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聚力“走在前、做示范”
——人大代表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综述

2024-02-29 08:27:16张明盼顾燕嫣严就实
人民与权力 2024年2期
关键词:江苏代表发展

文|张明盼 顾燕嫣 严就实

1月23日,江苏开启“人代会时间”——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南京开幕,来自全省各地、各条战线的省人大代表,肩负期盼与重托,共话发展共谋良策。

行至新节点,历史的刻度彰显本次会议非同寻常!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省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召开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对于凝聚全省发展信心、汇集发展智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上午,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会议开幕。省长许昆林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回望过去一年,2023年“成绩单”令人振奋:地区生产总值达12.82万亿元、增长5.8%。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增至5 座。粮食总产量759.5 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2%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1件、连续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新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展望新的一年,2024 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行稳致远: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2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基本稳定。

会场内,代表们或凝神静听,或提笔记录,不时报以热烈掌声。这掌声里,不仅代表着大家对过去一年政府工作的认可,还有对江苏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审议期间,各代表团对省政府工作报告展开热议。大家认为,报告通篇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论是谈成绩、讲问题,还是看形势、抓部署,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遵循,始终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的政治、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统一起来、落实到位,充分体现了省政府坚定拥护“两个确立”的政治担当、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

振奋、光荣、使命、信心洋溢在代表心间,汇聚成新征程的前行力量;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谋长远之举,会场内外处处是奋发、热烈、团结、民主的氛围。

聚势改革 乘势而上展新作为

“出台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行动方案,立足新起点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全省比重达42.9%”“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财税、投融资等改革,在全国率先推动国有和集体混合权属不动产登记发证、率先开展用地用林合并审批试点”“编制实施国家营商环境试点和自主改革事项‘两张清单’79项改革举措”……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一项项成绩,一个个数字,见证了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瞬间,也见证了江苏坚定以改革开路破题的决心,坚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激发新活力。审议中,系统化思维、强化高端平台建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成为代表们口中的高频词。

“政府工作报告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的‘施工图’和‘实景图’。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形势深刻精准、设置目标清晰明确,展示了强烈的实干担当、浓厚的人民情怀,是一份有使命、有担当、有温度、有深度的好报告。”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欣代表指出,新一年要坚持系统化思维,既要看到发展优势所在,不断增强发展信心,也要看到短板弱项和压力挑战。进一步把准高质量发展导向,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统筹当下和长远,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强化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积极扩内需稳外需,多措并举为经济恢复注入新的动力;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更大力度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进一步守住安全底线,促进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置身高质量发展大坐标,努力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是必然之举。去年底,商务部网站公布2023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苏州工业园区脱颖而出,再次蝉联综合排名第一,实现“八连冠”。“围绕锚定更高目标,做强项目支撑,优化企业服务,努力在江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中当好排头兵。”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代表认为,要集成化推进营商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数字化和民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提升开放平台功能,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上能快则快挑起大梁,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代表表示,用更加完备有效的“四梁八柱”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的政治,在目标上提高标准,在方向上更加坚定,在举措上抓紧优化,用新型工业化讲好高质量发展硬道理,用新质生产力塑造新时代工商名城新优势,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向高处行、向难处进,江苏一向不缺勇气和办法,改革、创新、破题无处不在。“政府工作报告用大量数据充分展现了真抓实干、走在前做示范的过硬成果。”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代表感慨,要把实干实效、改革创新贯穿始终。聚焦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切实建强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交通枢纽、绿色生态、营商环境五个支撑。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国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战略下,位于长三角核心区域的吴江老百姓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苏州市吴江区区长王国荣代表表示,要更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持续加强生态共保联治、能源互济互保、公共服务互认共享、产业创新协同联动。南通市海门区区长沈旭东代表认为,擦亮金字招牌,就要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走在前、做示范,有效破解堵点痛点难点,着力打造长三角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推进营商环境质效提升。

聚力发展 激发产业经济动能

从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到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从系统谋划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到深入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各项政策举措……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好转”“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等内容浓墨重彩。

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提供了更多信心和底气。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代表说,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持之以恒推进项目建设,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储能蓄势。

“回顾去年,江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部署实施一系列具有牵引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高质量发展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现代化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新的一年,省委提出了‘六个更加扎实’的明确要求,发出了交出‘走在前、做示范’好答卷的动员令。”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代表表示,南京将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着力打通资源、平台、流量、人才四个优势转化通道,抓好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和产业强市建设,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全省打造“一中心一基地”贡献更多力量;放大城市核心功能,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扎实推动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

“今年的政策‘组合拳’给力,值得期待!”听完报告,复星医药(徐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以芳代表对江苏发展充满信心。他表示,将持续加大投资,强化创新研发,培育壮大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为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既是国之大者,也是省之大计。”“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从思想上凝聚共识,在实践中谋篇布局,高质量发展之上再登攀,还要持续做强科技创新引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激荡一池春水,激发企业活力。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九虎代表建议,鼓励和支持领军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南京大力发展芯片产业,推动国产芯片应用尽用,加强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培育和引进高品质、多层次的技能人才队伍。

“许省长所作的报告提到要支持企业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制造强省,力争在前沿新材料、高端芯片、关键装备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我感到江苏制造业在新的一年迎来了更大发展机遇。”江苏双星彩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培服代表说,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攻关核心“硬科技”,也要加速“数实融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统筹推进“产业链”集聚发展,聚焦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突破。

“去年9 月,省委书记信长星参加南京大学苏州校区2023 产业科技创新大会,并对苏州校区的未来发展提出要求,希望南大和苏州围绕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双向奔赴’,强化战略对接、校地协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抢占发展新赛道。”审议时,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索文斌代表介绍,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持续提升开放办学水平,在科学研究上,围绕江苏、苏州产业需求,做好学科规划和设置,加强学科之间、学科与产业之间融合;在人才培养上,加强产学研供需对接,引导学生在校研究产业问题,以多维协同育人为我省产业发展储备力量。

“近年来,江苏制造业‘含金量’越来越高,这背后有政策的支持,也有我们产业工人的努力。”南高齿(淮安)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胡曰明代表说:“我和工友们要撸起袖子、乘势而上,为江苏制造加快实现‘数智蝶变’而努力。”

聚焦共享 提质百姓幸福生活

民生,是人大代表们关注的焦点重点。

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等,既是家事也是国事。翻阅省政府工作报告,每一个民生数据的提升,都关乎民生获得感,都是民生温暖直达人心的体现;每一项实事的办理,都彰显暖民心,都是从老百姓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入手。

“时刻牢记人民政府前面的‘人民’这两个字……”政府工作报告引发阵阵掌声。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小敏代表说,过去一年,全省关注民生有情怀,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认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着力兜住兜准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在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坚持将支出的重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执政理念。“竭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连云港市委组织部部长赵云燕代表认为,报告处处回应着民生关怀、顺应着民生关切,让大家看到了省政府“时刻牢记人民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的坚定态度。

江苏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开放大省,面临更多治理压力,如何实现发展和安全的良性互动?会上,一些代表建议,以新的思路推进新形势下的房地产工作,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加快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省法学会会长周继业代表希望,更加关注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厘清行业监管部门职责,完善政策法规细则,推动平台企业规范经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报告中的这一表述让不少人大代表为之一振。为走好健康江苏之路,南京市儿童医院院长张爱华代表建议,进一步推进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善儿童医疗保障待遇,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加强儿童重大疾病救治管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施炜代表说,要精准支持,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的培养力度;精准发力,提升区域医疗中心引领带动作用;精确定位,发挥基层医疗服务特色和优势,差异化打造特色专科。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关乎社会希望和未来。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戴喜代表一直关注教育发展、学生成长。他认为,要重视社会评价制度改革,引导社会和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以更加理性、综合的评价方式促进教育生态环境净化。淮安市实验小学幼儿园园长倪春玲代表注意到,当前中小学生中午在学校午休人数逐渐增多,但设施设备更新不及时,午休趴桌子睡觉危害大,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她建议,从呵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角度出发,优化资源配置由重硬件建设转向重软件建设,为中小学生配备能够躺睡的多功能课桌椅。

做好老年工作,有利于解决普遍性系统性问题。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有兵代表说,要将数字家庭主动健康服务纳入“苏适养老”服务体系和惠民生实事清单,扩大数字健康家庭服务模式应用试点。南通市崇川区唐闸镇街道北大街社区党总支书记秦菊香代表建议,因地制宜进行老小区改造,规划打造嵌入式适老化便民服务设施,让老年人更有获得感。

展望新的一年,江苏锚定更高民生保障目标——始终把民生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通过做大“蛋糕”增进人民福祉,通过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赢得群众信赖,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此,不少代表期待,继续加大教育医疗托育等方面供给,更加重视具体问题解决;在优结构上进一步梳理明晰全省创新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图谱,以系统思维推动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引导各设区市均衡充分优质发展。

倾情临摹 绘就乡村和美图景

走进产粮大市徐州,大批农业物资正在铜山铁路货运枢纽分流,送往乡间农资仓库,新一批瓜菜种下,最快的春节期间就能上市。不仅如此,村里还做起了种养、观光、民宿“一条龙”服务,吸引城里人下乡过年。这是江苏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缩影。

“报告‘农’味浓,总结去年‘三农’工作成绩,部署下阶段重点任务,抓住根本、点在关键。”在南通市委副书记沈雷代表看来,将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就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路,顺应现代化要求,通过抓农业全产业链和一二三产融合,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和质效,他建议,将各类资金扎口管理,集中资源和财力支持创建培育,更好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江苏既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去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120万亩、改造提升207万亩,粮食生产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杨洪建代表是农技推广战线的一员,他说,要坚定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力扩大高产高效品种、智能绿色技术、高端智能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快推动规模化经营、智慧化生产,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贡献农技推广战线力量。“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要大力度推进四化并进、融合发展。”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杰代表认为,要以工程化为基础,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工程标准化建设,改写传统生产方式;以绿色化为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以品牌化为依托,鼓励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增强农业竞争力,放大特色产业优势;以智能化为抓手,全方位培育壮大智慧农业产业,着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引领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大力发展项目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绿色农业,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听到全省非常重视新农业、新农人,涟水县五港镇蔡工村党总支书记王玮代表非常激动。近年来,涟水县坚持系统思维,实施村书记“乡村振兴领跑者”培育计划、探索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健全完善乡村振兴人才选、育、管、激、用等全链条工作体系,有效把乡村各类优秀人才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发动起来,筑牢了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作为一名村书记,我将建好用好‘领头雁’‘外来客’和‘土专家’三支队伍,让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活力源和加速器。”中文系硕士毕业,从事农业后又攻读农学博士,新农人——江苏诺亚方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飞代表说,将继续攻克种业难关,全力推动科技人才、成果、服务落地,带动农户共同富裕,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贡献代表力量。

乡村振兴是一幅宏大的“工笔画”,需要一笔一笔描绘。省政协原副主席王荣平代表认为,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全省发展整体性、均衡性、协调性,努力形成南北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新格局。泗阳县宿有千香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钱晓红代表说,“我们将不断做优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产业链持续延伸,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发展竞争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展现时代担当。”

“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推进种业振兴。”报告如此强调。南京市苏辉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辉代表来自农业生产一线,从事农业30多年,他特别提出,要引入新技术和机械设备,投资引入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徐州乐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巧娣代表建议,建立大型农机机械化作业体系,完善秸秆还田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秸秆腐熟菌剂研发和使用推广。

新的一年,丹阳市珥陵镇珥城村党委书记周忠阳代表打算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继续骑着“电驴”走自己的村,串别人的巷。他很关注报告中对全面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的部署。“人大代表是离百姓最近的人,应该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真正为他们办实事。”

提颜增质 添绿江苏生态画卷

美丽江苏,江河湖海资源禀赋独特,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推进美丽江苏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对“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专门部署。

去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92.4%,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太湖连续16年安全度夏,水质藻情为16年来最好水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9.6%左右,江苏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底色更加鲜明。”代表们表示,要聚焦环境质量抓攻坚,聚焦重点河湖抓治理,聚焦治理能力抓提升。宜兴市市长胡小坚代表说,全市扎实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重点通过工业废水、农业尾水和生活污水“三水同治”抓源头防控,通过入湖河道、黑臭水体、幸福河湖“三河同抓”促水质改善,通过湖体涵养能力、污水处理能力、固废处置能力“三力同升”强能力建设,为守护太湖安澜作出更多贡献。

看得见星空、闻得到花香、听得到虫鸣是每个人向往的生活,沿太湖散步,湿地公园取代了脏乱的鱼市码头,桃花水母重现;南京长江岸边,江豚一跃而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连云港灌河口,四鳃鲈鱼、伪虎鲸等重新现身……美丽江苏可触可感可享。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高品质生活的成色。常州市金坛区区长胥亚伟代表说,金坛累计投入70 余亿元,加快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加强上游洮滆片区治理,打出一套“组合拳”。“我们将持续抓好湖体保护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入湖河流整治、产业绿色转型,扛起太湖上游担当,打好长荡湖治理攻坚战。”话语中充满坚定。苏州市吴中区区长顾晓东代表表示,吴中区将加快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努力在太湖治理上为全省守牢屏障。

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斌斌代表对报告中加快建设美丽江苏的内容非常关注,他说要扛起生态环境建设的政治责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共同服务全省科技创新自立自强;进一步巩固环保产业龙头地位,引领带动全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建议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太湖治理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更好助力美丽江苏建设。

审议中,代表们还认为,只有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用心呵护“水韵江苏”之美,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使命在肩 传承文化活力魅力

江苏是文化大省,如何书写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答卷?回答是: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中,每个人都使命在肩。

如皋市市长王鸣昊代表表示,全力拼保护比传承,以高品质文化促进高质量发展,突出以文兴业、以文聚力、以文化经,打造特色文旅、创意文旅、品牌文旅。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是指导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盐城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阜宁县县长许根林代表说,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以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为依托,建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以弘扬红色精神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如何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形成“群峰耸立、百花竞秀”的生动局面?苏州市姑苏区区长陈羔代表说,姑苏区在古城保护上勇探路,推进古建老宅、传统民居一体保护,文物建筑、营造技艺一体传承,城市更新、业态优化一体推进;在推动发展上走在前,用好文化资源和形象品牌优势,推出更多娱乐休闲新业态、新场景,让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下”。近来,淮安正以“运河IP”为切入点,介绍深入挖掘漕运、美食、河工、戏曲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强重点片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组织开展大运河非遗展、音乐节等系列活动。淮安市清江浦区区长赵洪涛代表感慨,“更好传承运河文化、展现城市魅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用文化丰盈生活。报告中提到的“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等工程,做好地方志工作,保护运用好文物、古籍、非遗,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对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张金萍代表的触动很大。她说,南京博物院作为文旅融合的主力军,着力在文物保护管理、文物研究阐释、展陈质量提升、文物活化利用、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走在前、做示范,不断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同样来自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副馆长吴灵姝代表建议,强化非遗保护平台建设,出台支持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的优惠政策,扩大环濠河非遗类博物馆规模,扩建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将蓝印花布博物馆建设为环濠河博物馆群内的重要地理文化标志设施。常州乱针绣博物馆馆长孙燕云代表说,将非遗文化融入中小学普及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发挥非遗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要迅速启动抢救性非遗口述史工程。

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之一,徐州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洋代表说,将发挥高校优势,积极参与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非遗传承人,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教授周晓燕代表表示,传承好文化,要顺应时代、不断创新完善,选择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文化,同时,文化创新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旅游结合起来。

谋划未来 前行脚步中的稳与进

“成绩来之不易,成绩增强信心。”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既是江苏经济发展当下之“态”,也是有望继续保持之“势”;既是过去努力工作之“果”,也是支撑未来发展之“因”。

报告中的数据精彩纷呈:进出口总额5.25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保持全国首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综合水平居全国第一,高铁里程超过2500 公里居全国前列……这既是成绩,更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前进鼓点。代表们认为,立足新起点新征程,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江苏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关于2024 年重点工作的十项安排,项项不离“落实”二字。每项举措都是精准有力的实招硬招,每句话都是立足实际的“大文章”,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清晰具体,透露着针对性和实操性。

“新的一年,常州将深入落实省两会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万亿之城再出发。”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代表表示,将聚力产业发展、迈向更高质量,聚力科技创新、锻造更硬内核,聚力改革开放、激发更强活力,聚力能级提升、开拓更大格局,聚力生态环保、绘就更亮底色,聚力民生福祉、创造更美生活,聚力安全生产、筑就更牢防线,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担当,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强化攀高比强、跨越赶超,强化实干实效、改革创新,强化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强化初心使命、惠民利民。”淮安市市长顾坤代表用“四个强化”精准概括听完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并表示围绕报告明确的十个方面重点工作,以更大的拼劲韧劲、更强的恒心定力,为高质量跨越发展持续注入更多的稳定性、确定性和上升性,在全省“走在前、做示范”大局中贡献更多淮安力量。

“稳”需要战略支持,“进”需要把握机遇。在泰州市市长万闻华代表看来,要正确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把“稳”的重点放在巩固回升向好态势上,把“进”的重点放在增强产业内生动力上,协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螺旋上升、整体跃升;正确处理好“立”和“破”的关系,“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站稳人民立场,树牢底线思维,努力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展现泰州作为、体现泰州担当。

奋斗的道路,不会像长江三角洲冲积的土地一样平坦,前行之路,也不会像这平原上的运河那么笔直。面对困难与挑战,不少企业家代表直抒胸臆:“信心是靠我们自己做出来的!”

“我们将坚定信心,做中国经济光明论的传播者,传递奋斗信心。”作为民营企业家代表,江苏艾兰得营养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常亮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后表示,将强化责任担当,强化产品开发、工厂技术改造、药学研究,进一步加快企业增长;加大“走出去”力度,持续开拓国际市场,用多元化布局应对发展的不确定性。

新的成就鼓舞人心,新的目标催人奋进,新的举措扎实有力,新的要求激励担当。从“年度答卷”中复盘过往、总结经验、坚定自信,用具体举措部署细化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壮阔蓝图,将一个个“民生清单”变为实实在在的“幸福账单”,江苏的人大代表们将和全省人民一道,从这里出发,携手努力让报告描绘的美好蓝图变成生动实践、结出丰硕成果。笃行不辍,未来可期,新时代江苏的万千气象正铺展开来!

猜你喜欢
江苏代表发展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数读江苏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16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数独江苏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2
“代表通道”新观察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 08:56:38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 08:56:24
数读江苏
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3:48
江苏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 03:30:34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