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元 辛丽卫
鄧兴旺,1962年生,湖南湘西人。1985年北大硕士毕业之后,邓兴旺考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1989年,邓兴旺顺利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邓兴旺进入常春藤盟校耶鲁大学任教。1999年,因为在植物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年仅37岁的他,被耶鲁大学聘为终身教授。2003年,41岁的邓兴旺获得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最高奖,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常青藤大学植物生物学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来自祖国大陆的华人科学家。2013年,51岁的邓兴旺获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4年,他辞去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职务,全职入职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中心主任、国家作物分子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共同所长。因其在植物生物学研究上的杰出贡献,邓兴旺于1995年荣获克林顿总统颁发的“美国总统青年学者奖”,2003年获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ISPMB)最重要奖项“The Kumho Science International Award”,2013年被遴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获得《自然》杂志杰出导师奖。
潍坊,乘着扑面而来的春风,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聚力拓展创新“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成果频出,振奋人心。在这个创新实践队伍中,有名先模人物,他叫邓兴旺。邓兴旺说:“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我应尽一份力量!”
邓兴旺16岁就考入北大生物系;他是国际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37岁被聘为耶鲁大学终身教授;41岁获得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最高奖;51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同行眼里,他是讲坛上、期刊里的“大神级”人物。50岁前,他几乎拿遍了国际植物学界的所有奖项,他领导的实验室所取得的成果被认定为行业标准。
然而这位被美国如此看重的生物学家,却在2014年放弃美国百万年薪毅然回国,从零开始在山东潍坊峡山筹建农业方面世界一流的、最高端的研究机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来解决中国农民粮食种植的问题。
一位美国院士,不远万里,回归祖国,来到潍坊,以极高热情参与描绘乡村振兴的“新蓝图”,说明着潍坊拓展创新的“三个模式”的实践,在中国、在世界有极高的感召力,也说明着潍坊市委、市政府对引进侨界人才,有着十分的真诚,十分的热忱。
邓兴旺立足于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放弃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全职回国为北京大学筹建成立了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科学和产业发展。
“我的‘个人梦’一一实现了,现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也势在必行,但需要真正懂农业、爱农业、干农业的人来扎扎实实地全情投入,像我这样的人,看遍繁华世界,基本衣食无忧,有几十年农业相关学识经验,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融为一体,将个人的小我与国家的大我融为一体,恰逢其时!自己一个人带几个学生,那样培养人才太慢了。建一个学院,利用北大这个平台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年轻教师。北大学生——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农业感兴趣,就能推动农业农村的改变。”邓兴旺这样说筹建北大现代农研院的初衷。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研究农业一定要去农业最活跃的地方,所以我们选择了潍坊。”2015年7月23日,初到潍坊峡山的时候,邓兴旺在峡山水库北岸的一座小山登高远眺,望着烟波浩淼的峡山湖面,山水林田相映成辉,他便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里。
邓兴旺说,建设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一为聚才,锁定世界一流的科研领军人才,他规划的园区指标就是“能容纳500名科研人员工作生活”。二为接地气,“研究农业不能光在实验室,要到农业生产一线研究农业。研究农村,不能找城市、城郊那样的‘输血型’农村,也不能找我老家那样过于偏远的,要找比较典型、有代表性的。山东是个农业大省,潍坊农业突出,峡山远离城市,都合适。而且离北京近,交通好。”
邓兴旺认为潍坊的“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开端,潍坊管辖的安丘,其出口农产品占全国出口的至少7%。“可以这么说,山东是中国农业产值最大的一个省,山东省的农业GDP去年超过1万亿,潍坊又是山东省农业产值最大的一个市。研究农业一定要在农业基础打的好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再上一层楼,再进步或解决它现有的问题,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样的研究更具有引领性意义。”
2021年7月,浩渺无垠的峡山湖北岸,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新园区正式落成启用。5000平米的智能温室,10000平米的育种大棚,1200多亩试验基地,六大公共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41个独立课题组巍然而立,研究人员达近700人。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曾无私地贡献给了世界,海上和陆地上的两条‘丝绸之路’就是例证。后来,因为种种历史原因,中国农业落后了,中国的农民长期收入低下。而今天全球信息化,是让中国农业崛起,中国农民直起脊梁骨的时候了。”邓兴旺说。
在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外国人,而以色列一个农业人口可养活90-100人,但是在中国一个农民最多养活4名国人。邓兴旺认为,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初期,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邓兴旺认为,“现代农业将集成工业化与机械化,并更具智慧化与信息化”,以前的传统农业主体是农民,农民在地里播种除草、施肥收获,而未来很可能都由机器来完成。结合当下发展迅速的探测器与自动控制技术,整个过程将变得极度智能化,实现近似无人驾驶的作用,不需要人类参与机器的操作。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型为技术密集型,最终通过机械化工作提高农作效率。在未来,可以帮助农民减少劳作,同时增加农作物的产出,收入也相应提高。
邓兴旺相信信息化时代为农民提供了新的机遇,农村也早已步入了全新时代:手机与网络的使用已在农民中普及,农村也早已经实现通路通电通网,个性化信息采集与信息发放也可以在广大农村实现。即便社会各界的期望存在矛盾,但将各行业的前沿技术用于农业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这将改变农民的思想与组织方式,通过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企业与研发机构,更好的关注农民劳动与收入,让农民能够过上更健康美好、更有尊严的生活。
邓兴旺说,这也就要求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一方面要培养管理和科研双修的人才,另一方面则要研发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技术与产品,并促进其转化。例如创建植物工厂、都市农业、利用农业大数据发展智慧农业、建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培养“新农人”等。
邓兴旺提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两点目标:一是农业现代化,即可持续、高收益、少劳力、智能化,二是农村现代化,即生态良好、交通便利、电信畅通。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住房与环境的现代化,二是农民工作的职业化产业化,三是农民文化生活的现代化。这就表明了在未来社会中,农业将是集所有前沿科技交叉的新兴行业,未来的新农人,不仅要具备农学基础知识,也要了解产业化、机械化、自动化的概念,还要懂管理会沟通,有能力协调社会各方资源。
未来农业的人才,会与发达国家的农场主相似。邓兴旺比喻:“比如家里有一万亩地,他要懂采购,要会判断天气,要会搞银行貸款,最后还要与公司谈判租机器。未来的农业人才,要有很多技能集中于一身。”
在未来,“农民”应是带有高科技意味的现代化职业,不仅收入高、门槛高,而且是备受社会尊重的复合型人才。
在群众眼里,他是堂堂的大院士。但在研究工作中,他想的事都紧贴着中国农民的心窝,他研究的技术,都是中国农民种植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他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做潍坊田野的“守望者”。
早在回国前,邓兴旺就针对第一代与第二代杂交水稻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攻克研究,于2008年向袁隆平院士进行了汇报,并启动相关课题。第一次研究,邓兴旺及其团队就取得了非常明确的结果,证明了其选择路线的可行性。这一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整个育种的过程,育种变得更加具有可控性,学生们可以像类似编程一样,进行精准控制和操作。对此,袁隆平院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亲自选定作为杂交水稻第三代育种技术。
2017年9月,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通过“身份验证”,成为目前最为理想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式,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培育出的双季晚稻,亩产已经超过1000公斤,水稻质量颇令人惊喜。
另一个是“玉米-大豆间作”的新研究方向。这项新农艺出自四川农大杨文钰教授团队,研发周期长达20年。杨文钰教授实验室的冯铃洋博士,以助理研究员的身份加入邓兴旺团队,一同对此展开更深入的研究。邓兴旺说这个间作模式很好理解:“种植的时候把两行玉米加四行大豆放在一起,然后再来两行玉米加四行大豆,依次循环。这样做的好处是玉米能最大化的利用边际效应。”
“正常的大田都是边际上作物长得好,中间比较差。采用间作的方式,可以密集的种植玉米,一亩地本来5,000棵玉米,现在两行玉米间作四行种大豆,每亩的玉米株数一点也不少。全国有总计7.6亿亩的玉米与大豆种植地,如果这种间作方式能推广成功,我国玉米和大豆将不再依赖进口,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这将是中国农业一个划时代的改变,未来农业发展的底气。
邓兴旺带领团队培育出了我国第一种非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解决除草这个“卡脖子”难点,实现了“玉米亩产不减,大豆亩产‘白得’”,大大提高了农户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接受程度,增产的大豆可作油料用,这为国家装满“油桶子”献大力。
常年行走在田间地头,给了邓兴旺大地一般朴实的色彩。他黝黑的、深沉的皮肤,正像他对中国农业、农民、农村的那样一种极其深厚而又极其朴素的感情。“一个田野的守望者”,这是对他最深情的评价,但这位“农民一般的学者”守望着的,不只是田野,更是一片片田野滋养着的国家和民族。
“在他身上,没有高高在上,只有拳拳报国之心。”农民群众这样夸奖邓兴旺。为了在潍坊培养出大批农业现代化人才,他一丝不苟教技术,对待他的学生以父辈的关爱,精心培育成长。
从90年代初邓兴旺担任博导时候开始,一届一届的学生带着丰硕的科研成果离开Deng Lab步入社会,虽然大多数弟子都继续在高校研究所担任教授,但其实在社会各界的岗位上也都少不了邓兴旺学生的身影。
“首先我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会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尽量让课题跟学生的特长爱好能贴近一点。”
“其次就是对待学生不要太苛刻,当然我也希望学生很努力,不是说鼓励学生偷懒不好好干,只是说很多时候学生非常努力了,只是有时方向搞错了,这个时候作为导师不要去打击他,要同情谅解,本来学生已经很难受了,不要在学生伤口上撒盐,如果这个时候导师能够保持耐心,唤起学生从头再来的信心和兴趣,更换方向,说不定下次成功的机率大大增强。”
“第三点也很重要,就是要让学生尽快建立信心,给学生一些成功几率较大的课题让他在较短的时间内体验到成就感,一旦学生有正面的促进效果后自己就会更加愿意为课题付出多一点,要让学生逐步进入到‘正反馈’状态。”
“最后一点是注意维护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生和导师讨论时,想到一个有意思的点,很可能这是学生和导师同时想到的,或者这个想法是导师早就想到了来引导学生的,这时候导师一定要说:这是你想到的,你太厉害了,就这么做!这是因为实际上科研道路艰难崎岖,学生是需要很多鼓励和提携的,老师有科研创意是正常的,更重要的是维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目前研究院已引进的41个课题组负责人中,32人有海外留学经历,包括先正达集团原中国区首席技术官张兴平、美国孟山都公司高级研究员章旺根等,国际化率约80%。
如果说邓兴旺的前半生是在为科研、为世界的生物学领域努力。那邓兴旺的后半生,就是扎根于生他养他的祖国,为中国农民能够生活的更好而努力。他如今的愿望,就是将研究院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硅谷”,同时助力全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未来,通过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经营科学化,一个农户用10亩地一年能纯挣20万元,那农民就可以扬眉吐气了。到那时,农民不是一般人想当就当的,得考试、得实习,不能浪费了宝贵的土地。那时候,我的心愿就可以达成了!”(文中图片由北京大学现代农業研究院提供)
With the dedication and uni- ty of the whole city, Weif a n g h a s m a d e m a n y i n -spiring achievements in expanding and innovating “Zhucheng Mode”,“W e i f a n g M o d e” a n d “S h o u g u a n g Mode”. In this team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s Deng Xingwang, a famous pioneer and model. “I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do my part in building the Qilu mod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aid Deng Xingwang. Admitted to Biology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at the age of 16, Deng Xingwang is one of the leading figures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plant biology. He was appointed as a tenured professor of Yale Univer- sity at the age of 37, awarded the highest prize from World Society of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at the age of 41, and elected as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age of 51. In the eyes of his peers, Deng Xingwang is a “guru-level” figure on podiums and in journ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