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把工作、热爱和理想几个词放在一起讨论时,总是把工作比作地上的六便士,把理想与热爱比作天边那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大多数人都在等着攒够了六便士再去寻找月亮,而九江职业大学教师陈娟则向我们证明:当工作成为热情和天赋驱使下的自我实现,那么工作、热爱和理想可以是同一样东西。
[39岁,坚定理想30年]
从9岁开始,陈娟就决定长大后当一名教师。
9岁时,大多数人可能还在天真无邪地享受童年,把自己的梦想拟定为从课本里看到的一位位英雄、伟人的职业。但是陈娟不一样,每当有人问她的理想是什么时,她的回答都很坚定:“我要当老师。”一副机灵又乖巧的模样。
陈娟的父亲是一名教师,在乡村一所小学教数学。当时,乡村学校比较缺教师,她的父亲要教多门学科,除了教主科数学,还要教音乐、历史等副科,经常在课后辅导学生做功课,总是以一种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当时我也是父亲的学生,但是他从来没有因为我是他的女儿而多关照自己。”在陈娟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位善良、忠厚又有耐心的教师。对任何问题、道理,他都会从头到尾给学生解释得非常清楚。每天课间,看着任劳任怨给学生辅导功课的父亲,陈娟总会走上前去,她经常看到同学在父亲慢条斯理、仔细地讲解后变得豁然开朗。陈娟对父亲的崇拜之情渐渐产生,从那时起,她便以父亲为傲,以教师这一职业为自己的志向。
后来,很多毕业的学生经常来家里看望陈娟的父亲,师生关系也延伸为朋友关系,有的甚至胜似亲人。
读完小学后,陈娟便离开了父亲所在的学校。在后期的求学生涯中,她遇到的老师都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志向。高中时,她遇到的老师像她的父亲一样,把课间都献给了学生。攻读硕士学位时,她的导师亦是一位把学生当成家人的老师:一年三节,导师都会邀请学生去家里吃饭,对学生的学习、就业都十分关心,对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毕业后,他们也一直保持联系。这些经历对陈娟影响也很大,她现在做的一些事情,正是当年她的老师对她做的。
“因为一直有人给我打伞,所以等我有伞了,也想要给别人打。我从来没有改变过我的梦想。”从小到大,陈娟看着身边的同学五花八门的职业理想,又在不同时期变换着职业理想,而她的职业理想始终没有变过。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陈娟正式成为一名职校教师,至今已在九江职业大学任教14年。
[专业书籍是她的提神良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通过咖啡、茶来提神醒脑,很少听说有人通过书来提神,尤其是工科类的专业书籍。而陈娟就是一个看专业书籍越看越有精神、越看越兴奋的人。记者采访一身装扮优雅、语调轻柔的陈娟时,能感觉到,她对工科的热爱是早就刻在骨子里的。
小时候的陈娟就像个假小子,留一头短发,热衷于保护班上的女孩子。一次,班上有个男生欺负了一名女生,陈娟看到后,二话不说,从班级角落里拿了一把扫帚,冲到男生面前示威。班上的女生都把陈娟当成一名勇敢的卫士。跟男生在一起,她也能跟他们称兄道弟。直到上大学,陈娟才开始留起了长发,学会穿裙子。高中时期,她数学学得比较好,于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她填报了理科专业,也就是现在从教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进入九江职业大学智能制造学院担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后,陈娟便与专业死磕起来。课余时间她基本都用来看专业书籍和文献了,经常读到深夜也不觉得累,反而越读越有劲、越清醒。她喜欢买书,特别是专业书。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和沉淀,陈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越来越扎实。
2017年,陈娟发现在上海等一线城市,慕课开始流行。相对于传统课堂要完成众多的教学内容、实现多个教学目标而言,慕课的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更加精简,目标相对单一,一个视频几分钟,学生可以隨时随地进行学习。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这门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陈娟认为仅靠课堂上那几节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她决定自己制作慕课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但是制作慕课涉及拍摄、录音和剪辑等,她一项也不会。不过这难不倒她,她跑去信息学院请教专业人员,一项技能接着一项技能地学。最后,陈娟花了半年时间,针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这门课程的重难点制作了一套慕课,共50余个小视频。她将这套慕课上传至学校的学习平台上,并针对每个视频配备了探究任务,学生的参与度高,反响热烈。次年,她带头申报的“‘互联网+背景下‘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的慕课应用研究”成为省级重点教改课题并立项。
同年,陈娟还萌生了带学生参加比赛的想法,计划带学生参加当年的江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两个赛项。由于学校之前并没有组织学生参加过该赛项,训练需要用的相关设备都没有。学校现有的设备与比赛的设备不一样,价格便宜的新设备都要7万多元,贵的要八九十万。当时学校经费比较紧张,再加上陈娟首次带学生比赛,还没有做出成绩,不好意思向学校申请。但这也难不倒她,没有设备,那就自己动手改造!于是她向学校申请了5000元的经费,打算将现有的机器改造成与比赛设备功能大致相同的设备。那个暑假,陈娟召集了5名学生,同时拉来了学机械专业的丈夫一起改造机器。一般来说,在没有专业比赛设备的情况下,学生是不愿意参加比赛的,但是那几个学生愿意与陈娟一起“白手起家”,因为他们信任陈娟老师。当他们改造好机器后,拿到竞赛文件,却发现题目和教学内容完全不一样,比教学内容难多了。于是陈娟带着学生攻克一个个专业知识点,并到改造的设备上进行调试。有时候一个问题要花好几天才能解决,虽然过程辛苦,但他们都很享受一个个问题被攻克的成就感,每个问题被解决的那一刻,他们都会高兴得跳起来。
就这样,整个暑假,陈娟都待在实训室。开学后,只要是周末、晚上等不上课的时间,她都待在实训室。令人欣喜的是,那一年,他们拿奖了,获得了一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看到这个成绩后,学校被他们的毅力打动: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能够执着地做一件事,并取得成绩。次年,学校开始配备专业的设备。随着陈娟带赛经验越来越足,比赛成绩也越来越好。
[在学生身边,学生在身边]
2015年,陈娟买下了学校对面的一套商品房,小区门与校门相对,中间只隔一条马路。她想离学校近一点儿,想离实训室近一点儿,更想离学生近一点儿。
每年暑假,陈娟都会向学校提出申请,希望能带学生留在学校训练备赛。学生整个暑假都留在学校,陈娟白天带学生一起训练,晚上就跟团队里的老师轮流值班,守护学生安全。陈娟业余喜欢制作烘焙点心,经常在家里做好点心后,让自己的两个小孩一起帮忙运送,只要过个马路,就能给学生送上热乎的小点心。“虽然暑假我只能休息10天左右,但暑假是我每年最期待过的一段时间。我们十几个人一起在实训室里吃饭、分享美食,非常融洽、和谐。”除了陈娟,学生也很享受这段时光。
2022年3月份,两个其他班级的学生慕名找到陈娟,说:“老师,我想加入您的团队,跟着您打比赛。”在询问了一番后,陈娟才知道这两个学生来自智能制造学院,一个叫钟志杰,一个叫肖志鹏。这两个学生积极性高,加入实训队后,每天都很早去取钥匙开实训室的门。在陈娟的带领下,他们共同拿下2022年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工业4.0项目决赛国际金奖。
在实训室里,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像钟志杰、肖志鹏一样,一开始就十分积极。有一年,陈娟带了一个叫小雷的学生,小雷人很聪明,但很懒。每天早上,陈娟都要督促他进实训室训练。慢慢地,看着老师每天早上来得比自己早,晚上走得比自己晚,经常买水果来实训室给大家吃,叫人买好饭菜备在实训室……小雷变得越来越勤快,学习也很主动。如今,小雷在上海一家公司担任项目经理,跟陈娟依旧保持着联系。
除了是一名比赛教练,陈娟还是一名班主任。她带的班级俨然是一个小家。有学生在外闯祸了,她总是第一时间买好慰问品,放下姿态,向对方赔礼道歉;有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自理能力差,她就拿出丈夫的新衣服,送给学生;每个学期,她都会带着班上学生参加农家乐活动,一起洗菜、做饭……更有学生与她处成了姐妹关系。
2017级的吴亚妮当时是陈娟班上的团支书,来自农村,刚来学校时人很内向,在陈娟的鼓励下,她竞选上了班级的团支书。在学习和班级管理工作上,陈娟对她悉心指导。慢慢地,吴亚妮不仅学习成绩优秀,班级工作做得很好,也越来越自信了。2019年,陈娟鼓励吴亚妮参选“励志之星”。但参加这个活动需要制作介绍视频,吴亚妮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当时陈娟的时间几乎被教学、课题研究、带比赛占满了,但她还是努力挤出時间帮助吴亚妮精心准备参评材料,指导吴亚妮拍摄视频。那个周末,陈娟花了11个小时帮助吴亚妮把视频剪辑完成,并给视频配音。慢慢地,吴亚妮直接喊陈娟“姐姐”,陈娟喊她“小妮子”,她们经常一起逛街、吃自助餐。一次,吴亚妮弟弟来看她,就在陈娟家里住了10天,陈娟也把吴亚妮接到了家里,让姐弟俩多拥有一些团聚的时光。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认真的话,学生会看在眼里,也会被感染。”无论有多忙,陈娟对学生的事情都是以一种极为认真和诚挚的态度对待。除了对自己带比赛的学生、带班的学生,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陈娟也想着多关照一点儿。她成立了专业学习兴趣小组,只要是学院里愿意学的学生,都可以加入这个小组,她会在课程计划实施前,利用晚上或其他课余时间带领学生提前学习“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并开放实训室,供学生实操。兴趣小组的管理和运营均由学生负责,一届带一届,小组一直保持在50余人。
其实,陈娟的生活十分单一,日常活动范围不过以一条马路为界的家和学校。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她都待在学校,陪自己孩子的时间也很少。所以她经常将两个小孩带到实训室,让他们在实训室做作业,两个小孩经常饶有兴趣地看着学员训练、操作。一次,12岁的大儿子在实训室问她:“妈妈,你什么时候教我学传感器呀?”这一幕,好似让时间回到了30年前:陈娟受父亲对工作的热爱、认真的态度感染,坚定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如今,陈娟将同样的精神传给了自己的孩子,或许,一颗种子正在少年的心里发芽。▲
(摄影:胡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