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发表“2·26”重要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十年来,西城区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坚持以“首善之首”高标准、“红墙先锋”新作为,扭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探索“大城市病”治本之策、核心区高质量发展之道,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作出西城贡献。
以疏解引领城市减负减重,推动城市格局深刻调整优化。深刻把握“都”与“城”的关系,聚焦“双控”“四降”目标,推动城市发展从做加法变成做减法。在全市率先启动“动批”疏解攻坚行动,腾退35万余平方米、疏解1.3万余商户,打响全市疏解第一炮。乘势而上、压茬实施“开墙打洞”整治、地下空间和群租房专项治理、区域性批发市场疏解、架空线入地、街区保护更新、背街小巷整治等一系列专项行动,疏解非首都功能由点向面、由面向纵深,厚积成势扎实展开,累计疏解腾退空间152.1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减量30万平方米,拆除违建120余万平方米,带动常住人口从131.2万人下降至110万人,完成45个非专业市场的疏解腾退任务,一般制造业企业全部退出。从规模精简、空间紧缩、功能减负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实现精准减量,城市布局不断优化,为实现城市“瘦身”基础上“健体”创造良好条件。
统筹疏解与提升首都功能,不断优化中央政务服务保障。坚持把全力服务保障首都功能作为核心区工作的全部要义,深入推进中南海周边地区综合整治和长安街沿线纵深品质提升,高标准推进光明胡同、力学胡同、大剧院西等中南海周边城市更新项目,优化天安门地区政务服务环境。系统实施西单—积水潭桥线性街区保护更新、西长安街街道保护更新等重点项目,统筹用好腾退空间。大力推动“花园城市”建设,多维度挖潜增绿,打造广阳谷全市首个城市森林公园,十年来新建小微绿地、口袋公园84处,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3.84公顷,在全市率先实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优美河湖”数量居全市首位,城市面貌和中央政务环境更加安全高效、优美和谐、庄重典雅。
统筹疏解与经济调整升级,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坚决舍弃“白菜帮”,精选“白菜心”,以前瞻布局优化高精尖产业结构。严格执行并动态完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控增量政策意见和配套实施方案,市场主体从9.1万户下降至6.8万户。积极谋划“动批”疏解后转型发展,打造国家级金科新区。积极总结运用“动批”转型成功经验,用好腾退空间与“两区”等政策机遇,高水平推动国家级金融科技、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个示范区建设,启动“马连道·茶·中国数据街”建设并加速推进,西单金融街、大栅栏北京坊、地安门外、西直门等重点商圈加速提质升级。新产业空间为涵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更具高质量发展潜力的新产业布局提供有力支撑,以金融、金融科技、资产管理、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4+N”产业体系加快完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持续优化,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超140万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一;资产管理规模超16万亿元,占全市一半以上。2014—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由3229.1亿元增长至预计6000亿元以上;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760亿元增加至1000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72亿元提升至452.7亿元,西城经济实现了减量背景下发展能级全面跃升,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统筹疏解与城市更新,以绣花功夫塑造高品质“幸福西城”。紧紧围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要求,接续实施两个控规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街区保护更新全面铺开,杨梅竹斜街、鼓楼西大街、平安大街、西安门大街、地安门外大街、旧鼓楼大街等精彩亮相,贯穿精致精细理念治理背街小巷1225条、打造“最美院落”75个,核心区大街小巷更雅致、经看耐看。致力让老街坊过上新生活,率先探索申请式退租、申请式换租新模式,多种方式腾退平房居民7267户,开展老旧小区改造178个,加装电梯166部,简易楼解危腾空77栋,老城居民生活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加强疏解腾退空间再利用、织补老城功能,在全市率先建立腾退空间联席会机制并制定再利用指导意见,职业教育腾退空间优先用于建设三义里小学、建大附小、涭水河小学,人防工程腾退空间变身智能微仓储和邮政便民服务点,一大批便民网点、教育设施、文体设施、市民休闲空间建成并投入使用,百姓家门口的幸福有了更多便利保障。
统筹疏解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动老城复兴焕发时代新颜。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态度,以中轴线遗产保护为牵引,规模化启动并完成沈家本故居、福州新馆等36处文物腾退,率先探索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推动两批16个文物活化利用项目落地签约,泰安里成为全国首个文物活化利用信用融资项目,蒙藏学校旧址成为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坐落于明代古刹长椿寺的宣南文化博物馆重装开放,一大批历史文物重见天日、走进百姓生活。在文物“硬保护”基础上挖掘文化“软实力”,“京剧发祥地”“白塔夜话”等文化金名片更加熠熠生辉,新华1949、西什库31号等15家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闪耀西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融合贯通、繁荣发展,文化与城市共生、与发展共融、与生活共享的画卷徐徐展开。
统筹疏解与发挥核心区引领作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西城力量。主动引导优质发展资源落地城市副中心,从西城迁入通州的企业达542家,形成354亿元的注册资本转移。深化与门头沟区结对协作,累计拨付資金5.8亿元,推动共享共赢。全力以赴支援门头沟区、房山区灾后重建,26个建设类项目全部完工。主动配合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疏解。两所“交钥匙”学校——雄安北海幼儿园及北京四中雄安校区开园开学,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向雄安新区延伸布局。在全市率先出台《西城区老年人赴津冀蒙异地康养扶持办法》,带动康养服务消费达2亿元。组织22家二、三级医院开展京津冀检验结果互认,通过办分院、共建共管等方式,助推协同地医疗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新时代新征程,西城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加快落实“2—1—1—5—2”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框架体系,拓展减量背景下超大城市核心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聚焦“幸福西城”,系统推进首善之城、活力之城、精致之城、平安之城建设各项工作,着力塑造更多可视化成果,全方位展现大国首都形象,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的生动实景。
(作者简介:刘东伟,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
责任编辑 / 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