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集体备课一般都在本学段内部开展,由本学段的学科教研员或学校教研部门组织,不同学段之间基本上是“各守一段渠”的状况,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对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说,必须要打破小、初、高思政课教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与平台。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做好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建立各学段相互衔接的一体化思政课建设已成为迫切需要,而在中小学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更是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一环。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采取教学内容主题一体化、集体备课协同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有助于促使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更好地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
一、教学内容主题一体化
(一)围绕时政、生活、社会热点建构一体化教学内容
让各学段的学生能在教育主题和内容一体化的前提下开展思政课学习,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是关键。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下教育的热点,也是各学段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更是各学段开展教学的契合点。实践证明,围绕时政、生活、社会热点建构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寻找各学段教学的契合点,如“节约粮食”“垃圾分类”“民法典在校园”等主题都能够通过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而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
(二)整合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都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基于《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各学段教学的主要目标要求,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整合中小学思政教学涉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方面的内容。同时,采用“分步递进、分层达标”的教学策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在相同的内容主题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坚持改革开放”这一课的内容“少理论、多案例,坚持以事带理、以案说理”,为此,教师务必要让学生在案例分析和情境体验中感悟真理,引导学生体会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进而在情感上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改革开放的拥护者和支持者。同样,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伟大的改革开放”这一课,教师在讲解时要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出发,引导学生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领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
(三)开展不同学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同课异构教学实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开展《读本》教学,教师务必要落实新课标要求,融合新教材内容,基于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视角,从生情、学情等角度出发,通过《读本》教学促使学生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认识,进一步形成对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信和自觉。可见,与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材相比,《读本》更注重以专题的形式集中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内容上更具理论性,思想上更具深刻性,价值上更能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政治认同。基于这样的背景,学校既要把在各学段开展《读本》同课异构教学作为单项任务进行实践研究,探寻其策略,又要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实现教育主题,以体现“分步递进、分层达标”的要求,达到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的目标。
二、集体备课协同化
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要求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要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研讨和启发,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从而发挥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协同作用。为此,各学段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成为有效开展一体化教学工作的关键。
(一)建立以教研员为龙头的“思政课教学共同体”
传统的集体备课一般都在本学段内部开展,由本学段的学科教研员或学校教研部門组织,不同学段之间基本上是“各守一段渠”的状况,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对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说,必须要打破小、初、高思政课教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与平台。基于此,建立以教研员为龙头的“思政课教学共同体”,定期开展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开放教学活动,有其必要性。建立思政课教学共同体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树立“大思政课”的教学观,并将其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让思政课教师在开放的课堂上共享新理念,在教研探讨中发表教学观点,涵养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建立思政课跨学段的“群备模式”
在上述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上,针对集体备课环节,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研员可以组织思政课教师分阶段开展集体备课,即由同学段备课到跨学段备课,再由跨学段备课上升到跨学科备课。这种备课模式有助于教师明晰各自学段目标,统筹学段总体目标,实现各学段的集体备课,为一体化教学夯实基础,也为最终实现“大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打下基础。(见图1)
三、学习评价多元化
(一)实施多元主体评价
思政课一体化同课异构教学需要通过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表现来评价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这种评价是多方面、多维度、过程性的,需要借助多元主体的参与,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全面客观评定。多主体评价有助于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改进自己,达到自我主动发展的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教师、社会三个主体出发,开展多元主体评价活动。
在学习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组内评价、小组互评等多种形式进行即时评价。同学评价不仅对被评价者的表现给出了认定和意见,对评价者本身而言,评价别人的表现需要自身对评价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这也有利于提升自己的能力。
教师作为重要的评价主体之一,其评价往往最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来自其他主体的评价,其真实性、合理性都需要教师作出理性的指导和分析,使这些评价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必要内容之一。接受社会评价是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反馈。社区工作人员、一线工作者可以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给予评价。这些评价对学生来讲,由于更贴近自己的亲身体验,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化学生对我国基本制度的认同。
(二)坚持多元评价内容
一是坚持学业与素养的统一。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知识本身就是能力的组成部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人的内在品质和能力,无法直接测量,但它会通过各种具体任务的执行,外显为行为表现特征,教师可借助这些行为表现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二是坚持过程与结论的统一。核心素养的培育无法通过一个结论或者一份习题分数得到直接印证,但可以在参与学习的过程和体验中让学生磨炼和体悟出来。因此,在学习评价上,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议题讨论的过程、是否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三是坚持求同与求异的统一。世界是复杂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所遇到的情境和问题,并不是单一角度就能解释的。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作为个体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现象,对学生的答案不应该求全、求准。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一些问题上会出现“无标准答案”的情况,即“求异”。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方案,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是对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历的一种尊重,是对学生个性的一种满足。
【金朝辉,浙江省江山市教育局教研室,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