖度和技术设施相对滞后,进一步拉大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距。此外,部分农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了解较少,且应用能力不高,缺乏数字素养和相关培训机会,使得他们难以熟练运用数字设备和互联网,也不了解如何使用数字金融工具,无法享受到数字金融服务。数字鸿沟限制了经济增长,加大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差距,阻碍金融资源的均衡分布,导致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难度增大。

表1 2015—2020年31省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二)农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有待提升

实现乡村振兴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于农村地区,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但在使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时,一些居民缺乏对其内容的了解,数字金融资源使用效率偏低,导致乡村振兴进程放缓。《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中提到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从城乡维度来看,城镇地区平均得分为68.06,农村地区消费者金融素养低于城镇地区3.45 分,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有待提升。首先,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所覆盖的主体大多数为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群体,部分农民对于专业金融知识和金融技能了解较少,甚至有些农村居民出现排斥现象,不愿意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媒介拓宽投资渠道。其次,由于电信诈骗、非法借贷、高利贷诈骗等问题,削弱了农村居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积极性,再加上农村居民本身信用意识相对薄弱,阻碍数字普惠金融为乡村赋能。最后,受到教育程度、资源分配、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不高,未能发挥出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助力的最大价值。

(三)数字普惠金融法律体系不完善

数字普惠金融涉及大量个人信息和资金流动,其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金融法律体系不完善,无法满足数字金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村居民在金融交易和投资中面临各种风险,如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等,缺乏有效的数据安全措施和法律法规保护,容易引发居民对数字金融的不信任。二是农民、农村小微企业等融资困难,普惠金融在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不高,政府又缺少相应的保障体制,乡村居民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权利得不到充分保护。三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水平不高,没有充足的人力、资金等资源,难以有效地构建数字化风险防控体系,容易发生风险,使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受限。

(四)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主要服务于“三农”领域,但目前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性不强、投入力度不足。一方面,市场上精准服务“三农”领域的金融产品较少,没有深度考虑农村地区的适配问题,阻碍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普惠金融的投入力度有待加强,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产品的供给力度不足,产品服务较为单一,现有的数字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农户的需求。此外,因为盈利性和风险性的考量,再加上农村地理位置偏僻,金融机构普遍不太愿意涉足相对贫困地区,然而往往就是这些地区急需借助数字金融媒介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四、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实现乡村振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报告(2022)》提到在数字经济赋能下,数字普惠金融是服务“三农”,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之一。但是目前,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还存在着许多发展困境,为推动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打通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堵点,应通过促进政企多方合作、填补数字鸿沟、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完善金融法律体系、打造多元化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等措施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效能。

(一)促进政企多方合作,填补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解决数字鸿沟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首先,针对城乡之间的差异,应加强对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数字经济效率。政府、企业、社会等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5G 基站、信号塔等,鼓励更多金融机构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居民可以更好地感受数字金融带来的便利。加大对互联网和通信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提升网络覆盖和传输速度,保障乡村居民能够接入稳定的网络服务。同时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推广移动支付工具,对金融工具购买进行补贴予以优惠,普及相应的金融技术并提供帮助,提高乡村居民的金融使用能力。在乡村地区建设数字金融服务点,增加数字终端数量,提供线下服务和支持创造有利于数字金融应用的条件,快速解决农村居民的疑难问题。其次,数字鸿沟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根据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最大限度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加强跨区域合作实现金融资源互补和优势互助,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鼓励优势互补的地区进行产业合作,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提高创新合作能力。此外,统筹规划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和加强跨区域之间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金融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局面,促进资源流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有效缓解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破除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瓶颈,帮助实现数字金融的内在价值。

(二)普及数字金融理念,提高农民数字金融素养

加快普及金融教育,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可以弥补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空白,让更多农村居民享受到金融服务的红利。农户通过数字化金融工具可以方便获取农业信息、进行农业投入品采购、获得农业保险和贷款等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首先,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培训班、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农民普及数字普惠金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优势。重点介绍数字支付、移动银行、电子商务等数字金融工具,强调其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经营的重要性,让农民形成良好的认知。其次,鼓励农民使用数字支付工具,如移动支付、电子钱包等,逐步替代传统现金交易方式。政府、村委会等开展示范活动,提供便利的支付渠道,让村民接受新型数字金融方式,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所带来的便利,培养农民的数字支付习惯。最后,政府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数字金融业务。例如,减免相关手续费、推出扶持措施等,增加农民使用数字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消除抵触心理。也可建立健全纠纷解决机制,保障农民在数字金融交易中的合法权益。在这一过程中,让农村居民了解金融理念,掌握具体流程,提升农村居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接受程度。

(三)优化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强化监管机制

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不同,它与数字技术、互联网等相结合,这就要求农村居民及新型主体需要接受新的事物,将会伴随一定难以控制的潜在风险。在此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各方提供明确的行为规范和权益保障。首先,出台相关数字金融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监管框架。结合数字金融的发展特点,加强监管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确保数字普惠金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大对数字金融安全风险的宣传和防范教育,培养农民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自身防诈骗能力。其次,建立风险排查机制,明确监管部门相应责任,加强对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资质监管,防止一些非法金融机构打着普惠金融的幌子进行金融诈骗,进而从源头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后,成立专门的数字普惠金融申诉投诉平台,保障农村居民在使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能够准确快速了解农民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建议,创造利民的金融环境,从而有效促进乡村振兴。

(四)发展多元化金融产品,加大产品服务创新

政府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时,应考虑数字金融产品迭代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金融产品服务创新。首先,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村实际发展情况开展实地调研,针对不同农户的需求,制定差异化、个性化金融产品,为农民的金融投资活动提供更多选择,达到“普惠”的目的。其次,政府应起到引领作用,出台相应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创新金融产品融资模式,在促进乡村振兴实现过程中不断涌现新产品和新服务,推进“三农”领域发展。再次,激发政府和金融机构创新思维,设计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精准定位“三农”领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数字普惠金融的对象大多是农村居民或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应该立足于农民的角度,发现他们的需求,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服务,推广数字金融产品。最后,优化金融产品服务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持,通过相关政策激励创新人才返乡,培养一批新型金融人才,提升金融产品的迭代创新,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普惠金融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04-26 14:32:46
新疆吉木乃县:县总工会推进普惠服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6
君唯康的金融梦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12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11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