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 付晨瑜 刘雁 曹娟
作者单位:274000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属于非进行性脑部损伤综合征, 主要是因先天性的发育异常、脑部缺血/缺氧而导致的严重缺陷, 在胎儿阶段、婴儿时期均有发生的可能, 临床常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运动以及语言功能障碍性表现等, 是引发小儿神经系统残疾表现的主要原因, 给患儿的正常生长与发育造成极大的影响[1]。小儿脑组织正处在生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 具有非常强的脑机能代谢性, 显示出较大的可塑性特征, 若外界可给予一定的刺激, 能够对损伤的脑组织发育产生一定的引导, 从而起到促进代偿的效果,让患儿运动机能得到恢复。现阶段, 临床多以现代康复训练为主要手段来对患儿机体功能进行改善, 但是因缺乏足够针对性, 整体疗效处于欠佳水平[2]。中医认为CP 是受到胎禀不足、带脉异常、督脉损伤影响而出现的疾病, 采用针灸推拿手段来促进经络的疏通,同时可对受损神经产生刺激, 帮助患儿锻炼其机体机能。近年来, 穴位注射疗法也在CP 治疗中得到了一定应用, 主要是将中医理论与西医治疗方式结合起来发挥综合性治疗效果, 将此种方法与针灸推拿结合在一起可以发挥出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3]。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本院100 例CP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针灸推拿联合黄芪穴位注射的应用价值, 特别是患儿运动功能、血流动力学的改善,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病例摘选时间为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 于此区间内选取本院100 例CP 患儿为研究对象,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 每组50 例。其中常规组患儿由29 例男性、21 例女性构成;年龄区间为12~56个月, 平均年龄为(26.34±13.22)个月。治疗组患儿由28 例男性、22 例女性构成;年龄区间为13~60 个月, 平均年龄为(26.78±13.67)个月。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未显示出明显差异(P>0.05), 对照研究可顺利开展。纳入标准:①与《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相关诊断标准相符, 且为痉挛型CP。与《中医儿科学》中关于“五迟”、“五软”相关诊断相符, 且为肝强脾虚型(痉挛型);②经由头颅CT 确诊为脑部病变, 并引发运动功能障碍的患儿;③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介于2~4 级;④患儿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晓, 并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随血液系统、免疫系统、恶性肿瘤的患儿;②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儿;③合并癫痫、智力低下的患儿;④伴随严重认知障碍无法配合研究的患儿。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针灸推拿疗法。选取百会、哑门、合谷、内关作为主穴, 然后以患儿的差异化证型表现为依据选取辅助穴位。肝强脾虚型患儿加神门、天枢、中脘穴位, 做好常规的消毒处理后, 以一次性针灸针进针0.5 寸后快速捻转得气, 留针时间为30 min,1 次/d, 连续5 d 休息2 d 再进行下一次针灸治疗。推拿治疗于针灸结束30~60 min 后进行, 以仰卧位接受治疗, 由医师使用拇指腹端按于百会、太阳、大椎、风池、风府, 以禅推法按摩, 以法自侧臀部沿膝关节至脚踝, 然后针对髋关节、膝关节实施伸屈活动。在推拿过程中, 需重点关注膝眼、阳陵泉、解溪的按摩, 按照1 h/次, 1 次/d 的频率推拿, 15 次为1 个疗程, 共治疗3 个疗程。
治疗组实施针灸推拿联合黄芪穴位注射疗法。针灸推拿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注射穴位为患儿患肢的三里、阳陵泉、承山、承筋穴, 注射药物为黄芪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33020179, 规格:10 ml/支)。在开展注射工作之前, 需针对穴位皮肤进行消毒处理, 使用5 号针头、5 ml 注射器于穴位进行快速针刺处理, 向皮下推进15~30 mm, 得气后于回吸无回血的状态下实施药物的推入操作, 按照隔日注射1 次, 10 次为1 个疗程, 休息10 d 后可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疗效判定标准 以改良肌张力分级量表(Ashworth)作为主要依据, 其总分由6 个等级构成, 分值越高代表肌张力越差, 针对两组患儿的疗效进行评价。显效:治疗后患儿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得到显著改善, 改良Ashworth 评分≤2 分;有效:治疗后患儿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所改善, 改良Ashworth 评分<4 分;无效:患儿日常生活能力未见改善, 改良Ashworth 评分≥4 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运动功能 分别于治疗前后针对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观察、分析。GMFM 用于评估粗大运动功能, 由88 个项目构成, 分值介于3~264 分, 分值越高代表粗大运动功能越好;FMFM 用于评估精细运动功能, 由61 个项目构成, 分值介于3~183 分, 分值越高代表精细运动功能越好。
1.3.3 脑血流情况 分别于治疗前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针对患儿脑部血流情况进行检查, 以MCA、ACA、PCA 的平均血流速度和PI 为主要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采取SPSS23.0 软件作为统计、处理的工具。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相较于常规组,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更高, 组间比较体现出差异性表现(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GMFM、FMFM 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FMFM 评分组间比较显示出相似性表现(P>0.05);治疗后, 治疗组GMFM、FMFM评分相较于常规组更高, 组间比较均体现出差异性表现(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GMFM、FMFM 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GMFM、FMFM 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 aP<0.05
组别例数GMFM 评分FMFM 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常规组50149.45±14.32176.56±20.34104.56±10.43141.43±13.48治疗组50150.12±14.27 199.76±21.22a104.52±10.45 154.37±14.65a t 0.2345.5810.0194.596 P 0.8150.0000.9850.000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脑血流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MCA、ACA、PCA 的平均血流速度和PI 比较显示出相似性表现(P>0.05);治疗后, 治疗组MCA、ACA、PCA 的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常规组, PI 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均体现出差异性表现(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脑血流指标比较( x-±s)
CP 属于非进行性疾病, 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临床上认为产伤、早产、围产期窒息均是引发CP 的重要影响因素, 以智力下降、反应迟钝、行动迟缓、手足无力等症状为主, 容易给患儿的生长、发育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4]。祖国医学将CP 纳为“五迟”、“五软”、“无硬”的范畴当中, 与心肝肾脾、脑络、气血均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 因此可通过调节气血、经脉, 刺激神经的方式来对患儿临床症状进行改善[5]。针灸推拿属于常见的中医传统疗法, 其在CP 临床治疗中逐渐显示出一定优势, 主要是对相关腧穴进行一定刺激, 以此来发挥疏通经脉的作用, 实现醒神开窍、强督补气的治疗目的[6]。本次研究中的常规组治疗手段以针灸推拿为主, 其中针灸疗法将百会、哑门、合谷、内关作为主穴, 能够发挥出充脑益髓、调气通络的效果, 针对肝强脾虚患儿, 可以此为基础增加神门、天枢、中脘穴位, 能够显示出宁神安心、益气健脾的功效[7]。现代相关研究以百会、哑门等穴位作为主要针刺点,能够对患儿的脑部皮层-皮质下功能网络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影响, 可对患儿脑部神经的血液灌注效果进行强化, 促进受损神经元的自我修复, 让患儿的功能障碍得到一定的恢复[8]。而推拿的主要目的是对筋骨进行疏通, 让血流速度得以加快, 实现肌肉放松、降低痉挛的目的, 让患儿肢体获得大范围的活动, 促进患儿运动能力的提升。此外, 推拿也可针对患儿感觉神经产生一定刺激, 在调节气血、平衡脏腑、疏通经络方面显示出重要价值, 能够对患儿的运动障碍进行缓解[9]。
穴位注射作为药物和针刺的协同治疗手段, 主要是对药物、针刺和穴位三者的相互作用进行利用, 借助复合性刺激来对药物的药效进行提升, 通过循经作用让药物直达病灶。近些年, 穴位注射治疗所选用的药物类型也变得更加多样, 同时也广泛应用在CP 临床治疗中[10]。黄芪注射液是由黄芪的有效成分制成, 具有补气活血、益气健脾的效果, 并且从现代药理可知,黄芪的有效成分显示出多种不同的生物活性, 在强化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细胞代谢方面显示出重要价值。有研究显示出[11], 使用黄芪注射液来进行穴位注射,可以对患儿的肌腱挛缩进行松懈, 并对关节活动度进行改善, 通过降低肌张力的方式来实现异常姿态的纠正, 让组织可以得到良好的新陈代谢。
CP 以脑损伤为主要表现, 由此导致的肌张力增高会给患儿的运动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使得患儿的GMFM、FMFM 评分均降低。因此, 想要改善CP 患儿的运动功能, 需针对肌张力进行改善, 提升治疗效果[12]。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看出, 治疗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 组间比较体现出差异性表现(P<0.05)。说明常规的针灸推拿主要是通过穴位刺激来对肌张力、关节功能进行改善, 而穴位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穴位之后, 可以针对不同穴位实施持久性刺激, 增强药物的药效, 让治疗效果可以得到一定提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相较于常规组, 治疗组患儿的GMFM、FMFM 评分均显示出更高水平, 组间比较均体现出差异性表现(P<0.05)。由此可说明, 将黄芪穴位注射疗法与常规针灸推拿结合在一起, 能够让针刺治疗的效果得到提升, 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良好改善。尚培民等[13]相关研究显示, 使用黄芪注射液作为穴位注射的主要药物, 可以帮助CP 患儿改善运动机能,观察组患儿的肌张力改善程度较对照组优, 说明穴位注射疗法对肌力、关节的运动功能进行了强化, 使其运动机能改善程度优于普通针刺。本次研究利用多普勒超声对患儿脑血流相关指标进行检查发现, 经过治疗后, 采取联合疗法的治疗组的MCA、ACA、PCA 平均血流速度相较于单纯使用针灸推拿的常规组高, PI指标相较于常规组低, 组间比较均体现出差异性表现(P<0.05)。由此可看出联合疗法的重要价值, 在改善患儿脑部循环方面显示出更好的效果, 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穴位注射药物对大脑皮质投射区的刺激存在一定关系。穴位注射疗法属于中西医融合产物, 于穴位压痛点上注射相应药物, 以此来发挥出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一方面是发挥经络疏通、活血调气的作用, 本次研究中选用的阳陵泉、足三里等均具有脏腑调节、开窍醒脑的作用, 自穴位中注射黄芪注射液还可发挥药物本身的作用, 如补益心肺、鼓舞心脉、健脾益智;另一方面是发挥注射药物的效果, 可以与持续的穴位刺激配合在一起, 将药物、针灸的效果均有效发挥出来, 使用同剂量药物可显示出更强的治疗效果, 在降低药物用量、提升患儿依从性方面显示出重要价值[14-17]。
综上所述, 采取针灸推拿联合黄芪穴位注射治疗可对CP 患儿运动机能进行改善, 同时提升患儿脑部循环效果, 改善脑血流情况, 能够显著促进患儿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