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萌
龙年春节将至,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货,年夜饭更是增添年味的“重头戏”,除了常见的大鱼大肉,大闸蟹也是很多家庭年夜饭上的常客。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持续向好,运城市临猗县黄河岸边的大闸蟹开始“横行”到百姓餐桌上,1月30日,《科学导报》新春走基层记者来到临猗县孙吉镇薛公村黄河滩大闸蟹养殖基地,了解这一“新晋网红”特产养成记。
李楠是临猗县品极鲜大闸蟹养殖基地负责人,拥有500亩的蟹塘。记者驱车从吴王浮桥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向北行驶,星罗棋布的蟹塘映入眼帘,李楠的蟹塘位列其中。
“提起大闸蟹,很多人都会想到阳澄湖,而薛公村的大闸蟹,享受着充足光照,喝着微盐度黄河水,吃着鲜美水草、小鱼和小虾,黄满膏嫩,吸引了一批忠实消费者。”李楠一边招呼慕名而来的客人,一边向记者介绍道。从每年中秋节开始,进入螃蟹捕捞旺季,临近春节,更是迎来订购高峰,离过年还有十来天,李楠的大闸蟹基本已订购一空,上乘的品质是其畅销“法宝”。
李楠与螃蟹的结缘实属偶然,2021年,从传媒行业转型的临猗小伙李楠第一次来到薛公村,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连片绽放的荷花,热情好客的村民……李楠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当时正赶上一个由南方人经营的大闸蟹养殖基地转手,李楠就接了下来。
作为养螃蟹专业户的南方人在这里养了3年大闸蟹都没成功,为何李楠敢接手?李楠解释道:“因为我了解过黄河滩养大闸蟹的先例,对临猗的气候环境也熟悉,所以有信心。养螃蟹是一个细活,喂螃蟹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螃蟹的生长环境。”通过不断的学习,李楠发现了一种来自南方的草类——伊乐藻,特别适合螃蟹栖息,发芽早,长势快,冬天也不会枯萎,能够为小螃蟹生长、栖息、蜕壳提供理想场所。”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李楠的大闸蟹获得了喜人的产量,每亩蟹塘能产100公斤以上。
产量有了,如何打开销路也是一门学问。李楠发挥了自己丰富的媒介推广能力,他带着大闸蟹走进中央电视台;他将大闸蟹作为山西“回礼”发往北京和哈尔滨;他让大闸蟹出现在来自辽宁省鞍山市的“小东北虎”们的欢迎午宴上;他運用新媒体时代的运营技巧吸引流量……在他的不断推广下,薛公村的大闸蟹走出了山西,走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
大闸蟹的生态化养殖和成功推介,不仅让李楠名利双收,也为薛公村大闸蟹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黄河滩涂地土质肥沃,黄河水营养含量高,气候适合大闸蟹生长,养殖的大闸蟹口感香甜美味,没有泥腥味。”薛公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程俊怀介绍说,通过村企合作的方式,村里提供完备的水、电、网等配套设施,吸引外地养殖户来村养殖,如今已逐步建成了以1000亩大闸蟹、2000亩小龙虾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
2023年,薛公村全村大闸蟹产量达到7.5万公斤,产值达750万元。优质的蟹苗、丰富的黄河水资源、标准化的养殖技术,让薛公村大闸蟹的品质和效益得到双提升。一个个青背、白肚、金爪的大闸蟹,让昔日贫瘠的黄河滩变成了“振兴滩”,大闸蟹养殖已成为薛公村增收的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