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两晋南朝墓分期研究

2024-03-01 18:08马啟亮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期

摘 要:根据对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结合墓葬纪年及相邻地区同时期墓葬研究成果,将广西地区两晋南朝墓分为西晋、东晋、南朝早中期、南朝晚期四期,并归纳墓形与随葬器物的总体特征及演变特点,指出桂东北、西江地区、合浦三地存在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广西地区;两晋;南朝;墓葬分期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24

廣西地区迄今已发表的两晋南朝时期墓葬材料,主要分布于桂林、阳朔、灵川、兴安、全州、永福、融安、恭城、平乐、钟山、贺州、昭平、梧州、藤县、苍梧、贵港、合浦等市县,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既有一般两晋南朝墓的特征,又明显带有岭南乃至广西地方特点。学界迄今暂未有对广西两晋南朝墓进行系统的类型学及分期研究。本文不揣谫陋,试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及论述。

1 墓葬类型学分析

1.1 墓葬形制分析

根据墓葬材质、平面形状及墓内结构等特征,将墓葬分为三类八型(图1)。

1.1.1 第一类:砖室墓

A型:平面呈“中”字形,由甬道、前室、后室构成,前室宽度明显大于后室。根据有无带侧室,分为Aa、Ab两个亚型。Aa型,不带侧室,墓长约7米,规模较大。甬道及前室比例变大、后室变小,墓底由不分级到前后分级,可分两式:Ⅰ式,墓例梧州富民坊墓①;Ⅱ式,墓例融安安宁M4②。Ab型,带侧室,墓长约5米,墓例贵港梁君垌M11③。

B型:平面呈“凸”字形,由甬道及棺室构成,墓长一般4~6米,规模中等。根据棺室形状以及砖柱分室情况,分为Ba、Bb、Bc三个亚型。Ba型,棺室前后宽度不一,略呈梯形,墓内无砖柱。甬道变短,可分两式:Ⅰ式,墓例钟山西门岭墓④;Ⅱ式,墓例阳朔龙盘岭M25⑤。Bb型,棺室呈长方形,墓内无砖柱。墓底由不分级到前中后分级,并形成后室,可分两式:Ⅰ式,墓例兴安罗家山M1⑥、兴安阳西岭M2⑦、恭城大湾地M2⑧;Ⅱ式,墓例融安安宁M2⑨。Bc型,墓内以砖柱将棺室略分为前后室。墓底由不分级到前中后分级,规模显著增大(墓长可达10米),可分两式:Ⅰ式,墓例合浦罗屋村M5a⑩、恭城大湾地M3k;Ⅱ式,墓例贵港梁君垌M3l。

C型:平面呈长方形。根据墓葬规模、墓顶类型、墓内分室等情况,分为Ca、Cb、Cc三个亚型。Ca型,券顶,不分室,墓长一般3~4米,规模较小,墓例合浦电厂M4m。Cb型,叠涩顶或小平顶,墓形窄长,墓长一般约2米,规模甚小,墓例贺州凤凰岭M16n。Cc型,券顶,墓内以砖柱及承券分成甬道、前室、过道、后室等部分,墓长近8米,规模较大,墓例藤县跑马坪M1o。

D型:平面呈“甲”字形,由前室及后室构成,前室宽短。根据墓葬规模及墓顶类型,分为Da、Db两个亚型。Da型,券顶,墓长约5米,墓例合浦罗屋村M9p。Db型,叠涩顶,后室窄长,墓长约2~4米,墓例贺州凤凰岭M8q。

1.1.2 第二类:土坑墓

A型:平面呈长方形,墓长3~5米,墓例阳朔龙盘岭M13r、融安安宁M5s。

B型:平面呈“凸”字形,带甬道(短墓道),墓长5~7米,规模较大,墓例贺州芒栋岭M2t。

1.1.3 第三类:石室墓

A型:平面近正方形,墓长3~5米,墓例贺州凤凰岭M1u。

B型:平面呈“凸”字形,带甬道(短墓道),墓长4~5米,墓例昭平篁竹M11v、平乐银山岭M140w。

1.2 随葬器物分析

随葬器物以青瓷器为主,常见器型有带系罐、碗(盏)、钵(盂)、盘(碟)、鸡首壶、唾壶、盘口壶、砚,部分早期墓葬常见陶敞口罐与陶釜。少量带系罐为陶或釉陶,应系青瓷带系罐的早期形制,演变规律较明显,故归入青瓷器同类器型中一并分析(图2)。器名前如无特别指明质地,皆为瓷器。

带系罐,大部分带四系,也有双系及六系,根据罐身形态,分为A、B、C、D、E、F、G七型。

A型,圆腹罐,器身变高,下腹逐渐内收,可分三式:Ⅰ式,器例贺州凤凰岭M8∶1x;Ⅱ式,器例平乐银山岭M140∶8y;Ⅲ式,器例藤县跑马坪M1的“四耳罐”z。

B型,溜肩罐,下腹逐渐内收,可分两式:Ⅰ式,器例贵港梁君垌M11∶扰8;Ⅱ式,器例桂林横塘农场M1的“四耳罐”、藤县跑马坪M2的“四耳罐”。

C型,桶形罐,腹部渐鼓,下腹内收,由陶质变为瓷质,可分两式:Ⅰ式,器例钟山张屋村M2∶1、贺州凤凰岭M17b∶1;Ⅱ式,器例恭城大湾地M2∶24。

D型,卵形罐,最大腹径下移,器身变矮,可分两式:Ⅰ式,器例兴安罗家山M1∶1;Ⅱ式,器例阳朔龙盘岭M25∶16。

E型,扁腹罐,据器身高矮及陶质比例,分为Ea、Eb两个亚型。Ea型,矮身,四系,瓷质。腹部渐扁,可分两式:Ⅰ式,器例梧州北山M1∶7;Ⅱ式,器例阳朔龙盘岭M25∶19。Eb型,高身,由陶质变为瓷质,由双系变为四系,可分两式:Ⅰ式,器例昭平篁竹M11∶8;Ⅱ式,器例兴安阳西岭M2∶11。

F型,大口罐,由双复系变成了四系,下腹渐内收,可分为两式:Ⅰ式,器例梧州北山M1∶2、合浦罗屋村M5a∶20;Ⅱ式,器例恭城长茶地M1∶3。

G型,双唇罐,敞口双唇,鼓腹。器身变高瘦,由四系变为六系,可分两式:Ⅰ式,器例阳朔龙盘岭M25∶6、阳朔龙盘岭M13∶11;Ⅱ式,器例恭城大湾地M1∶7。

碗(盏),敞口略直、浅腹。根据底部或足部形态,分为A、B、C、D四型。

A型,平底,腹部渐深,口沿凹槽消失,可分两式:Ⅰ式,器例贺州凤凰岭M6∶9、贺州凤凰岭M17b∶1;Ⅱ式,器例桂林横塘农场M1的“平底碗”。

B型,饼足,腹部渐深,碗口变窄小,口沿凹槽消失,饼足变高窄,可分两式:Ⅰ式,器例钟山红花永嘉六年墓、贺州凤凰岭M16a∶1;Ⅱ式,器例贺州凤凰岭M40∶2、恭城长茶地M3∶19。

C型,假饼足,器例钟山张屋村M2∶12。

D型,高圈足,腹部变浅、圈足变高,可分两式:Ⅰ式,器例贺县芒栋岭M2∶29;Ⅱ式,器例永福寿城墓的“高足盘”。

钵(盂),敛口,深腹。根据底部形态,分为A、B两型。

A型,圈足,肩部带弦纹。器例昭平篁竹M11∶1、阳朔龙盘岭M25∶3。

B型,平底。腹部变深、底部变小,可分三式:Ⅰ式,器例钟山张屋村M2∶51;Ⅱ式,器例贺州凤凰岭M4∶1、阳朔龙盘岭M23∶1;Ⅲ式,器例恭城长茶地M1∶47。

盘(碟),敞口浅腹。根据底部形态,分为A、B、C三型。

A型,平底。据底部大小分Aa、Ab两个亚型。Aa型,大平底,斜直腹。器例梧州北山M2的“洗”、桂林横塘农场M1的“盘”。Ab型,小平底。由斜直腹变为弧腹,可分两式:Ⅰ式,器例贵港梁君垌M11:扰9;Ⅱ式,器例藤县跑马坪M1的“盘”。

B型,饼足,器例融安安宁M5∶11。

C型,圜底,器例恭城长茶地M3∶6。

鸡首壶,盘口,鸡头形流,带把。器身变高瘦,下腹渐内收,可分三式:Ⅰ式,器例梧州北山M2;Ⅱ式,器例桂林横塘农场M2;Ⅲ式,器例藤县跑马坪M2。

唾壶,盘口,矮饼足,腹部渐扁,颈部渐束,盘口渐窄,可分三式:Ⅰ式,器例合浦罗屋村M5a∶13;Ⅱ式,器例恭城长茶地M2∶5;Ⅲ式,器例藤县跑马坪M1。

盘口壶,盘口,四系或六系,按整体形态分为A、B两型。

A型,宽口,鼓腹,平底。颈部变长,器身变高,可分三式:Ⅰ式,器例阳朔龙盘岭M25∶33;Ⅱ式,器例恭城大湾地M2∶20;Ⅲ式,器例恭城长茶地M3∶42。

B型,窄口,溜肩,短颈,饼足。腹部变鼓,可分两式:Ⅰ式,器例恭城大湾地M2∶8;Ⅱ式,器例恭城长茶地M3∶40。

砚,根据底部及壁缘形态,分为A、B两型。

A型,底部平,斜直壁,三锥足。器例阳朔龙盘岭M23∶5。

B型,底部向内隆起,子母壁。隆起幅度加剧,由三足变为五足再到七足,足部形态由锥足变为蹄足再变为乳足,可分三式:Ⅰ式,器例阳朔龙盘岭M25∶30;Ⅱ式,器例恭城长茶地M1∶4;Ⅲ式,器例融安安宁M2。

陶敞口罐,敞口,鼓肩。器身的拍印纹消失,由无系变为四竖系,可分两式:Ⅰ式,器例钟山西门岭墓的“Ⅱ式陶罐”;Ⅱ式,器例阳朔龙盘岭M13∶2。

陶釜,敞口,圜底,表面拍印方格紋。根据口沿有无附耳,分为A、B两型。

A型,无附耳,器例钟山张屋村M2∶52。

B型,带双耳,器例贺州凤凰岭M8∶3。

2 分期与年代

根据墓形、随葬品型式的组合及共存情况,结合纪年材料,并参考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晋南朝墓分期研究成果,可将广西两晋南朝墓分为四期:

2.1 第一期西晋

砖室墓流行AaⅠ、Ab、BaⅠ、BbⅠ、Db等形制,以中等规模墓葬为主;土坑墓形制单一;石室墓有一定比例。随葬器物方面,带系罐各型皆为Ⅰ式(除G型未出现);碗常见A型、B型,皆为Ⅰ式;钵亦较常见;盘出现AbⅠ(杯盘)。C型和D型碗、陶敞口罐、陶釜为本期特色器型。总体而言,本期器类相对单一,陶器又有一定占比。双系或四系的陶桶形罐、双系陶扁身罐以及陶敞口罐、陶釜等,在广西已发现的东汉晚期至三国墓中较常见,高圈足陶碗亦见于东汉墓中。本期的CⅠ带系罐造型比东汉晚期至三国的桶形带系罐稍显圆润,EbⅠ双系罐以及DⅠ碗部分施加青釉,加上与其他青瓷器的共存组合,可以判断本期的上限基本进入西晋,至少亦在吴晋之交。

另外,根据部分随葬器物型式,本期又可分为前后两段:EbⅠ带系罐、陶敞口罐、B型陶釜仅见于前段,BⅠ、EaⅠ、FⅠ带系罐、BⅠ碗、AbⅠ盘仅在后段出现,而D型碗、B型钵在前后两段也存在式样的演变。

本期四座纪年墓葬的随葬器物型式风格均属后段,最早为元康八年(298年,贵港梁君垌M11),最晚为永嘉六年(312年,钟山红花墓),据此可将后段年代大体划定为西晋中晚期,前段则为吴晋之交至西晋中期。

2.2 第二期东晋

砖室墓以中小型墓为主,A型消失,B型形制丰富,其中Ba型发展为Ⅱ式,并出现加砌砖柱进行分室的形式(BcⅠ),出现C型墓,Da型出现,Db型消失;土坑墓及石室墓大量减少,石室墓仅见B型。随葬器物方面,带系罐A、D、E型均发展为Ⅱ式,新出现G型;碗A、B型变化不大,C、D型消失;新出现Aa型盘、鸡首壶、唾壶、盘口壶、砚等青瓷器型。陶敞口罐、陶釜消失。

本期两座纪年墓,年代分别为泰元四年(379年,兴安界首墓)及义熙五年(409年,兴安阳西岭M2)。综合随葬器物,特别是出现鸡首壶、唾壶、盘口壶、砚等两晋常见器物,加上墓内未见南朝以后大量出现的加砌砖柱、承券、墓底分级等现象,可将本期年代基本定为东晋时期。

2.3 第三期南朝早中期

砖室墓以中型墓为主,Aa型发展为Ⅱ式,BbⅠ、BcⅠ继续出现,C、D型墓消失。土坑墓仅见A型,持续至第四期。石室墓消失。总体而言墓葬形制趋向单一,而延续的墓形未见明显复杂化趋势。随葬器物方面,带系罐器型明显减少,D、E型消失,B、C、F型发展为Ⅱ式;A型和B型碗、鸡首壶、唾壶、A型盘口壶、砚发展为Ⅱ式,B型钵发展为Ⅲ式,新出现B型盘口壶。

本期缺乏有效纪年墓,但与第四期墓葬及随葬器物形制中的南朝晚期特点有明显差别,因此年代大致定为南朝早中期。

2.4 第四期南朝晚期

砖室墓Bb、Bc发展为Ⅱ式,连同新出现的Cc型,反映了墓内设施的复杂化,甚至出现大型墓。随葬器物方面,带系罐Aa型发展为Ⅲ式,鼓腹及下腹部内收明显;G型发展为高瘦的Ⅱ式。碗仅见BⅡ,饼足高窄。盘新出现C、D型,且D型盘内常见印花。鸡首壶、唾壶、盘口壶、砚均存在式的变化。

本期带系罐鼓腹内收、盘内出现印花等特点,见于广东地区南朝晚期墓;乳状足砚见于广东隋墓中;AⅢ盘口壶颈部较广西灌阳隋大业七年(612)墓的盘口壶略短,年代应在隋之前。本期纪年墓葬见融安安宁M2的“己亥”年(579)。因此,可将本期年代大致定为南朝晚期。

3 墓葬总体特征及区域差异

3.1 总体特征及演变特点

在墓葬构造及形制方面,两晋时期以略呈梯形的“凸”字形砖室墓及石室墓最具地方特色。前者暂不见于岭南以外地区,两晋后墓壁逐渐变平直,向普通“凸”字形砖室墓发展;后者从东汉后期开始出现,在西晋中晚期由方形穹隆顶变为长方形券顶,应系模仿普通“凸”字形或长方形券顶砖室墓的形制,以石料取代砖块做筑墓材料。从数量上看。砖室墓以普通“凸”字形墓数量最多,而南方地区常见的长方形墓数量较少。西晋时仍流行东汉及三国时期常见的“中”字形砖室墓,至东晋后消失。墓内装饰承券或砖柱的做法在东晋时零星出现,到南朝中期,普通“凸”字形墓的承券稍变复杂,台阶出现,有的墓葬墓底分级。承券等墓内设施的出现与其他地区相比,出现的较晚,亦较为简单,仅在贵港发现有复杂的南朝晚期大型墓。

随葬器物方面,西晋时陶器仍有一定比例,陶桶形罐、陶扁腹罐、陶印纹敞口罐等在广西东汉晚期至三国墓中已经出现,或为岭南两汉以来的陶提桶、陶瓿、陶瓮在器型上的发展。陶扁腹罐、陶桶形罐在吴晋之际由双系发展为四系,并分别在东晋、南朝前期完成由陶质到青瓷的变化。东晋以后,最重要的變化当属四系双唇罐、鸡首壶、盘口壶、唾壶、砚等青瓷器物群的出现,唾壶、砚、鸡首壶、盘口壶是两晋时期长江下游的常见器物;四系双唇罐造型独特,仅见于广西。南朝以后,器物造型明显变高变长,鸡首壶、盘还出现了莲花纹。总体器物的变化趋势略同岭南其他地区。

3.2 区域差异

3.2.1 桂东北地区

在桂东北地区(桂林、阳朔、灵川、兴安、全州、永福、融安、恭城、平乐、钟山、贺州、昭平),未见典型的“中”字形墓,以“凸”字形墓为主,尤其是略呈梯形的“凸”字形墓,为该地区所独有。普通“凸”字形墓不流行砖柱、承券进行分室,但在融安地区,后壁的头龛向进深发展,以致脱离棺室而形成独立的后室,或通过墓底分级形成后室,形成另一种“中”字形三室墓,实际上是“凸”字形墓的进一步复杂化。叠涩顶长方形窄长小墓集中见于贺州,亦同时见于广东的深圳、韶关等地。该地区也是广西石室墓集中分布区域,石室墓亦见于贵州中部,应与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貌有关。土坑墓也较多。西晋时期,双系扁腹带系罐、高圈足碗、陶敞口罐、陶釜为该地区特色器物。东晋以后,双唇罐、盘口壶为该地区特色器物,盘口壶肩部带横系,造型与同时期两湖地区的盘口壶较为相似,而与江西地区肩置竖耳的盘口壶有所不同。此外,该地区滑石器种类远比其他区域丰富,这也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3.2.2 西江流域地区

在西江流域地区(梧州、藤县、苍梧、贵港),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与广东除北部外的大部分地区面貌极为相似,是广西大中型分室构筑墓的集中分布区,南朝后墓内设施常见复杂化。叠涩顶小墓仅在梧州发现。不见石室墓,土坑墓也极少。

3.2.3 合浦地区

在合浦地区,目前晋墓发现较少,缺乏南朝时期墓葬。从现有材料看,该地区晋墓以中型墓为主,东晋时期已流行砌砖柱,“甲”字形券顶墓为该地区独有(广西以外还见于广东的广州地区)。不见石室墓,土坑墓亦较少。随葬器物常见陶器、高温釉陶与青瓷并存,陶器中缺乏桂东北地区常见的双系扁腹带系罐、陶敞口罐、陶釜等,以无系几何印文陶罐为主。青瓷器型较少,不见鸡首壶、盘口壶、砚等典型器物。总体来说,与西江流域地区及广东大部分地区有一定相似性,同时东汉及三国墓因素较为浓厚。

4 余论

广西地区两晋南朝墓所分四期,与两晋南朝政权更替基本一致。总体而言,西晋时期岭南本地东汉三国墓葬元素仍较强势,长江下游政治中心文化元素未能进入广西,因此西晋墓中新旧因素并存。东晋以后,随着大量流民南迁入岭,大量长江下游常见的随葬器物通过鄂、湘经灵渠—漓江传入桂东北地区,继而影响桂东南地区。南朝以后赣江—大庾岭逐渐使用,江西地区的墓内复杂化筑造传统影响了广东,继而通过西江流域影响梧州、贵港等地的大中型墓。合浦在两汉时期是最重要的对外港口,汉墓极其丰富,晋以后其交通地位逐渐衰落,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两晋南朝墓的数量及规模。桂东北地区、西江流域地区、合浦地区墓葬面貌存在的区域差异,除受上述人群迁徙、交通区位原因影响外,还受其长期分属湘州、广州、交州(越州)三个不同的政区管辖有关。

注释

①李乃贤.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富民坊南朝墓[J].考古,1983(9):859-860.

②s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融安安宁南朝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4(7):627-635.

③l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贵港市博物馆,中山大学.广西贵港马鞍岭梁君垌汉至南朝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14(1):67-108.

④莫测境.广西钟山县西门岭发现六朝墓[J].考古,1994(10):952-953.

⑤r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桂林市文物工作队,阳朔县文物管理所.2005年阳朔县高田镇古墓葬发掘报告[C]//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132-225.

⑥⑦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全州至兴安高速公路沿线两晋南朝墓发掘报告[C]//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四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58-275.

⑧k俸艳.广西恭城县黄岭大湾地南朝墓[J].考古,1996(8):45-48.

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南朝墓[J].考古,1983(9):790-792.

⑩mp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合浦县文物管理局.2009—2013年合浦汉晋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324-348.

nqux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贺州市博物馆.贺州凤凰岭古墓群考古发掘报告[C]//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五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38-252.

oz吴柱盈.广西藤县跑马坪发现南朝墓[J].考古,1991(6):569-572.

t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贺县两座东吴墓[J].考古与文物,1984(4):9-12.

v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昭平县文物研究所.昭平县篁竹、白马山古墓葬發掘报告[C]//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386-411.

wy蒋廷瑜.平乐银山岭汉墓[J].考古学报,1978(4):467-495.

桂林市文物工作队.桂林市东郊南朝墓清理简报[J].考古,1988(5):457-459.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钟山县文物管理所.广西钟山县张屋村汉、晋墓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18(1):32-44.

黄鸿植.广西梧州市晋代砖室墓[J].考古,1981(3):285-286.

王振镛,覃圣敏.广西恭城新街长茶地南朝墓[J].考古,1979(2):190-192.

莫测境.广西钟山县发现一座西晋纪年墓[J].考古,1988(7):669.

黄启善.广西永福县寿城南朝墓[J].考古,1983(7):612-613.

李乃贤.梧州市北山东晋墓[C]//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8).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29-130.

韦正.六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马啟亮.广东两晋南朝墓葬分期研究[J].文博学刊,2019(1):30-41.

兴安县博物馆.兴安县界首东晋纪年墓清理简报[J].广西文物,1990(2):68-70.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执信中学隋唐墓发掘简报[C]//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47-160.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灌阳县文物管理所.广西灌阳县画眉井隋代纪年墓[C]//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纪念广西考古七十周年专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81-388.

该墓纪年为“己亥”,原报告推断为南朝中期梁天监十八年(519),但该墓出土的乳状足砚明显具有更晚期的特征,在广东发现的同类砚甚至已到隋代。考虑到该墓总体仍为南朝晚期特征,本文将“己亥”定为南朝末的5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