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莉,黄晓芳,姜 茜
(1.玉溪市农业科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2.玉溪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云南 玉溪 653100)
玉溪市通过科学选择改厕模式、垃圾处理模式,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多措并举提升村容村貌,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等方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前还存在厕所改建质量不高、村庄污水垃圾治理设施不配套、清理整治农村临违建筑和危旧房屋工作难度大、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下一步将着力提升改厕质量、稳步推进垃圾和污水高效治理、持续改善村容村貌,为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玉溪市位于云南中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峡谷、高原、盆地交错分布,地形复杂。同时容纳了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三大高原湖泊。由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使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困难重重、错综复杂,对此,玉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民生工作,坚持以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规划编制管理、村容村貌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内容,直面农村空间错乱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问题,全领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严格按照《关于扎实推进玉溪市“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的工作方案》《玉溪市农村改厕技术服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选择科学适宜、建管用并重、科学稳步高质量提升的改厕技术模式,合理规划布局,推动新改户厕入院,引导厕所入室,新建农房同步配套建设卫生厕所及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推动农村厕所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将粪污收集处理设施纳入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实施,暂时无法同步建设的应为后期建设预留空间。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选择改厕技术模式,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即在水源条件较好的非敏感地区,适宜推广水冲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在干旱缺水地区,适宜推进无害化卫生旱厕。2018—2023年12月底,全市农村公厕建设完成1 631座,任务数1 619座,完成率101.04%;农村卫生户厕建设完成19.38万座,任务数19.18万座,完成率100.90%。全市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59.44%。
全面系统排查辖区内村庄的空间信息、周边生态环境敏感程度、治理模式等信息,全面摸清辖区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底数,结合村庄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进一步优化、细化、实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生态化、资源化、可持续为导向,坚持以用促治方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根据村庄所处区位、人口聚集程度、地形地貌、生产生活习惯、排放要求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用简便实用的污水收集处理模式。县城(集镇)周边的农村生活污水统一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处理,实现应纳尽纳。对离城镇较远但居住比较集中或处于环境敏感区的村庄,宜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提倡尾水资源化利用。对位置偏远、规模较小的非环境敏感区村庄,采取生态措施因循就势处理,就地回用。鼓励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就地就近用于庭院、村庄绿化以及农田、果园、菜地、林地等灌溉,有效利用水资源。截至2023年12月底,玉溪市镇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为63.93%,农村生活污水行政村治理率为77.95%,行政村收集处理率为37.16%。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由乡(镇)、村组统一规划。结合自然地理条件、人口聚集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垃圾成分和性质等情况,尽量在源头减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污染防治措施的垃圾处理设施。推行城乡一体化、镇村一体化和就地就近治理3种模式。县城周边的乡(镇)、村庄通过建设垃圾转运站,与县城共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资源。有条件的乡(镇)镇区建设垃圾处理场,边远地区乡(镇)配置垃圾收运车辆,按实际需求建设垃圾转运站,及时就近转运处理生活垃圾;村组实现生活垃圾收集房(桶、箱)全覆盖,因地制宜分类处置、转运。逐步改造、停用露天垃圾池等敞开式垃圾收集设施。截至2023年12月底,玉溪市镇区、村庄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分别为86.89%、66.70%。
1.以清理整治农村临违建筑和危旧房屋为突破口来提升村容村貌。坚持规划引领、源头管控、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等原则,制定了《玉溪市清理整治农村临违建筑和危旧房屋工作指导意见》,开展清理整治农村临违建筑和危旧房屋工作,为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公共空间。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共投入农村临违建筑和危旧房屋整治资金3.03亿元,应拆除农村危房闲房及临违建筑占地面积49.43万m2,已拆除47.32万m2,拆除率达95.73%。
2.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1档达标成果,大力实施以“三清一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3.24万t、村内水塘7 760口、沟渠1.89万km、淤泥2.62万t、残垣断壁5 159处、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5.34万t、开展进村入户宣传教育4.78万场次、发放宣传资料44.59万份、张贴宣传标语2.41万条、发动农民工群众投工投劳79.38万人次,全市已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的行政村655个,已常态化保洁的行政村655个。
1.提升组织保障。在原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机构不变的情况下,市级又成立了清理整治农村临违建筑和危旧房屋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清理整治农村临违建筑和危旧房屋工作,彻底扭转农村空间错乱、空间拥堵和脏乱差问题,助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2.完善机制。以村庄保洁制度构建保洁员日常保洁,以村庄清洁行动开展定期大扫除,消除卫生死角,以门前“三包”网格化管理,实现农户门前包卫生、包秩序和包绿化。将农村公厕管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环境设施管理纳入村规民约,增强环境卫生意识,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共建共治共管共享。建立“红黑榜”制度,以正面激励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式,压实县(市、区)“红黑榜”运行机制。建立公厕管护制度,一是针对一些农村公厕“建而不管、建而不用”等问题,印发《玉溪市农村公厕管护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在年内分4个阶段对农村地区公厕的建设、运维、管理开展农村公厕管护专项提升行动。二是压实压细各县(市、区)公厕管护制度,严格按照农村公厕达到“三净两无一明”(地面净、墙面净、厕位净,无蝇蛆、无溢流,灯明)标准执行公厕保洁,压实公厕要有人负责管理、要有人负责检查工作机制。
存在改厕技术指导员履职不到位、改厕技术不规范、改厕质量不高、改厕后尾水直排外环境、改厕档案错漏。部分县(市、区)村镇干部、群众对农村厕所摸排整改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甚至出现摸排走过场、避重就轻、敷衍了事、“纸面”摸排等现象,制定的整改方案不符合实际,整改效果不理想,排查整改不彻底。农村“厕所革命”奖补资金兑付不到位,严重影响群众的改厕积极性,获得感、幸福感受损。
农村“厕所革命”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力度不够,收集设施不健全,部分存在改厕污水直排河道、化粪池粪污满溢到处流淌、村庄畜禽养殖污水和生活污水混流一处,资源化利用率不高。有23个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均为简易填埋,需要提档升级,在建期间,存在垃圾乱堆乱放的情况,严重影响人居环境。
充分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不到位,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示范带动引领不突出,资金筹措保障压力大,拆后建管谋划不到位,有的村庄边改进边规划、边建设边规划,农村内耗加剧,农民负担加重,同时对于深度挖掘村庄的历史文化、产业元素和自然资源等都造成了影响,没有真正意识到乡村规划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部分村组存在“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农村临违建筑清理拆除不到位、工作日报表数据不严不实等问题。
全市已将村庄保洁、门前三包、垃圾收费、公厕管护等制度融入“自治章程和两约”,但是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执行力不高、约束力不强,村民缺乏主人翁意识,存在“突击式打扫”“干部干群众看”、村庄清洁行动不彻底等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管护资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农村公厕不同程度存在“重建轻管”现象,甚至建而不管,未形成常态化管护机制。
参照农村厕所改造、管护国家标准和《云南省农村厕所改造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加强农村改厕产品质量监管,严把质量关,着力提升改厕质量。强化施工质量监管,全面落实农村改厕技术指导员制度,实现厕所改造新建技术指导全覆盖。严格执行验收制度,及时对改建完工厕所进行验收,按程序足额兑付财政奖补资金,同时督促县(市、区)尽快兑付农村厕所奖补资金,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厕所革命”带来的好处,提高农民群众的满意度。因地制宜推广厕所粪污分散、集中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及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等模式,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化处理,逐步推进厕所粪污就地就农消纳、资源化利用,高质高效完成改厕任务。
优先治理“三湖”(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重点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周边、黑臭水体集中区域、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旅游风景区等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开展坝区、山区、半山区、干旱缺水等典型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遵循资源化利用优先、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的原则,因地制宜采用简便实用的污水收集处理模式,城市(城镇)周边的农村生活污水统一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处理,实现应纳尽纳;对人口规模较大、居住集中、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推行集中处理方式,优先接入城镇污水管网;对规模较小、地处偏远的村庄,采取生态措施因循就势处理。引导推广建设化粪池、沉淀池、氧化塘等设施处理后尾水还田还林资源化利用。
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配备垃圾收运处理设施设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从简单易行的“可腐烂不可腐烂”或“干湿两分法”入手,有条件的按照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四分法”进行分类,实现垃圾处理源头减量,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厨余、果皮、菜叶、树叶等垃圾就地进入田间沤肥利用或生产有机肥,积极创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1.接续清理整治农村临违建筑和危旧房屋工作。在2023年基本消除破败危房和残垣断壁的基础上,加强村庄道路建设,推进硬化路向进村入户延伸。开展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维护梳理工作。合理布局村庄应急避难场所和防汛、消防等救灾设备设施,畅通安全通道,完善公共照明设施,逐步推进土地盘活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持续实施“绿美乡村三年行动”方案。以强化乡村自然生态保护、提升乡村绿化美化质效、加快乡村生态产业发展为重点。突出保护乡村山体田园、河湖湿地、原生植被、古树名木、传统古建等,村内村旁、房前屋后应绿尽绿、应美尽美。以村旁、水旁、路旁、宅旁为重点,充分利用边角地、空闲地、闲置宅基地、拆违地等空间,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因地制宜打造“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
3.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以“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新平县为样板,全面开展以“三清一改”(农村生活垃圾、村内塘沟、畜禽养殖粪污清理,改变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实现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由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由“清脏”向“治乱”拓展。清理整治农村户外广告、标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
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将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有效嵌入、融入乡村现代化综合治理体系。完善村庄保洁制度,将门前“三包”、垃圾收费等村庄保洁机制纳入村规民约。加强农村公厕日常管理,落实村组公厕管理主体责任。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开展常态化问题排查整改。探索村办农业服务公司开展村庄保洁管理服务模式。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积分兑换等活动。强化宣传教育引导,提高农民群众维护村庄环境的主人翁意识。总结宣传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经验做法和典型范例。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益宣传。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曝光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动问题整改。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增强社会公众认知,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